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报:“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箫管”,当年唐明皇于连昌宫中和杨玉环演绎的旖旎风流,箫管乐韵,便是唐宋大曲。想来那乐那曲,绝代风华,不问可知。
! r! N, Y) R* E$ S8 u1 J- M7 ]4 ^- _
2010年5月24日,记者在豫北濮阳县听到了白雪遗音般的唐宋大曲。那是在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家属院的一间小平房内,演奏者是戴建平。 o$ x+ V' o. o* y6 `6 z
# n' z4 s8 S) z. a; c( e 年过六十的大弦戏古曲牌第七代传人戴建平,以手打拍,先唱了《驻云飞》:“春日融和,百鸟衔柴垒旧窝。桃花儿杏花儿都开破,银蜂儿来往过,读书人受折磨,高点银灯把文章都看过。脱去蓝衫换紫罗,脱去蓝衫换紫罗。”5 E& v! t, w+ Q8 e. S; _
6 D1 M8 e* Z0 a8 _
词雅韵美,缠缠绵绵,八句词儿唱了十三分半钟。我觉得韵味极像昆曲,同样的水磨调儿。“不尽是,昆曲词儿很多,字和字比较粘连。大曲过门很长,字和字之间离得很远。比如‘春日融和’四个字,唱一个字儿,乐队打鼓的可以去厨房端碗水,等唱完了,再慢悠悠回来,不耽误打下一个鼓板唱下一个字儿。”戴建平道。- w) p" B! S+ t9 G1 X( u
. e$ Z+ F c/ V0 i p
通俗地讲,唐宋大曲就是唐宋时的宫廷音乐,相当于当时的国家交响乐。它音乐结构复杂,曲调细腻高雅,是以演奏为主、演唱为辅的欣赏型曲牌,开始是极长的散序,即节奏自由的散板,为器乐独奏及合奏段落,不歌不舞,继而奏出极缓的曲调,再转中速曲调,最后是较快的曲调结束。
$ N3 V! o! m( U6 f/ D( k( L; ]% C, q) j3 W
说话间,戴建平再唱一曲《步步娇》:“七星北斗叩丹宸,日月熬尽年老人。西山岁岁添新水,西山岁岁发巧云。三山六水依然在,哪有争名夺利人。”
/ T* ~4 B2 d, X' X( Z7 p: Q. e$ o$ }% u( b4 {1 w7 @0 r- m1 m
六句词十三分钟,一个“叩”字,行腔四十五拍,细腻到极致,缠绵悱恻,古色古香。
$ y# [4 S3 N* n1 H7 K, Q0 e% k* V2 ^
濮阳有民谚道:“大弦戏走三天,小笛子还往耳朵里钻。”小笛子是大弦戏主奏乐器锡笛,那种美妙的错觉,是细腻到极致的唐宋大曲给予的。
8 G8 C2 ?4 x9 t9 }) v- ^8 f: `
9 X3 r2 [/ y& f' D+ o" j. M) d 戴建平说,唐宋大曲是大弦戏主流声腔,原汁原味流传至今的有60余个。唐宋大曲分套曲和散曲,它的骨架是五大套曲,也是精华,可用纯乐器演奏,也可歌舞乐混合演出,细吹细拉。比如《驻云飞》与《驻云听》就是D调套曲。
3 x. S) n. f7 d! m Q1 b, s6 a4 N; _* N4 T" i3 z5 a
因唐宋大曲在大弦戏中奇迹般完整保留,大弦戏曾被媒体称为“唐代最后的宫廷戏班”。奇迹如何诞生?这里就从大弦戏的历史讲起。- G1 J( j. \, E( A6 \, o" [
, i+ e U. @; ?7 c0 D) ~) a3 g: P8 d$ r
“皇家血统”颇显尊贵) l% y- X4 P- M$ U" h* r1 K* t
: n; I* r+ m$ L& M; ~1 F% G# v 濮阳大弦戏又名弦戏、弦子戏,当地民谚道:“三弦不动笙不鼓,呼呼笙响锡笛吐。”三弦领先,继之笙笛,“拨棱、呼隆、得拉”三声,艺人称为“三滴水”。每曲必以三弦领头,先声夺人,故称弦戏。
& g% L* P" ^" J% _
0 I, A9 `# n8 c% E, G% V. D7 O2 I “大弦戏的大字,源于它本是唐代宫廷御戏,传说是由唐玄宗所创。”戴建平道。
7 e. `; e+ S% e. ` v- m/ J0 L! H. u7 _4 p. G) Q
秦汉时期,乐曲已相当盛行,皇家音乐机构“乐府”分工细密,皇帝起居、巡行、祭祀所奏乐曲各有专司,但当时乐曲是歌者随曲而唱,像现在的大鼓、坠子等,并无角色扮演。8 f2 Z3 @' u. T8 O, G/ N) c
* O# Q! b) B: |# G
到了唐代,始有“戏”出现。新旧唐书《礼乐志》、《音乐志》均记载,唐玄宗酷爱音乐,尤擅横笛,他在西安和洛阳设教坊院,组织三百伎工和数百名宫女,让乐师教授于梨园。他别出心裁地让站着奏乐的立部伎扮演角色,让坐着奏乐的坐部伎配以乐曲,由此出现了“戏”之萌芽,但仅限于宫廷,并未走向社会。随着朝代变迁,宫廷乐师离开宫廷,将其带到民间。$ s0 M9 |7 [8 u- ^. d& j& E5 h
* ^7 K0 ?9 F0 `! z" J
被带入民间的唐宋大曲,怎么来到濮阳并保存下来,已不可考。当地艺人世代相传“它为唐代御戏嫡传”,“从大弦戏保留至今的唱腔、曲牌、伴奏乐器及行规、习惯,均可找出它与梨园御戏的血缘痕迹来”。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副团长刘永生道。
. Z) A. q0 f) Y5 ]0 w; e; ?8 B0 A" z9 g! M* q
先从行规习惯讲起。相传当年李隆基一到梨园,便无忌天子至尊形象,或和乐工同台演奏司鼓指挥,或扮上角色戏谑。人们不便称他皇帝,尊他为老郎,他称演员为戏子,位在天子太子夫子之后。宋代,梨园弟子在朱仙镇修了一座“老郎庙”,又叫“唐王庙”,奉祀唐玄宗为神。! t% C- j' y0 A! G
) g" I6 Y. W, n$ P9 j; s
“大弦戏演员在戏曲界曾有特殊地位,大弦戏叫御戏,大弦戏演员被业内尊为师傅。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只要大弦戏到朱仙镇演出,群众就敲锣打鼓迎接,四处传说:御戏来了,千万别说狂话。生怕惹了老郎神。大弦戏演员到街上买东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钱。朱仙镇老郎庙,啥时毁的不知道,庙里有块石碑记载这些事,1955年才毁掉。”剧团书记韩双印道。
/ j5 P @4 ~( W) k5 k- |" O: J s, i8 g8 G: T
大弦戏剧团在1955年以前一直敬奉老郎神,团里逢年过节、拜师收徒、起戏封箱、奖赏惩罚等重大活动,必先拜老郎神。团里出去演出,必先抬老郎神像上台,并在舞台对面神棚里安放老郎神位。0 {& o/ F: ^9 b2 b- ~! Q% x: r/ a
: S3 B# G: p* o2 d! u/ _% E* Z: w 大弦戏自称梨园正宗,从不上门卖唱,以示不辱玄宗圣明。而各地迎神庙会时,会首必亲带香烛纸炮去请大弦戏,先给老郎神烧香,磕头放鞭炮后,大弦戏班才会前往。若几家剧团对台演唱,别的剧团必让大弦戏开锣后方开演。1 d* a% n/ V" O# K% k
- i6 Y ^8 c; P& Q1 G, r: u) h
当年李隆基常司鼓指挥,大弦戏就尊称司鼓处为“九龙口”。乐队位置按君臣排列,演员出场先拜司鼓。大弦戏分派角色时,称演天子者为演“老郎”,称皇冠为“老郎盔”。当年李隆基喜演丑角,大弦戏一直视丑角为大辈,“剧团团规,新来演员上场前先朝鼓师揖拜。丑角不掂勺,伙房不开饭。演戏时,其他角色在后场都有固定位置,唯独丑角可任意走坐,不受限制,以示对玄宗尊崇。”戴建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