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1998|回复: 5

唐代崔氏诗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6-6-17 13: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崔氏诗研究 姓名:谷芳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彭万隆 2012-12-06

    , }$ v: g0 D  p+ a! d
        唐代崔氏诗研究 摘要 唐代崔氏诗人贯穿了整个唐代,并且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群体。本文以唐 代崔氏诗作为研究对象。绪论简述了研究现状、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为 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崔氏诗人,第二部分研究崔氏诗歌。第一章是对唐代崔 氏诗人的概述。第二章探讨崔氏诗人盛于唐的原因,探究发现崔氏的世族身份和 唐代科举制是促使这一现象形成的最重要因素。第三章为四唐代表性诗人,分别 崔橹和崔道融。第四章根据题材内容对崔氏诗歌分类,分为应制诗、边塞诗、述怀言志诗、赠别诗、赠答酬唱诗、闺怨诗和怀人诗、写景状物诗、羁旅怀乡诗。 第五章论述崔氏诗歌的艺术特色。第六章简述了崔氏诗人对后世的影响。

    9 T+ `( s: p1 e* R2 z
        以《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为据,从中 就可搜罗出100多位崔氏诗人和一千多首诗歌(其中包括他姓诗人与崔氏往来唱和 的作品)。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集体,因此从作者的规模和作品的数量来看,崔氏 诗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 同时把一个姓氏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的方法古已有之。如清代刘云份撰《八 刘沧、刘兼、刘威。而此书八刘者,虽有优劣,然诗名相距不远,故并录。刘云份在辑录了《八刘唐人诗》之后,仍感不足,故又续撰《全唐刘氏诗》,其序云: “四唐诗惟李氏为盛,约一百六十余家,诸王孙居其半;次王氏,约一百三十余 家;次张氏,约八十家;次刘氏,约六十余家。余姓刘也,闲中辑刘氏唐诗成帙, 虽不敢云全,照天下之所有者皆有之,天下之所有而余未备者,必余之未见 也。……”刘青夕显然在排名中忽视了崔氏,但是却道出了这种研究角度是可行 的。因此以一个姓氏的某种文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可取的。 本文的结构如下: 绪论简述了研究现状、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8 S! ~* j% A" `; X5 y! X6 H
       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崔氏诗人进行研究。所谓“知人论世”,研 孙琴安著.唐诗选本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95页 绪论究作品,首先应该对作者有所了解。第二部分是对崔氏诗歌进行研究。

    ' J3 L7 v3 p8 i0 @4 g2 Q8 |+ N9 n, \
        第一章是对崔氏诗人的概述。该节列出《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收录的 崔氏诗人,并统计了四唐崔氏诗人的数量。 第二章探讨崔氏诗人盛于唐的原因。经过分析发现,世族身份和科举取士是 最主要的两个原因。
    , E3 T  Y+ B. f1 B5 y! u& p) ~8 w9 `
      崔姓不同于一般的寒门小姓,是中古最显赫的世族之一,它 具有卓越的政治地位和深厚的家传文化,这些优势既保证了子弟仕宦的世代连贯, 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文人。崔氏家族历代名人辈出,如东汉出现过文赋家崔 篆、崔驷、崔瑗和崔蹇;魏晋出现过有孝行的崔孝芬,以及在政治上有作为的崔 显、崔季纾和崔昂;而唐代则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崔氏诗人群体,这说明历史因 素造就了特定的时代产物。崔氏诗人群体出现在唐代,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唐代的 科举制。崔氏之所以热衷于科举制度,无非是为了保持其优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科举和特权是两个互为因果的因素。唐代不同于以往朝代就在于设定了科举取士, 科举分进士科和明经科。而士人重科举,科举重诗赋,因此世族热衷于诗赋,归 根结底还是为了政治特权。这是一种类似食物链般的相互牵连。为了保全世族的 地位,就必须攫取高官厚禄,要想得到高官厚禄,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尤其要致 力于进士科,而要能在进士科得第,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才能,因此世族一一 官宦一一进士一一诗赋,四者环环相扣。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唐代诗风蔚然。 而既得利益者世家大族是这种风气最忠实的追随者。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崔氏 家族在唐代出现了如此多的诗人,构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诗人群。

    7 \6 t- N# f( |
         第三章为四唐代表性诗人,分别为初唐的崔浞和崔融;盛唐的崔国辅和崔颢; 第四章为崔氏诗歌的题材内容,分为应制诗、边塞诗、述怀言志诗、赠别诗、赠答酬唱诗、闺怨诗和怀人诗、写景状物诗、羁旅怀乡诗。
    * h- \" J; @/ e" z* Y4 A/ I
         第五章为崔氏诗歌的艺术特色。总结为:歌功颂德,承欢奉和;场景铺排, 叙事细致;善发感慨,引人深思;体物窥情,揭示规律;艺术写实,充满美感; 感情丰富,张弛有力;语言清新,流畅明快;气势豪迈,慷慨壮阔。
    & m8 o  T" |% n
         第六章为崔氏诗人对后世的影响。崔氏诗人作为世族成员,具有政治上和文 学上的双重身份,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采取了三种研究方法,首先是计量分析,即尽量从文献中把崔氏诗 人和崔姓诗歌搜罗殆尽。

    . P' T5 w. ~- q4 a% R
         其次是采用普遍和特殊的分析方法,即一方面分析搜集 绪论到的所有崔姓诗人,对其作品进行分f-l另lJ类。而另一方面重点分析作品较多成就 较高的九位崔氏诗人。
    2 j. `! M3 q) e  H+ r
         三是对比分析。对比分析贯穿了全文的始终,有世族崔和 普通崔的比较,博陵崔和清河崔的比较,不同题材的诗歌比较等等。 周勋初在其主编的《唐诗大辞典》的前言中说: “唐诗乃中国文学之瑰宝。 国人每称韵文之达到高度成就者日唐诗、宋词、元曲,而唐诗作品之多,显然超 过后二者。清代御定《全唐诗》共收录诗人2200多人,诗48900余首,已使人有 望洋兴叹之感。”再加上陈尚君《全唐诗补编》,现存唐代诗歌5万5千余首, 诗人3000多人。《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和作品之全,是任何唐诗文献都无法比拟 的。
    % I& {& X' U( z1 i( d5 R
        因此本章以《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为据,把收录的崔氏诗人和作品, 按照四唐的顺序制成表格,力图清楚地显示崔氏诗人在四唐的概况。四唐的分段 参照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分期如下:初唐为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 和元年(公元618-712);盛唐为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天宝十四载(公元713-755); 中唐为肃宗至德元年至穆宗长庆四年(公元756—824年);晚唐为唐敬宗宝历元 年至哀帝天佑四年(公元825-907)。而对于崔氏的生卒年,则采取以下标准:有 确切记录的,直接录之,若无,乃“以登第(指参加进士、明经等科举考试被录 取)之年为主。其未登第及虽登第而无考者,以入仕(指初次做官)之年为主。 处士则以其卒年为主。若更无卒岁可考,则就其赠答唱和之人先后附入。其他或 同赋一体,或同应省试,并以类相从。”表1.1即依此编排。
    ) d, ?0 j: ]; ^, I& r# M- C  a
         表1.1《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收录的崔氏诗人 初唐 序号 姓名 存诗数量生卒年@ 卷三四存诗三十九首 618——713 崔善为卷三八 存诗三首 武德贞观时人 卷三八武德贞观时人 吴江冷”一句 崔日用卷四六 存诗十一首 673——722 卷五四存诗十二首 ?一713 卷五四存诗一首 ?-726 卷六六存诗一卷 653-706 周绍初主编.唐诗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凡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以下生卒年据周勋初主编的《唐诗大辞典》和周祖撰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唐五代卷》 卷六七存诗一首 神功元年登第 卷七二存诗三首 高宗时人 10 卷九一存诗二首 日用从兄 11 卷九一存诗四首 667-723 12 存诗一首久视登第 673-739,武后时登第,武后 13 存诗一首开元时人 14 卷一一一存诗一首 显庆三年及第 15 盛唐17 卷一一三存诗一首 开元中,入为监察御史 18 卷一一九存诗一卷 开元十四年进士登第 开元中,历仕主客员外郎、 19 卷一二O存诗一首 怀州刺史 20 卷一二四存诗三首 开元二年登第 21 与王维、裴迪唱和22 崔颢 卷一三。 存世一卷 ?-754,开元十一年进士 23 卷一四五存诗一首 开元二十四年登第 24 卷一五五存诗一卷 ?-739,开元二十六年进士 25 卷二五二存诗二首 与袁修、独孤及唱和 26 卷二五八存诗一首 尚玄宗女晋国公主 27 卷二五八存诗一首 ?-751,与李白,杜甫有唱28 卷二六一存诗一首 卷二六一存诗一首 开元中进士及第 30 崔怀宝 卷八九一 存《忆江南》词一首 天宝时人 存诗一首(全唐诗补 31 第一章崔氏诗人概况32 卷一一存诗二首(续拾) ?一738玄宗开元时人 存诗一首(全唐诗补 33 中唐贞元四年至十六年间曾为节 34 卷二七五存诗一首 度使张建门客 35 卷二八一存诗一首 大历二年登第 36 卷二八八存诗一首 大历中曾应进士第 37 卷二九四存诗一卷 大历初登第 38 卷二九五存诗一首 约宪宗至文宗时人 39 卷三一一存诗一首 ?-770,玄宗、肃宗时历仕 40 729——79541 卷三一四存诗三首 卷三一八存诗一首 建中二年登第 43 卷三一九存诗二首 元和时代人 44 卷三三O存诗二首 贞元元年复登第 45 卷三四七存诗三首 贞元四年登第 46 卷三六六存诗一首 元和时人 47 卷三六八存诗六首 贞元十二年进士 48 卷四六六存诗二首,残句1 768——833 49 卷四八四存诗一首 元和元年登第 50 存诗十首与张祜其名,同游 5l 存诗一首贞元间寓居襄阳姑妈家 52 存诗一首贞元十二年登第 53 卷五四二存诗一首 ?一831 贞元间为节度使张建门客) 54 卷七一九存诗二首 55 卷七八。存诗一首 贞元间进士 56 卷七八八存联句一首 祖崔融,大历三年,与杜甫、 第一章崔氏诗人概况李之芳有唱和) 57卷七八八 存联句一首 与颜真卿、皎然唱和 卷七八八存联句二首 与颜真卿、皎然有唱和 59 卷七九O存联句二首 772-832,贞元八年登第 大历中任湖州安吉令,与皎 60 卷七九四存联句一首 然有唱和 61 卷八六一存诗一首 795-817 《文苑英华》 62 存诗一首贞元九年登第 卷一八。 63 唱和,与刘长卿、戴叔伦关系密切 66 卷一七存联句一首(续拾) 存诗三首,断句10(续元和间,郑馀庆辟为节度参 69 晚唐70 卷五四七存诗二首 ?一一869,大和元年登第 71 卷五五二存诗一首 会昌三年进士 72 卷五六三存诗一首 ?-853 73 卷五六六存诗一首 大中十三年登第 74 卷五六七存诗十五首 光明又说大中进士 75 卷五九一存诗十五首,断句1 大中时登第,与李商隐善 76 卷五九七存诗一首 大中三年登第 卷六三一存诗二首 卷六三一存诗一首 卷六七九存诗一卷 8507一?,光启四年登第 ?-9077,与司空图、方干 80 卷七一四存诗一卷 有唱和 81 卷七三七存诗一首 82 卷七六八存诗一首 卷七七五存诗一首 处士,与韩僵有唱和 84卷七九九 存诗一首 生平无考 卷八oo存诗一首 唐末五代时人 86 崔紫云 卷八oO 存诗一首 杜牧时人 87 存诗三首,断句8生活在光化前 存诗一首,断句4生活年代在光化前 存诗三首,断句2,生平无考 90 卷八七。存诗二首 光启中中原丧乱,奔湖南 91 崔立言 卷八七O 存诗一首 生卒年不详 大和开成会昌年间有仕宦可 92 卷八八七存诗一首 存诗一首94 ?-905,龙纪元年登第《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载 95 97崔行检 五代时人 唐诗逸) 第一章崔氏诗人概况98 874—941,后梁贞明三年登第l据表可知,各个时期的崔氏诗人数目没有十分悬殊的差异。初唐16人,因 为科举制度施行不久,对诗歌的重视还没有形成规模。盛唐17人,此时科举相对 完备,诗赋已深入人心。中唐诗人最多,36人,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科举 已成熟完备,吟诗作赋具有普遍性。晚唐的人数相对减少,29人,因为世道混乱, 文人无暇他顾,但是由于吟诗作赋、往来唱和己然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或者说己成传统,因此人数的减少并没遭遇大滑坡。人数的起伏和时代的 发展深度吻合。 表1.1再次说明,无论从崔氏诗人规模看,还是崔氏诗歌数量来说,唐代崔 氏诗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题目。对该现象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窥探到世家大 族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寒族或者个体诗人的特殊诗歌生命力,而且可以研究世族 对于诗歌的内在和外在影响,世族和诗歌是两个相互作用力,互相促进,彼此制 约,然而其依托的根据却是封建王朝尤其是唐代那一个特殊时代大背景。总而言 之,研究世族诗歌,切入点是诗歌,看到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立体图景。 无论向汉魏隋追溯还是向宋明清展望,唐代的崔氏诗人历代最多,那么为什 么唐代会出现如此多崔氏诗人?

    8 @- W# T( z& [* [
         第二章崔氏与科举第二章崔氏诗人盛于唐 崔姓历代名人辈出,譬如先秦的崔杼,汉朝的崔驷、崔定、崔琰,魏晋的崔 孝芬等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而各朝各代的崔氏明显地刻上了一定的时代烙 印,战国纷争,崔杼擅长权术;两汉独尊儒术,崔驷等都是杰出的政论家;魏晋 重品藻,崔孝芬孝行感人。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唐朝出现了大批的崔姓诗人并非 偶然,而与特定因素有关。究其原因,可得出以下两个最显著的因素。 (一)世族身份 1.卓越的政治地位 “国有非常宠,家承异姓勋”,诚如崔峒在《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所 言,世族高门,国有常宠,家有殊荣,这是一般姓氏无法企及的。

    # y! r  D( w/ k" ]* ?- D3 e
         崔氏家族是中 古最煊赫的家族之一,这是不可辨驳的事实, 《宰相世系表》就是一个很有分量 的证据。有唐一代崔氏家族共出过23位宰相,依次为:“郑州崔氏有元综;鄢陵 二房有珙、远、祜甫、植;第三房有日用。”。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共收录 了有唐一代凡九十八族,三百六十九名宰相。因此崔氏家族的宰相人数占唐代宰 相总数的6.23%,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字,充分说明其地位的垣赫。那么崔氏与 其他世家大族相比,又是怎样一种地位? 关于历代世家大族的总结,最精辟的莫过于柳冲。 《新唐书》卷一九九《儒 柳冲传》中有载:“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 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又如,前人把最煊赫的世家归为十姓十三家,依次是:京兆杜陵韦氏、河南开封郑氏、弘农华阴杨氏、博陵安平崔氏、赵郡武 城崔氏、赵郡平棘李氏、陇西狄道李氏、太原晋阳王氏、琅琊临沂王氏、范阳涿 县卢氏,渤海蓓县高氏、河东闻喜裴氏、彭城刘氏等。下面据《宰相世系表》列 出十姓的宰相人数:“韦氏定著九房宰相14人,郑氏定著二房宰相9人,杨氏宰 参见《新唐书》卷七十--T《宰相世系表》 参见《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史 10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相11人,李氏定著十房宰相27人,王氏定著三房宰相13人,卢氏宰相8人,高 氏宰相4人,裴氏宰相17人,刘氏定著七房宰相12人,崔氏定著十房宰相23人。” 从数据可以看出,崔氏的宰相人数排在第二位,即便是皇亲国戚,如长孙氏与武 氏,也分别只有宰相一人和五人。因此,崔氏在世家大族中的地位是数一数二的, 它在政治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卓越地位。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初定本《贞观世族志》, 把博陵崔民斡列为第一等。@ 史传是政治身份的象征,能够列入正史的人,都是在政治上或者文学上有卓 越成就的人,崔氏在《旧唐书》上列传的有75人, 《新唐书》与《旧唐书》大同 小异,共74人为。见表2.1。

    3 ?6 g0 H' R) ~# m4 D
          表2.1《旧唐书》与《新唐书》中的崔氏诗人 旧唐书75位 序号 姓名 崔日用、从兄日知卷九九 卷一一一10 卷一一五11 卷一一七12 卷一一九13 卷一二二14 卷一三O15 卷一三六16 卷一三七。《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上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氏族志》初步撰成,将山东 士人集团的代表人物黄门侍郎崔民斡列为第一等。 11 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17 卷一五五18 卷一六二20 卷一六五22 卷一七六23 卷一七七24 卷一七七25 卷一七八26 卷一七九27 卷一八五良吏上28 卷一八七忠义下29 卷一九。文苑上31 崔颢、崔成 卷一九。文苑下 32 崔善为 卷一九一方伎 33 卷一九二隐逸34 崔绘妻卢氏 卷一九三列女 新唐书74位(仅附《旧唐书》不录的崔氏) 卷二O一文苑上史书不同于诗集,主要记载政治上有作为的人。因此单纯以文著世列传的崔 氏并不多,如《旧唐书》文苑卷只有崔信明、崔行功,崔颢、崔咸四人, 12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书》也只有崔信明、崔行功、崔铣、崔颢、崔元翰五人。但除此之外,一些在政 坛和文坛齐放光芒的崔氏却不少,如崔浞、崔液、崔涤兄弟,崔日用、日知兄弟,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搜罗出的一百多位诗人并非都出自世族,有些只是姓崔而已。为了交代其中的差别,首先需要对崔姓追本溯源。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 崔姓的来源。 《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日: 奔鲁,生良,十五世孙如意,为秦大夫,封东莱侯。二子:业、仲牟。业字伯基,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元和姓纂》日: “伯基居清河东武城,仲牟居博 陵安平,并为著姓。”虽然诚如顾炎武所说: “氏族之书所指秦、汉以上者,大 抵不可尽信。”。但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崔业是清河崔的始祖,崔仲牟是博陵崔的 始祖。同时《新唐书 宰相世系二中》还列出了崔氏定著十房,依次为:一目郑 州;二日鄢陵;三日南祖;四目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日清河青州房;七 日博陵安平房,八日博陵大房,九日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啧差十房才是 严格意义上的世家大族,享有后世尊崇的郡望。郡望是世家大族区别于其他寒素 家族的根本标志,郡望仅仅指几个特定的地方,即该族的发源地。这是世人真正 认可的地望。因此“故其家非万不得已,绝无舍弃其祖茔旧宅并与茔宅有关之田 产,而他徙之理”@。但是其后郡和望的分离,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种现象在 隋唐时期甚为普遍,大部分士族虽然迁移与分支,仍然保留其原籍之称号,称之 为“郡望”,于是乎在唐代常常出现“郡望”与居住之“籍贯”不能合一之现象。 几代以后,同族的社会地位则以家谱维系着。 不仅望与贯分离,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实则到了后世,郡望“所有权” 拥有者的范围也缩小了,仅仅指某些煊赫的房支。以个别家族而论,如以魏晋时 期出现的士族而论,至唐初亦有四百年,绵延不断达十余世之久,其子孙众多, 枝丫茂盛,已非魏晋时期单纯的直系家庭。唐代所谓姓氏郡望,已是大圈圈的界 卷二十三士族相传之讹〔M〕.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5月版 。后晋 刘昀等撰.旧唐书 卷七十---F 宰相世系表〔M〕.上海: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 唐史中之望与贯〔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3月版,第229页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限,在政治社会上具有实质意义的是郡望之内的房支。。 如《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四《氏族》七姓条引《国史纂异》: “高宗朝以 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等七姓,其望族,耻与 诸姓为婚,乃禁其自相姻娶。”实则具体禁止的是:后魏陇西李宝,太远王琼, 赵郡李楷。这只是各姓的某些支而己。上述资料有五姓、七姓、十家、四十四子,实际上就是姓、望、房、支。虽然每个大士族的发展并不尽相同, 望,虽一姓中,高下悬隔。”。但中国中古时期族大而逐渐分支的现象,似乎是共同的趋势。支、房、望、姓一方面是表示血缘由亲而疏的层次,另一方面也是荣 辱关系由近而远的层次。@因此自北魏中叶以后,时人虽然泛称郡望,实际上所指 渐以房支为单位,至唐而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各史传上仅载郡望,不录房支,使 后世对于房支无从考据,因此,收录的崔氏诗人群体,在世族中仅大致分为博陵 崔和清河崔,不考虑其房支。 下面把籍贯或郡望可考的崔氏诗人分成博陵崔、清河崔和普通崔(含籍贯不 详崔)。见表2.2、2.3、2.4。 表2.2博陵崔 序列姓名 籍贯或郡望 博陵人(同上)@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187页 @参见《新唐书》卷九五《高俭传》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89页 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崔日用《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崔日用传》:崔日用,滑州灵昌人。擢进士 第。子宗之,袭封。亦好学,宽博有风检,与李白、杜甫以文相知者。 日用从父兄日知,以明经进至兵部员外郎。《旧唐书》卷九十九《崔日 崔元翰,深州安平(今属河北)人,郡望博陵(河北定县),弟崔备。崔日用支。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崔玄亮传》:“崔玄亮字晦叔,山东磁州人也。”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磁州滏阳人(今河北磁县人)。 14 长庆初进士擢第,又制策登科。子澹,澹大中十三年登进士第。澹子远,龙纪元年登进士第。”所以崔珙一支(崔珙、弟玛,子澹,孙远) 15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17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九《崔沔传》:“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后周陇州刺史士约四世孙,自博陵徙焉。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不中 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复试,对益工,遂为第一。子祜甫至宰相,别 传。”所以祖籍博陵安平。《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崔祜甫传》:崔祜 今博州博平(今山东高唐)人。19 侄子,所以也应为博陵人。2l 《唐诗品汇诗人爵里详节》:“崔峒,博陵人,举进士,为拾遗、集 贤学士,终于州刺史。”恒州井陉人。所以其孙崔季卿也为博陵房。 22 博陵(今河北蠡县南)人。27 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28 博陵安平人。29 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人。30 郡望博陵安平。32 崔怀宝 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 33 博州(今山东聊城)人。所以其兄崔惠童也为博州人。16 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35 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后居宋州(今河南商丘)。38 博陵(今河北定县)人。39 博陵(今河北定县)人。
    + A6 G; A3 m$ G& [" r
        表2.3清河崔 清河崔 序列 姓名 籍贯或郡望 《旧唐书》卷七十七《崔义玄传》:崔义玄,贝州武城人。子神基袭爵。神基弟神庆。神庆,明经举,则天时,累迁莱州刺史。开元中,神庆 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琏、光 崔善为《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一《方伎 崔善为传》:“崔善为,贝州武城人。” 《旧唐书》卷一七七《崔慎由传》:“崔慎由字敬止,清河武城人。高祖融,位终国子司业,谥日文,自有传。曾祖翘,位终礼部尚书、东 都留守。”所以崔融一支,子崔翘、崔禹锡、孙崔或,曾孙崔从,从子 《旧唐书》一五五传《崔郐传》:“崔郐字处仁,清河武城人。少举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科。弟鄯、郾、郸等六人。子瑾、璜,崔瑾子彦融, 17 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皆登进士第,历位台阁。郾子崔瑶、崔瑾,亦登进士第。” 《新唐书》卷一六三《崔邰传》:“崔郐字处仁,贝州武城人,山东著 清河人,由《崔郐传》可知10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崔群传》:崔群字敦诗,贝州武城人。未冠,举进士,陆挚主贡举,梁肃荐其为公辅才,擢甲科,举贤良方正,授 秘书省校书郎。 11 所以其子崔泰之也为许州鄢陵房。12 所以其孙崔耿也为清河房。13 《旧唐书》卷一九。上《文苑上崔信明传》:“崔信明,青州益都人 也。”所以其孙崔国辅也为青州房。 14 清河人,由《崔信明传》可知15 崔珏,子梦之,其先清河人。寄寓荆州(今湖北江陵)。16 崔枢,郡望清河(今属河北)。17 崔璞,清河(今属河北)人。18 表2.4普通崔和籍贯不详崔普通崔和籍贯不详崔 序号 姓名 籍贯 崔颢《旧唐书》崔颢传不录籍贯。《唐诗品汇 诗人爵里详节》:“崔颢,卞 崔何,郑州新郑(今属河南)人。清河郡,武德初改为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贝州。 18 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崔道融,荆州1人(今河北江陵)人。10 崔涂,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1l 崔橹,荆南(今属湖北荆州地区)人。以上是郡望或籍贯可考的诗人,占了崔氏诗人群的大部分。而其中又以博陵 崔和清河崔所占的比例最大,二者又以博陵崔人数最多。很明显,世族除了在政 治上有作为,在文学上也很突出。世族文学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 同时对这些地域进行分析,会发现多数诗人确实出自博陵安平和清河武城, 达到了是望和贯的统一;然后,一些诗人仅仅收录了郡望,这说明仅世系属于博 陵崔或清河崔,但是正如上文岑仲勉先生所说: “就最初而言,郡望、籍贯,是 一非二。历世稍远,支胤衍繁,土地之限制,饥馑之驱迫,疾疫之蔓延,乱离之 迁徙,游宦之侨寄。基于种种情状,遂不能不各随其便,散之四方,而望与贯渐 分,然人仍多自称其望者,亦以明阙氏所从出也。”由于迁徙,没有继续居住在 原籍,后世子孙只能标榜郡望。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世族为唐朝贡献了一批杰出的崔姓诗人,世 族成就了唐代崔氏诗人的可观。
    ; A! V# Q: l5 I2 Y
       2.家传文化 政治势力是世族的外部表现,而家传文化为其提供了内部燃料。世族之所以 为世族,有一个必要条件即家传文化。家风和家学合起来称为家传文化,家传文 化是一个家族的灵魂所在,它不仅可以影响家族成员的思想意识与思维方式,指 导他们的行为模式,而且还有助于加强整个家族的凝聚力。陈寅恪先生指出:“夫 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庶族,而优美之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 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及其重要之影响。”家传文化的盛衰 对于世家大族有极重要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家大族在特定历史时期 的文化地位,进而影响其政治地位。而且,家传文化除了它本身的文化意义外, @岑仲勉.唐史余沈〔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3月版,第229页 @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论述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2月版,第72页 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在政治方面亦具有一定的功能。家传文化在世家大族的形成、家族成员的入仕从 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绵延数世的家族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学,“家风遵循儒家的主流思想, 即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但家学则希望其能有经籍 文史学业之修养”,并能与时代风向相迁移。世家大族非常重视对后代的培养, 这是传承家传文化,延续家族地位必须采取的措施。首先对后代进行儒学教育, 这是因为“门第即来自士族,血缘本于儒家,苟儒家精神一旦消失,则门第亦将 不复存在。”正如《颜氏家训卷三 《传》,少者不失《诗》、《论》。人生小幼,精神专 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续早教,勿失机也。”其次才是因时施教。有唐一 代,家族主体学术传统由经学向文学转化,学会吟诗作赋似乎是博取功名利禄的 必备技能。 恪守与传承家传文化,显然会收到良好的回报。一为特权的延续, 《晋书》 卷九十二《文苑传 “百辟君子,弈世相生,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多士丰于贵族,爵命不出桂庭。四门穆穆,绮褥是盈。仍叔之子,皆为老成。 登第:如《登科记考》卷二三引《广卓异记》记载总结当时的盛况:“元和二年, 中七年,郾之子瑶又放一榜。崔氏六榜,皆刻石于长乐街泰宇寺,时人谓之日榜院。瑶后为陕州长史,其词日:唯尔诸父,自元和代一于尔躬,五十年间,四主 文炳,上下六载,辉耀一时。充于廷臣,皆汝门生,天下以为盛。咸通十三年, 郾之子瑾又放一榜,乃命门生韦库刻石,将饰七榜。”《新唐书》卷一六三《崔 郐附郸传》认为这种现象“唐兴无有也”。《旧唐书》卷一七七《崔珙传》:“崔 弟玛,玛字郎士,长庆初进士擢第,又制策登科。子澹,澹大中十三年登进士第。澹子远,龙纪元年登进士第。”《新唐书》卷九十九《崔仁师传》: 定州安喜人。武德初擢制举。子挹,挹子浞。浞字澄澜,少以文词称。第进士。@夏炎著.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0页 @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J〕.新亚学报,第5卷2期, 第54页 @钱穆先生.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J〕.新亚学报,第5卷2期, 第38页 @颜之推著.颜氏家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夏炎著.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56页 20 第二章崔氏与科举 字敬止,清河武城人。高祖融,位终国子司业,谥日文,自有传。曾祖翘,位终礼部尚书、东都留守。”《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崔元略传》: 铉”;又如崔日用,从父兄崔日知,堂弟
    崔良佐
    ,日用子崔宗之,良佐子崔元翰。崔元翰、崔备、崔敖三兄弟名列一榜;崔沔,子崔佑甫,后来成为唐德宗李适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6-29 19:17
  • 发表于 2016-6-19 05: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6-20 13: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古世家大家族、五姓七家名郡望、清河博陵同宗脉、定著十房万世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6-23 18: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18 19:54
  • 发表于 2016-11-26 17: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2-16 11:08
  • 发表于 2017-3-12 19: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11-28 12:26 , Processed in 0.063682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