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1507|回复: 3

山东士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0-12-11 10: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士族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它是魏晋以后,特别是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定族姓之后固定下来的历史概念,是指太行山以东广大范围内的门阀士族,主要有王、崔、卢、李、郑五姓士族。我们在本文中所说的“山东士族”与以上内容不同,从地域上说,是专指今天的山东地域环境,而士族则是指在这个地域之内的唐代士族,主要包括清河崔氏、琅琊王氏与颜氏、兰陵萧氏,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化士族。) n2 @% d% G: e2 {
      士族作为文化家族,其家法、门风有其共通之处。首先,具有深厚的儒学传统;其次,维系士族家庭人伦亲情的核心纽带则是儒家的礼法伦理传统。在我国历史上,家族一直在社会的发展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弄清楚某一地区的文化发展情况,就必须弄清楚这一地区的一些代表性家族的情况。唐代的山东士族以其文化家族的风貌,起着历史文化承传发展和繁荣地域文化的作用。本文着重对崔氏、颜氏两个家族的家风与文化表现,以及文化士族的特点作一番潜心的研究与探讨。9 O8 G" N( u0 v3 |6 |( F
     一、清河崔氏家族及其家风与文化
    + d' v( @5 n; I1 O0 M6 x  (一)政治势力很强的清河崔氏3 b  R. V" B, e4 D1 y, v( ~
      崔氏有十房,而居今山东境内的有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和清河青州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崔氏一门在唐代共出宰相23人,而其中“南祖有昭纬、慎由、胤、詧、神基;清河大房有龟从;小房有彦昭、群、郸;青州房有圆”,共十位。
    ) l0 m4 J. |- F! ]- T  唐朝初年,山东旧士族已经衰落,失去了原有的政治、经济特权。然而,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知,崔氏家族在政治上有相当强的力量。我们对任宰相的清河崔氏十人情况加以分析就可知,在安史之乱前任相者二人,之后八人。二人中,崔詧任官出身不明,神基袭爵,即靠门资。之后的八人均由科举入仕。这就说明了失去特权的清河崔氏,仍可以靠门荫制和科举制获取高官,取得一定特权。) F) P( q3 x; B
      中国封建王朝,历来都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为准则,对于宗室、贵族、功臣和高级官僚,例有荫庇子孙后代的制度。其名目繁多,有封荫、袭爵、任子、起家、门资入仕等,唐朝也不例外。唐初,清河崔义玄就属于这一范围,可以享有这一特权。在隋末群雄竞起之时,崔义玄较早地投归李渊、李世民父子,建唐过程中,立有战功,被封为清丘县公,为隰州都督府长史。更重要的是“高宗之立皇后武氏,义玄协赞其谋”。义玄死后,“则天时思其功,重赠扬州大都督,赐其家实封二百户”。[1]其子神基袭爵,后升任宰相。另一子神庆,明经出身,但也因义玄“ 翊赞之勋,甚赏慰之,擢拜并州长史”。[2]“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 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珪、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3]从唐初到开元百余年间,义玄子孙为官者甚众,三代显赫,全赖义玄门资。然而,在唐前期,清河崔氏靠门荫兴盛者仅此一例。随着科举的兴盛,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自开元天宝间,万方砥平,仕进者以文讲业,无他蹊径”。[4]科举成为士人不仅是庶族也是士族入仕的主要途径。它已成为唐代各阶层获取高位的必经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士族子弟在这条道路上反而更具优势。因为士族是以儒学传家。士族子弟文化素质高,加之士族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子弟也能获得较高的声望。因而,他们在科考中自然会占得优势。唐中后期,崔邠、崔鄯、崔郾、崔郸等兄弟六人皆登进士第,其子侄登第甚众,且“历位台阁”,[6]崔氏兄弟“冠族闻望,为时名德”。[5]关于崔邠兄弟,刘禹锡曾说:3 u, T' \- V. f
     崔氏之门六人,皆入南宫,赐金紫。其间三人历入侍郎。统而论,四卿一相,两连率,二翰林学士,一执金吾,言冠冕者,许为世雄。与姑臧李、范阳卢为婚媾,入于婚党,无第二流,言门阀者,许为时表。……文业甚富,而孝谨不衰,猗欤!君子之泽,其所从来,远而有光已。[7]
    + o- e6 W: f" F  }, r; }9 C- B
    / a/ X/ B6 I' n  R, [

    0 G, l/ S/ N$ O1 @  \
    9 l( p0 a: R" X. ?) d1 {# k- T, r
    % B2 ^+ E4 U( G7 K1 u6 f

    3 z) e/ ^( e  C" D( N) @4 |% b5 \    if(Fe.G("bakan_view")){        Stats.init('bakan_view',{bakan_post:'fr=tb0_forum&st_mod=pb&st_type=bakan_post'});    }

    9 Z, k: B4 _: q+ g 9 X+ q* j2 T" s9 c. F5 c

    # [6 w1 M( ?% E# Y, ^6 B
    ( U/ D# W0 [, j/ p; r- Z6 o' x
    2楼
    % |7 _: d7 |  T; J  通过科举,崔氏子弟入仕后,跻身高级官僚阶层,按照唐制,同样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特权和待遇。应当说明的是,崔氏家族无论是在唐前期或后期,他们参预朝政,不是以其士族身份和门第,他们享受特权待遇,也与魏晋时期士族依靠门第所享受的特权不一样。其中重要的一点,他们已不能平流进取,位至公卿和世代世袭为官了。崔氏家族在政治上的优势和历代相传的家法门风,更使他们在文化地位上处于优势。4 K4 I+ l4 X" j2 F6 j" w6 f9 d
      (二)崔氏家风与文化& z, Q( \1 ?  G. h) U0 c
      “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家法,务以门族相高。”[8]实际上清河崔氏在唐代以前就形成了自己的家法和门风。这种家法门风世代相继,从未间断,虽然崔氏各房之间以及因时代变迁,其门风稍有不同和发生变化外,基本上都是以礼法持家,家庭内部以儒学伦理相维系。* J5 @5 M; s$ G+ c
      1、儒学传家
    * g1 e) G% a' m* c% T0 K4 |  作为山东文化士族的代表,清河崔氏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其家族文化传统,主要崇尚儒家学说。其家法门风可以概括为:第一,儒学传家是其家法门风的根本。崔氏子弟,世代业儒。第二,崔氏子弟热心追求仕途,为官者甚众,并以经邦治国为己任。第三,践守道德伦理,以孝道传家。第四,唐末崔氏家风,因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带来了某些变异。某些成员全然抛弃道德原则,如奸邪之性暴露无遗,这是有违崔氏传统家法的。4 z5 P! {' T( t  ?" a% H8 }
      我们检阅唐书,可知崔氏子弟大都精通儒学。如隋末唐初的崔义玄有良好的儒学修养。史书记载,其“少爱章句之学,五经大义,先儒所疑及音韵不明者,兼采众家,皆为解释,傍引证据,各有条疏 ”。[9]因此,唐高宗令崔义玄参加讨论《五经正义》,与诸博士详定是非。崔龟从“长于礼学,精历代沿革,问无不通”。[10]崔彦昭“儒学优深 ”。[11]崔陲,“力行好学,于子道以孝闻,处伯仲间以友闻;读《易》至编绝,以精《易》闻”。[12]崔郾为侍讲学士,以备皇帝问其经义。他还和同列一起“抄撮《六经》,嘉言要道,区分事类,凡十卷,名曰《诸经纂要》,冀人主易于省览”。[13]可知崔郾也是精于儒学的。清河崔氏还重视儒家伦理,使自己的行为、政见与儒学伦理相一致。从这一点也正说明其儒学根底的深厚。$ p1 i* x) @; f/ R9 \) L
      在儒学门风的熏陶之下,崔氏子弟多践守道德,颇有厚道君子的风格。他们在人格上追求“介直”、“清俭”;在伦理上主张“孝友”;在政治上则追求“事功”。如崔义玄就以“介直”闻名。崔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 ”。[14]当时,宪宗急于平定藩镇,因为财政困难,故颇奖聚敛之臣”。而崔群敢于直言,反对大臣的聚敛和进奉,“时论美之”。度支使皇甫鎛阴结权幸,以求任宰相,崔群累次上疏,坦言其奸邪。他敢于违忤圣意揭露皇甫鎛的奸邪,使左右为之感动。然而宪宗并未听从他的谏言,仍任鎛为相,并最终遭到鎛的排挤,但是崔群其性不改。又如崔慎由父亲崔从,宪宗元和年间任御史中丞,他“气貌孤峻,正色立朝,弹奏不避权幸”。甚至有时敢于“抗章论列”。[15]时监军使知宪宗欲重用崔从,“每为中贵传达意旨,欲其赂遗,从终不答”。[16]崔从也“以贞晦恭让自处,不交权利,忠厚方严”,为时所“推仰”。[17]崔慎由则 “聪敏强记,宇量端厚,有父风”。[18]宣宗在诏书中曾盛赞慎由为“继美德门,承家贵位,搢绅伟望,礼乐上流”。[19]崔彦昭不仅儒学优深,且长于经济,精于吏事,“治数郡,所莅有声”,他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僖宗说他是“修乃文可以兴文教,励乃武可以成武功”,“清能壁立,政乃风行”。且彦照遵行儒旨,“事母至孝”。[20]又如崔邠、崔鄯、崔郾、崔郸兄弟一门,乃“冠族闻望,为时名德”,[21]“当时言治家者推其法”。[22]崔邠曾“上疏论裴延龄奸,以鲠亮知名”。[23]由于邠“性温裕沈密,行己又简俭”,宪宗很器重,以为有宰相之材,但因病而不拜。其弟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24]他“治虢以宽”,而治鄂“则严法峻诛”,采用不同的手段,他是“政所以贵知变者”。[25]崔邠“兄弟六人至三品,邠、郾、郸凡为礼部五,吏部再,唐兴无有也”。[26]邠“以孝敬怡睦闻”,[27]宣宗曾感叹说:“郸一门孝友,可为士族法。”乃至《旧唐书》的编撰者赞誉崔邠一家:“如埙如篪,不通不介,士行之美,崔氏诸子有焉。” [28]崔氏家族虽非出自一房,然其家法所传,基本相一致。但是到唐代末年,在崔昭纬和崔胤时期,其家风被严重扭曲。崔昭纬身为宰辅,却“性奸纤,忌前达 ”,一反崔氏家族的耿介之性,“内结中人,外连藩阃,属朝廷微弱,每托援以凌主人”。[29]最终昭宗“心不能堪”,以四大罪名将其处死。崔胤也一改其父、祖正直耿介之性,他“长于阴计,巧附丽,外示凝重而心险躁”。[30]“时王室多故,南北司争权,咸树朋党,外结藩帅”。[31]唐末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崔昭纬、崔胤改变了家法门风,周旋于政治斗争的涡流之中,为了保身,为了在仕途中占得优势而“倾险乐祸”。崔胤“所悦者闒茸下辈,所恶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惧,朝不保夕”。[32]其季父崔安潜曾说:“吾父兄刻苦树立门户,一旦终当为缁郎所坏。”[33]其家法门风的变异和败坏,也预示着清河崔氏家族随着唐朝的覆亡,也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 w) v& N; @2 ]: `4 q7 I

    $ k' w% b! [8 O- Q) B% l3 S& P 8 p1 |' T) D9 q" S- j

    3 J4 y! u) O; z/ W4 W5 ^" ]. s: q5 K1 t* A
    / D4 n) j, |7 Q4 F. y

    2 d7 s/ ^/ g# D
      T" j& ^9 l. ?8 ~
    7 G7 q4 C. @0 f% P; Y5 W( e- Q5 A
    3楼
    $ @6 _1 M' d' T1 a  2、门第婚姻. [) _& \( }! q  \2 r
      唐人柳芳指出:“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其位可与也。” [34]山东士族非常看重婚姻关系,婚与宦成为区别士族与庶族、高门与寒门的重要标志。山东士族包括清河士族更是以“重婚娅”而知名。清河崔氏的婚姻主要是与其他旧族之间的联姻,“与姑臧李,范杨卢,世为婚媾,入于婚党,无第二流。言门阀者,许为时表”。[35]但崔氏却不与皇室联姻。详查《新唐书·后妃传》与《诸帝公主传》,唐代后妃很少出于山东士族,睿宗代宗时有崔贵妃,顺宗时有崔昭仪、崔昭训,但无事迹可考,此外,再无崔氏姓者,据《新唐书·高俭传》记载,修订《氏族志》后,“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 }/ f  J- k2 r1 r# T
     清河崔氏家族为什么不与李唐皇室联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高门看不起皇室的文化传统。李唐皇室属关陇集团,不具备优良的文化传统。清河崔氏家族十分讲究礼法门风,用儒家伦理道德来巩固其家族的社会地位。李唐皇室则保持着鲜卑军事贵族的某些遗风。“从周到唐,短短的百年间,他们的文化还没有达到很高,以此,他们仍是不被文化显著族所重视”。 [36]李唐皇室在家族文化上无法与汉族的高门大姓如清河崔氏相提并论。另外,士族之家不愿与皇室联姻还有一个缘故,那就是按照士族的观点,皇室门风不正。不少公主不修妇礼,在社会上有着不良的乃至恶劣的影响。公主不修妇礼,甚至专横、淫荡、残暴,使士族之家望而生畏。翻检《新唐书·诸帝公主传》,我们会看到公主的违礼记载。如长广公主“豪侈自肆”;合浦公主与浮屠辩机“悦之”,“与之乱”;魏国宪穆公主“恣横不法”;襄阳公主“纵恣”,等等。最为突出的还要数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韦皇后的安乐公主。二人生活奢华、贪淫放纵;政治上卖官鬻爵,干预朝政,声名狼藉。唐宣宗就曾以太平、安乐二公主为反面教材,教导万寿公主:“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苟违吾戒,当有太平、安乐之祸。汝其勉之!”“故十五年间戚属缩然,如山东衣冠之法”。[37]尽管李唐皇室的很多风俗是受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所至,然而,这都与山东士族的家法门风格格不入,而公主种种颠倒夫妇人伦的风习更不能为山东士族所容忍。
    : f( D+ s& }3 M# M' D4 P  “山东士大夫以五姓婚姻为第一,朝廷衣冠以尚书端揆为贵仕”。[38]与山东士族通婚,这是唐代社会各阶层的一种梦想。高祖曾说:“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39]唐朝曾几次修订《氏族志》,皆在抬高皇室的社会地位,贬抑山东高门,但是却阻止不了大臣们攀附山东高门的迫切心理。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李绩等争相与旧族联姻。《旧唐书·李义府传》:“关东魏、齐旧姓,虽皆伦替,犹相矜尚,自为婚姻。义府为子求婚不得,乃奏陇西李等七家,不得相与为婚。”诏书规定的禁自为婚的七姓十家就包括清河崔宗伯、崔元孙。但是这种禁婚的法令没有取得多少效果。暂时使七姓十家“不敢复行婚礼,密装饰其女以送夫家”。[40]而后来,“凡男女皆潜相聘娶,天子不能禁”。[41]这种禁婚反而为山东士族制造了舆论,抬高了身价。史载,“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婚家’,益自贵。” [42], v% @/ ~. r$ ]% W" Z+ G
      唐代旧士族之家还保留了买卖婚姻的风习。《唐会要》卷83,《嫁娶》就指出,唐初的一些“新官之辈”,与山东旧族联姻,“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并且“积习成俗,迄今未已”。甚至“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婚娅”。其实,封建社会的婚姻不单是一个社会习俗问题,它必然会同政治发生不可分解的关系。身为唐朝的冠冕,遭到山东旧族轻视,这实在有伤大唐的体统,因而引起了唐初统治者的不满,李世民就曾说:“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赀,不肖子偃然自高,贩鬻松檟,不解人间何为贵之?……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向声背实,买昏为荣耶?”[43]并因此组织力量修订《氏族志》,“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44]降低山东旧族的等级,抬高当朝新贵的社会地位,使之与山东旧族相抗衡,并对其卖婚现象加以禁止。& J" X* a8 ^# X
      如何看待唐代旧族的“卖婚”现象?卖婚,的确存在于部分士族家庭之中,而且是一种陋习,旧族依仗门第声望而求财。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买卖婚姻的风习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存在。唐代山东士族不过延续了这种旧习而已。而唐初对卖婚的禁止,这只是李唐王朝与山东旧族之间存在深刻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及李唐政权打击山东旧族的借口和手段而已。抑制旧族势力,抬高皇室的地位,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才是唐太宗修订《氏族志》及禁止买卖婚姻的最终目的" r6 X4 `4 g; Q9 C

    2 q  `7 Y7 ^0 L/ l7 l" U                                                                                                                                  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1 10: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士族# K6 h5 m) Y  M( I2 o, H8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17: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士族 &K_"5.7-56  ( |: k1 z7 m- P1 M5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1 21: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士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9-4 15:34 , Processed in 0.049473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