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Y5 k( p$ I. b" b' Q% Y' Y 9 h: D7 i$ F+ N# E/ x6 n
崔姓十五世孙崔如意为秦朝大夫,有二子,长子崔伯基、次子崔仲牟、其后裔明征南侯崔友,系陕西西安府三原县人。明朝初年,崔友奉朝命,偕兄崔泰由陕西咸阳率兵入黔,保境安民,兴教化,发展生产。后崔泰回原籍,崔友卜居沿河祐溪,是为沿河崔氏始祖。之后始祖向杨敬礼、杨敬义兄弟二人购置温汤三坝、河东河西周围数十余里为业。男耕女织,乐业安居。所谓“温汤三坝”,是指“狮子口”至“大溪沟”的“校场坝”,“大溪沟”至“石梁上”的“大溪坝”,以及“石梁上”至“湖平塘”的“草坝”。崔家村乃为沿河崔氏的发祥地。经数百年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崔氏后裔先后移居狮马溪、黄板石、鱼缸槽、月亮岩、石灰溪、龙头岩、东流、下坝崔家坨、黑水崔家坝、楠木坪、瓜子坨、粽子顶、包家园、杨柳池、大坪头、楠木垭等地聚族而居。崔氏族人在不同时期,或为生计,或避战乱,或躲瘟疫,或逃灾荒等原因,外迁到遂宁、安岳、涪州、黔江、酉阳、秀山、松桃、石阡、思南、印江、湄潭、播州(遵义)等县市及广西、广东、陕西、四川等省定居,代复一代的繁衍发展,均已形成崔氏村落。崔友后人在沿河境内,至今已有近三十世,人口达数万之众。崔姓已成沿河望族。 5 o8 y: G0 v' Z% Z, n5 T
贵州沿河崔氏堂号简介
: M/ P M* j" I; V* ^, d2 }5 p - W2 F& o' T9 `! O7 P
“三相堂”,缘于唐代崔氏“三相出诸一门”。崔铉,字台硕,为唐武宗、宣宗时宰相,会昌三年为中书舍人,后封魏国公。铉之叔父崔元式亦为唐宣宗时宰相。铉之子崔沆,字内融,乾符五年为户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僖宗时为宰相。三相出诸崔铉一门,长达三十余年之久,被后人传为佳话。崔氏后人为彰显祖先的荣耀和对后人的启迪,故将堂号定为“三相堂”,“三相堂”在沿河及周边地区倍受尊崇,广为使用。
贵州沿河崔氏字派演变
$ }' T# ?- |6 I* H! U! @) ^ ! f( \0 O' F! m# U
沿河崔氏始祖崔友定居沿河后,尚无字派。到了第七世才始用“启文万宣显,崇元广庆承,永镇洪宗绍,道德与忠贞”这二十字派。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崔璜在增续六十字时,将原字派中的“永镇洪宗绍,道德与忠贞”修订为“统正洪光照,道德永忠贞”。自此之后,沿河崔氏遵照这八十字定辈份,永远沿用。 8 Y& h* b8 A6 p) I! L 启文万宣显 崇元广庆承0 R" A7 T0 [, J9 J
统正洪光照 道德永忠贞 , j) ~% y# D7 m2 n8 y7 Y 齐廷仁让著 乃祖在怀清 : A% _" Z2 U: F; C4 z8 L! r
作述贻谋绍 贤才应运兴 t4 `2 _' I$ {5 p# Z) o5 g 诗儒隆晋锡 裕顺树恒春 8 J; v3 `! A# T( c" y8 {$ Z 立国通谦训 传家守鼎铭 & P9 M7 B' M" ~+ x* L P
和风开化育 景泰佐时恂 3 ^0 S; \6 m) y- N 世泽绵延远 蕃昌献治平 " G& }7 }5 ^8 e寻崔泰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