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之乡”——洪洞县石止村之崔氏家族0 m: j2 Z; T7 Z$ \0 j( Z
' i2 k. ?8 E6 r
《洪洞县志》记载:清朝中后期赵城县(现属洪洞县)石止村崔氏家族可谓人才迭出,历时三代,闻名遐迩。尤其崔万清、崔万荣两兄弟,先后高中道光武进士,令人称羡……
F$ D: D0 G- Z0 I7 C崔万清,字虎拜,号松圃,生于道光八年,即1828年。受其父影响,从小习武,道光二十三年考中丁卯科山西乡试武举,次年,年仅16岁即考中道光二十四年戊辰科三甲第37名武进士。如此少年,实属罕见。中进士后即授六品营守备,从此开始其漫长职业军人生涯。崔万清先后担任过陕甘总督麾下陕西君宜营守备,甘肃西固营都司,陕西汉中营游击。咸丰二年,崔万清以守备职调防新疆,防守毕底儿卡伦(卡伦即关卡)。
5 A5 @0 J( i/ {9 W$ k5 L# V' }六月初六,卡外回人武装袭击哨卡,焚烧军营,导致人员伤亡。崔万清与其上司,驻防副将恒安因此获罪,被交部议处。万清回到家乡后,正值太平天国军兴,在家乡听候处分期间,恰逢咸丰三年太平军北伐将领李开芳、林凤祥进入山西,朝廷在山西无兵可调,连失垣曲、曲沃等城,平阳府亦危在日夕,只能依赖民团。后在高河桥遭遇崔万清率领民团的阻拦,迟滞了北伐军的行动。因此战功,万清受到清廷奖掖。后朝廷免予处分,开复后,随军征调,曾在曾国藩、李鸿章手下剿太平军、捻军。同治二年起正式担任苏州城守营参将,挂皖南镇总兵衔。光绪九年,左宗棠时任两江总督,奏请崔万清补任江宁城守营副将,时崔万清已五十有六。光绪十年,因训练军情之需,江苏巡抚卫荣光奏请其暂缓调赴江宁。 $ W+ a, K+ h# Q7 v+ ~
光绪十一年至十六年实任江宁城守营副将,后崔万清病逝于任上,时间推测为光绪十七年,享年64岁。* Q X% D N1 z0 o/ I4 p
9 b5 @8 }; V4 X T1 \ 崔万荣,字欣斋,崔万清胞弟,行二,生于1830年前后,崔万荣也少年英武。先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山西乡试武举人,次年中庚午科武进士,名列三甲。中进士后即授六品蓝翎侍卫。时值太平天国和捻军兴起之时,清廷绿营已经腐朽不堪,曾国藩和李鸿章先后组建湘军淮军。时安徽巡抚福济赴京公干,与崔万荣相遇,对其才华欣赏有加,调其赴皖。之后崔万荣追随李鸿章之淮军,效命于李之爱将刘铭传摩下。同治四年,已升任参将的崔万荣奉命带领马勇王春德前往口外购买战马,参与组建淮军马队。其墓碑碑文称:
9 ~, k$ ]8 ^+ l9 v/ [3 } “据临淮、围凤阳,上功称最……”
/ v4 h/ C7 U. c# _1 i0 Q$ ]8 A 在当时记名提督、记名总兵漫天飞的情况下,崔万荣亦被保举为记名总兵,实任大名镇游击。崔万荣公余,文采飞扬,笔墨生香,著有《秋灯诗集》,实为一员儒将。清末崔万荣寓居南京,去世后由其子崔浚扶柩归里,葬于祖茔。现存墓碑对其行状亦有描述。/ ?& L8 B( d7 h0 w
崔万清三弟崔万华,字实斋,出继其伯父崔从彪为嗣。咸丰九年(1859年),崔万华步其父兄后尘,中戊午科山西乡试武举。万华未能如二位兄长一样高中进士。中举后列为兵部差官,随军征剿,因功获游击衔,尽先都司,赏戴花翎,诰授武翼都尉。其子崔德元也为武庠生。
0 s! _! B5 V4 u: n! x5 [石止村小北门东边有座院子叫旗杆院,那就是崔氏的祖院。旗杆,是崔氏家族用武功换来的荣耀。旗杆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永远在村人的心目中高高飘扬。) _' T8 I& c- g* v5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