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434|回复: 0

[医学界] 崔学教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20-7-1 10: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H7 X: I6 O( ]! |9 u
    崔学教,男,汉族,海南省万宁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主任。是全国第三、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 T7 V8 ~+ y5 `  t人物名称 崔学教 籍    贯 海南省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44年11月 荣誉称号 全国名老中医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教学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医疗系 执业地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    室 外科3 l7 ]3 _8 J( o' ]
    " S1 P# F* E8 ?6 E% @
    教育经历" X: |+ M2 I- u
    196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 b  ]. [) i* J. e) s4 y9 T  I
    工作经历( V8 [6 }5 j4 I5 k' {! C& T* M% P
    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工作。  x* X2 h) u1 A/ Y6 p
      1993-2005年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外科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主任。
    8 o; b# ^8 P& z: V8 A诊疗范围
    + g; k+ e& m! O0 f. T: h擅长中医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尤其在中医男科、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方面颇有心得。
    * g7 |; g6 Z$ K( D( K. s出诊时间
    2 @1 C$ |7 Y3 m2 E/ e3 \; k: K外科:周一、三、四、五上午。
    ' z* H4 T* K: u9 u学术思想
    8 g/ u5 {$ O8 b, @崔老从尿、精、性、腺等方面来治疗泌尿、男科疾病。排尿或尿液异常、射精或精液异常、性功能异常、前列腺、睾丸、附睾的病变等,是泌尿外科、男科疾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对患者主要症状的特点及个体的特殊性、对同时伴有的相关症状所构成的症状群,进行分析归类,确定其能反映病变性质的证候属性,相应的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即理、法、方、药。在完成这一临床思维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急则治其标”等原理。$ m$ q8 j8 s8 d* f" N
      (一)尿
    $ Q& w8 V7 B  C6 k3 s7 z, ]& F4 h) m  中医学认为肾主水,主纳气,开二窍于二阴。肾主水的含义是指肾有主持与调节人体水液的吸收与代谢,一方面将饮食物中具有濡润组织功能的津液布散到全身,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将经机体组织利用后有害于机体的糟柏排出体外。此外,津液化尿的气化作用及尿液的排泄也是膀胱的职能。4 o3 ^7 R. B! n- x0 f
      1、排尿异常  H6 s/ M" `- u6 j( L& [5 ~
      (1)排尿困难 排尿困难主要因为①老年肾气渐衰,中气虚弱,痰瘀互结水道,三焦气化失司;②肺气失宣不能输布,影响水道通调,以致尿闭或尿出不畅;③脾胃功能紊乱,湿热下注膀胱,壅滞气机,气化失常,尿不能正常渗泄,而发生尿闭或排尿滞涩。0 i3 D+ r7 C2 j" r* }6 _/ @8 o
      (2)尿频 尿频即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严重时几分钟排尿一次,每次尿量仅数毫升。正常膀胱容量男性约400ml,女性约500ml。一般白天排尿4~6次,夜间0~1次。随年龄、气候、饮水量和环境等的改变,次数及每次尿量亦有不同。引起尿频的原因有泌尿、生殖道炎症,各种原因引起之膀胱容量减少,下尿路梗阻所致之残余尿等。
    % N( K( D0 @- o. v  祖国医学将尿频归纳为淋证范畴,《诸病源候论》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并明确指出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这种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的淋证病机分析,为后世多数医家所采纳,成为淋证的主要病机理论。2 m- ?& l: f2 l8 q7 L3 R, R" [& |5 E
      感受外邪或过食肥甘辛热之品,酿成湿热,注于下焦,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遂发为淋证。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事不洁,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漓不已。
    $ a) ?9 d. F7 j4 z' J& p  ①强调活血化瘀 由于外感湿邪,湿阻血行;或长期手淫,或久无房事,或故意忍精不泄,或意淫于外,精离其位,导致败精浊液瘀滞于腺体,气血运行不畅,精血瘀滞;或劳伤过度,气不行血;或下焦湿热久不愈;或不洁性交,邪毒外袭,而日久不除,使邪留血滞。诸多因素,造成尿道瘀阻。
    6 ^& V) _- v7 E3 {4 h  O  ②分清虚实,重视虚实兼顾 由于淋证的病因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病初多邪实之症,久病则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已伤,则表现为虚实夹杂。崔教授认为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是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分清标本缓急,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标本同治,虚实兼顾。
    4 c* E7 s: l9 v4 A! Z# b$ ~2 \# S  ③加强中西医结合 崔教授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早期急性发作时,常合并出现尿急、尿痛、血尿、发热等症状,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效果具佳,且疗程短。对于部分疗效欠佳,症状反复,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J7 L+ I# g/ A- |# n/ h7 u; r( _$ A  (3)尿失禁 脾气虚弱,中气不足,不能收摄,膀胱失于约束,而发生遗尿失禁;肾阳虚衰,下元虚惫,固摄无权,则尿失禁。  f3 q6 q+ h/ a
      (二)精
    # V* \! E! t# ~, ]: G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包含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是人类生育繁衍的决定因素;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的化生,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在形成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建立了物质基础,而人体形成后,后天之精则不断供养先天之精,使之不断得到充养而成熟,因此,两者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精藏于肾,肾主藏精,主人体的发育与生殖。先天或后天因素对肾的干扰都可能对生殖之精产生影响。
    ' I" I( `$ J2 S6 g9 Y: e+ j* M  (三)性
    2 K- h! _/ T5 {& H% A3 O6 A  性行为是人类繁衍的前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生理心理需求。性行为必须以健全的性器官为解剖、生理基础。正常的性功能是性成熟后,受到性刺激,诱起性反应,导致性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性反应及性反应周期活动。受社会、心理、传统文化、疾病等多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认为,男子性功能与肾、心、肝功能关系最密切。% r: l8 p1 L. V$ q
      (四)腺
    ) K0 v  D8 |4 o+ j( ~; ]: t  男性之腺包括睾丸、附睾、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其病变对男性性特征、性功能、精液精子质量、男性生育能力或精路、尿路的通畅性都可能发生影响。4 `- J3 w& K. D8 l- v, f
    研究成果编辑
    / {" ~) k6 U/ B/ o  j研制的中药栓剂―前列安栓,经国家权威研究机构的实验证明,直肠应用药物直接进入前列腺局部的作用明显且迅速,开拓了中药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用药途径,提高了中药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疗效,已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三类新药。6 _" B# M$ W( }
      主持的《通腑泻热灌肠合剂防治腹腔术后肠粘连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通过成果鉴定,并获200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 y' F" X9 X) F4 \3 b$ c, M& w  z. v
      主持的《前列安栓的应用推广》,获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益肾通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结题,正在做成果鉴定的准备工作;广东省中药管理局课题《器官移植抗排斥中药筛选的动物研究》也已结题。
    1 _/ u$ V: f" ], w( b1 h获奖情况
    $ Z  T4 z% [* i( v/ z% g曾被授予“广东省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及“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f2 \7 t6 w, Q9 s& d2 m) d! o
    学术兼职
    $ z  F8 E- ^/ S9 w5 y7 e# r' S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N: K: X) x% X/ R/ M
      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 o+ ^: Q$ G! F$ t# _3 _* m  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分会委员
    " l4 O0 {. D" k0 q% F$ d  中华医学会广东省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7 F3 z8 V9 i5 r) @5 @  F$ L- w+ H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a) p# A( \+ m- `0 c6 v/ [+ H8 M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 g3 `/ c- Q5 @8 M" H
      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
    4 ]. i  Y- o- }0 ~( H! M; C; C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新药评审委员7 B5 _0 k8 g/ N6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医疗器械评审委员
    1 ]$ h- A; j+ `! a1 S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局新药评审委员- r. I! j+ [7 i0 l" w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医疗器械评审委员# G' D3 z9 }. \; Y6 K
      厂东省食品药品监督局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委员会委员4 ~. r& `+ k' ~- X' L+ y& d+ n4 l
    社会活动
    8 e9 t3 S$ _' q8 p. W) {, L  v
      曾应邀到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欧洲、越南等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 ~1 ?% {3 w/ q) I4 V5 A
    主要论文
    * C% x, k3 L& P- c0 s& A( @$ t1.崔学教,程宇星,王峻,等. “以通为用”理论在泌尿生殖疾病中的应用[J]. 新中医,2007,(10):95-97.' {- z$ A3 V+ D
      2.崔学教,谢建兴,陈铭,王峻,郭志伟,邱云桥,丘勇超,黄坚,徐发彬,崔志斌.前列安栓的临床应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06):417-418.# W6 O# H' E; o+ ~: t/ W% z( x/ d
      3.崔学教,王玺坤,丘振文.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辨证论治[J]. 新中医,2002,(04):3-4./ v/ ]9 p3 x5 e; t; t
      4.崔学教. 以瘀阻气虚论治前列腺增生症的思路与方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07):527-528.( @# V3 d$ A! I
      5.崔学教.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索静脉曲张425例[J]. 新中医,2001,(07):34.
    ; y& X0 ?) w  }4 @; k  6.崔学教,王峻,郑泽棠,谢建兴.通腑泻热灌肠合剂对术后肠粘连的预防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7(03):41-43.; a5 r& ~3 z. ^1 m2 |
      7.崔学教,李贵堂. 生精固本丸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男科杂志,1996,(02):102-104., ~! R9 X( C; M
      8.崔学教. 精液异常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J]. 新中医,1995,(07):35-36.
    6 e, d7 D* ]$ w8 h5 L! i  9.崔学教. 补气益肾祛瘀法治疗前列腺增生58例[J]. 中医杂志,1994,(04):224.! N( I7 Q2 s, l( z5 }3 N
      10.崔学教. 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附36例病例分析)[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01):20-23.3 q/ y& B! k% a& b) M
      11.崔学教. 腰腹部外伤65例分析[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02):76-78+84.: S/ ]) o1 E9 p, Y
      12.崔学教. 医学咨询[J]. 新中医,1987,(11):56.
    4 w) b* o/ V6 c$ V" Z+ T# h& F  13.崔学教. 慢性前列腺炎的辨证治疗(附50例疗效分析)[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7,(02):12-16.
    % q6 ~! @/ I7 k2 _6 Z9 l& }- ]" f  14.崔学教. 15例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J]. 新中医,1987,(04):23.
    3 J  ]: Q, G7 i2 I" D4 p' a: s  15.崔学教. 急性阑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 基层医刊,1981,(03):1-3.
    + V! n% t2 W1 ^, [- f主要著作' I& Z7 P7 _2 H4 {
    主编《中医外科学》(案例教材)、《中医师手册》外科部分、《中西医结合外科急腹症学》(校内自编教材)。
    % C1 x. L4 m6 |( z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外科学》(全国规划六版教材)。2 W# ~, @5 l3 J7 n" ?1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8-12 03:17 , Processed in 0.048784 second(s), 17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