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崔乃久

关于我们家族祭祀问题咨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6-29 19:17
  • 发表于 2012-7-19 20: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甘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由于成亲王向列圣配位行“终献”礼时,亲。乱了先东后西之次序,事后被革职退居宅邱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见君王对祭地礼仪之严肃认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6-29 19:17
  • 发表于 2012-7-19 20: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胙”。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据记载:宗人府、内阁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乐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蛮仪卫、詹事府、顺天府、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中书科各4斤。 祭地对平民百姓并无好处,特别是大兴、宛平两县既要派驻坛户守坛,又要负担200多名厨差役夫,还要摊派祭祀所需的杂费银两。当然,对这两县的官员来说,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6-29 19:17
  • 发表于 2012-7-19 20: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祭祀礼仪 - 由来. N* H6 K' v1 Z$ v8 ^2 n: |
    $ v% \% a& b3 ^5 m
    祭祀先祖2 r2 }$ z7 V& V% B* f5 B
    焚香点烛击鼓鸣钟,宰牲献酒,顶礼膜拜这些仪式一般从祭社仪式移植而来的,在这道仪式中在先秦之时已存在的击鼓,有初为权宜之计而后成定俗的,如点香。点香据传来的自后秦时佛学大师鸠摩罗什,他曾派弟子往西域求取佛经弟子,惧而不敢去,乃拿龙诞香一支给弟子谓有难时焚烧,自有救助,佛门中焚香由此怡。后由佛门传到民间,点烛则原于宋以前。古时祭祀多在百姓,为照旧而点烛,后都成不移之规了。
    ' A5 ^! C9 }* P; j# q. k6 r# [傩神出洞
      J- k4 h1 l( k4 w5 o出洞:“噼呖拍拉碰,小年傩爷要出洞”。 2 v8 e% h4 C) A& I- O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俗称小年)一早便将大柜的封条撕去,打开柜门把所有的神面具都拿出来,放在神案上,供人观看玩耍。* L0 B5 o: W8 {- s
    出行9 j) \( B) y6 X1 D9 Q* D( H& J$ H5 B
    “咚咚锵锵,咚咚锵锵,新年初一傩爷出行。”
    7 l! V3 B2 g3 T4 r+ k' _每年春节第一天,傩爷出行,走遍全村(社)家家都准备香烛鞭炮,三牲酒礼在路旁进行迎送,其仪仗队很是壮严,前有牌匾土号各种彩旗,万民伞,大锣大鼓开路,接着是四人抬的大轿(傩王爷轿),抬着所有的神面具,举着各种神面像,进行游行,后面还有乐队吹奏,确实热闹非凡。2 R% w  A+ Q0 Q4 e( r4 C' }% H
    耍傩神
    / h+ I2 X! p9 S9 J% W“正月闹新春,家家耍傩神,更要有味道,就要耍全道。” 1 Y+ s( H0 @' o0 a! u
    正月初一出行之后,初二日便在各家各户耍傩神,一般只有欧阳、白马两将军的面具率领四大天将,敲锣打鼓搁剑弄斧地玩一场,每家只用香烛鞭炮进行迎送,只要一至二天的时间便可耍完全村各户。随后便有邻村(南坑、团丰、大岭、双凤、横江、上丰、芦溪)及各企业单位邀请去耍,也有的人家晚上请去耍全套的(具体内容详后),需费时两小时左右。
    + u8 W% k5 a& r" X封洞  D' i' {% j) I8 W: ?+ O! n
    “男女老少要开工,元宵傩爷要归洞。” ! P$ o: W) B8 F; j
    由于过了十五元宵节,儿童要入学,大人要开工,人们也无闲再耍傩神了,为了避免遗失和损坏,便将所有面具安放在神龛内,贴上封条,谓之封洞,平时练习傩舞不用面具。
    * L/ p. Q2 ]" o祭祀礼仪 - 种类- j5 D5 @$ W- k# d4 Y$ R, F

    & N& }, V8 Q+ l6 W8 a祭祀礼仪  O) M7 _" j5 S: Q
    1.祀先代帝王 ! t, r+ N6 J- }: F0 `
    5 W  W8 {" K* `2 c$ C$ I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 之。”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如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契、冥、汤、文王、武王等,都要举行崇祀。后来,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数越来越多。
    ! c/ X) x' K5 p
    9 Y2 D3 i( h& g% t( `& x2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经过名山大川时,曾经祭祀先代帝王。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自汉代起,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光武帝时,皇宫中有古代圣贤帝、后画像,不过那大概还不是用于祭奠行礼的。
    4 F/ K7 |& r- b& I. e, A$ p* f
    7 d6 r% {6 j- x/ ^. p+ H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以前诸帝,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从祀。清代沿用此庙,初祀三皇、五帝等。后又改变原则,“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3)对于先代帝王的陵寝,清代祀典规定祭祀三皇、五帝以下数十处,春、秋二季仲月致祭,或在陵寝筑坛而祭,或在当地享殿行礼。凡皇帝巡游,途经先代帝王陵庙,皆有祭享之礼。清统治者特别对明代诸帝陵墓,更是优礼有加。这显然是出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需要。 . o- u& S1 E4 i

    ; k- W8 Z( b! Y* L9 s4 I% w7 [2.祀先圣先师
    9 d1 E) i$ l( u% R# ]8 {
    / E) t, v+ S1 D' o7 Y/ P! }9 W8 B8 S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礼经并未实举其人。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或者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代确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从此以后不再变更。对于孔、颜,历代帝王益封爵,赠谥号,直至用天子之礼乐优加尊崇,祭祀典礼极为隆重。
      r9 j; @8 }3 z, S' h  K
    ; }/ b0 l+ o- @1 r$ Z+ d( _《礼记》所载立学祀典,不过“释奠”、“释币”、“释菜”三项。“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帛)奠享,这不是常行之礼。“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礼仪。唐、宋以后一般只用“释奠”礼,既作为学礼,也是祭孔礼,仪式则日趋繁琐。 ' _, v! E2 a6 Y# c

    6 p+ b+ A' }& \/ P- N  _/ q, r祭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汉平帝才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南北朝时,太学内已立有宣尼庙,祭祀时设轩悬之乐,用六佾之舞,牲牢器具,依上公之例。每年春、秋二仲月,行释奠之礼;每月初一,国子祭酒率博士以下及学生拜孔揖颜。各地郡学也都立有孔、颜之庙。唐宋以后孔子封爵加至“大成至圣文宣王”,从祀弟子、贤人封为公、侯。元代世祖时虽有一时贬黜孔子及儒家的举动,但成宗即位后立刻恢复尊孔。直到明朝嘉靖时,世宗才废除所封孔子王号,取消了塑像,降低了原用天子之礼的祀典规格,称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雍正四年(1726年),又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全体官民军士斋戒一日。在孔子故里(曲阜阙里),春、秋祭祀与太学相同,其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也都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4 r  v6 i; b" v. F- ?+ u' b0 w1 }! Q& c+ u- e, K
    祭孔礼仪在文庙举行。唐玄宗又为姜太公师尚父立武庙,肃宗又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其祭祀礼仪与祭孔类似。至明初,由于明太祖的反对,武成庙才被废止。
    : N1 Z% K% H- q# @" L) m6 V9 m. O% q+ u( W8 u* F+ J, b0 k* L* H) J
    宋代又有算学先师之祭。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立黄帝为算学先师,但典仪规格较低。
    - \% v1 q9 z3 u) ]; P
    4 q5 v' x0 q% s, n  [* j2 W3.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3 o4 f+ Q1 x4 |0 y/ G4 i& }* X/ B9 C9 L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4)藉或作“籍”、“藉”。藉礼,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农神,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藉田在春天举行。 9 T+ o/ B$ `1 h5 h" L

    : j4 c0 Y2 O  J! ~+ h' p藉田礼为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仪式日趋繁复。南北朝时,在先农坛北建御耕坛,围以青幕,供皇帝观看农夫耕种藉田情形之用。宋以后就直称“观耕台”。 6 ]- Q6 G7 A3 I: k6 ~6 r( _
    % b7 T# W! S( y$ I! k8 X2 a& }
    明、清时的先农坛都在正阳门外,为一成方坛,东南方有观耕台,藉田时才加以陈设,附近又有神仓等建筑。今仍有若干古建筑保存。
      m2 `2 ]- y2 D# G- O" m, j' F* K" T7 H5 a& s, }
    藉田、祀先农是古礼之孑遗,本有重农、劝耕的良好意愿,但历代帝王的亲耕藉田,表现与宣传个人的意味太重,难怪就连有的皇帝自己也说,藉田是“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晋书·礼志》) , c, e0 w8 {# |9 k7 f

      e3 n# V- R: w& h3 d4.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9 F3 E( t4 _5 |! x9 \9 {
    , W3 y5 J! w  D0 V% L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亲桑、享先蚕之礼就是据这项活动而制定的。9 S: e4 R* V" `5 W

    3 q( M8 ~6 V0 W) S4 d' J史书记载,汉代已有此礼仪,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苑窊(wā)妇人和寓氏公主。当时,宫中蚕室养蚕在千薄以上(薄是养蚕的竹帘),蚕丝由织室纺织,用作祭服。魏晋以后,亲桑礼与藉田亲耕礼比附,遂相应地建造了先蚕坛,又有皇后“采桑坛”。
    ! o  P3 y/ R! n: ?: [+ c; o1 A8 q" |8 w8 o9 [2 g6 i7 O" \& p4 o
    明嘉靖十年(1531年)在西苑(今北海公园)新建先蚕坛,废去北郊安定门外的旧坛。实际上,当时亲蚕礼只举行过几次,嘉靖十六年起干脆明令作罢。清代的先蚕坛在西苑东北角(今北海公园后门一带),并有观桑台、亲蚕殿、先蚕神殿等建筑,但皇后很少亲自莅临,常派嫔妃或官员代祀。 $ |$ O+ ]- B8 [' p# h/ a
    * G" L5 E8 Q# Z$ h% v
    历代所祀蚕神各有不同。后齐曾祀黄帝轩辕氏为先蚕,后周又以黄帝之妃西陵氏为先蚕。西陵氏名嫘祖,后代民间养蚕,多祭嫘祖为蚕神。另有一说,房星天驷为先蚕。因此,祀先蚕也有祭天驷星的。 ' f: W: V2 ?  v/ b0 N0 d

    + T; z( o8 k$ [" }  M8 S& ]3 j # O; H, X, o8 P' I: x: r$ o* H
    少数民族祭祀# Y1 `! _" }& |
    5.享先医
    9 Q6 R1 ^5 }8 u  k* o! O8 ?; F& v& P9 H9 B5 Y+ q' u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将三皇定为先医,令天下郡县加以祭祀。明、清沿用其制,皆在皇宫内太医院设殿享祀。每年仲春上甲日由皇帝遣官或太医院正官主祭,全体医官陪祀。
    ( y  a4 O* N8 Q" S4 d
    1 U  Z7 j3 U- t8 x7 O6.五祀
    ) f" A" x5 x( n$ x! K2 e5 d
    ( |4 [/ @0 C" }' S- x3 G' `五祀指祭祀门、户、井、灶、中溜,也有作户、灶、中溜、门、行的。五祀与五行、四季、五脏等搭配,春祀户;夏祀灶;季夏之月(六月)祀中溜,中溜即中室;秋祀门;祭井也在冬季。汉魏时,都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之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7 T  ~  P6 [$ \3 @2 E, s* G
    ; ?8 b+ H& m" V! Q
    唐、宋、元时又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这里的“司命”,不是星辰,而是宫中小神,相传主督察人的年寿、行为、善恶。泰厉是无人祭奠的野鬼,主杀害。明、清两代仍祭五祀,岁终在太庙西庑下合祭。清康熙以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这就同民间长期流传的灶王爷(灶神)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了。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的习俗。
    # p5 {4 J9 t( E9 c
    4 I7 d; i- D+ \0 N1 {/ Z7.高禖(méi) / G* Y- [* O0 k# A$ U' M# v
      z" x  V4 b0 m+ h
    高禖是乞子之祀。《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玄鸟就是燕子。《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代相传,简狄吞鸟卵,而生契。契是商民族的始祖。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鸟由南方北归之日举行,可能与此故事有关。一说高禖之神是女娲。清代学者王引之认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于郊外。看来,高禖是远古妇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续和发展。
    ) ?3 L' ~8 g8 {( t9 e高禖之祭,设坛于南郊,后妃率九嫔等参加。 / ]) X9 W( [5 Q' n+ X: h" {/ K

    ) l! c& l( w* `高禖之祭始见于《汉书·武五子传》。汉武帝年二十九始得太子(戾太子),乃“为立禖”。魏晋南北朝,各国皆有高禖之祭,但直至唐、宋时才依照礼经制定了礼仪。宋代高禖坛,以青帝为高禖,于春分之日行礼。金代高禖祀青帝,在皇城之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正位祭的是昊天上帝,台下才设高禖神位。
    & z& K, F( ]( ~( r
    1 f: X2 m& K7 x7 s) o清代无“高禖”之祀,而有“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之祭,又称“换索”,据说主要目的是保婴。司祝歌祷辞云:“聚九家之彩线,树柳枝以牵绳,举扬神箭,以祈福佑,以致敬诚。某年生小子,绥以多福……。”(《清史稿·礼四》)这是满族的传统习俗。 2 T) d  B# l+ }; _) r, b

    ! T7 H, l- @0 |; k8.傩 / p( ^0 D3 f) l8 C

    1 [4 M$ [  D2 h' f傩(nuó)是驱除疾疫之礼,《周礼·夏官》有“方相氏”,蒙熊皮,以黄金为四目,著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于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为傩礼,索室驱疫。东汉时,傩礼在腊日前一天举行,也称为逐疫。
    * p( ^7 G- ~, h/ _
    " c. N6 B3 x; g  i$ H: J* x6 L9.蜡腊 ; l+ O. m1 m  x
    * {+ I# F  `5 O
    蜡(Zhà)、腊本是两种祭祀,蜡祭百神,为报答一年来恩佑之功;腊,原写作“腊”,祭先祖、五祀。有人认为这是同日异祭(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有人则认为是同祭异名(汉蔡邕《独断》)。按《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蜡祭八神都是与稼穑年成有关的神。腊祭则是用狩猎获取的禽兽祭享祖先。虽然两种祭祀起初并非一事,大概因为它们都是岁末的合祭,后来便混为一谈了。 $ d  |5 u/ W. e, a  W/ C
    $ L0 g: t! Y$ A) Z- q
    史书记腊祭,始见于《左传》。虞君不听宫之奇劝谏,假道晋军伐虢,宫之奇叹曰:“虞不腊矣!”时在鲁僖公五年(前655年)。《史记》记秦惠文王十二年(前326年)初行腊祭。秦始皇信从歌谣之言,腊祭更名为“嘉平”。汉代仍改为腊,祭祀宗庙、五祀、百神,慰劳农夫,大飨燕饮。后蔡邕又有“五帝,腊祖之别名”的说法,因而各朝都依五行相代理论选择腊祭之日。 ( V2 w( d- Z/ r4 c/ X1 q6 s( p

    . J( c; A$ J  X4 P" Z北周时,腊祭又称蜡祭,于十一月祭神农氏、伊耆氏等。
    ( {. {; t+ c$ Y4 b* p! L3 |$ `! E3 T  R; W
    隋初沿用周制,定孟冬下亥日蜡百神,腊宗庙,祭社稷。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下诏,停止原行蜡祭,改为十二月举行腊祭。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定蜡腊之礼,于季冬寅日蜡祭百神于南郊;卯日祭社稷于社宫,辰日腊享于太庙。祭礼同圜丘祭祀。 8 R4 I5 P' y$ m

    5 C; R" E( _; C; o& |9 Y宋代以十二月戌日为腊日,建蜡百神坛,同日祭社稷,享宗庙。神宗元丰时又改为腊祭前一天蜡祭百神,四郊建四坛,各祭其方之神。南宋绍兴时定蜡东方、西方为大祀,蜡南方、北方为中礼。元、明后,国家祀典已无蜡腊之祭,但地方州府或有“八蜡庙”,蜡腊之祭仍在民间举行。& |% V+ J; a5 l! z" [  ]5 M
    历代礼书“吉礼”事项最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周密而庞大的神鬼体系,几乎可以说无处不有神鬼,无物不有神鬼,这里所介绍的,仅是纳入国家祀典的、比较重要的神鬼祭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8-17 13:55 , Processed in 0.054713 second(s), 14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