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616|回复: 0

陕西省宁强县禅家岩镇崔家梁崔氏家族迁移故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22-12-12 22: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山深处百年家族迁移故事大揭秘——记宁强县禅家岩镇崔家梁崔氏' ?9 I1 C& F, d0 \0 o

    * E! n, ~# D1 M% w7 @9 L; P

    楚月影F

    2022-11-21 00:44河南
    2 j" P, t: |# C! J" j7 ~
    9 F' ^1 I+ A" y2 a6 Y( e" K, K
    关注
    ' g3 {' z" v& Y4 o# h% S
    ' x" W) E% m. _* b

    2 i0 f" @: k- m. X( m- I, b2 S
    $ b% \1 `1 I* {1 y) p  d, D
    ) d" `9 ?" F) J8 z8 y& h' d/ x* h1.迁移历史2 ?- _/ B( m( ^& A; H4 \/ P
    0 \# z5 S' P- F' ]7 B: v5 G2 `

    & e# j! ^0 ]3 X" N; L3 c- N% `- l3 b

    崔家梁位于宁强县东南部,隶属禅家岩镇谢家院村(原韩家河村),距离镇街大约4公里左右。该地山高谷深,雄峰回岩,植被葱郁,雨水丰富,海拔在1900米左右,属于高寒峡谷地带。


    8 m' D% t; L8 h, L/ o" @) s4 M# S

    , N4 S3 Q4 k4 V3 A# }
    (崔家梁大苍山)

    ) R  }: e+ a0 M4 g& ~& J+ W: x# k0 ?% i& G$ d7 w+ U

    0 f( M8 |/ \5 P" D* j( b/ t

    崔姓在崔家梁生活距今有180年左右。笔者的天祖父崔义发——原宁强县大竹坝乡(现毛坝河镇)崔家沟人,是入陕开篇第一始祖崔进黉第六代(晜)世孙。5 I: w+ T/ T) y7 p) M3 j

    2 ?  @) A! M/ ?, {" ~0 e

    . \, f2 t! \3 q& q  K/ z' _, `' R4 _" }: y: n; T7 e

    大约在清朝同治、咸丰(1851年——1854年)年间,天祖父娶禅家岩韩家河油坊里陈氏为妻,后定居于此。其后人在此生活至今,六代有余。

    8 G1 b+ e" m2 i7 k+ k/ q! x
    * B3 w( W; z, ^- Z, i) ]; U
    (湖广填四川图)

    % V; }# j! I. S. b! }% C" L7 E4 M0 r7 S8 C
    # _5 y" g' o; {% h( L  q

    据《清朝光绪十年老谱家书》(即1885年10月版)记载:本家崔氏先祖源自“湖北汉阳孝感县”,明朝时从“孝感县”(今湖北省孝感市)迁至四川省川北龙安生活多年(今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境内),后又过陕西省宁强县毛坝河镇崔家沟占种置业。其字辈为(原谱写法):“如发安邦,可毓文字,彦朝廷”。  f. \+ z0 w' ]8 p  ]4 g


    ! I. r: @5 J% u. f
    ) R5 u# Y9 K8 C0 k2 q/ P
    + ?5 ^- A! R; m) t/ }1 X

    据有关地方史志及史料记载“湖广填四川”在中国出现过两次大迁移: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另一次是清朝前中期,其清政府“国家迁移行为”长达百余年。

    * O/ u( B* R6 A- D9 v6 g

    7 A: M6 B- r' O* T
    (湖广填四川迁移场景图)
    - R( I# D; h- g9 V1 w

    ; G: x& `$ C% L6 a' P6 v1 I$ d' T2 V

    就《清朝光绪十年老谱家书》中记载的“湖北汉阳孝感县”、“明时过川”等历史时间信息,与《汉阳府志》记载的“孝感县”所属时代、“龙安府”明清两朝成立的时间对照,以及从1885年之前先祖们在宁强本地生活七代人的时间——综合看——“明时过川”略显瑕疵。5 P& M+ I# @4 a6 I( C


    5 [/ p" E4 M0 y

    - e4 E% W) H: R6 ^
    ' l% l  p2 U0 C7 C7 n6 b- O$ P0 t& {8 W! G  ~' q) R

    7 v) e7 E2 R: h9 W; h

    因为据《汉阳府志》、《孝感历史沿革》记载,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后,原“孝感县”才正式划归汉阳府管辖。但从本崔氏先祖们记家谱的优良传统角度分析,之所以记载为“明时过川”,大概是因为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后,先祖们在四川生活期间记录家谱时,按照同时期的“龙安府”实时管辖区域为准而记载。


    $ O  N# Y; U5 k  K4 D. R

    : Q$ X0 @0 y2 s. p' v8 l
    " N( s; j. U5 D5 q0 U9 x1 ^* A
    6 i2 B$ o8 |% ~0 ?5 C
    ' O* L0 k* }9 E& k, I; I' Z

    明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是:在元末明初,发生过移民活动——湖广填四川。据社会史学研究主要分三种情况:


    % |5 G* e# L7 b5 _

    $ c- ^2 \" p$ X( g" M, u: O. H- g2 I: J2 e  b+ @, B

    一是躲避战乱。元朝末年,中国爆发了反元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为镇压起义,居于湖北随州、孝感、黄冈一带的百姓相继逃入四川,这就是元末有名的——“避地入蜀”、“避乱入蜀”、“避兵入蜀”。

    # h; s1 c* R# c8 g
    4 g6 c% U0 G+ p) n9 N8 F, z
    (古代战争图)

    . M' d' K9 v( t  ^" }, s  Q2 \: W9 B  P2 ^$ R) |
    8 M& a% N4 `& y% _, X, N

    二是随明朝部队入川的湖广人。在元末明初时,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据考证当时大多数是湖北随州、麻城、孝感一带人。
    + e5 i( V7 u" X# P0 k8 w5 G: o  I


    1 ?) |- e6 y; A, F% z: s. Z
    4 v3 \* j4 ^' h  ?% U7 z' \

    - G3 t8 v" n0 U; F  Q, r

    三是明初入川“实蜀” 的湖广人。明朝军队攻占四川后,为了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战后生产,曾下令迁移一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

    : J' i0 X: A! N' s/ o( `" S" X

    & L3 \$ J, y! d! s0 a
    (古代军队攻占城池图)
    7 R$ y- ~# O8 `; `$ Q9 k% L7 {
    # O4 t# ]) u" Q
    ) g6 N% p: `4 r! t, C

    为此先祖记载“明时过川”符合当时客观的历史背景,同时根据“明时过川”这一信息,我们也可以初步推断先祖入川的两种可能性:
    ; n! q  e6 B" n% X


    0 z- y7 y/ H8 U  I
    * V4 y% e- z# ?  m; c6 K. s

    # y  H4 z' S6 y4 u* w7 e; O9 D

    一是随明朝部队入川,以攻占四川的军队及人员为主。


    ' ~6 ^: z/ g8 z+ B( m
    , o0 i+ E, @5 g8 y. W  M  |5 Q7 H4 G
    % R2 F$ D! L; M% n7 ]6 y

    二是明时前中期入川,以补充四川人口,受明朝政府号召而过川的这部分人群。


    8 G( q0 Q2 M' z/ z+ ^+ [5 k

    5 j: P' k/ [" e2 L' j% }
    (湖广填四川迁移路线图)

    ! j# d5 W+ [  C- K' P! d, |1 y: ~8 v4 b5 }1 ^
    ' S7 T2 R# R1 Q$ j& M2 n0 a+ a3 W

    “湖广填四川”的路线图——根据湖北与四川的地形地貌、水路看,古代从湖北进入今重庆市的云阳、巫山入川是学界比较公认或符合客观的迁移路线。但当初,盖考先祖们又为何从川南——穿过成都大平原——来到川北“龙安”生活呢?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有证可循的。0 S6 m! `4 D+ F5 |- m: z% Z! l( `

      [5 ]% b' X2 m
    7 L3 O, h8 R* e: H2 z6 d+ k
    : e3 h5 g& ~" ]( A; s

    元末,湖北随州人明玉珍败于陈友亮后,挥师西进,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定都重庆。当时四川有“元朝——大夏——明朝”三个政权更替,战火连天,杀戮无常,战争导致人口骤减。

    # W( x, x$ {& W, w, {- S
      o5 d, y7 k0 e% c8 V1 i% \

    : ~9 C5 v8 \4 X, X7 {& B

    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攻蜀,夏兵不敌,投降于明朝,夏亡,四川归明朝所统治。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明朝初年,人口分布主要以重庆、叙州、成都、顺庆、泸州等五地为主,川北一带人口相对稀少。


    ! H8 P% v' i( ~1 }7 w  X
    + b# D& S/ Z3 H6 `3 [
    (原四川龙安府)
    1 Y  y& g: ]$ q& Y
    / C4 Q4 f, H1 y9 k) s+ o/ t
    ) _! C8 e8 f. @0 B

    明朝政府为促成四川地区人口均衡发展,不免也会鼓励入川群众迁移川北——即“龙安府”一代生活。为此,大概也是盖考先祖们入蜀北移的原因之一。
    6 J5 h$ i' x" Z& n( {6 r


    , t% R6 D0 A+ u
    * ]6 z  }! S9 G* O
    , Q& T$ O1 a  w' M) k2 v; Y2 }2 ?

    当然从“龙安”、“方家堰”、“崔家沟”、“崔家梁”几地的综合地形看,除了大山区之外,先祖们喜欢后靠大山而居,距离当地的小镇、小城较远,也有躲避战乱、无问东西,只求自我生存发展等原因。


    & N' Q9 y  s- o7 S" G8 T

    9 B& z+ y) A- b- P1 g0 `% r# f, B" N) S

    另据《龙安府志》记载,龙安府治地位于今平武县龙安镇,原辖平武、江油、石泉、彰明等4县。该地乃川北比较贫穷,历来僻处边陲,介在羌氏,柳笛凄凉,三春迟暮,直到归清朝统治以后,该区仍处于刀耕火种、原始落后、民不聊生的状况。这种客观的生产、生活条件大概也是导致先祖们离川入陕的原因之一。


    " j, I  T% Y' N

    " J/ E, Z  h. A/ J: ?
    (崔家沟全貌图)
    # j6 Z; E3 s1 R' G0 ^

    . U: B6 @6 L  k: x# Y# y) h$ ?9 K! x( H$ M

    为此,大约在清朝康熙、雍正时代,从四川“龙安”入陕开篇第一始祖崔进黉,兄弟一行四人到“宁羌(强)南路崔家沟”占种为业(原谱写法)——关于“宁羌(强)南路”将在本文第二部分“故事摘要”里进行阐述和分析它的位置到底在何处。
    , m/ K$ t- F% I7 L2 K7 G: G/ x5 j

    3 l% Y2 t: _8 Z! S! d+ }$ V! r% J( Y) v
    7 D3 n* T$ G* k- V( N, ]/ x

    ' o" t( u5 x! b( x& B
    ) l0 ^6 p- t( v- g' t) k7 n3 f1 h- Z3 t, O' t' T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部,南与四川省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接壤。从宁强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先祖们有可能是为了生计或逃荒、躲避战乱等原因,从四川龙安经广元青川一带进入陕南,后定居于宁强而谋生。该路线也是今天川陕交通要道路线。


    - p' |5 g) ~! T7 C

      ^2 U' `" K& q# R6 d5 Q
    (四川龙安——广元或青川——宁强崔家沟路线图)

    1 z( R3 X; i; ]# N' w$ l' P, K
    9 ]* }' b5 K" r, m+ L$ O; a* A. y* B

    在此期间,兄弟四人(进举、进明、进回、进黌)以运输粮差为业,但后来其他三兄弟因长期运输粮差事务倍感繁琐,从而放弃各自所占土地田产与差运职业,又另迁至四川“巴州城乡下杨家坝和水头垭”(原谱写法)——其三兄弟入“巴州”的后代字辈是:“廣(广)大仕泽,蒼(苍)仁如怀,儒(仈)腴高崗(岗)* f& ?# n$ ^7 [( F% c

    ( O) g& `1 {, f5 M/ K

    " F+ z; @3 Y* K) J7 ~
    8 c* P& V* l& y& G

    据四川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清朝四川巴州区——即今巴中市巴州区,原管辖一区两县——“附郭区、今南江县和通江县”。从今天的3D地图可以看出,崔家沟——毛坝河一条大峡谷南延至四川旺苍县境内的盐河、国华、高阳等镇。旺苍县东或东南又一峡谷直达四川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境内。从辗转路线看,符合清朝时期巴蜀大山区的通行路线。

    ; [8 r+ k8 H) U% i0 ?

    + A: [% `: g. j1 O: H% {$ v
    (崔家沟——旺苍县——南江——巴中——通江路线)

    . u+ o3 k, X# f  [7 _
    , U; p9 l' c+ Z. v# X
    ( f$ _& @7 R% T2 K0 D) a9 e( H

    所以可以大致推断:
    5 R9 T! B( p" S2 A$ c( a/ D

    * t8 Y' D. U" R* |6 L

    $ B: E* q& k4 w7 M* v7 I( {! j8 }* c3 M. {7 n9 h' Z

    一是这三弟兄去南江县、巴州区、通江县的“杨家坝、水头垭”可能性比较大,但其后人也有可能又迁至其他地方生活。经查,巴中市有多个“杨家坝”——此地名是真实存在的,且分布于巴中市区北部居多。

    3 N5 {) H8 [# U. ?8 D' G& t

    . D, G( B1 E" Y' S- z7 T* }+ ~, G# `0 n& \

    二是家谱上记有三兄弟入川后的字辈以及具体的乐业地点,那就说明:进举、进明、进回三兄弟入“巴州”后,其三兄又返回过宁强县崔家沟并告知其四弟,他们具体的生活地点以及当下的生活状态。否则,宁强县崔家沟的人是不会知道该信息的。

    7 o' F, y, h: v8 n8 z6 W
    " K( F* J$ W( ~3 W: Y. q9 c0 Q
    / @8 n' o$ u- g

    三是就有关另迁四川“巴州”三兄弟的信息,在清朝1816年之前的家谱中有可能有记载,可这之前的家书被土匪毁于一旦,一切信息化为乌有。

    ; A7 g6 H2 A! C) o' a: X# k
    8 g7 s: t( U! U& E

    ; b) j2 i8 F1 x/ \* u6 b3 @# h* |

    所以在1885年笔者的高祖父——崔以安在整理家书时,里面只记录了大概的小地名、字数甚少——说明该信息是家书无辜被毁后,上几代人口口相传,只记得一些大概、粗略信息。就其三兄弟的去向问题,他也在家书中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即让后代知道此事即可——因为清朝时期的大山区自然环境以及通行条件寻找难度较大。

    1 Y, e3 t+ \# c' a5 d: @

    2 k3 T3 g& o" e) c4 Z
    (崔家沟对面——通往四川旺苍县的峡谷——毛坝河峡谷)

    ( Y: I+ i3 y% L/ E% H+ H8 w
    9 U* K/ g1 @* ~8 n
    * L( y- P( p/ N7 c8 g% r6 ~" p

    自从三位长兄另迁四川“巴州”后,宁强本土只留其四弟——始祖王君崔进黉一人在宁强本地坚守家业,安身立命,繁衍生息,苦守今辖毛坝河镇的原崔家沟、大竹坝、孙家坡、麦子坪等四处祖地。  T+ V2 W# s9 S7 h$ V3 Q) R5 J

    ( I" H$ K7 I+ Y2 U  r
    1 }. V1 t4 a/ x6 n
    - H  |" A9 b7 `3 R/ [+ \/ t  A

    始祖王君崔进黉育三子——长子:无记载。次子:崔亮;三子:崔福。截止目前,该兄弟二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宁强县的毛坝河镇崔家沟、孙家坡、麦子坪、张家嘴、岳家坡,文家坪、以及禅家岩镇冷水沟、岩方坝、崔家梁以及宁强县城等多地。目前,据初步估计其后裔数千人之多。


    2 [, \) R( `) Z3 G1 W8 g  x' |

    3 o% Y2 z! {# U( E1 m; ^* ]$ t& e- \3 ]& k: u$ q- i) F2 ?# d
    2.故事摘要: T3 v% e1 ?: D8 t$ S% c7 a
    7 `# d& c& a: N7 t4 z& n
    ! b9 }4 U! U& J+ g

    相传,入陕开篇的先祖们最初在今宁强高寨子方家堰堂生活置业期间(方家堰堂位于今筒车河村附近,宁强高铁南站后山窝),原本今崔家沟住着方氏人家,因先祖们无法忍受今方家堰堂的蛤蟆日夜“呱呱”叫声,后翻过今方家堰堂后山鹰咀岩南下今崔家沟,与方氏人家协商置换彼此居住地的事宜,后经双方协商最终达成了一致置换意见。


    ' @* Z! v& ~$ X. Z9 ]8 w( _

    & y& n6 U0 H+ H# m
    (宁强南站、方家堰后山窝)

    1 Y7 Y6 U% g) B- E& |! [3 q4 i4 w+ j1 B& L4 b

    - c. ^( ?& _/ M- s8 u

    据说,在崔方二氏两家交换契约中还约定:置换之后,彼此到对方的田产基业生活,彼此双方要相互看管和孝道对方的祖坟。从该内容大概可判断:今天的方家堰堂可能原名叫崔家堰堂;今天的崔家沟可能原名叫方家沟。另外,两地可能至今还保留着崔方二家彼此的先祖墓冢。
    & o( l. v2 V5 s5 h* y- W

    3 z0 U/ S4 |# U7 B$ U! p1 m& a

    ' x, Y3 C% k  I% o
    (宁强县城图)

    8 f  |% c# ^' D1 e6 a, r
    ; |2 I6 P- s. I) Y* a$ g' [/ [& y" m4 h- ?6 c6 Q0 ^" U- m) Q2 n

    以上这个故事的存在是具有真实性的,原因是:原谱写法“陕南宁羌南路占种置业”。老谱所称“宁羌南路”,那就说明“南路”——这条路在城区或城区城乡结合部。从今天的“崔家沟”地理位置看,“崔家沟”并不在宁强城区内。再从宁强县城现有的道路看,宁强有“南大街”的路名至今还存在。该道路从宁强城直通今天的筒车河村、方家堰附近。所以,老谱称“宁羌南路崔家沟”,有可能就是今天方家堰塘的位置。0 i: I9 n; T# }9 ~7 g3 c

    0 A- t: C* t; a& v8 D5 R

    ! F/ `) f. k8 f
    ( z, x. m% f0 g8 H

    大约在清朝同治、咸丰(1851年——1854年)年间,在崔家沟生活的笔者天祖父——崔义发娶禅家岩韩家河油坊里陈氏为妻,后定居原韩家河村崔家梁上。其夫妇二人共育四子,分别是:银安、月安、成安、以安。其中月安返回崔家沟祖地生活,银安、成安、以安留崔家梁本土生活。截止目前,几兄弟的后裔人口数约253人,主要分布在禅家岩镇崔家梁、甘树坪、三叉垭等;二郎坝镇吞口坝;铁锁关镇;毛坝河镇崔家沟祖地等。


    ) l5 V: _% j; M% ^" R! A9 u+ ?

    * ^* Q0 w% n( P- A) V
    (崔家梁院子)
    1 p3 ^8 _2 ]; J% B6 [; l# h, X( k

    ( |  L2 p: i+ B/ g3 U1 V8 ]. {' N4 x

    油坊里,今韩家河陈思财家老屋基,该地位于韩家河谷坝中部,坐西北向东南一天生岩洞。因陈氏家族祖辈掌握了原油籽的晾晒、清蒸、碾压、榨油的全套技术,于是在自家开了一间古法榨油坊,为当地方圆数里之内外的百姓提供榨油、售油等服务,他们常以当地火麻籽等原料榨油,故当地百姓称之为油坊里。可见在清朝时期该陈氏家族也是一大户人家。
    ! y% d2 Q5 L" P+ J/ ^+ S0 U


    1 V$ |& u' U& h+ g0 n
    1 @! j( u  ^/ V5 D7 |6 J" _
    (清朝时期陈氏古法榨油遗迹——岩洞——油坊里)

    * M6 E5 }1 ?8 {- D: u' g3 f# z' N) [7 j, {
    + {% ?3 ]+ M5 v. L4 @/ e

    韩家河虽地处秦巴偏远深山老林之处,古代信息闭塞,交通不畅,但封建王朝社会对女性“缠裹脚”的旧习并未因此而阻挡,当时依然流传到偏僻的韩家河本地。所以,笔者的天祖母——陈氏也未逃脱封建社会“缠裹脚”——这一特殊时代社会旧习对她的影响。


    5 d- W$ I' F9 N- s3 ]. o2 S6 K

    8 u6 b" _% T2 e0 c/ ~3 y" a' X: [+ X: }7 G4 R

    崔家梁距崔家沟大约20公里(40里路),路途本就遥远,加之当时清政王朝治国不善,经济落后,未建公路。山间以小径土路为主,一路荆棘丛林,山高水深,崇山回岩,峰峦叠嶂,沟壑重重,导致天祖母回娘家探亲访友诸多不便。为此,其夫妇二人决定在崔家梁购买田产土地数十余亩,欲在此置办家事,安身立业,繁衍生息。

    , H( s6 m* X, K$ a
    * J) l: b$ w7 \2 |
    ; A7 j; u3 Z5 `! i

    于是天祖母的娘家人为协助其夫妇二人更好的在崔家梁安心谋业,放心发展,让其居有所住,心有所依,情有所寄,把他乡当故土。天祖母娘家人帮助其夫妇二人在崔家梁上劈山筑路、破土开荒、大兴土木,修建房屋数十余间。


    7 A9 ?- Y: a5 C7 ~, K8 \
    - T  B! x! _( W: h
    (崔家梁院子老屋基夯土石坎地基)
    8 C) z: F7 V( |8 C/ u9 j

    ' K- V3 X- ^  P( l! _. {# y
    $ l+ Z8 J' J' B$ f5 ?6 n

    从今天崔家梁院子老屋基的夯土地基层可以看出,该夯土地基用石板铺面,石墩筑砍,高低两层,依山而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中规中矩,与中国古代江南北方一带的中式四合院模式结构相似。
    7 w0 B) s+ o- n$ J

    - q2 P3 R+ P8 w7 W

      G4 D8 O0 J, p/ F
    (韩家河谷坝)

    # R; [% Q$ q5 y9 H$ R- H
    - ~; u: E+ S' g, b( G1 s( D  `2 F; E3 L% k2 g! d7 V0 q

    韩家河大坝也属于峡谷地带,谷坝最宽处约1公里不到,长约数公里,一条干石河古道穿谷坝而过。坝两侧山峰对峙,雄岩翘首,悬崖峭壁,唯有一小径可从韩家河谷坝通往岩壁之上的崔家梁。


    & Q8 N& w$ o) b

      L+ i3 B' B- G7 k6 W) r* j
    (韩家河谷坝——岩坎上面是崔家梁)

    - l* B5 ^* p8 }
    % e& z# U% k3 `* Z; M/ F- b- S8 W2 {; B5 ^

    笔者的天祖母陈氏娘家人见此道路险阻无比、陡峭如壁,行走不便,又邀石匠数人将其小径一处约5米高的岩壁石坎,开凿成人工石梯台阶,该石阶一直沿用至今。百年虽已过去,但石阶至今步步方正、清晰可见。# ~8 H0 l2 X9 ~. g3 W


    / [1 \, e  a: `" H3 L  w/ y6 X" \3 T
    6 O0 X6 }0 t9 K5 j  R: Q
    (韩家河谷坝通往崔家梁的石梯古道)

    ! p% O7 T" {- l4 |; _$ L& ?
    1 V! e8 L) ^) Q2 z# ~) B
    % o' c( a% P0 |, }+ t6 C3 V

    时光荏苒,百年逝,石梯古道悠悠在。1 J2 O7 l5 S) ^! v: H+ u$ e* Q" M

    4 z1 V, F  {) s9 Z; Z- O+ `2 ]
    $ q) \  {! H- L

    " v' g6 f, ]1 a2 L

    白驹过隙,故人去,恩情往事代代传。


    & t; X/ @5 ^  c( c! ]' o
    2 a+ i# U4 Z& z+ e& W

    $ F( }+ X9 H* R2 e( p2 n8 t

    ................


    + p( I; u( o0 b# s( w4 W

    * C7 k* G! g7 g. Z% t! f' r. n% y4 I9 G8 T6 U- v2 h7 L- G

    关于笔者天祖母陈氏娘家人的善良友好、宽厚仁慈的故事是笔者从小听其爷爷奶奶,叔父姑姑们时常所讲。所以一直耳濡目染、铭记于心。


    ; X: S1 _0 u9 U1 i" J9 e5 t: [3 _
    9 k( C4 A# E( K4 ]

    - X' D% O- H9 `3 u# _* {& x

    总之,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先祖们的迁移路线是:由原湖北孝感县(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四川省“龙安”(今天的绵阳市平武县)——宁强县毛坝河镇崔家沟——宁强县禅家岩镇崔家梁。

    $ r, F/ ^+ J/ {: E" F

    # j! @* ?/ S4 N# }" F. h
    # \" m/ m8 @0 c7 o/ c

    整个迁移过程,与中国历届王朝政府的原社会历史背景一脉相承。他们的迁移足迹是中国历史缩影的产物,也是同时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最好的印证,先祖的基因就是我们今天的体现。


    % V" z2 q4 A! h/ E- p/ M% T% g$ u; P

    * o! ^  U3 Z2 k
    " K3 I. a' `1 d( t) e

    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饥饿长存的年代,先祖们为了更好地活着,面对复杂的封建社会制度,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他们并没有丧失斗志,失去理想,而是不屈不挠的生存着。


    4 V$ e! I8 {! x. m8 @
    % O5 t( s& t" w2 \" p

    3 L1 P. |- ^. Y

    今天,当我们再次理清先祖们充满曲折而又耐人寻味的迁移故事时,不由地赞叹、感恩、敬佩。只有他们曾经坚强地坚持、力所能及地过好每一个人生阶段,才有今天后世子孙的传承。在此,向伟大的先祖致敬,为伟大的明天加油!

    6 V/ h- Z) k  w& T: T: @

    * ]3 E, K/ ]% c4 C( ~! J* @7 Q. l: m% g. O

    备注:本文主要参考了《汉阳府志》、《孝感历史沿革》,《龙安府志》、《平武县历史沿革》、《四川通史》、《大明一统志》、《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等史料书籍及文献。


    7 a" }5 [2 O+ u2 d7 q

    2 E& w* i( {& x9 }& f/ _" U' y
    举报/反馈
    ) Q+ x3 a0 y- v/ q8 H  C

    # X+ Q5 w, [& C; E% u% n
    ( v7 I$ l# E" I2 G: D" |! u
    0 j+ K! b! X6 @/ F
    8 m# W8 [( ]) F, m6 H5 I; a
    发表
    - `- n3 ^8 r% h
    + J2 ]/ k5 T" h# S" r4 M
    - X) J1 y& e7 s. s# d
    5 q$ R& ?, x* ~/ f9 F. k
    ; {/ r. a/ o' `
    / L" L; j* B5 e/ O
      g+ d" E3 z8 c

    9 O+ I" R4 X% A2 s7 ^5 i  ]( e, p, r6 [7 M" n% m# _, R& W# Z8 L
    0 V, A# g& k3 ?3 ^! Y8 E# j

    1 s# `2 y8 o" D" j/ i
    # R# {. r; Q2 b, I5 K' r' ?0 e相关推荐韩媒:尹锡悦将邀请韩国男足共进晚餐中国新闻网
    / n  }2 k& d8 P0 o6 n' |
    # y5 l+ z9 x; Q6 g, F5 {
    6 H$ X, V" V9 a1 O! ^- _黄南:筑牢全民防诈“铁栅栏”青海日报
      H' k$ G( D7 _0 ?- y, o+ B4 C; J, V2 \, T

    0 G/ e; n8 A  C8 z  F1 u9 {【光明论坛】让科技更好托举起中国饭碗上观新闻
    6 I( K7 q0 {6 k* W) d
    % F6 _$ p0 n0 B5 t1 E8 S
    8 H# q7 T/ x0 ?- n' `# d3 @  D  [8 R  O鹰潭市龙虎山景区召开食安委全体(扩大)会议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推进会潇湘晨报* k" e. l5 A! o6 U" w$ F; Z

    ( `% n9 A& ^; r' }& y( L- i/ [1 E' \4 z! x, p- `+ U" j4 r, T' C
    今日下午3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环球网6评论) h( G( R  R; Q" v2 }
    ; Y0 X/ m8 `8 d/ }% z
    ) }  F' r5 ]( }2 \3 q! U: t

    0 e1 D8 w+ g8 Z* H* }; R0 |% F& Y换一换* o6 o% S  s3 R/ {) v( z9 [

    1 |+ \0 T% r! U! A& Y; @2 i
    + d5 T0 ]6 N" ~' y+ E$ D  f: o
    ' a$ j$ J2 ?0 L1 u& K) s# D4 J相关推荐韩媒:尹锡悦将邀请韩国男足共进晚餐中国新闻网; L- n4 ]; D. N$ k, d' S" U

    # m/ U  E6 d2 F4 S, {0 A4 ?! }& c3 a7 s/ U
    黄南:筑牢全民防诈“铁栅栏”青海日报
    ; T3 P( _) j" {( j
    7 x8 f4 n) R7 c
    - w( p: s1 z2 Z( \2 W3 W1 y【光明论坛】让科技更好托举起中国饭碗上观新闻
    $ L! p: H& }1 v2 h3 {% ]2 i7 Q& J, ^" ]% p

    9 D; U& l. Y0 n% m  @3 h9 C' W2 D鹰潭市龙虎山景区召开食安委全体(扩大)会议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推进会潇湘晨报$ V9 X) s) ]% O2 G4 N& c

    6 `6 P0 G8 n+ j6 ?  B; r, Z% _+ D* p" S2 R0 A- g! `
    今日下午3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环球网6评论9 B& g! y  p' q! V+ |  T% A
    ( Q7 ?5 N. C( {+ r( u( ~' C0 q2 d

    8 S' M( F& f2 H" z$ ~. Z
    % b) K8 h% \7 ]0 F; I4 ]2 d2 L, s+ x

    $ U& V  u$ ]4 n5 z( _9 ^
    . U, m8 [% w2 {6 C* G& w9 R& ]

    9 k! W; E& P9 H
    ' I$ `) _  P4 w; U: J4 c设为首页©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意见反馈京ICP证030173号 1 w% G& z( f+ Q, t, c6 C7 |4 Q
    , r3 J9 F. T) ^- k8 f

    ' A' W$ a4 e8 ?4 J* J7 D7 _

    2 o0 [4 U) b! n- j. k3 K. _% J! u2 ]- o9 j$ p7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7-31 19:42 , Processed in 0.061054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