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8-17 10:15 |
---|
|
重阳节; z) q5 Q* h, z" V. b
0 i1 g( s7 l/ K8 B0 w9 N3 w6 Z* v" I0 F* k1 @2 z, n
0 v: _9 i0 s" Q0 m2 h: A6 f
<DIV data-nslog-type="72" nslog-area?>/ \3 \$ d* X; V3 u9 ~) a8 P
<IMG title=重阳节 alt=重阳节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f29faa8ff3466b80f01f36a6.jpg" editorImg?>
% I+ C4 P& D. X0 P! z4 t重阳节$ f" j* ^0 D( N6 e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5 X% | g& k( v& M
<FIELDSET id=catalog-0 data-nslog-type="1016" data-subindex="0" nslog-area?>
4 p X% |& e( _' o9 o3 I2 g0 P: @4 E' q( s% z8 ?- Y
<H3 bk-sidecatalog-title?>节日简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H3 bk-sidecatalog-title?>名称释义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 y0 n; Y. {1 h, C
<H2 bk-sidecatalog-title?>历史渊源<H3 bk-sidecatalog-title?>起源考证 其一:" B" x# t( B! ~0 z- C- Z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W# B$ e9 O3 P8 v! V& m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 R. z" V" t2 D/ x 其二:
8 ]/ [+ i9 b- s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 ]2 Z# g# Y) U3 F3 }4 t2 C/ k/ b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2 E* V9 [1 d P3 g- C
<IMG title=重阳节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f6428f8fc4ecbee5513d9205.jpg" log-set-param="img_view" log-set-param?>
5 z% I& v/ Q1 c7 d" {重阳节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4 L0 {( P* A8 c& i" p$ O7 M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 j" Z( p; `; _3 o/ X2 a8 ]% u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H3 bk-sidecatalog-title?>演变过程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u# x. k, B6 a4 s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 e$ y% o4 R3 g$ F: `( P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0 }3 Z# T5 U7 l9 R' v$ y3 T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R: g; ~5 a6 C8 V, A5 ]2 H) y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1 ^% j% Y' E4 k& m/ `' _" r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I, f/ b8 a/ r0 M: h
<H2 bk-sidecatalog-title?>传统民俗<H3 bk-sidecatalog-title?>神话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 _4 k2 r# U! j! k# N6 ?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 ^( f: D" E. ^6 j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
) a6 q4 U/ K* w3 [3 _ <IMG title=重阳节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c28fddfda2b9cb75d7887d4f.jpg" log-set-param="img_view" log-set-param?>0 ~5 ]1 o" i! _5 G) ? q; B
重阳节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 t$ p3 D0 R6 l( e; Z5 h$ n3 ?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9 F' H3 d! ?$ X' f4 H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4 ]/ {( m9 c1 p3 R3 ~) Q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H3 bk-sidecatalog-title?>民俗活动 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9 \( s0 I: { U/ h, y
登高5 k% O7 M4 M! B. i# X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 G" m9 ]8 J, A V3 W' |' Y 吃重阳糕* R8 H Z* R& j$ M' F5 S, `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 C5 t' b: }6 s# \: b a. V4 H, s- ] <IMG title=赏菊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61183b2d5cc29d2b359bf72d.jpg" log-set-param="img_view" log-set-param?>
y5 @- m; I$ e4 e3 x赏菊赏菊
- N$ t4 M2 |0 e7 u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 H1 l& J0 |9 U2 \( [. w0 v 饮菊花酒4 j' o; M: W( _6 m6 {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6 V2 c! w$ J0 E# n* _: u6 G3 p6 \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w& K; L, p- t2 T
佩茱萸( I- z# }) P6 g* L2 u7 c) Z( a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sup][1][/sup]<H3 bk-sidecatalog-title?>各地习俗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5 P8 ^/ c" Y* F7 s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1 Y8 u% @1 l0 D8 F3 J* o( J/ M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8 U* v6 z: I% a/ t) [ 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s& `9 p4 ~3 |) ]" f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 S& N- @9 c/ P8 S. D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 u8 q/ \& N( e: i <IMG title=重阳糕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cebd00176d37bf714b90a703.jpg" log-set-param="img_view" log-set-param?>
2 d% U" |. K; `1 ]% B, Z$ X重阳糕江西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1 k7 _6 `6 x' B4 u$ y% V9 H3 D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C/ I- k0 M) Q7 R. _9 e+ x2 F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S8 W! H* W6 R6 ]$ g. W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A" s: S. S) Y( j: \: B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 Q! v9 j( J' |! A' s7 |0 B" L) C 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 l" e& Q4 {% @: n 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W* w" L0 q( ^, J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0 ^& }; X& ]9 t8 f/ p: ?) b 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H3 bk-sidecatalog-title?>重阳之乡 2005年12月1日,河南省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sup][2][/sup]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bk-sidecatalog-title?>国际风俗 韩国
7 e, b9 q9 Z& W5 _ 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 Y, u# O, S: `( ?8 k5 J 日本* t2 W; K# `1 ?1 v( _. d" M* ~
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