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1310|回复: 3

一堂管孩子的“优质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0-10-6 23: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堂管孩子的“优质课”?
    5 ]3 w4 f( b; W5 z1 N" a
    7 N8 v( a6 I2 W  B6 ~资料来源:亿洋文化
      u' b& G) Q& S; V. B5 ]. U - r% l. N% Q! v7 A& n: O9 [
    9 `8 Q$ H* |' K0 {# d, o% H  I& A
    ) a$ ]+ `# ^/ ]+ d& n/ y5 x2 @
    ( n% g5 M1 q6 q. X/ S
      教育子女,表面上看,就是管管孩子,并无学问可言,也无艺术可言,其实,管孩子是一门大学问,管孩子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各有各的管法,管理的方法不同,实际效果也不一样。要做一个成功的家长,教子还得多懂得一点教子艺术才好。?
    ( V. u4 Q- j( u2 i7 j, K" }' j7 x* g: z. M. U: l8 K5 y) ~
      管孩子是一件容易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会,没有不会的,不论你学历高低,不论你学没学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遇到管教孩子方面的事都能管;说不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叫难,都说孩子不听话,真难管,也就是说,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4 E. i  b  e# H
    & F! S  K7 \5 \  我的看法是,做爹的,做妈的,莫说孩子好管,莫说孩子难管,好管难管都得管。说完全不管孩子的父母,我没有见过,说完全管好了孩子的父母,我也没听过。我觉得,我们都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不过,这二者之间却是一个很宽的地带,有的父母靠近这边一点,有的父母靠近那边一点。想当一个成功的父母,就得尽力多学一点管孩子的艺术,使自己多往这边靠一点儿。?
    ! {- O* J) L( Q: B* Z( u. u. a7 N( Y
    7 I0 |/ @2 ]- a# A; u! [$ y  关于管教孩子的话题,是一个说了几千年都没有说完的话题。从古到今,各个朝代都有,早的时候,就有子不教父之过之类的“三字经”,“孟母三迁”之类的老故事很多,但很少能见到一本比较全、比较系统的管教孩子的著作,现在虽说有不少幼儿教育的书籍,我个人认为,介绍一般性说教的内容多了些,介绍具体操作性的内容是太少了一些。一般性说教内容,比较好“编”,具体操作性内容,没亲身实践就编不成。写一本管孩子的书,作者必须要有亲身经验,不然写出来的东西没人买。我同样也盼望有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哈佛女孩刘亦婷》可以算得一本,但又不全是,这书的前半部是,后半部却不是。?" L5 N7 h2 e- [- t8 B0 H

    3 v; \( n) z  E* F  本人在这方面仅有一些经验,但很少、很零散,我的三个女儿上小学之前,都没有和我在一起生活,1983年8月前,我家是同县异地生活,在工作单位,我属于单身户,这样的单身户不很多,但也不少,每个月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日子只有三两天,也遇到过一些管教孩子方面的事,有些家长,或许想更多地解读我这个女博士的摇篮,也想听一听三个女博士的爸爸妈妈是如何管教孩子的。?0 Q8 x! ]" \, Q$ o$ W2 `

    $ Z% n# j, d. x  管孩子的学问多得很,其间的艺术,也有的是。近一年,天南地北的电话接了不少,很多都是做妈妈的打来的,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母亲打来的,有的感慨儿子难管,有的感慨女儿也一样难管。天底下的父母,爱子之心是一样的,但如何爱,那就五花八门,各不一样了。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各人的心态不同,示爱的方法不同,这是非常正常的事,也就是说,管教孩子的方法各人是不会完全相同的,管孩子没一个标准模式,要说哪种方法绝对好,哪种方法绝对不好,我看这不好下定论。?% c3 s- a; R8 j/ N4 F

    ; E! F0 d/ A, z, v) }5 ^; |  1969年2月,我和罗秀珍结婚,1969年11月开始有了孩子,1974年有了第二个孩子,1975年又有了第三个孩子。在没有结婚之前,一心想考大学,没有想到孩子不孩子的事,结婚之后,只想有个孩子,完全没有想到教孩子的事,有了孩子之后,只盼孩子快点长大,当孩子抱在手上时,盼她快点能走,当孩子会走后,盼她快点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当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的时候,才开始有了要管教孩子的想法。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有时你要孩子这样,她偏要那样,你说一,她偏说二,这时,才感到孩子难管、管孩子难。?
    + ]6 p$ {8 P3 T# Z" ?  ]# h$ e; ^. O2 e- l
      我的三个孩子小的时候,正是逢上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几岁的小孩,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理需要,那个年代,农村穷得很,吃的口粮由生产队分,基本够吃,但不能餐餐有干饭吃,一天有两顿干饭吃就算不错了。一个星期日的早晨,罗秀珍下地干活去了,小淑华在县一小读书未回,我在家做饭带孩子。我煮了一锅稀饭,另有一小碗上餐的剩干饭,小中静与小中州都争着要吃这一小碗干饭,因为饭不多,平日里小中州的饭量要比小中静大些,我当时心想,小中静大些,是姐姐,姐姐就该让着妹妹一些,依照这种心理,我将这一小碗干饭给了小中州,没有分给小中静,小中静一下子就发孩子气了。小中静生性奇犟,平日好多事总是将就她,小中州只比小中静小16个月,生性又特别温和,小中州也总听话,在小中静或者别人面前吃点亏,也总是表现得不在乎,我那天的处理,完全违背了“常规”,小中静这时大概就5岁多不到6岁的样子,她这次发气也不同于往常,她满脸不高兴,眼泪直流,离开小饭桌,将筷子一扔,一屁股坐到地上,身子往后一倒,一双小脚在地上乱蹬,一双小手乱抓,其状十分难看。这种情况,个别农村青年妇女在与人无端争吵无理取闹时,偶尔是这般做法,就是一般人称作撒泼的行为,我们当地戏称这种行为是“搭虾子”。?
    0 ]5 a  z/ {# d& T; c$ x6 }% N0 _  d+ ]9 O
      当天的情形,我脑海里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三个孩子中,这是第一次遇见,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不知如何处理好。我当时还算冷静,没有立即去在那小屁股上打几巴掌,这是一般父母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最传统的处理办法,我也没有立即去将就她。我让小中静一个人在地上乱滚乱蹬,我则无事一样,让小中州自个吃饭,不理她,我也盛来一碗稀饭,自个吃,但我心里却没有平静。?
    ( F: {% S0 {' X$ g: z5 Z3 Y" r7 X7 I% P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小中静的这个性子不教育过来,任其发展下去,将来成人以后,就不得了。我在读小学和初中时,见过二三次个别农村青年妇女“搭虾子”的情景,那是在别的村子,没见过农村男的“搭虾子”的,小的时候,就常听一些长辈们议论那些“搭虾子”的女人,认为这号女人是不讲道理的人,长辈们言语之间,那种鄙视之情,也深深地印在我小小年纪的头脑中,受大人议论的影响,也对“搭虾子”的女人非常反感,很看不起这号女人,没想到自己却养个这样的女儿,而且是小小年纪就来“搭虾子”,心里真像是不经意往嘴里扒饭时,突然觉得有一个小黑点扒进了嘴里,心里怀疑是一粒老鼠屎,但又嚼了一下,吐出来一看果然是一粒好大好大的老鼠屎。?是天意还是命运,该我来解这样的难题?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育呢?我心中完全没有一个现成的办法。也没见过哪本书中有过类似的妙方。我想,像这样一类教育小孩的问题,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的模式,照方抓药,是治不好这种病的。我决心动点脑筋,专门“备”一次课。?
    " [0 w# s# v% o3 I; q
    ( v2 ]) k/ K* n) }2 ?8 Y; G# ^) o  小中静在地上乱蹬乱滚了几分钟后,见没人理她,就不乱蹬、不乱滚了,静静地躺在地上哭,哭了几分钟后,还是没人理她,她不再哭了,眼睁睁地躺在地上,躺了几分钟还是没人理她,她就悄悄地爬起来自个出门去玩去了。?, o- b! p) R2 m& ?
    . h$ M' o- k% [% ~' B. R' t
      她妈妈收早工回来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她一时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这时,我们非常为小中静的这种不良性格担心。?' ]6 M) U7 Y3 O* Q/ T( Z
    ( b1 P1 G7 U7 w: O
      星期一回到卫校后,为如何教育小中静,具体地说如何让小中静尽快地改掉这个坏毛病,我整整想了一个星期,我设计了一套又一套的“教案”。?0 d: b* Z9 @- c, H4 Z

    " L; Q+ \8 j6 d, ^) F  为了教育孩子,在孩子身上出现一些较为严重问题时,抓住孩子,在那个小屁股上打几巴掌,让她留个深刻印象,让她日后再这样时,想想这几巴掌的滋味,这也是一种“教法”,这种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教育作用的,但我坚持认为“武化教育”毕竟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特别不是我们这个年代我这样的人(教师)应采取的教育方式。我还担心“武化教育”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难以觉察的心理损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我不敢苟同,现在有些家庭,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家庭,有时急得没法时,也还偶然使用这种沿用了几千年的老掉牙的方式,当然那是搞急了,一时没有别的办法。我以为,偶然用一二次也不为过,但以不用为好。?! v+ S8 {, U' u# {4 P
    2 f. S: z( T7 h5 }& n" w- x; Q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遇到一些很平常的问题,如果情况不严重,大声呵斥一下,镇压住了就算了,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孩子不听教育,就来快的,抓住孩子,在小屁股上狠狠地打几下,“火”压住了,就算问题解决了。我算是受了一点现代教育,我完全没想到要使用这种办法。?( C# y( ]! U/ R6 x" I

    9 j8 q8 T" E. v$ B9 a- w0 V  我比较认同说理教育,这也是许多家庭教育书籍上所推崇的,这种方法,我也在家里试过几次,有时有效,有时却无效,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不懂理,你给他讲道理,他年龄太小,他还不懂得“理”,这样小的孩子是比较难管的。他会凭直觉说“我要”,搞犟了,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会歪来,大人有时也拿他没法,真是豆腐掉到灰里,吹不能吹,打不能打。?
    7 a+ Z: @* X; Y. O0 z9 c
    * a$ X% }8 L/ E- x  在确定了不“武化”处理,要“文化”处理的基本想法后,我在头脑里进行了几次虚拟“演习”。我设想,当天如果我在小中静乱蹬乱滚的时候,与她好好讲理,她一定不会听,为什么呢,因为尽管小中静只有五六岁,但她还是有面子感的,她不会当面认输,加之小中静又生性特倔强,如果她不认输,我自己又难以下台,会觉得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都管不下来,那长大了还了得,最后会逼得我采取过火行为。?
    + {: q, ]6 P$ p% n( `6 E7 a7 D
    3 z0 ]# G% h: r) S  y  我又设想,如果不选择在小中静乱哭乱闹的时候讲理,而是选择在她的气完全消了的时候和小中静来讲理,情形会是怎样呢?经过认真思考后,我以为这是最有可能进行说理教育的时机。于是,我像真正上讲台—样,开始认真地“备”起课来。?& H) y6 @9 [, t( j/ P3 L+ n- v
    " m) R! l5 B+ s1 ?  U( T$ n6 ?
      我设计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教案”: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拿出4只苹果来,让小中静、小中州一起坐在小饭桌旁,先给她们一小人削一个苹果,在她们俩高高兴兴吃的时候,在小中静没有想到的情形下,有意识地给她们“讲课”:“静静、州州,你们听爸爸说,以后,你们有什么要求,有什么事都可以跟爸爸妈妈讲,如果讲得有道理,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让你们不满意的。但是,一定不准乱来,一定不能乱吵乱闹,静静你听着,一定不能‘搭虾子’,‘搭虾子’很丑,以后不再‘搭虾子’,你能做得到吗?”话是对着她们俩说的,静静自然听得出主要是为了上次“搭虾子”的事,这时,她也会直觉地感到爸爸完全是为了她好,这时,她再也没有输面子的感觉,也没有坚持说“要要”的思想结结了,同时,上次的事已时过境迁,那一小碗饭也早没了,不存在争饭的事了,这时,她嘴里又正嚼着爸爸刚削的苹果,她自然只有点头了。?) H+ t3 E: T$ N( P

    ) `: p. x1 ]+ j& I% E* L4 F; ?  我当时自己觉得,我的这次“课”上得非常成功。我思想上真高兴,第一,这件事处理得如此圆满,完全是我自己别出心裁,经过“精心设计”而取得的,这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是第一次,而且是一次性“试车”成功。当时那种成功感、成就感,是特好特好的。第二,我这种特殊的“备课”模式为我所首创,我完全是在没有任何一点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我当时已意识到这一首创的特殊的“家教现实意义”。第三,我觉得我从此多了一件“家教法宝”。这件法宝,对于培养孩子的情感,是有用的。当时我知道,孩子的人格的不完整,也是难以成才的。我为自己偶然找到这件法宝而万分高兴,我不是学教育学的,我最先找到这件法宝,而且最先使用这件法宝,这完全是一种偶然。而且,由于我自己探索出来的读写算记的一些特殊的训练,使得我三个女儿个个成才,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我在经济上也是这项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从这一点看,我也是一个命运的幸运儿。?
    # J8 ^9 P& v7 \' L( i2 ]
    7 }2 @/ M) `7 M7 ?* `# L  当时,我觉得我有了这件法宝,为日后培养孩子成才多了一份把握,值得庆幸。?9 P- T9 j+ N# c8 g

    - K  k3 f- t0 c! W8 K$ L& X  此后,小中静仅仅只重犯过一次,就彻底改正了这个坏毛病。这说明,小中静通过这种教育,自我克制能力已大大增强了。?( t: t1 q2 Z$ Q3 T# E
    9 ?/ G! h/ v' V9 @. M! T0 S
      小小年纪,初步具有这种自制能力,是很难得的,正因为“难能”,才显得“可贵”。?
    ) D8 S' A& Q4 Q/ |* Q+ c4 ~9 K/ B9 x5 R+ w7 c+ A6 @: y
      一个小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明知不对,但就是缺少自制能力,自己管不了自己,结果干了错事。?6 _. a  u3 p/ u6 G# Y7 ]2 q2 X
    - H. E' E0 ]: n
      当时,我还将此视为自己取得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同时,我自己也从此悟出了一点教育孩子的大道理:选择好进行说理的时机,是给孩子进行说理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 ^* A' w, ~6 W8 e% P5 C/ A

    ' i, `2 f. r8 E: p  虽说这是一桩教育孩子的小小事,但揭示了一条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的有效途径,谁说不值得高兴、不值得奖励呢?家庭教育,不也是一项“科研”么?有些重要的科研成果的产生不也是卡在一个实验条件不精确吗?这个实验条件的解决过程,不也是一项重要的“科研”吗??$ p; R+ w7 p5 {" p/ f) I! B: _
    3 q, g' M- S' A4 n6 Q& _$ q
      现在,书店里,怎样教育孩子的书不少,为初为人父、初为人母者提供了很多经验。但是,有些我想要的东西,我却没有找到。例如,当孩子二三岁时,和其他的小孩玩玩具时,都争要同一个玩具,假如这个玩具是你家的,你怎么办?假如这个玩具是人家的,你又怎么办?假如一起玩的小孩是你妹妹的孩子,你怎么办?假如—起玩的小孩是你邻居的孩子,你怎么办?又比如,你的孩子现在正上五年级,你的孩子的同班同学,数学期中考试的分数比你的孩子多1分,你怎么想?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千千万万,也不是一本书能写完的,但是,却是千千万万个家长想看一看的。我想,家长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先备一备课,多备几份教案,比较一下,具体地设想一下,哪个优、哪个次,这样,在取得第一次成功后,你会有第二次的,你会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获得一次又一次“优质课”,你会慢慢地悟出一些管教孩子的道道来,慢慢地你再不会觉得教孩子是一件难事,你越有成果,会越干越有趣,长此下去,说不定你的这项“家庭副业”比你的“正业”更辉煌。?
    : Q" q0 x; W6 r3 e: C" j; P/ g$ {# Q& i
      我以为,管孩子要有一个“法”。这个“法”,抽象地说,就是要有一个管孩子的指导思想,或者说是要有一个“目的”,具体地说,你在这件事上这样管孩子,是为了什么?有时候,一些父母管教孩子尽管是出于爱子之心,看似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其结果,还是于孩子无益。有时还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私和懒惰,于孩子完全有害。?
    * `3 k  O. v% D  F7 v3 g1 ?) @5 h8 b4 l1 g, |8 Q2 ?
      有些父母心里想,我的这些做法都是出于爱心,难道还会害孩子?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特别是做母亲的,很容易做些出于爱心但实则是于孩子无益有害的事来,特别是在培养孩子情智方面。?1 j# g) `. r2 R6 e- u  R6 W! M" P, z

    $ E! @; ]3 T- W7 S5 Z( W' i: E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城乡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提高了,这争一小碗剩饭的情形,是不会发生的。但是小孩子无理争东要西,却是经常发生的,一些家庭,处理这样的事,基本上不论是否合理,一味满足,致使一些小孩子要风便是风,要雨便是雨,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长此下去,小孩子成了一个小皇帝。在家里以我为中心,养成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得听自己的坏习惯。在学校,也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师得听自己的,完全不是接受教育的样子,是这样,再来进行教育,效果可能就难说了。这样的孩子,在人格方面就不能算是完整的。?9 j) z8 W0 r* i
    * p$ k  S' }7 x2 O" y0 u7 j
      小孩子的完整的人格,也得从小培养起,也得从一件一件的小事管起。用现在教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要培养提高孩子的情商。? + R+ c& T2 b+ v8 g2 [
    4 K2 H. X  |( Q! ~* }
    一堂管孩子的“优质课”?) a7 z' n5 V/ }6 U  r7 M# ]

    9 h7 k; y; ?+ {9 I9 {+ L资料来源:亿洋文化
    : G: B/ C% [5 b * _* t8 p; D7 W( ^! i/ ~# F

    - H$ _. {- W! t2 C% c! f; f1 J  K2 d1 f# s# d
    2008年11月20日09:32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4 e- n6 f( x7 y/ i, f' |  L
    ( `( L) Q) d- e+ K# c: `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1 B* b( P/ Z$ E7 D8 ]- v. c2 ~

    8 \+ g7 P1 v+ w4 C 1 r% Q  s2 |0 @, W% S* ?
    # M9 z. e2 l+ v$ R/ C1 l4 ]
      教育子女,表面上看,就是管管孩子,并无学问可言,也无艺术可言,其实,管孩子是一门大学问,管孩子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各有各的管法,管理的方法不同,实际效果也不一样。要做一个成功的家长,教子还得多懂得一点教子艺术才好。?
    % ~1 f9 [. ?3 c2 ]  ]( W. T% k: X! w" |8 }8 l6 S4 N3 ]
      管孩子是一件容易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会,没有不会的,不论你学历高低,不论你学没学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遇到管教孩子方面的事都能管;说不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叫难,都说孩子不听话,真难管,也就是说,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y* `4 i7 p& I
    ) o1 ]7 C$ I8 L3 L, q) i+ u
      我的看法是,做爹的,做妈的,莫说孩子好管,莫说孩子难管,好管难管都得管。说完全不管孩子的父母,我没有见过,说完全管好了孩子的父母,我也没听过。我觉得,我们都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不过,这二者之间却是一个很宽的地带,有的父母靠近这边一点,有的父母靠近那边一点。想当一个成功的父母,就得尽力多学一点管孩子的艺术,使自己多往这边靠一点儿。?
    $ c+ A) H' @. i, U  I+ O% d$ ?2 u4 \* O7 A1 s5 S* x
      关于管教孩子的话题,是一个说了几千年都没有说完的话题。从古到今,各个朝代都有,早的时候,就有子不教父之过之类的“三字经”,“孟母三迁”之类的老故事很多,但很少能见到一本比较全、比较系统的管教孩子的著作,现在虽说有不少幼儿教育的书籍,我个人认为,介绍一般性说教的内容多了些,介绍具体操作性的内容是太少了一些。一般性说教内容,比较好“编”,具体操作性内容,没亲身实践就编不成。写一本管孩子的书,作者必须要有亲身经验,不然写出来的东西没人买。我同样也盼望有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哈佛女孩刘亦婷》可以算得一本,但又不全是,这书的前半部是,后半部却不是。?
    ( Y' T/ S8 H' e" e% U- F
    + L+ ?; ]' _9 }; u  本人在这方面仅有一些经验,但很少、很零散,我的三个女儿上小学之前,都没有和我在一起生活,1983年8月前,我家是同县异地生活,在工作单位,我属于单身户,这样的单身户不很多,但也不少,每个月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日子只有三两天,也遇到过一些管教孩子方面的事,有些家长,或许想更多地解读我这个女博士的摇篮,也想听一听三个女博士的爸爸妈妈是如何管教孩子的。?
    3 K2 l" \0 Z4 h, c& h9 w* W
    8 Q" R3 P- }2 J" C" K( c  管孩子的学问多得很,其间的艺术,也有的是。近一年,天南地北的电话接了不少,很多都是做妈妈的打来的,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母亲打来的,有的感慨儿子难管,有的感慨女儿也一样难管。天底下的父母,爱子之心是一样的,但如何爱,那就五花八门,各不一样了。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各人的心态不同,示爱的方法不同,这是非常正常的事,也就是说,管教孩子的方法各人是不会完全相同的,管孩子没一个标准模式,要说哪种方法绝对好,哪种方法绝对不好,我看这不好下定论。?
    8 P( T/ e% }! x; A
    9 o6 v1 E. _0 x  1969年2月,我和罗秀珍结婚,1969年11月开始有了孩子,1974年有了第二个孩子,1975年又有了第三个孩子。在没有结婚之前,一心想考大学,没有想到孩子不孩子的事,结婚之后,只想有个孩子,完全没有想到教孩子的事,有了孩子之后,只盼孩子快点长大,当孩子抱在手上时,盼她快点能走,当孩子会走后,盼她快点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当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的时候,才开始有了要管教孩子的想法。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有时你要孩子这样,她偏要那样,你说一,她偏说二,这时,才感到孩子难管、管孩子难。?1 A2 M) A6 z# [6 A7 i+ t
    # {2 ^# [! k8 ?. d7 u5 T- H8 G
      我的三个孩子小的时候,正是逢上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几岁的小孩,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理需要,那个年代,农村穷得很,吃的口粮由生产队分,基本够吃,但不能餐餐有干饭吃,一天有两顿干饭吃就算不错了。一个星期日的早晨,罗秀珍下地干活去了,小淑华在县一小读书未回,我在家做饭带孩子。我煮了一锅稀饭,另有一小碗上餐的剩干饭,小中静与小中州都争着要吃这一小碗干饭,因为饭不多,平日里小中州的饭量要比小中静大些,我当时心想,小中静大些,是姐姐,姐姐就该让着妹妹一些,依照这种心理,我将这一小碗干饭给了小中州,没有分给小中静,小中静一下子就发孩子气了。小中静生性奇犟,平日好多事总是将就她,小中州只比小中静小16个月,生性又特别温和,小中州也总听话,在小中静或者别人面前吃点亏,也总是表现得不在乎,我那天的处理,完全违背了“常规”,小中静这时大概就5岁多不到6岁的样子,她这次发气也不同于往常,她满脸不高兴,眼泪直流,离开小饭桌,将筷子一扔,一屁股坐到地上,身子往后一倒,一双小脚在地上乱蹬,一双小手乱抓,其状十分难看。这种情况,个别农村青年妇女在与人无端争吵无理取闹时,偶尔是这般做法,就是一般人称作撒泼的行为,我们当地戏称这种行为是“搭虾子”。?
    ) k) h2 @1 |2 K. D
    6 n. ~0 H2 l$ v! T/ U3 z% k  当天的情形,我脑海里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三个孩子中,这是第一次遇见,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不知如何处理好。我当时还算冷静,没有立即去在那小屁股上打几巴掌,这是一般父母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最传统的处理办法,我也没有立即去将就她。我让小中静一个人在地上乱滚乱蹬,我则无事一样,让小中州自个吃饭,不理她,我也盛来一碗稀饭,自个吃,但我心里却没有平静。?6 ]9 o4 ]( Q1 ^) j# i

    " ~8 n7 [7 W: k% k+ e1 a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小中静的这个性子不教育过来,任其发展下去,将来成人以后,就不得了。我在读小学和初中时,见过二三次个别农村青年妇女“搭虾子”的情景,那是在别的村子,没见过农村男的“搭虾子”的,小的时候,就常听一些长辈们议论那些“搭虾子”的女人,认为这号女人是不讲道理的人,长辈们言语之间,那种鄙视之情,也深深地印在我小小年纪的头脑中,受大人议论的影响,也对“搭虾子”的女人非常反感,很看不起这号女人,没想到自己却养个这样的女儿,而且是小小年纪就来“搭虾子”,心里真像是不经意往嘴里扒饭时,突然觉得有一个小黑点扒进了嘴里,心里怀疑是一粒老鼠屎,但又嚼了一下,吐出来一看果然是一粒好大好大的老鼠屎。?是天意还是命运,该我来解这样的难题?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育呢?我心中完全没有一个现成的办法。也没见过哪本书中有过类似的妙方。我想,像这样一类教育小孩的问题,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的模式,照方抓药,是治不好这种病的。我决心动点脑筋,专门“备”一次课。?
    7 p+ \) ~% |1 v. ~/ Y/ f$ Y6 U/ I( z7 y# d, @  M) U+ |
      小中静在地上乱蹬乱滚了几分钟后,见没人理她,就不乱蹬、不乱滚了,静静地躺在地上哭,哭了几分钟后,还是没人理她,她不再哭了,眼睁睁地躺在地上,躺了几分钟还是没人理她,她就悄悄地爬起来自个出门去玩去了。?  O7 t% ~4 I# j, P' O9 r& P
    ( ~5 @3 i2 b0 ~, Q; n
      她妈妈收早工回来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她一时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这时,我们非常为小中静的这种不良性格担心。?- i$ X0 X" ?* G; c4 n5 H
    3 ?3 d$ A7 a2 C" v% n
      星期一回到卫校后,为如何教育小中静,具体地说如何让小中静尽快地改掉这个坏毛病,我整整想了一个星期,我设计了一套又一套的“教案”。?
    - e: C* e% x" R4 u3 m8 ^, ^7 P! C
    0 o: n# z! |2 s& p1 P3 Y4 T4 L  为了教育孩子,在孩子身上出现一些较为严重问题时,抓住孩子,在那个小屁股上打几巴掌,让她留个深刻印象,让她日后再这样时,想想这几巴掌的滋味,这也是一种“教法”,这种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教育作用的,但我坚持认为“武化教育”毕竟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特别不是我们这个年代我这样的人(教师)应采取的教育方式。我还担心“武化教育”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难以觉察的心理损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我不敢苟同,现在有些家庭,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家庭,有时急得没法时,也还偶然使用这种沿用了几千年的老掉牙的方式,当然那是搞急了,一时没有别的办法。我以为,偶然用一二次也不为过,但以不用为好。?
    1 r1 q  m; n+ C) i
    * O) a+ M* \) [* _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遇到一些很平常的问题,如果情况不严重,大声呵斥一下,镇压住了就算了,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孩子不听教育,就来快的,抓住孩子,在小屁股上狠狠地打几下,“火”压住了,就算问题解决了。我算是受了一点现代教育,我完全没想到要使用这种办法。?% R+ L5 ~5 W$ ^7 E" u  s

    ' a% V: f* Q: {4 B3 ?. n  我比较认同说理教育,这也是许多家庭教育书籍上所推崇的,这种方法,我也在家里试过几次,有时有效,有时却无效,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不懂理,你给他讲道理,他年龄太小,他还不懂得“理”,这样小的孩子是比较难管的。他会凭直觉说“我要”,搞犟了,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会歪来,大人有时也拿他没法,真是豆腐掉到灰里,吹不能吹,打不能打。?" o  o1 Y( B9 }1 P" n9 @. o; k, b
    : j7 ]2 v9 @  P. Y& z, m
      在确定了不“武化”处理,要“文化”处理的基本想法后,我在头脑里进行了几次虚拟“演习”。我设想,当天如果我在小中静乱蹬乱滚的时候,与她好好讲理,她一定不会听,为什么呢,因为尽管小中静只有五六岁,但她还是有面子感的,她不会当面认输,加之小中静又生性特倔强,如果她不认输,我自己又难以下台,会觉得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都管不下来,那长大了还了得,最后会逼得我采取过火行为。?
    $ P, ]5 ]  _* J& M* r
    # o5 ]; V; D4 `2 u2 N2 z  我又设想,如果不选择在小中静乱哭乱闹的时候讲理,而是选择在她的气完全消了的时候和小中静来讲理,情形会是怎样呢?经过认真思考后,我以为这是最有可能进行说理教育的时机。于是,我像真正上讲台—样,开始认真地“备”起课来。?
    0 b& e, P" E; a, m. J% v' g, d1 T  F4 Q
      我设计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教案”: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拿出4只苹果来,让小中静、小中州一起坐在小饭桌旁,先给她们一小人削一个苹果,在她们俩高高兴兴吃的时候,在小中静没有想到的情形下,有意识地给她们“讲课”:“静静、州州,你们听爸爸说,以后,你们有什么要求,有什么事都可以跟爸爸妈妈讲,如果讲得有道理,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让你们不满意的。但是,一定不准乱来,一定不能乱吵乱闹,静静你听着,一定不能‘搭虾子’,‘搭虾子’很丑,以后不再‘搭虾子’,你能做得到吗?”话是对着她们俩说的,静静自然听得出主要是为了上次“搭虾子”的事,这时,她也会直觉地感到爸爸完全是为了她好,这时,她再也没有输面子的感觉,也没有坚持说“要要”的思想结结了,同时,上次的事已时过境迁,那一小碗饭也早没了,不存在争饭的事了,这时,她嘴里又正嚼着爸爸刚削的苹果,她自然只有点头了。?
    ! f4 Q, L$ Q/ {) K; M' ~
    + U( x( c) Q! ~' C7 M* a5 ^' l" v  我当时自己觉得,我的这次“课”上得非常成功。我思想上真高兴,第一,这件事处理得如此圆满,完全是我自己别出心裁,经过“精心设计”而取得的,这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是第一次,而且是一次性“试车”成功。当时那种成功感、成就感,是特好特好的。第二,我这种特殊的“备课”模式为我所首创,我完全是在没有任何一点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我当时已意识到这一首创的特殊的“家教现实意义”。第三,我觉得我从此多了一件“家教法宝”。这件法宝,对于培养孩子的情感,是有用的。当时我知道,孩子的人格的不完整,也是难以成才的。我为自己偶然找到这件法宝而万分高兴,我不是学教育学的,我最先找到这件法宝,而且最先使用这件法宝,这完全是一种偶然。而且,由于我自己探索出来的读写算记的一些特殊的训练,使得我三个女儿个个成才,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我在经济上也是这项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从这一点看,我也是一个命运的幸运儿。?
    # |2 V8 N8 l! y7 W: Z9 p, u9 h$ t: r; x: v3 X! y/ v
      当时,我觉得我有了这件法宝,为日后培养孩子成才多了一份把握,值得庆幸。?
    8 T9 c7 o% O: h# Q
    5 E! U( Y5 K0 K( q6 J; U  此后,小中静仅仅只重犯过一次,就彻底改正了这个坏毛病。这说明,小中静通过这种教育,自我克制能力已大大增强了。?
    $ y/ Y( T$ X+ G+ S) C+ S" P' f2 J# n# r( S" A
      小小年纪,初步具有这种自制能力,是很难得的,正因为“难能”,才显得“可贵”。?2 \) g8 M/ ?; t+ A+ t

    / ~# J/ a! s6 C- W  一个小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明知不对,但就是缺少自制能力,自己管不了自己,结果干了错事。?
    # |# g0 G6 B; y0 y& R8 J/ C
    $ s9 A/ t6 c; ]' S9 M" S4 O3 s: v  当时,我还将此视为自己取得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同时,我自己也从此悟出了一点教育孩子的大道理:选择好进行说理的时机,是给孩子进行说理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 `9 P4 N/ F5 w6 Q

    + j* z9 x3 n/ Z, h$ h  [  虽说这是一桩教育孩子的小小事,但揭示了一条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的有效途径,谁说不值得高兴、不值得奖励呢?家庭教育,不也是一项“科研”么?有些重要的科研成果的产生不也是卡在一个实验条件不精确吗?这个实验条件的解决过程,不也是一项重要的“科研”吗??' J1 e2 I- A! Y; X
    6 X3 g: x! U5 l1 g6 \
      现在,书店里,怎样教育孩子的书不少,为初为人父、初为人母者提供了很多经验。但是,有些我想要的东西,我却没有找到。例如,当孩子二三岁时,和其他的小孩玩玩具时,都争要同一个玩具,假如这个玩具是你家的,你怎么办?假如这个玩具是人家的,你又怎么办?假如一起玩的小孩是你妹妹的孩子,你怎么办?假如—起玩的小孩是你邻居的孩子,你怎么办?又比如,你的孩子现在正上五年级,你的孩子的同班同学,数学期中考试的分数比你的孩子多1分,你怎么想?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千千万万,也不是一本书能写完的,但是,却是千千万万个家长想看一看的。我想,家长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先备一备课,多备几份教案,比较一下,具体地设想一下,哪个优、哪个次,这样,在取得第一次成功后,你会有第二次的,你会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获得一次又一次“优质课”,你会慢慢地悟出一些管教孩子的道道来,慢慢地你再不会觉得教孩子是一件难事,你越有成果,会越干越有趣,长此下去,说不定你的这项“家庭副业”比你的“正业”更辉煌。?6 Y: [$ R( `& F' `: V+ T) H3 z

    # s4 C- q, A# F0 w% p  我以为,管孩子要有一个“法”。这个“法”,抽象地说,就是要有一个管孩子的指导思想,或者说是要有一个“目的”,具体地说,你在这件事上这样管孩子,是为了什么?有时候,一些父母管教孩子尽管是出于爱子之心,看似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其结果,还是于孩子无益。有时还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私和懒惰,于孩子完全有害。?* n0 y6 S( Q& ~& Y7 E/ A

    " V! ^0 a+ V* ~0 X. ?$ R, g  有些父母心里想,我的这些做法都是出于爱心,难道还会害孩子?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特别是做母亲的,很容易做些出于爱心但实则是于孩子无益有害的事来,特别是在培养孩子情智方面。?
    3 R' q6 d4 `% `9 s+ c: h
    5 x1 T) u  N( E6 _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城乡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提高了,这争一小碗剩饭的情形,是不会发生的。但是小孩子无理争东要西,却是经常发生的,一些家庭,处理这样的事,基本上不论是否合理,一味满足,致使一些小孩子要风便是风,要雨便是雨,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长此下去,小孩子成了一个小皇帝。在家里以我为中心,养成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得听自己的坏习惯。在学校,也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师得听自己的,完全不是接受教育的样子,是这样,再来进行教育,效果可能就难说了。这样的孩子,在人格方面就不能算是完整的。?" M. M- \3 W7 G. {8 c( l
    # X9 C7 W. o5 ^- |( [  }
      小孩子的完整的人格,也得从小培养起,也得从一件一件的小事管起。用现在教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要培养提高孩子的情商。?
    ( w: k/ `8 f/ v9 {4 g4 ?4 d4 u) N! v
      w( Q% e2 @1 N3 f: v% S(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1: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1: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0-7 12: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11-28 12:22 , Processed in 0.069360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