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4-7 19: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稀老人霸州寻姐爆出传奇家史7 f5 Z- ^1 j x0 G9 R) C
霸州, 家史, 古稀, 传奇, 老人, T1 ?5 R9 v) ^
古稀老人寻姐爆出传奇家史 杜月笙、冯国璋“有戏份”) g5 V, A) x: m+ D
* u/ V; Z. n5 ^
燕赵都市报驻廊坊记者 程建辉 文/图+ s3 k& P/ T0 z! k+ `
+ B/ Y! }% f5 G! _$ v+ s新闻提示 “我和姐姐已经50多年没有见面了。我今年已经74岁了,愈发想念亲人。我的母亲已经九旬高龄了,她也嘱咐我回到家乡看看,寻找一下失散的姐姐。我做梦都想知道家乡的样子,知道姐姐的下落。”1月13日近午时,霸州市公安局政委常加宏的办公室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激动地说。老人叫崔启东,上个世纪30年代初他的父亲辈就离开了霸州前往上海滩打拼。年老了,回霸州寻亲成为老人的心愿,在当地民警的热心帮助下,老人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姐姐。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位老人对家族变迁的讲述中,在那些起伏跌宕的往事里,那些史书或小说电影里出现的人物,如杜月笙、冯国璋等等,竟然也成为他的家族变迁史中的角色。
. I) U! N% c; x5 C0 `5 x& V/ E' O
/ p, y P. v+ M0 a2 Q0 y' |# S8 Q$ d8 W) U5 u, _6 [$ Q
$ s4 \( p8 l; p9 q) f ? ( e2 Y' }" z* K4 b; i% _
6 V! g" c/ }9 r. R; C% @5 K7 r崔启东老人
" V$ H2 r) B: I. b/ k$ C% S" q! _1 K) w: U' P3 Y! H
3 l3 S+ N$ ^7 j$ w+ D# p( R4 _
6 P4 M# u3 r7 U& n& s
( M1 h+ I) t% U' t* ^' p/ Q/ ?: C8 F4 @' Q
崔启东老人为警方送来锦旗 T& c$ F' T0 H# ~- g% g: D. y% o
% F7 C9 [3 m3 n6 M8 H4 C: X
0 L% S0 t9 M. W- e6 B8 X# S) B) _3 w9 z! ], W; y
0 t: f! U; y& A5 c5 ~/ U* B+ s8 A# S! n( E0 x. F0 B
( f9 q' i8 m! A7 R# n% {4 V- @& `" |警察王献成崔启东的忘年交' } @$ w( T7 D, }5 u9 Q
/ ]8 Y2 Z5 Q$ M% ]) J) I; Y( l
w' h8 T5 @/ N9 O; L& Z& } & J7 m, D/ a' r; G. N
. f& u4 S: D" ~" i
) ]) ?" D# @4 h崔启东和姐姐讲述家史,并展示自己儿时的照片。
9 p& D- w, D- J/ ^4 s# Y
, B- ?0 `+ O1 C& V# N8 ^! W" B/ Z. L( b, T, [. J
-一封寻亲信碰到热心民警1 t- {% h+ R, m, S6 R3 \& E
故事要从霸州市公安局民警王献接到的一封信开始。4 F r/ Q0 F$ W3 c
王献是霸州市公安局一名年轻干警,刚刚从事公安工作两年,每天的工作是在办公室处理文案,整理资料。
. W0 S+ h/ G: y, X$ r. I& K4 n$ N 2009年12月1日,王献收到一份普通信件,收件人是霸州市公安局。
, V0 U# ]( t! M- _ “我叫崔启东,我的原籍是霸州,我的父亲叫崔星碧。我的父亲和叔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到上海谋生,我本人出生在上海,现已七旬有四。父亲告诉我,老家在霸州南关。可惜我从来没有回过老家,父亲在生前说,有机会一定回老家看看。然而此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R2 F0 P) C+ E d3 i
“我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姐姐,叫崔启笑,不知她是否还在人间。我在上个世纪60年代在北京工作时,曾经见过这个姐姐,后来就断了联系,再也没有见过面。”
: u8 k$ i# `2 J1 [ “我已年老,很想念我的姐姐,我想请贵局能否协查一下,在霸州崔家是否还有我这个姐姐,我不知道她后来嫁给了谁,也不知道她婆家的情况”。' s. V$ w- U4 j/ o5 U/ g
崔启东很详细地留下了自己在天津的住址和电话。 t9 k( h+ P3 r8 q3 X: v# B
民警王献接到信件后,尝试在人口管理系统中查找信中说的“崔启笑”,结果只找到一个年龄不足50岁的女士叫崔启笑,显然不是。会不会是同音不同字呢?查找后,知道霸州市有两男一女的名字音同“启笑”,其中女士已故。一个人的户籍数据不存在有两种可能,一是年代久远,当初没有登记入系统中,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人不在人世了,数据被清除。6 c1 P6 z y H
王献把结果告诉了崔启东,崔启东有些失落,但他想知道崔家有没有后人,自己愿意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情,找到他们,自己也心满意足了。5 M2 s3 o, _8 ~
这一次,启东老人又提供了一些相关的信息:父辈原是兄弟五人,三人闯上海,两人在家,其中留在家的一个弟弟,听说参加了抗日战争,牺牲在了战场上,但不知道他的名字。
0 s$ H! K( i4 V$ ]9 s! X7 R9 k6 K “在我们家乡宗族习俗中,兄弟几人的名字都会共用一个字,而‘星’字是上海三兄弟共用的字。正如‘启’字是‘星’字的儿女辈共用的字一样。”王献想。2 B5 b+ J. f: X5 {4 R3 h
根据老人提供的上海三人的姓名,王献推知,这位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姓名,必带一个“星”字。耐心的王献找来《县志》,果然找到一个祖籍霸县,1936年参军,1937年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崔兴诗”。“星”、“兴”同音,会不会是《县志》写错呢?无法核实,县志上也没有提供可利用的线索,很难查找这个人的后人。& }# V; }$ V' [) q
这时,崔启东提供线索称,父亲曾对他说过,崔家祖上曾有人在清廷当过官,民警查找后,确定“崔廷绶”应是崔启东的祖上,“崔廷绶”曾经当过清朝皇帝的老师。但如同崔兴诗一样,无法追找其后人。6 B! j1 e' s0 t& L$ E- ~/ o# v
z2 C |' D5 K! i( a8 u6 J9 w -一份新修族谱破解寻亲困局
* C% w, ~2 w- s/ U0 P 此时,王献也感觉到沮丧,这时距第一次来信,已经过去一个月了,眼看临近阳历新年,而此时正是公安局最忙的季节,然而崔启东老人寻亲的事情还是放在了民警们的心上,越来越多的民警知道了这事。$ Y! c) s( g* c) Z
既然崔氏兄弟祖籍霸州,虽说跨越一个世纪,但在当地百姓中可能会有人知道一些崔家情况,那么可以从他们曾经的住所地查起。
) \- g4 O* c. S7 p) Z 当霸州城南派出所电话被打通后,反馈上的信息没能让民警们开心,民警们又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以地找人的希望也走到了尽头。难道崔启东没有亲人或是亲人的后人住在霸州了吗?
9 \6 S9 ^& @3 d U( t+ b! L 12月24日,崔启东老人害怕自己漏掉任何一个线索,再次写了一封长达6页的信,详细讲述自己记忆中的每一个细节。) o6 E. F& m; ]
也许冥冥之中天意眷顾。崔启东的这封信刚刚寄到霸州公安局,就被另外一位好心民警看到,也正是因为他,崔家寻亲困局获得突破。& R$ t; b/ ]% K# q, F2 I7 c+ ~& M
温德军是霸州公安局警务督察大队长,那天他去办公室,恰好看到桌子上信件。温德军从小在霸州县城长大,对这里很熟悉。
6 P! @ N& y- w( R- o' i4 D “霸州的老人们都知道,边、郑、石、崔是当地的四大望族,家世显赫。”
8 |3 t3 X0 C, V! R# r& C6 z( Z9 s 温德军的一位朋友崔增纶是崔家后人,他专门研究崔氏家谱多年!于是温德军立即联系崔增纶,这位族谱编制者答应帮他查找。8 n: `: R( E3 M$ t) p0 D
第二天,崔增纶告诉温德军,崔启笑找到了,她还在霸州。而此时的崔启笑已经改名为崔乃学,难怪民警找不到。2 u5 l8 U* g, L( k; v' N3 @$ f
原来,崔启笑在与自己的弟弟分别后,因种种原因,更改了自己的名字。令人感慨的是,近半个世纪了,她也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弟弟,当崔家最近一次修家谱时,她把弟弟和父辈的名字提供给了编写者。也正是这一举动,使失散50多年的姐弟得以再次重逢!% o5 W$ O1 J3 y8 _' ~
1月3日,民警王献背着崔氏家谱,冒着风雪来到天津崔启东老人家中。看到家谱中清楚地写着自己的名字,崔启东落泪了。从此,崔启东与王献成了忘年交。
- k- n( [9 m- n 1月13日,崔启东首次踏上故乡土地。想到就要见到日思梦想的姐姐,崔启东有些激动。然而他还是执意先到公安局再回家。与盼望见到亲人一样,他也盼望见一见王献、温德军这些热心的民警,他已经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了。面对公安局政委常加宏,崔启东连说感谢,“是你们让我一夜之间找回姐姐,找回最亲密的亲人。”
/ ]6 {; G' M, ?0 H6 D) r3 T -一段令人瞠目的家族变迁史, x/ N( T7 x' K- }
崔启东与姐姐崔乃学终于见面了。没有落泪,然而两位老人握在一起的手是颤抖的。
( h0 V7 o- j. c$ g& L$ q. O 在霸州崔家,年轻的王献听到了崔启东的完整故事,眼前的这位老者,身世竟然如此坎坷。3 ]$ R0 V: d% ]
崔启东说,他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父辈上海滩的奋斗给他留下深刻记忆。大伯父在刀光剑影中追随杜月笙,是其最得力的干将之一。父亲在民族企业飘摇中执掌上海水泥公司,跟随大资本家刘鸿生。
9 L; {& H, Z# I: z, Q “父亲兄弟三个闯上海滩,吃了不少苦,但站住了脚。我记得解放前老家很多人出来投奔我们。我们家成为河北老乡联络点。父亲和叔伯给他们安排工作、接济他们食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浓浓同乡情让大家感觉到温暖。”
' l) L" M* L( n 年少的崔启东过着安静富足的生活,但随着国内局势变化,杜月笙等人迁居香港,崔氏兄弟决定留在上海。 D# T) M! S% ?2 _% D3 }/ I
上海解放后,已经从华东纺管局干部学院毕业的崔启东辗转到北京发展,当新中国与苏联确定专家援建后,需要一批国内专业人员与苏联专家交流,于是他凭借自己学习的纺织专业技术,成为特训班成员,进行一个月的俄语培训后,便与苏联专家迅速投入到新中国纺织行业的建设中了。
) ]" O, Y& M$ W3 e/ m1 q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曾与从未谋面的姐姐崔启笑第一次见面,姐姐那时还待字闺中。那次见面是在两人姑姑安排的,而姑姑早年嫁给了冯国璋的哥哥,后随家人迁居北京。姑姑有一女儿冯怀珍,嫁给了空军司令部的一名技术型高级军官。他们本可就此大团聚,但不想风云突变,姑姑和表姐的家人后来在周总理的关照下移居西安。1 a) h: v: g5 |& \- T
而崔启东由北京先到内蒙古建设项目,后调往天津建设,改革开放后至1996年退休,一直从事纺织机械技术工作。曾担任国家纺织测试中心天津纺织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1992年起,由于为国家发展工程技术事业作出贡献,他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其终身荣誉。
& A1 U* e5 q2 Y2 u 崔启东说,自己的起起落落,见证了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建设。而自己家族的变迁,也折射出近百年来国家社会的巨大变化。) C) `" R7 e* M
-一颗真心希望延承家族精神. I3 W: D) X. P+ F
与姐姐崔乃学联系上后,崔启东又从姐姐处意外知道了表姐冯怀珍的情况。原来表姐同样经历了命运的起起伏伏,如今居住在北京。之前崔启东通过北京市公安局和西安市公安局查找表姐,始终没有结果,原来冯怀珍也改了名字。: j* g0 c& h; u3 x! k
崔启东告诉记者,表姐通过他把原来天津的亲人也找到了,其中相声演员冯巩就是表姐的三代孙儿辈亲人,更大的一家人将要团聚了!& y# L! N. a! Q6 v
一夜之间,崔启东找到两个姐姐。而此之前,他曾经想念了50余年,寻找了20年。
! M) {9 V% A3 u7 P “我的老母亲还在世,住在上海。她一直叮嘱我,应该回家看看,找找亲人。如今圆了我的心愿,也圆了妈妈的心愿。”
Z5 p' v' i; a& Q' K" S* X 住在霸州崔家,崔启东很在意自己的家族传统:“崔家不仅是当地的一个望族大户,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家族。我们出过学者高官、出过皇帝老师。仅仅在我的父辈,就出过抗日英雄,出过上海滩的商界、政界人士。我们崔家的子弟都很争气。”
9 H2 p; j$ V8 ~- M1 a “我从父辈处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当时在上海都有很优越的生活,但是对于前来投奔的老乡,他们是很热情的,家庭观念、老乡观念很强,从来没有隔膜”。
1 _$ n% p: P; [- v& ^- h “我希望家族修编家谱时,不要简单地记述传承者的名字。更要记载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让后代知道祖先的努力,激励他们奋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