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1830|回复: 5

江西概况(老站转发)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7 17: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西省简称赣,省会南昌。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福建、浙江,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北控长江,上接武汉三镇,下通南京、上海,南倚梅关,俯瞰岭南,沟通广州,是粤闽沪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前沿腹地。南北最大距离约615公里, 东西最长距离约480公里,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l" E. r; G' [# l7 q+ [8 t

: H% {. F, }1 X+ A- `& }- [    江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旱、秋干、冬阴、春寒。年平均气温为一六二十摄氏度,大体南高北低。一月为三九摄氏度,七月二七三一摄氏度,鄱阳湖盆地气温最高。全年的无霜期约二百四十三百天。年平均降水量一千二百一千九岜司毫米,赣东北为多雨区。春季多梅雨,夏季多暴雨,四六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二分之一。秋季易旱。(江西省年平均气温18左右。赣东北、赣西北和长江沿岸年均气温略低,约在1627之间;滨湖、赣江中下游、抚河、袁水区域和赣西南山区约在1718之间;抚州、吉安地区南部和信江中游约在1819之间;赣南盆地气温最高,约为1920之间。全年全省极端最高温度南北差异不大,甚或略呈北高南低现象,但几乎都接近或超过40,个别县区日最高气温曾经达到过44.9。极端最低气温则南北差异较大:九江大部分地区在-12-14之间,个别县区还出现过日最低气温-18.9的极端最低值;赣南则在-5左右,全省其他地区一般在-7-12之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8 10: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5-13 14:49
  • 发表于 2010-11-1 16: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的字辈派系   
    * C& W6 u- n, ]0 X0 R1.旧派是福四公之前所作七字句/ H- x# l  X+ `4 x( A
    千庆福朝友仕伯,万仲丹廷应太长,
    9 @# F$ |# @3 K& g6 j1 `文章华国开培祖,诗礼传家世俊昌。- t4 c% k) H% B0 p" N
    2 乾隆时期,应阶公尚书大人有功国家。蒙乾隆御赐十六派四字句) e( z! {) N$ |8 a
    人亮学纯,崇仁尚义,克召先德,永振家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18 19:54
  • 发表于 2011-4-13 23: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18 19:54
  • 发表于 2011-4-13 23: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3 o1 k1 x( [$ I* \( e- I1 C! p6 \

    6 R. S5 H' T: w: }# {4 }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 202 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 下辖 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 13 个监察区,称 13 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 Q8 p7 {! x$ ]1 q( V' T8 C
    ( A0 g6 W2 E( a2 N; }" S( `3 _+ E     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 7 郡 24 县。至唐时增加到 8 州 37 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 15 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 8 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O4 N# a/ Z3 S0 I3 R5 D" z/ v# @

    : E9 x0 c" w4 [6 ^1 e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 6 州、4 军、55 县。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 9 州、4 军、68 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N( H  V! _( X1 }. @. g

    - R( l. Y' C0 F5 p# z& y7 i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丰、铅山 2 直隶州以及 48 个县、16 个县级州。, n0 {' L! d7 K0 p0 F! {( r; E
    4 W) n+ u$ x$ F' ^$ G8 \9 f/ P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 13 府,下辖 78 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6 N, f, C: r3 X, `6 m$ \
    ' e- j* {, r( g9 q: L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 3 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4 x% P  [. I* E/ f( `8 U4 c2 `  k: C. \2 a2 S& e" K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 81县。至 1926 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 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 年划回安徽,1949 年再次划归江西。
    ; {8 q% N* d6 x! M" E+ j9 P. O1 ~. h' e5 G" }- m" @6 u% O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 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 3 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 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 11 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18 19:54
  • 发表于 2011-5-14 11: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西汉以来,南昌一直是郡、州、道、路、府、县的治所,故人们或以郡名,或以州道名,或以路府名,或以县名,但都是指南昌这块地方。莽新的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将豫章郡易名九江郡,南昌县易名宜善,故南昌又有了“宜善”一名。东汉、三国、晋、南北朝,以郡名则为豫章,以郡治所名则为南昌。隋开皇九年(589)罢豫章郡置洪州,治豫章(南昌县改),从此南昌又多了一个“洪州”之名。唐至德元年(756),豫章郡名章郡,“章郡”又成了一个名称。唐宝应元年(762),豫章县改名钟陵县,帮南昌又称“钟陵”。南宋、元朝,洪州为隆兴府、隆兴路、龙兴路,治所为南昌、新建,这样一来,“隆兴”、“龙兴”、“新建”的新名称又出现了。明代初年,龙兴路改江都府,所以南昌又称“洪都”(王勃《滕王阁序》中亦有“洪都新府”之句)。此外,赣江,古亦称章江,所以在古籍中,南昌城又被称为“章江城”、“江城”。因南昌八一起义而被人们称之为“英雄城”、“八一城”。3 u. k, c0 \1 z8 u) m
    这就是一到南昌就收到欢迎来到豫章省会南昌的短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11-28 12:08 , Processed in 0.051135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