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日电 据加拿大《北美时报》报道,1993年,英国,第七届国际水溶胶大会。一名东方面孔的年轻人站在主席台上,面对台下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从容不迫地为大家分析自己最新的科研课题。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时,全场响起掌声;他获得了全场“Best Post Award”(优秀论文奖),是获得该奖项的为数不多的亚洲人之一;这个年轻人就是加拿大华人崔武卫,那一年,他32岁。
; \7 r- a; I/ s2 I 崔武卫,1961年出生,来自中国陕西,加拿大农业部Guelph食品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这一中心的首位华裔科学家。他带领科学家研发小组致力于“多聚糖”以及“水溶胶”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杰出成就。为了表彰崔武卫的突出贡献,联邦政府于2006年授予他联邦政府最高奖¬——技术转让领导奖(Federal Partner in Technology Transfer Leadership Award)。这是第一位华裔科学家在加拿大获得此项殊荣。9 o% Z6 r+ Q% r2 S
接受采访时,崔武卫夫妇一起坐在我的对面。眼前这个淡定从容的男人,和我们脑海中的科技天才、科学家有点不太一样;赭红色的套头毛衣,金丝边眼镜,有点内敛,却不失那股熟悉的文人气质,儒雅、朴实、亲切。 : x+ H7 \9 H5 @1 [# p5 b7 I1 O “你钻研进去会发现,科学有种惊人的吸引力。”说这话的时候,崔武卫眼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俨然一位儒雅的学者。 - G( y9 c* V" f 人生就是在不断攀越中前进 " L; a$ }$ e3 ?, {
对于自己过往的人生,崔武卫自有一番体味:“人生就像攀登山脉,努力地翻过一个山坡,会发现眼前一亮,前面的景色多美啊。往上看又见叠叠的山峰,只有不断地攀登,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l% U) |5 X2 {: ]
1979年,崔武卫走进北大校园,成为当时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1983年,他考取了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当时新兴的一门专业——天然产物化学。由于专业较为冷门,崔武卫时常被问到,你到底在研究什么?每每这时,他就会乐呵呵地说,“我研究怎么吃饭”。1 b) |" `1 B+ V# h
事实上,天然产物化学领域是相当深邃,也是充满无限挑战的;在当时的中国,这个领域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崔武卫越来越感受到,“所学的东西有很多学不透、很多无法解释的知识。”3 U2 L& h* J- _3 W& ]0 N' \/ U# F
1988年,崔武卫辞去大学职员的工作,怀揣1700美金,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食品营养系专业攻读博士。 8 k3 d9 V* i: b( L- v 和所有留学生一样,崔武卫面临的第一个山峰就是语言。他的一位导师是希腊人,英语里夹杂着浓厚的希腊口音,让本来英语就不是很好的崔武卫每次上课都如听天书。为了提高语言水平,他当时花了人生的第一笔巨资80加币,买了一台声控录音机,录下每天老师的讲课内容;回家后反复地听,一直听到完全烂熟为止。 ( Q0 o9 I s4 R7 q 对于研发人员来说,最宝贵的就是一个个科研成果。为了做实验,他经常半夜两三点钟爬起来去给实验室的“柱子”换水,回来睡上几个小时,早上再去上课。在这个期间,他和太太迎接了两个女儿的降生,因为要分担同是博士生的太太的辛苦,他不仅要半夜帮孩子换尿布喂奶、还要赶去关注实验室的另一个“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但崔武卫不还是坚持了下来。 ' { X8 I' `7 r/ _1 C) z 崔武卫说,我的一生都在经历着奋斗的艰辛和欢乐。这正如他喜欢爬山的性格:“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 % ]. ]+ ?: N1 |/ I% w$ w “你要主动打破玻璃天花板” 8 I: M' j( V* ^ 崔武卫说,学习是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有收获。但是,不能就此就埋头于书本间,不去抬眼望一望这个世界,要尽可能地开拓眼界,注重多方面的交流;只有这样,你的学识才会越来越丰满、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他在读博士的过程中,共发表了8篇文章,并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黄介籽胶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N# h" @ A4 N8 ~
与此同时,他也非常积极地寻找这个领域最顶尖的研讨会与国际会议。读博期间,崔武卫受邀参加了两次顶级的行业峰会:一次是在美国的AACC(America Association Cereal Chemists);一次是在英国的“国际水溶胶”峰会,在这个会议上,崔武卫获得优秀论文奖。 8 d2 A, E/ a6 [& G6 B$ c 1997年,加拿大农业部Guelph食品研究中心正式聘用崔武卫,他成为该中心的20位创始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这一中心的首位华裔科学家,担任结构与功能组负责人,负责组建复杂碳水化合物实验室。 0 O. \0 r/ L; |$ ^ 经过多年的努力,崔武卫的实验室现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现在每年实验室都接待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访问学者、学生和进修生。身为科学家,崔武卫甘为人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年轻人。在指导学生论文时,他要求学生“基础一定要扎实”。“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也是他一直秉持的人生观,他的硕士、博士学生和博士后已遍布多个国家。2 |. W; p& W# r5 x& _5 G 努力争取,成功自然会微笑而来 0 U4 T# c; S0 g- B. K9 ]4 B+ Z “对比国内的硕士教育和国外的博士教育,你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去后,崔武卫推推眼镜,想了一下,很认真地回答我:“最大的不同是无边界的教育平台。” 5 W+ R( W+ V$ w" Z, V+ K$ D, Z 在读博期间,为了研究一个课题,崔武卫被曼尼托巴大学送到安省多伦多的约克大学专门学习了两个星期。不仅如此,在平时的学习期间,几个不同的科系也会相互合作,崔武卫的博士论文就是跨系完成的,融合了食品营养系和食品科学系;有别于国内的教育体制,加拿大的教育体制更加开放;而在这种开放的平台下,更加需要学生要主动争取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主动与大家交流自己的课题与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开放平台。 8 Y6 W* |- V- n2 e& z' C* S, q8 P 同时,主动去参与各种国际会议也是为自己争取机会的一个途径。 1 j' O: v3 f q 崔武卫说:“搞研究不和别人交流就像井底之蛙,只看见自己头上那一小块天。一交流才醒悟原来自己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 # W3 c! p8 M& x0 w3 S/ u, h 一直到现在,崔武卫还是非常积极参与国际顶尖的交流大会。其中,每年一度的国际水溶胶会议是他必去的, 0 e2 s4 W! q% d% U* \ 与此同时,崔武卫觉得自己有责任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起到推动作用。2000年,由崔武卫申请的2002年国际水溶胶会议在加拿大顺利举办。此次会议打破了传统的主题范围,首次把水溶胶结构、构象,分子形态作为主题之一推动了光散射、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在研究水溶胶结构与性能方面的应用。从27个国家来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共出了3本特刊,收集了百余篇论文,为国际水溶胶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6 r# c# O: Y7 z: J& }7 i
除了基础研究之外,崔武卫还致力于应用技术开发。他发明了亚麻籽的脱壳技术,即利用机械方法,把略比芝麻大的亚麻籽分成亚麻籽壳和仁。该技术同时获得多项加拿大,美国及国际专利,为亚麻籽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003 年 7 月世界第一个亚麻籽脱壳加工厂在安大略省建成了。一年以后,各种类型的亚麻籽脱壳产品作为功能食品原料开始销售到北美及亚洲市场。亚麻籽产品逐渐变成该公司的支柱型产品。3 r* r4 f3 y7 \' ^; m p 温柔后备,一路并肩前行1 V" Z* X! d- B! B- B/ w
为数不少的海外游子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与学业工作,也来自爱人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一个坚实的感情支撑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未来。在崔武卫身上,我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 E. h* l1 c7 H* L: _1 U( H 崔武卫的这些成就背后,离不开妻子姚力千博士的坚定支持。姚力千说,在我们的理念中,“人一辈子,不能只看短期的个人得失,要将眼光放长;要思考如何做一些事情对世界、对国家有贡献,心里才会舒坦,才不辜负此生。”两人在对待人生态度上面的惊人默契,也为崔武卫的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8 d) W" O2 ~# u( ~- y c
人的一生都要学习、改变自己。, s' }6 C6 f5 u) o4 y
这,就是崔武卫,一个科学家用他的人生故事为我们上的宝贵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