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5-24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氏城(土城)是国家、地方典籍一代一代记录下来的,有史可查。崔八村连地方就没有记录,没有过硬材料驳倒前者,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后者,凭“极有可能”定崔八又怎么能服人呢。那种编造的连小学生都难哄倒的歌谣忽悠倒一个古来就是世家大族呢,岂不笑话。家居海岛,交通不便。感谢泰山本家转载了这奇文,酒前茶后,可做笑料欣赏。再结合家人文章。共欣赏。
9 M2 e$ n; c& \2 E 再访崔八
3 }) I/ L \+ |* j2010年元月4日(乙丑十一月十一日)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崔八村原村主任王立华打来的,他介绍了王乐斋老师研究的“崔八村崔氏城”成果,我根据他的推荐和山东省邹平县政协文史委孙克忠主任取得联系,他表示积极协助我们调研。又向临淄区政协副主席崔来祥进行了汇报,他大力支持我先去实地考察,取得初步成果后,在于有关部门汇报。得到这些领导和热心人的指导和支持,更加坚定了我再访崔八村的信心。2010 年元月24日(乙丑腊月初十),冒着严寒,我驱车直奔崔八村。 一、考察经过 8 e) a9 `! W- }3 o/ ^
到达崔八村时,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郭洪俊先生和原崔主任王立华先生已等候在那里。不及寒暄,我们马上赶到王乐斋先生家里座谈。王乐斋先生是一位退休历史教师,热衷于崔氏历史文化的发掘,几年来积累了大量崔氏和崔八村的历史资料。然后我们在村委详细查看了崔八村1952年的土地册,对崔八村的一些古地名进行了记录,并在郭洪俊、王立华、王乐斋三位先生的带领下实地查看了“墙南”“北大庙”“东马道”“西马道”等古地名原址。这些使我坚信,崔八村附近确实曾经有一座古城遗址。为了确认这座古城是否就是崔氏城,我们又对附近的一些古地名进行了考察。首先我们来到以往认为的崔氏城——章丘市黄河乡(原吕寨乡)土城子村,对村民进行随机访问。本村有李、张二姓,两姓均对崔姓和崔氏城毫不知晓。据记载,1700年前的临济城就在临济村。“临济”得名于临近济水之意。对于临济村就是古代临济城的事情,我们在路上访问了吕寨村一位叫邢瑞海的村民,在临济村采访了一位王姓村民,他们都十分确定临济村就是1700年前临济城的遗址。这一地区,还有魏王城(康熙《齐东县志》:“魏王城,魏王李密所筑。在县治西南三十里有遗址。”为汉代朝阳县遗址)、天子墓、皇后冢(康熙《齐东县志》:“天子墓,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高三丈五尺,周围一百八步。”“皇后冢,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高一丈一尺五寸,周围一百二十三步。”)等遗址。 elZ?>5P$}
0 j' z! h4 M* Q0 _; D/ N]+W+8)f 1M
4 L/ E4 {9 f4 `3 \二、考证 9/MU zt 6 n7 d, R) W+ O& e% y2 Q
1.关于崔邑地望 +n]U3b
& I0 m: |! o7 Y9 p关于崔邑的地望,最早的记载西晋杜预为《史记》《汉书》所作注。《史记》杜预注:“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也。”《后汉书》杜预注:“(朝阳)县西有崔城。”郦道元《水经注》:“漯水又东北经著县故城南,又东北经崔氏城北。……漯水又东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可见,崔邑地望的确定与朝阳县有密切关系。要确定崔邑的具体位置,必须先搞清楚朝阳县的位置。 IBWUeB:b
[: J- j2 n- D2 a2.关于朝阳城和临济城 qbkvwL9 & I |3 Y4 w" I$ b
按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册》,西汉济南郡有朝阳县,在朝水以北,故名朝阳。《后汉书》注:“朝阳,县名,属济南郡,在朝水之阳。今朝城在济水北,有漯河在今齐州临济县东。”东汉称东朝阳。 d^IOB |6Q
/ O) K# I$ I }* t% B( {% n) O北魏置临济,在朝阳以东,《魏书•地理志》:“朝阳,二汉属,后汉曰东朝阳,后改。晋属乐安,后属。有朝阳城。”北齐天保七年,废东朝阳,置邑于此,名高唐县,隋开皇始名章丘。因此,此时章丘在今天章丘以北。隋代临济西移。《隋书•地理志》:“临济,开皇六年置,曰朝阳。十六年改曰临济,别置朝阳。”唐仍隋朝,《汉书》颜注:“东朝阳在今齐州临济县东。”宋代《太平寰宇记》云:“朝阳故城在临济县东四十里魏王城。”临济村可以肯定就是隋代西迁后的临济故城遗址,朝阳城遗址据《邹平县志》,位于码头镇甜水村西2公里处。其方向、距离与记载相符。《滨州市志》639页:朝阳故城遗址位于码头乡甜水村西两公里处为古朝阳城。出土文物有周代? su(y*187A
w) I( U) ~3 q, z3.关于崔八村的考察 `/<KDd:_t
! }! O- T u. u/ q5 y1 _) ~明清以来,崔八村属齐东县。1958年前归齐东县路家乡、1958年后归邹平县码头人民公社(码头乡)、2005年划归魏桥镇。据《章丘地名志》载,崔氏城在旧章丘城西北70里。旧章丘城位于今章丘西北的绣惠镇,距崔八村70里左右。崔八村位于朝阳城遗址甜水村西北四里处,与杜预崔氏城位于“朝阳县西北”的文献记载相符。 SG8H~]CO) 0 X" u* k3 `# x
同时,村中口口相传的“墙南”“北大庙”“东马道”“西马道”等地名,都说明当时此地是一座规格相当高的城池。村民薛文忠1986年在“墙南”挖沟时,挖到了夯土基础,因无法施工只好放弃。“东马道”“西马道”也是一座城池才具有的称呼。“北大庙”极有可能是崔氏宗庙所在。除了这些实物资料外,村中千百年来还传唱着关于崔氏的杰出人物齐国大夫崔杼个歌谣: ?MuM _6 3 o" I: ^& V. b8 k+ z7 o
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n\\5` JNCb
3 U; |1 M5 T5 S0 F) ^崔子城里崔武子,学富五车人称颂。 UHz*Tfjb
! v; q) |. j# P/ U8 e- W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S'HM|& 6 R' y/ M6 L$ m) e% S' A0 _# y
崔子城里崔上卿,武艺绝伦人称颂。 UnZ*"%
4 u5 }1 B; m, w! h) ^: [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j+C&*u ; d# } o: U* X/ `% @9 A
崔子城里崔丞相,治国安邦人称颂。 28 -6(oG
5 Y- s( }6 `, s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0b=OK0n!%
$ @* T0 O' O2 {. w崔子城里崔相国,英雄盖世人称颂。 \\0Zm3[
6 r3 q! |1 C1 t) ~7 }这首民谣四句一段,分为四段,前两句重复,后两句只替换了对崔杼的称呼和对崔杼称颂的文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诗经》中的先秦歌谣十分相似。应该是先秦歌谣的遗留。也是崔八村作为崔杼封邑即崔氏起源地的有力佐证。! O5 w" H+ j* I8 @5 f
综上,笔者认为:崔八村的地理方位、文化遗存都与史书记载中崔邑的地望相合,极有可能是崔邑——崔氏城的遗址所在。
7 [! A7 b. O8 s4 `- B崔氏古城今何在(2010-08-26 20:05:23)转载标签: 杂谈
% w- _& m, R; v! z- T- i 姓氏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中国姓氏曾多达24000多个,现在还有4100多个。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近一亿人。人口最少的姓是骈姓,全国只有两户,一户在山东枣庄,另一户在陕西西安。崔姓在中国排名第54位,人口450万,比新加坡总人口还多。崔姓起源大家都知道,很多文献上都介绍过,是姜太公长嫡孙(齐丁公之子)姜季子德兴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邑后,以地名为姓,他便成了崔姓始祖。同时把封地改为崔氏城。崔氏城到底在哪里呢?知道者不很多。我们几个进行了几年研究,经考证,崔氏城就在邹平县魏桥镇崔八村。怎样证明崔氏城就在崔八村呢?我们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论证的:, ^4 E# @" [% y3 X7 L3 s, x7 ]
/ h; \' ~1 e2 N& l' Q4 ~. \
一.先确定朝阳城的位址,因为崔氏城在朝阳县辖区内 # b+ ^/ G$ }. G; r
- M& `9 I2 h1 R4 V$ u1.《邹平县志》738页载,朝阳故址在码头镇甜水村附近,自汉始历经魏晋南北朝皆为朝阳县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 V4 o0 T$ b3 y* G1 ]
3 }( a5 @# e* O8 w 2 《码头乡志.》191页载朝阳古城在齐东城西延安东南十五里大洼,俗叫魏王城。
" N: H0 Q% |0 `) X- E5 d
, z! x7 [/ t# ^( J 3. 《码头乡志》191页载林传甲所著,《大中华山东地理志》,北平原王长泰七年筑城于朝阳城遗址,故称魏王城。
0 l; N, y- _, X& L
& ^& _0 p2 i- S 4.《齐东县志》地理志转载《水经注》云,济阳城东北有朝阳城。8 m8 n3 Y- l/ Z Y
/ v9 Y* s! D4 M* f2 E/ G3 i6 T 5.《齐东县志》载延安镇古称章丘北镇,东南十五里有朝阳城。4 m; C: l Z# D) J9 C, Z/ r! q% Z5 I
2 x; X# p# `6 l3 q+ ^ 6.《邹平县志》738页记载朝阳城遗址在码头政府驻地五里处。
1 |7 |2 h. b/ `: l8 A4 i7 W/ Z4 E. Z' W7 z) L
7.《码头乡志》前言载西汉置朝阳县,治所在码头乡东五里处。
# M) N0 {6 ^& Y! W2 W# ]1 G r
5 U' n: r7 L6 G. }( L 8.《齐东县志》P23载《太平寰宇记》云:临济县东40里有朝阳城。
, D: p0 I2 M/ R% l$ o- V- H# F {
8 \! d. _2 o% p$ P以上文献可定位朝阳城在码头东5里甜水村附近,也就是崔八东南4-5里处。) c; Y% z2 ]3 W
8 j; `3 _: u9 e5 d `3 j
二.确立崔氏城位置7 u/ k; E+ u! v, \, Z
. U1 i+ T \ O3 c# I1.《崔氏家园》P57载杜预注《左传》云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7 M; G O- z- _/ N
4 V1 \) H, J+ P+ `
2.《中文大辞典》载崔邑,春秋齐邑名,在章丘城西北崔氏城(与崔八方位相吻合)。1 z. S- B0 r5 V5 O* L
* @4 o* d) N4 x4 k; x6 y; x
3.《崔氏家园》P58《姓氏词典、崔姓》载崔氏城遗址在今山东朝阳县西北。- p" u% I- t$ c' g% t
4 I- f6 f, }4 r% {. ?
4.《崔氏家园》P58《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崔氏城遗址在今山东朝阳县西北。) M) p& O b" ^ k
, l: ^1 T- b: v. [5.《崔氏家园》P54《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在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1 y. f4 ?. u: T) }0 C/ R5 P4 Q8 l
2 B0 o; p' `' D9 G6.《康熙字典》载:崔,邑名,济南东朝阳县有崔氏城。
% f ?" ~& h, M
2 }6 H; y2 b' c2 U) c* l+ o7.崔先生引章丘地名志:崔氏城在章丘城西北70里。. e, N! |) v6 C' ^9 Q* _. u
% P* [- p5 P# n' d" c: T8.《邹平县志》P759载,晏婴与齐景公去朝阳城北崔氏城,崔相国故乡。+ t5 S8 q+ R' C! x- O! O
! o# w( F0 i, L( c: p( I
依据以上文献所载方位距离均与崔八村吻合,可知崔氏城就是现在的崔八村。
1 M4 K: a' h1 T8 M. k% P+ ~3 w+ k8 G6 `9 V4 |+ ?
三.进一步印证推断是否准确! D& K& j# @, H5 Q
7 `# o7 h/ S: N: d+ L- [7 ?
1.《邹平通史》历史地图标注春秋崔氏城就在现在的崔八村处。; N8 G D6 l9 d. v
' a' a+ i$ _$ Q
2.《邹平县志》P130云崔八村为春秋时相国崔杼故里,名曰崔子城。
% h+ B( t* C+ M7 k' \4 \* A5 h& B" i/ V0 C- B' K. z
3.《邹平通史》P397云汉时朝阳县崔氏城即今天码头乡崔八村。9 _5 S& I. }6 x3 \( t2 x
2 G2 {& A4 c5 r# c% ~- s
4.《码头乡志》P48云崔八村,春秋崔氏城。
. W' A' \# a5 V) W* S7 |- @5 d1 @- K: G" O2 `8 S$ X
5.崔八村碑载该村是春秋时齐相国崔杼的故里崔子城。- w5 r- F, m7 a8 \0 c
3 x R) L7 T' s& m6 e7 y/ I 民谣与诗歌
k! Z1 f, e6 S2 F4 R; G- H g. M# v% g" i
1. 民谣
5 I, d" N/ e; m. e1 ?' I5 d& ^& w6 d4 y- {. i' X/ S5 w6 l
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 F# H F O* w( W* v/ y
5 j! ]1 ^ k% p崔子城里崔武子,学富五车人称颂。
/ E, q; l0 K* v2 j3 o+ S. B+ @* G* r' r0 ^9 i; a9 D- |; I
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1 Y2 f. C$ w( \
7 J+ q/ w" T' j; T) K# }崔子城里崔上卿,武艺绝伦人称颂。6 v5 ~! g6 d c" v. O; ~* B
5 `9 U) H% W( G' }! L' }0 T, I, ~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 e" K% I* j$ ]2 L3 X
$ O" D) ? ]" a( r, ]9 R" h崔子城里崔丞相,治国安邦人称颂。- q: I! B0 k9 Z- X! g. u
3 C+ C$ a$ x6 R+ s3 N) d" q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6 x% {6 D0 J* w" {, K/ W
7 ]* u+ A* {/ b1 {' V8 ~
崔子城里崔相国,英雄盖世人称颂。
, W( U! W+ ~ T3 O5 U9 |) B9 c% r2 ]) e0 F( c2 ?8 H
2. 古诗:《悼古城》0 J. B# o! `" c, l- c
7 [+ Z$ u1 ^" w( c( l0 {
古城已逾三百秩,黄土湮没旧土城。+ v+ k$ l J6 }9 p* i
& x! _/ e3 `8 e; y2 z
崔氏先祖今何在?满目白沙伴黄风。
+ J8 Z8 h8 Y: k( G& B* ~: Y! r1 Q4 `1 a
3. 清平乐《清明怀古》寇兰亭《序堂诗草》
) Q2 d$ q5 S# Y0 ]
: D+ C5 |: F$ S$ |7 t清明日暖,柏林祖墓前,
! V9 \% D: J1 o1 R& I' I
7 A6 u4 }2 O3 ~2 k摆满供品化纸钱,坟头黄土新添。. m% e! j& A7 ?" F4 n# ^1 Q
: e) ~9 S7 n; u& m遥想相国武子,可敬文治武功。
2 w3 D/ R( l7 H6 w. t/ T; {& A a+ n* Q* Z$ q$ R
凌霄奏请玉帝,再现古城旧容。$ c5 J) H8 g0 Z# Z, B
' H! J! a! y; Y. Z4. 民间传说
( d7 a. A+ ^ B
( D+ l, ^; r8 F' e(1)《崔杼的传说》已收录到《邹平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教材全县各校高年级均发。* S5 Q3 B6 A$ B1 z. ?6 _# L" j
( r/ k0 {+ m& W# @
(2)东马道西马道传说是崔杼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
% g3 T: g3 u4 } J( ]# X: J( h# \2 N8 g2 }7 i$ E: |
(3)墙南地名传说是旧土城最后一块残垣断壁。
% P/ |/ O) y& K' g. x% f# }7 l7 t3 I
(4)游戏打王八传说是起源于打庆封,因为庆封害得崔杼家破人亡,所以故乡人痛恨庆封,编了游戏打庆封。
6 [; q) j/ H! o9 j e) |' c2 Q# B% j. |$ W; d
崔氏城的历史沿革,崔氏城在朝阳县辖内。朝阳汉时立县,隋末并入临济县,1001并入章丘,1252年原朝阳县与邹平西部成立齐东县,1958年与青城高苑成立大齐东县(属于淄博专区),后来齐东县撤出并入邹平,把原齐东黑里寨区划给了高青县,与此同时又归了惠民地区。% A" @2 `' v9 D8 t+ t8 k
2 f0 g0 L9 B: J2 f' g5 Q
崔八村的沿革:
5 D2 C, q5 U$ f9 X# w" A
6 Y2 d0 N, ]3 e; C商原名崔邑,西周改名为崔氏城,崔杼任丞相后改为崔子城,明朝改为崔八村,1956年改为建国大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又改为崔八村。3 @! G, V, f# S* W
1 P7 p- ]' x( l& X' l依据以上裒辑众多文献与民间传说可以肯定的说崔八村是崔氏城,是崔氏兴起之地。
8 U4 Z. F- c0 \5 B& ]! n , H: H1 J/ \5 Q& ?7 W8 S1 K
大家都来看看,这样的文章居然能够忽悠的了我们崔氏诸多精英,可悲啊!再看看本家家人文章,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5 F& t: J, x. D# ?& s! b' V
4 u- V. j0 [" ~, u. A
7 ~. }, p" h& U U$ z, s3 O 0 _& O% s0 l+ U* n% C4 M7 }
E$ N7 J0 F/ _! r g
! G9 s* {0 D+ N& l. ] 土城才是崔氏故里 崔家人
, a5 q' r7 V$ Q 本人是崔氏子孙,家乡是菏泽乡间。因工作较忙,无法参加崔氏家族历史考证,希望看到崔氏历史文化研究取得成果。看到崔氏宗亲联谊搞得如火如荼,既高兴又担忧。衷心奉劝本家老乡:切勿参加各地争夺名人,篡改历史、消费祖宗、遗误子孙、愧对先人。 Cl!9/l?z / Y, g' Z7 J6 K) \0 `/ _
我8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济南工作,有幸被省政府抽去参加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由于本人姓崔,所以对崔氏故里特别关注。当时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我很遗憾的告诉邹平本家,最后认定:崔氏故里不是崔八村,而是土城。这是历史事实。所有资料保存在山东省地名研究所(山东省地名档案资料馆),位于济南历下区南新街1号(邮政编码250012),各位宗亲如有兴趣可去查阅。 x kdC -S # [6 v! q5 ~. g } ?
五一放假,本人与章丘本家先后去土城、崔八、甜水、绣惠。看了《中华崔氏网》、《齐鲁崔氏》报《崔氏故城今何在》、《初访崔八》、《再访崔八》、《崔氏故址在崔八》、《崔八村.崔氏故里》(以上简称《崔八》文),以及网上的文章,不禁使人哑然失笑,认定历史事件、地名应该具备起码的历史常识。 k`J|]99Wb , K% a7 m, c! R- \& `
《左传》、《史记》、《通志•二七•三•以邑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历代《章丘县志》,特别是东汉学者应劭《地理风俗记》对崔氏城都有确切记载。现代的《辞海》、《中国历史地名大辞》、《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国姓氏大辞典》都有铁案在册。岂能是一个传说、两个歌谣能够推翻的了。 T@a|*.V
! ~2 }: q6 Z$ j2 R* K, b9 g' u& R 为什么说崔氏城是章丘土城而不是崔八村,道理很简单:《通志》、《新唐书》均称“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崔八》文也认可。我们用定向仪测定崔八在甜水村正北偏西不足五度,古代偏差二十度内仍为正南正北方向,显然崔八不是在朝阳县西北。应该是朝阳县北,就县内位置来讲它处崔八在古朝阳县东南部,也不具备西北。土城才在县西北部。 ~nApRC)0
5 p: c* X( Y1 I( F( t. j 《崔八》文章也承认《章丘县志》云:崔氏城“位于旧章丘城(今绣惠镇)西北70华里”。我们测定绣惠到崔八倾斜比甜水到崔八还低,我们小车显示从崔八到绣惠跑了不足22公里,取值(古代计算两地距离)恐怕连40里也没有。倒是到土城确实有70里。 *NC@o*
; b# @4 Y) @8 `# u1 @9 j% B3 z 其实古人早就把崔氏城说的非常清楚,晋代郦道元《水经注》云:漯水又东北经著县故城南又东北经崔氏城北。注云: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崔氏者也。晋朝初年军事家、政治家、大学者杜预释地曰:济南东朝阳西北有崔氏城。按:大清河即济水,自西南来经济阳城南关外绕城而东北,其南岸之上即章丘界,俗呼土城,乃崔氏城也。交代很清楚:济水(即黄河)绕城去东北,黄河南岸就是章丘界的崔氏城,俗称土城。 zpZfsn!
" O u1 k! }6 q v7 ], t 再看看《崔八》文中“考证”,我们崔氏宗亲千万不要跟随起舞,难道我们崔氏五百万宗亲没有识者,让人耻笑我们老崔家没有明白人。 y2=yh30L0E 4 k/ [* X- E- F% L& i
《崔八》文称“清朝康熙和乾隆时期,……崔子城的城墙以后仍保存了下来,因在兵燹战乱的封建社会还有很多土匪到处烧杀抢掠,村民们为了自卫,无疑可用土城当一道天然屏障”。“1901年黄河又从距崔八庄40华里的章丘陈家窑决口,黄水像脱缰野马,放荡不羁地挟大量黄沙滚滚而来。……保存了两千多年的土城也被漫漫黄沙埋了起来”。崔氏城是周朝初期建立的,当时都是土城。作者说1901年才毁掉,什么材料建筑的,存在2700多年,够伟大的了。但不知离此进200年的清朝乾隆年间,崔八村秀才寇兰亭在《清平乐》中要“凌霄奏请玉帝,再现古城旧容”,希望哪个湮没的古城“再现”。 Z}.ZTEB ) @% {6 V6 ^. R, }
《崔八》文称:崔氏在崔八村自崔杼以来,沿袭到1901年后,因黄河决口“崔氏大姓在这里也呆不下去了,传说有的迁到了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有的下了关东。” 众所周知,崔杼公元前546被庆封陷害,彻底败灭,仅崔明逃去鲁国、滕国、晋国,最后到达秦国。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崔意如才被封为东莱侯。后代又被分封清河、安平(博陵),逐渐衍化为十房。严格的说,没有任何人再回崔氏城定居。是崔家是何人不怕庆封及齐景公迫害,顽强的生活下来。 ;RYIc0%
6 S6 P d7 c* T, |! e, [ 《崔八》文中所列举的记载没有一条能够证明崔八就是崔氏城的,相反都是证明章丘西北70里的土城才是崔氏城。也不知他们凭什么依据断定“几个多年研究崔氏族谱的年长者,说崔氏故里定位‘济南章丘市黄河乡土城子’很不妥当”,不知是何路神仙,凭什么资料一下子就认定“不妥当”。又是那些专家、学者举手通过王老师研究成果,如此严肃的学术问题竟然如同儿戏,是哪路专家学者?又凭什么武断崔兆森考察“不可信”。 .AZwVP< + h& F0 I4 B: s
再看看文中的歌谣,连小学毕业生都懂的常识,竟然使崔氏家族如此众多的精英包括一些高校学者相信,实在可笑至极。这四首歌谣,除了“崔老爷,心眼好,护着宝宝睡觉觉”,或有可能是祈祷崔八村的土地老爷的,其余不伦不类,只能做笑料。拿这个资料来证实崔八村是崔氏城。简直是天方夜谈。 I moxg+u
' T& Q( c5 ?3 N' P 《崔八》云:崔杼对于桑梓的贡献很大,使崔子城的百姓对他敬若神明。当时盛传着这样的一首童谣: W:K '2j
9 C6 q+ d$ [7 E% R9 s- | 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ri6KD
- R8 T5 }- G; C+ \( |/ H' g& m 崔子城里崔武子,学富五车人称颂。 d0;?GQYn: 6 G' r- q5 w3 m9 J6 W
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MioaQB}p : y) h: U( e' \. Y4 m2 z
崔子城来崔上卿,武艺绝伦人称颂。 =nqHVRA
0 O2 ?$ c) J, E' l: B 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br6x ^\\< / \ l' X) z1 l1 Z/ L4 `8 D
崔子城里崔丞相,治国安邦人称颂。 lSc=c-iOv ' B% M9 M) u( N7 @* _% [
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出自崔子城。 iUk#hLLC 2 J7 @$ n! I9 S
崔子城里崔相国,英雄盖世人称颂。 qw{`?1[+
/ \8 Z# o l. z/ S: ~; M- z 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区别,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小学生也懂得的常识。当时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比孔老夫子还早几十年,比孔子删改的《诗经》还早,能写出如此超越历史几千年,直达现代的诗,神了!绝了!恐怕当时神仙上帝也写不出来。孔老夫子删诗书竟然不选这一首,实在是有眼不识泰山。 SYa O'c / ^7 B- b- S7 r
7 }! N6 }- U3 V* S' E S1 x6 F, ^
悼古城 Fm*npK
O( o- }# B, W古城已逾三百秩,黄土湮没旧土城。 /Q _ Dd
' H7 P! ~7 \7 b+ G+ i4 F! a崔氏先祖今何在?满目白沙伴黄风。
8 g" V6 R2 G1 u6 ZIh OAMH1 ( `- D% `% g0 S2 ?6 z6 S
何人何年在何处写何古城?恐怕作者自己也说不清。崔氏先祖今何在?现代化语言,并且不伦不类,只有遗迹今何在,哪有人(先祖)今何在,早已作古了还要问。既云“崔氏先祖”自己必然不是崔氏子孙。是何人不关心自己祖先,到关心起“崔氏先祖“来了,找别人先祖干什么,想活见鬼啊!这也算古诗?! ILqBa:J
+ f& N' L& ?2 p4 Y+ c" w: i
) t) o; Q8 |$ t/ n. _5 J9 Q清平乐 清明怀古 m=SI *V % c, \+ y9 N3 O3 M; x1 ^ A
寇兰亭《序堂诗草》 ck\\W'Y*Q7
' e# h' L. j, {% j- v/ z清明日暖,柏林祖墓前, @_1cY#!
. j1 i! }9 F n/ {1 V K" ? v# c5 L6 e摆满供品化纸钱,坟头黄土新添。 dT[JVl+3= * t& ?1 W Q) q4 G7 ?! O9 k" h _
遥想相国武子,可敬文治武功。 ?'_6M4UKa $ b0 m. K) @6 z }- j0 u! r4 c, M
凌霄奏请玉帝,再现古城旧容。
' h' d& g: L5 \& U1 gu 1=K#5^ : D5 y4 p/ F# O7 m$ \* X2 I8 o
乾隆年间,崔八村秀才寇兰亭,他的《序堂诗草》早已佚失,据说就剩这首。但是这首诗是姓崔的写的。你看祭祖如此庄严隆重的事,他却想起别人祖先崔武子“可敬”。小小的乡村秀才,没有任何官职白身,连见皇帝、见朝臣的权利都没有,还想上凌霄奏请玉帝,也太狂妄了,不怕乾隆年间中国最严厉的文字狱! @w`wJ*I4,
5 R# U3 s, S7 B8 _/ w6 [ 在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根本不可能容许对崔杼的赞誉,笔者也只几年前看到网上有人写《崔杼的历史作用》,正面肯定崔杼的。其余都是把崔杼作为“乱臣”对待。儒家的“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思想统治天下。这样,齐庄公有罪,崔杼也不能杀他。齐景公三年十月,“齐人徙葬庄公,僇崔杼尸于市以说众。”(《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国人重新安葬齐庄公,却把崔杼暴尸示众。这是统治阶级维护他们的理念。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也歌颂被崔杼杀害的“太史”官,谴责崔杼。直到现在各种书籍中多数对崔杼持贬的态度。所以在整个奴隶、封建社会是不能赞誉崔杼的。《崔八》的考察只能是违背历史的,我实在没法从中找出合理的部分。我理解他们为地方争名人故里的做法,西门庆、潘金莲故里就有人争,何况崔武子。当然也不是突然凭空杜撰,明初枣强移民来崔八村,崔姓是大姓,所以叫崔八村。不久,崔氏迁移外地,此处没有崔姓,还叫崔八村,人们便把传说中的崔氏城联系起来了。山东省地名研究所(山东省地名档案资料馆)可查到资料,历史岂能随意改动。 9zY6hh** & `3 B( |3 V! o! B( F
我现在北师大工作,由于很忙,没时间研究崔氏历史文化。谅解我不参加你们会议,没时间交往。很赞赏广大宗亲为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作出的贡献。我奉劝一些宗亲,不要随人家起舞,帮助人家争名人故里,这样使祖宗地下灵魂不得安生。更不要为了地方利益或经济利益别出心裁。这样愧对先人、愧对宗亲、愧对后人,难道自己能心安理得! X4 [5 i7 z- F. j8 x$ V# q
家人本家论述精辟,佩服佩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