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绵拳源流考---陈永康宗师著 6 W) h# p: k! D6 P" H( K3 C, [) W b$ ?' P3 m) I
' H, M7 F$ i# K/ a9 w
: h5 t- E# p1 }! T' L w
绵拳在中国,根据“现在已知”的报道,计有河北绵拳,河南绵拳,云南昭通绵拳,山东梁山绵拳,峨嵋绵拳,还有上海的绵拳等。在中国武术庞大的门派中,绵拳的历史影响不是很大,除了传承的隐秘外,更加缺少影视文学作品的渲染,因此没有多少人注意这个拳种,所以人们对它的了解还是相当有限的。目前受到国家承认的绵拳是河北的绵拳,其影响力在也只在当地比较大。+ V6 W3 i1 {- H1 k- ?# n
- v) G M& N+ r 过去有人把太极叫做绵太极,古时候也叫“绵拳”,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在实际演练过程中,我们发现其风格与太极有很大的不同。以“崔氏绵拳”为例,就有很多的特点跟太极是不同的,从根本上讲其理论基础是不一样的。因为各派绵拳之间,受历史背景以及地域交流等原因的影响和束缚,彼此间交流亦很少,所以很难说各派绵拳之间有何不同,在此呼吁有机会各派绵拳拳师应该共同探讨。% F: ~4 |7 Z" A& P2 A
0 i4 V5 @% g" Q% j% J" l 绵拳在上海地区的传播历史有近百年,在百多年的时间里,也是历尽坎坷,导致现在曲高和寡的状况。据我所知,上海的绵拳分为短手,长手,散手三个流派。有的流派也综合其它的一些东西,因此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各个流派之间的共同点和特点,绵拳在上海,很多人认为最能“打”,是真正能“打”的拳,这些也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皆因绵拳发展过程的历史原因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不过,绵拳能传承至今,在此应该感谢许多在绵拳发展上做出过贡献的前辈和武术中人! ! O) j2 S8 ^& [8 J# @/ T5 h$ A0 Z * }" }* \. X, s( g) s
直到近年我才意识到必须让“崔氏绵拳”的历史公诸于世的重要性,不管怎样,作为一个从古遗留下来的拳种,我们作为演练者都有义务把这个拳种保留、流传和发扬光大!因此,我很愿意把“崔氏绵拳”的情况写下来,仅供武术爱好者了解我传承的这个分支的绵拳的来龙去脉。至少我觉得如果其存在价值,对中华武术有益,我也对得起我的师傅,我的师祖了,我应该感谢他们! + s4 R0 j: [, M G% P , J9 M/ z0 E0 z h* m 我师傅在世的时候,他经常提起他的师傅崔大妈,我只知道崔大妈是一个隐居的老人,有人说是尼姑(吃素的原因)。她和她丈夫老年时深居上海兰州路(据我师傅说:崔大妈的丈夫是老红军,以前是陈毅元帅的警卫员,也是个武术高人)。后来,从我师傅的后辈了解到:他们小时候,我师傅还经常带他们去看望崔奶奶。现在,当我在跟武林中人谈起我的师傅,谈起我的师祖崔大妈的时候,有人也都听说过,认为在当时崔大妈的绵拳是绵拳流派中很神秘的一支。至于其中的更多故事已经无人知晓,确实是我的一大憾事。有人说崔大妈是孟关雨的师姐,根据年代推断,我认为这个说法很难成立;至于崔大妈与上海武术界流传比较广的孟派绵拳的关系,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知情者已经作古,如今已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所以,还没有明证证明崔氏绵拳与孟氏绵拳的确切关系。0 v# W! ?) m5 X, |' a% v7 p% N
5 b) u; w" {5 w* \" \* `# X( o6 n% c 另外,现今在上海的绵拳可以说大都是孟氏绵拳的分支(除了我师祖流传下来的),我经过多年的演练和所了解的情况,我所学的绵拳,在很多其它绵拳里面也看到过,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 j* U+ u2 h8 y7 Q7 f
# p4 Z5 Q' Y4 l4 v4 z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我对自己的绵拳在演练和技击上的应用,以及我与英国武术推介公司所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成果,我也希望能够逐步跟社会各界共同分享崔氏绵拳,共同领略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