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488|回复: 0

文翰清流崔氏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21-1-2 18: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翰清流崔氏谱: L6 d% w9 g* h

    + {7 i$ J- W, I1 g! c4 w6 H        由于历史上自然灾害和战乱的原因,徐州现存的清代早期姓氏家谱已经很稀少,毋庸论明代。而丰县崔氏却罕见的珍藏下来明清木版印刷的五种版本和民国石印本《旧丰崔氏谱》,谱中所载序、跋、记、志、铭、表,都是佐研丰县明清历史不可多得的文献。其中,清代状元李蟠撰写的崔其正墓志文,能让人了解到这个家族世代相守的儒雅、慷慨家风之一斑。' W0 R# h9 U: R5 M

    ! X' H- G- ?" ^5 K梓付梨枣
    1 q6 M1 Q7 C7 Z# A6 ^/ L& S' j4 S8 P5 W, o# a0 Y1 L
    家谱,佐国史与地方志的史书之一。自明代私家修谱之风盛行,但凡一个家族稍有文化者,就会篆修自己的家族史,但多为手写在宣棉纸张或者绫绸锦帛上。如果一个家族能把家史梓付梨枣,就能断定这个家族历史上不仅仅曾经财力雄厚,而且有极强的人文自觉。
    % N5 m9 b% t9 I% ^! b. e7 O5 D! R8 K- e  S3 ]
    友人季郎友,喜欢藏书,尤其专注于清代以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科书收藏,成果颇丰。一日,他电话告诉我,在他的书友崔震先生家中见到了几套丰县崔氏明清两代的木刻板家谱,而且在清代的家谱中发现了状元李蟠为崔氏族人撰写的一篇墓志。我闻讯后十分惊喜,当即拜托季兄联系采访。在崔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首羡镇崔老家村,该村长者最终同意出示这些珍稀的谱牒。
    6 Y+ ~9 y; V; H3 @, S4 Z4 i* V' i- m* G
    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拔贡、曾任河南卫辉县丞的崔公辅政首开丰县崔氏修谱先河,其次子岁贡生崔动嘉靖末续修,但都没有完稿,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辅政公的孙子监生崔大纶在前两次的基础上修臻。而刻板印刷成典,却是在崇祯庚午(1630)秋天,由崔氏七世孙增广生崔连云重新校辑,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梓付梨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最早成册的《旧丰崔家谱》。2 p/ H7 _8 o# \: L5 l! d( S
    * n( D# G( O1 @' \+ k
    崔氏家谱依式并综合宋代的欧阳修和苏轼家谱体例,前图后表,系表以五世分宗,人名下纪录字号、嫁娶、子女、生卒、墓葬等,很是详实,整谱有序言、诰命、旌表,谱内附有墓志、记、铭、表,谱后有跋。0 w- {; n4 Q# H# G* W

    9 X& w& d1 F/ s& Y/ G自明正德以来,崔氏数十年就会修谱一次,仅雕版印刷的修谱活动仅有以下几次:清嘉庆五年(1799)版,崔自登、崔永谦、崔济川等修。清道光元年(1820年)版,崔自均、崔方莘等主修;咸丰六年(1856年)版,崔步云、崔锡仁等修;光绪五年(1879年)版,崔步云、崔锡朋、崔广柱主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版,崔荣甲等修;民国十三年(1925)石印本,崔广祺、崔岘山等篆修。) I6 W7 C' f- b5 l
    / d$ q+ a( f, i( j. G! i
    各版《旧丰崔氏谱》每套数册一函,线装,书匣外被蓝布,古色古香。由于年代久远而且保存条件的限制,明版家谱仅存残本,但看着这些饱受历史烟尘洗礼的崔氏家谱,用虔诚的心仔细拜读后,我似乎看到了明清丰县崔氏人才蔚起、继继绳绳、望重乡邑的发展轮廓,同时感受到了崔氏质朴相尚、耕读是务、清芬世守的族风。
    # J0 _! S8 L! \% K2 d/ _; v/ J9 Q3 d: k* [# q
    清芬世守$ A' Z% @9 X; @1 r/ K' }) U

    , s5 f) y) H7 E8 e0 c% C. c4 d8 w& a崔氏,本姜姓,炎帝后裔。西周,齐太公姜尚的儿子丁公汲,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后裔以邑为氏,形成了崔氏。崔氏历史上望出博陵郡和清河郡,尤以博陵著称。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称“崔、卢、李、郑、王”均为一流士族。整个唐王朝时期,崔氏位相者高达27人,可见其地位显赫之一斑。. W) W3 c9 v# b

    # v% p; c! k+ u5 s. N丰县崔氏谱云自出博陵崔氏,堂号“三戟”。元末明初避兵乱,自山东东平府阳谷县(今山东阳谷县)徙居丰县西北石城里娥堌村,开基祖讳友能,崔友能臂力过人,以纯孝奉母,赘黄氏,后来不愿意寄人篱下,自卜居岳丈家东里许,结庐其间,遂为家。子孙繁衍生息,就成为了丰县人。而他卜居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崔老家村。崔氏尚节俭、敦孝友、崇礼教,渐渐发展壮大。
    ) a2 l9 O2 }" I% z$ e' L0 s$ e
    崔友能有曾孙12人,而使这个家族声誉渐隆的,就是他的曾孙之一,那个肇修家谱的崔辅政。辅政,字良佐,号柳亭,他仁孝颖敏,15岁就进入县学,20岁就成为了廪生,他写的文章雄浑俊逸,高出人表,嘉靖甲午(1534)得南直隶省选贡士副榜,也就是人们俗说的拔贡,被授与河南卫辉县丞之职。居官五载,清廉守慎。县令赠以隶书“奖励贤能”四字旌表,郡守以“河南第一官”称之。崔辅政捐躯于任上,死前在官舍墙壁上题诗示儿:“二十余年得一官,眼前风景最堪怜。于今收拾东归去,留下行藏任汝传。”死后,百姓罢市而哭,同僚素服七日,入卫辉名宦祠。
    ) p  t# p9 y6 @! Q
    + t" t- P4 b( j/ v崔辅政的次子崔动,也很好的继承了家风。崔动,字崇道,号椿崖,由岁贡任江西进贤县丞,也素有廉干之誉,因左迁襄王府相,自己解绶扬帆东归居于家,常散步椿树崖和梅树坡之间,与兄弟友人诗酒相娱。隆庆二年,崔动因为闳览博物受到当时的县令尹梓的邀请,参与了丰县第一部史书的编修,负责志书的采访考订工作,给今天的丰县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地方史书。
    9 Y% H0 v, k! F* a6 _1 M# t& v
    4 ?4 x/ a0 ]( y/ P/ ~2 R+ Z+ A! r而崔动的侄子崔大鹍更是跻美先祖。大鹍字惟慎,号南溟。父亲崔劝“邃学硕抱,雅耽箕颖之乐。”大鹍幼从学于伯父崔动,后以县庠生考入北京国子监,以监生授顺天府宛平县丞。天启元年三月进阶文林郎,诰命两道,赐赏红纱,赠父如其官。在任上,亦是克己奉公,风标玉立,出资买棺殓送在京里人,并为之还债百金,捐资修县学、道路,“远迩啧啧,口公之高谊于不衰。”洽洽古人之风。2 @( q# C0 y3 c. [7 o" C* _
    - q; `. E: ^& R( z7 c
    崔辅政与子且孙三世以饱学之士入选贡监,皆官少尹,崔氏后裔从此或身列胶庠、或荐举明经、监生选贡,蔚然兴起,代不乏人,如大鹍长子崔云横(连云),为县庠生领袖三十余年,三子云标(出云,一云霞生)担任孔府衍圣公主办的四氏学教授,连云子崔衡拔贡,崔衡子其正官州同。不一而足,巍然县内甲族。) {- S( c3 h# J. }! m( e
    ( \" `5 S! P9 Q4 Q7 @
    在崔氏族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崔老家村西北仅百步之外的始祖林茔,石坊两边的立柱尚存,两石柱南面阴刻一联,字迹可以辨认:“福禄有常德修自能邀天眷;风水无据人杰乃可显地灵。”
    , F: ^; j8 p+ \0 @- Y" Q" n% ?% ^. t9 n
    文翰清流# j  s5 k: s9 x# Q: r3 ?& ?  U

    2 \" X7 P7 n. n) W. L& s细细翻阅《旧丰崔氏谱》,称誉其文翰清流绝不为过。一个个在国史和地方志中出现过的名字,因为给丰县崔氏写序撰文而齐聚斯谱。
    4 S% S6 V4 M: C' S3 l
    1 [; D$ p" Q# x4 l' ~- z! T丁绍轼,字文远,南直贵池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赞善,谕德,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五年(1625)八月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九月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大学士。天启六年三月加少保,改户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四月二十三日卒,赠太傅,谥文恪。万历四十三年(1615)为崔氏序谱,文辞优美。彭城书家张天放(张纵)行书体书之。1 b7 {) b) E& f% R* F6 {+ t# V

    9 m5 \- f/ K- C" j  Z3 y* X张盛治,县人,明末江南太平府教授,应请为崔氏序。盛治见明季纲纪废驰,遂隐居躭书,是明末清初丰县文坛领袖,著有《枌榆集》、《丰邑两朝实录》等。子张逢宸,字观生,嗜书好学,性情旷达,擅长真草书法,文章饮誉乡里,受儒学训导江能容所荐,主纂清顺治十三年版《丰县志》。
    ) Z( C; y, Q9 Y  F# G  P0 Y' A% M( ?% z' n0 B9 V5 j
    王四聪,号景虞,字朕耳,今鱼台县王鲁镇王集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户部浙江清历司主事、翰林院侍读学士、督粮道尹、永平知府、北平知府等职。为官清廉,逝于任上。崇祯元年为崔大鹍写墓表。此外,为崔氏撰文的名流,还有奉直大夫沔阳州知州董邦昌,万历南京经魁句容张榜,诸如邑人岁贡曹可教、拔贡知县史可传、四川永宁卫教授渠澄清等。! Y% c# z& D/ {4 ~: v5 x+ c

    9 ?  @) j- U/ i( A清代则有内阁中书县人刘之翰、拣选知县李运昌、翰林院编修蒋兆鲲,不一而足。# M  {! T; |* G2 f9 W( I  h

    * k$ q4 Z2 M2 i' I4 x4 b: J( I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丰县状元、翰林院编修李蟠为其婶母舅崔其正撰写的碑铭,全文780余字,文中介绍了他曾住在崔家东院研读诗书的情景,文笔质朴流畅,当为研究李蟠诗文一篇很好的文献资料,徐州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翰林院编修崔焘为该铭书丹。
    & C( f6 P  q: B. s! Q8 x  w8 }! |  `/ ~$ l: d! r8 B2 |! [/ o
    一碑两翰林文之书之,也是对崔氏文翰清流的最好诠释了。
    & v) s! K( \, m8 q0 v; e% W* W4 {- b1 R/ f' U
    连线时空 深读徐州
    4 ]! w0 k+ p' ~+ |; i3 j
    : ^; h, b; p# I1 n# @  g文化·地理每周五出版4 M; _0 }/ q. Q- K2 n/ `6 Y

    9 ^3 U- u' A$ ?  C( F电话:13952205023 ( L1 ?; f5 x; W4 x4 W$ Q
    - o! F; u5 A& a- S3 H. Y. X. |" d3 A
    + k6 T6 }6 z$ ~8 D! \
    3 }6 V* c* b# {& p: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11-28 11:40 , Processed in 0.072865 second(s), 17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