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8-17 10:15 |
|---|
|
汉沽庄崔氏轶亊(图)
7 b+ G$ g0 [9 I( R' E
8 w' F" x* Z$ B3 C- u9 Q: N' D9 ]! p" W; e
 |
6 v0 l% Z* g; h5 }0 d: W1 r张长山
0 S& }- f9 _0 R) q |
|
| 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是汉沽地区包括汉沽庄在内,发生自然灾害最多最严重的一年。2月,刮黑风,白昼点烛。6月,大雨夹雹。秋间,大水。海水涨溢发生风暴潮(海啸),村民苦不堪言。
. w, Q# i3 v& G" |8 M 崔氏家族第十四世祖崔以敬,字德余,曾任山西县主簿(正九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前后,在庄内自家设学馆,招收本地区学生,可谓办学馆之始,为汉沽地区文教事业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本地区民众的爱戴和敬佩。
: |) w: T6 j5 D `" b! G0 T9 G4 k 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汉沽庄北5丈5尺宽的小盐河停止船运海盐。它将成为自然的泄水沟渠。
: [% Q* @+ b1 T+ y6 l7 L6 T* S0 v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宁河县令吴梦曾奏请朝廷,将频年纳贡的银鱼裁汰。汉沽庄及附近村民赋诗歌颂吴县令的恩德,存留于《宁河县志》中。
- K5 G% { l5 C 光绪六年(公元1881年),汉沽庄统辖后坨、前坨和国家庄3个村庄。. {8 `; ?' Z# U# G/ i% W" Z! @) K
崔氏家族于本庄南街西建“明善堂”已有30余载。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遂由秀才崔仲云主持,集聚本庄秀才、举人等社会知名人士,谈古论今,评述天下事,特别是宁河、汉沽地区实闻。遂执笔著书20余册,存有青史,昭示后人。! A' P* c4 z' f* j& `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汉沽庄北“唐津铁路”建成,火车站竣工。遂以汉沽庄之名,定称“汉沽站”。由此,汉沽之名成为汉沽地区行政建置的替代名称,并沿用至今。) {0 ^1 i! {1 d, Z& T1 r4 ^( A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人称“王先生”乃宝坻县人,与其父在汉沽庄、寨上等地接种“牛痘”。其后,“王先生”又与其子种痘至民国二十六年,大大预防和减轻了麻疹等儿童流行病。
2 z. z D, `$ H3 d 汉沽庄人曹凤章,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组织十数人,从事汉沽车站和联合道岔的铁路装卸工作,堪称汉沽地区最早的工人队伍。翌年,宁河县成立宁河镇工业局,将纺织土布、编苇席、苇篓等手工业组织起来,促进了汉沽地区包括汉沽庄在内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8 k, U* L, E, n5 F+ ^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汉沽庄、后坨、前坨和国家庄4村共有600余户,人口两千余人,汉沽庄占三分之二。同年,汉沽三官庙西厢房改成校舍,建“宁河县汉沽庄初等小学堂”,男女生并收,乡民称之“洋学堂”,即原汉沽一小前身。其后至民国年间初期,崔氏家族崔默然曾于该校执教,她是汉沽地区最早的女教师,村民们皆感到惊奇。
; W7 T) u& d) S& X2 i4 @* T 坐落在汉沽庄东、东横街北端的史家当铺是汉沽地区最早的当铺,经营已有几十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秋,遭到一伙匪徒抢劫。在深夜搏斗中,贼首死1人,护院教头受重伤。他们掠走当铺内大量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后,放火逃走。史家当铺转天关闭,这是汉沽地区最大的抢劫案。' ~. X1 h4 Q1 _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汉沽庄隶属宁河县营城镇,仍然实行“里保”建置。是年,汉沽庄人胡文瑞开“海发号”肉铺,经营猪肉、羊肉等。3 y2 J e/ H$ Q, o/ g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前后,村民中有信奉“天地门”组织,供奉“天、地、君、亲、师”。加入“宝善堂”戒烟公所,劝人戒仇,求顺保平安等。十二年(1923年),每年两次的朝圣大会,即农历4月18和10月15。是年,汉沽庄人王明国接替汉沽庄会“会头”。背着娘娘的佛龛,带领着人群去景忠山进香,历时达个月。! T1 H0 r6 K$ R2 } W9 O y
崔氏家族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在汉沽南街建“崔氏宗祠”,前后正房各3间,并立有牌匾。横匾“博陵旺族”,配楹联“畿辅名宗一科三进士”、“渠梁宗族七榜九魁元”。自清代以来,崔氏宗族中举人9人、进士2人、贡生28人、生员(秀才)百余人。汉沽地区各大村庄年年都有花会,皆同期进行。汉沽庄花会于农历正月十三“采街”(练习),十四至十六为3天花会期。其庄中街是两条“九节大龙灯”和“中幡”、西横街“霸王鞭”、东横街“大秧歌”、南街“推个儿”。
2 n, K5 t/ H( \ 汉沽庄人崔乃詹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在崔氏宗祠南打人工井一口,深30余丈,供汉沽庄一带民用,堪称汉沽地区民用井之始。庄人冯大保,家有一株椿树,树龄达70余年,高五丈余,爬上树,向南可望到南茶棚,向北能望到芦台镇。
4 R& y$ {* o2 R% O4 m9 ~/ S |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实行“区里”建置,汉沽庄隶属宁河县五区。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实行“区镇乡”建置,汉沽庄隶属宁河县五区寨上镇汉沽乡。是年,汉沽小圣庙两间厢房改为汉沽乡公所驻地。
6 H1 F+ B4 b) R) i0 x 据查,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汉沽地区包括汉沽庄在内的农作物,以高粱、玉米为大宗、小麦、棉花和稻谷次之。亩产:高粱98斤、玉米73斤、小麦26斤、棉花100斤、稻谷150斤。市场价格:玉米每斗(25斤)6角8分、高粱每斗(20斤)4角5分、大米每斗(27斤)一元。面粉每袋(50斤,美国冰船)1元7角。; f; t6 l; G, N2 y4 ^- Z3 h
汉沽庄人杨振东,人称“花蝴蝶”,祖籍黄骅县人,有勇有谋,力大过人。组织18名穷人建“挑盐队”,即到盐滩地偷盐,解决全家老小生活来源。他们活动地点在海辛庄、张家码头一带,均在夜间。岗卡的盐警不敢阻挡缉拿。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长芦缉私营悬赏100块大洋缉拿杨振东等人。6 d6 Q) H3 q% m9 B4 K% X* h
汉沽庄东横街人李福有,号“净净”,组织20多名穷壮汉,以扒窃北宁铁路汉沽段煤车为生(似铁道游击队)。他们从汉沽站迅速上货车,过汉沽铁路桥至留庄,将车门打开漏下原煤后再将车门插好。此扒煤劳作于日本侵占汉沽地区后停止。
- M' L0 L0 o! D8 N( K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汉沽庄发生霍乱,对病人施药无济而死。汉沽庄人贾来霞及王巡长之妻用针灸疗法,救活了几十人。村民感激不尽,并制止了该病的蔓延。 A" A# b1 V0 L9 D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营汉寨3庄有渔船达180只,汉沽庄约占六分之一,船名有“祖匣仁”、“洋学生”、“海猫”等,每个船名都有趣味。* F% N- |# y, o2 ?9 |+ U4 A
三官庙正殿和后殿改为小学校教室。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教师吴伯元教学方法较新、师道尊严较少,触怒了守旧的校长崔星垣,引起了高年级学生带头罢课游行,惊动了社会。宁河县政府派督学查办学潮,随后撤消了崔校长而平息。
! U# s: A: w- E+ R# ?0 n# C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汉沽庄“在家理”群众组织发展起来,系芦台镇“安青帮”分支,帮旨是“救困解危,遇难相助”。玉田人张先五,独自开办“济生堂诊所”,诊脉行医,后颇有名气。日本侵略者实施第一次“强化治安”。大米、白面作为日本侵略者军需品,各村民不得食用,并强令各学校课本必须“均合大东亚战争”。另外,民工的工资多以“混合面”即“豆掺”代替。: Z2 a0 [ O4 C+ C" V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汉沽庄隶属河北省津海道宁河县五区寨上镇汉沽乡,实行“乡保制”,属日伪政权。汉沽庄人田振洪,号称“田大甲”,田武举后裔,他能在海滩泥中扛起280斤的大铁锚,能举起400斤的石锁,力大过人,老少妇孺皆知。
7 ]5 u3 J; K7 O- E( A2 e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汉沽地区公路马车运输空前繁忙,充气的轮胎马车代替了旧式的四辋车和花轱辘车。本地区马车运输已有8个“马车头”组织。汉沽“马车头”李梦松,营运范围在汉沽片和车站,自有马车2辆,繁忙时,组织马车20——30辆。( N) _* o7 V8 h7 S7 U' I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汉沽乡建“汉沽壮丁队”,以汉沽庄为主达百余人,维护地方治安并巡查汉沽站——茶淀站铁路线。苏宝华毕业于宁河私立中学,年轻有为。他是该校有名的运动员,在跳高、篮球等项目曾获第一名,有“体育健将”之称。沧州人徐升航,在汉沽庄东开切糕店;汉沽庄人李锡福,在牌坊街开烧麦店,他们的民间小吃在社会上均有名望。
( r6 w6 h/ L- ]6 U* y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汉沽乡以保为单位,适龄青年均参加受训,由保队副做教官,遂成立“自卫队”或“常备队”。汉沽小学教师崔梦华病故,留有遗嘱,将自己积蓄的数千万元捐献给国民学校,以资兴学,教育救国。据两年来的统计:玉米每斤法币60元,大米120元,分别涨到玉米20万元,大米30万元。物价飞涨,甚至一天三涨。民国政府搞“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以度难关。规定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 r# D8 } ]4 K/ J! q, \
十二月,人民解放军 一三七师逼近汉沽铁路桥,经过激烈战斗,保护了铁路桥,消灭了守桥的国民党青年军,随即汉沽解放。4 b" Y' p/ m# z5 T0 S
汉沽地区解放后,按区划建置汉沽庄改称街公所,原庄名消亡。1955年亦改称居民委员会,其庄名渐渐淡忘。其后,历经50来年的城区规划建设,迄今原地域已是3至4层砖混结构的楼房,为汉源里、沽祥里、永安里3个居民区。历史上古建筑不存在了,仅留下原庄东口的永济桥,已移置到河西公园的人工湖上。小盐河被填平变成了柏油面街道。人们再也看不到昔时汉沽庄的旧貌,但不容忽视的是汉沽庄之名所派生出的汉沽大桥、汉沽街道办事处、汉沽区等地名将继续或长久使用,这是最好的留念。+ z4 d P/ j" S3 g, t% V/ r
纵观历史,汉沽庄是汉沽地区发展史的缩影,是社会经济、文化演变的典型。挖掘、整理和撰写汉沽庄的开发过程和繁荣,达到“资政、教化、存史”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