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8-17 10:15 |
|---|
|
崔希亮,男,汉族,1960年2月出生,吉林省怀德(今公主岭)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韩国启明大学艺术学名誉博士。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多部专著和6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和发表,对世界汉语教学和争取汉语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有一定的贡献 [1] 。
7 T1 e" x+ u* X& k6 ?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 O4 p9 m* O) |& ~2 q' ~4 ~+ g R中文名 崔希亮 国 籍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日期 1960年3月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出生地 吉林省怀德县
; x$ _1 W9 a. B目录) A3 j$ a7 ~5 H& i' a( m! \3 Q
3 h5 n5 P! {( p( s7 p N人物履历
; l/ y; @( ^0 F: R ^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学位。
. Z. X* b; q( S/ s% Z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
" d, _$ U, r9 D1 k1 V& L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 }' h. y3 Z( Y5 h6 @9 B
1998年晋升为教授。! q' T6 Q7 k/ u5 o1 V0 s/ ~- w
2000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陆俭明教授。3 r2 C& R3 Y0 D7 q2 D- d5 C
2005年6月至2017年5月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2] - ]6 `) @% n) O
研究方向5 h6 u2 |& v1 a$ m7 A W, q: Y
现代汉语语法和汉语熟语
$ `& T& X* g+ Z% K `. v ~# ?. B学术兼职3 c W+ d+ c+ {) P+ i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学会会长,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3] 。
5 e' `( D1 n( U1 ]出版著作# q2 }5 G% [' o6 t: M8 N3 ~# _
专著
9 S# i6 X5 O$ Y j2 X4 U; f1、《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c& t% l( _/ `, a+ t2、《语言理解与认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v& A# [# w% N7 c( ]! f论文
/ Z: D, |. p. B, Y* B9 ~20世纪5 n8 F& Z5 F, d6 S7 O
1990,论“连...也/都...”结构的多重语言信息,《世界汉语教学》No.3 pp.139-144。
3 X/ O' T0 m) Q! a6 N6 c% L0 i1991,并列式双音词的结构模式,《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pp.443-452,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k3 t% \$ b! T/ X( Z0 b
1992,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语言教学与研究》No.2 pp.97-113; 又见北京语言学院《第二届青年科研报告会论文选》
! J4 h1 ^/ o6 ?- ?6 F8 G1992,人称代词修饰名词时“的”的隐现问题考察,《世界汉语教学》No.3 pp.179-183。
6 Z: b) f( N& r, m1992,汉语三字格惯用语考察,《机器翻译研究进展》pp.557-563, 电子工业出版社。/ n1 V) K8 L; S5 w) q/ X; T
1992,话语的潜台词与交际策略,《修辞学习》No.4 pp.16-18。' m! q. r) g2 M7 d* O- R. ]% O
1993,汉语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律—统计及分析,《修辞学习》No.1 pp.13-15;又《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 J8 D. H S2 q! |3 V1993,汉语“连”字句的语用分析,《中国语文》No.2 pp.117-125。
( M: _- o& l" E! }; E( _+ v199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立场和方法透视,《语言教学与研究》No.2 。& M5 u4 M3 C7 w9 a I, l
1994,从“连...也/都...”结构看语言中的关联,《90年代的语法思考》pp. 185-196,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0 {. w8 T/ o6 j8 y7 z
1995,普通话字音的异读及正音对策,《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pp.258-265。又见《对外汉语教学 论集》,pp.30-42,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 O+ F7 q1 t: a3 ~) P+ e1995,汉语“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No.3。
) U! O h+ d& V7 X) L' J# n. ?1996,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No.2。' S U& _; p8 b+ n5 |# {# r
1996,“在”字结构解析――从动词的语义、配价及论元之关系考察,《世界汉语教学学》第3期。# u& {7 K; m9 j3 ~* p& k
1996,“把”字句和“将”字句,吴竞存编《〈红楼梦〉的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5 G$ M/ r2 z5 h1 t7 K r0 j
1997,汉语熟语的界定及其分类,《北大海外教育》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5 B9 X; ?, O" F8 V2 x* K' o
1999,汉语亲属称谓的嬗变及其动因,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汉诺威;《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B' M, ^; i* k E# n
21世纪3 }/ r2 b. K3 u) U3 d) e5 }
2000,空间方位关系及其泛化形式的认知解释,98国际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北京;《语法研究与探索》第10辑,商务印书馆。
+ d, Y+ v1 Q. O, m" O0 ~2000,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 P- u; m9 B; k2 x+ U2000,日本学生的汉语学习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2000早稻田国际研讨会—21世纪与教育改革·东京
* [- B6 t2 L+ f1 R2000,汉语方位结构“在……里” 的认知考察,第11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芜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 y. Y& w0 }; K, e8 F
2001,“在”与空间方位场景的句法表现及语义映像,《中国语言学报》第10期,商务印书馆。/ K/ o8 F7 U" i% g& K- z: I
2001,试论理论语法与应用语法的接口,首届亚太地区中文教学研讨工作坊,香港
" d2 {& n) E) {' z( {2002,汉语空间方位场景的态与论元的凸显,新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香港,《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0 {% L/ [9 J# n
2002,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汉语学习》第1期。
6 H& V) E7 E8 W) R( A2002,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 u) {: R- E3 B( _8 t5 X. o2002,试论理论与法语教学语法的接口,《第六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 w4 L/ Y' h5 t9 j) [4 O5 A G2002,试论教学语法的基础兼及与理论语法的关系,《第一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
2 r# z3 f) _* m7 S* B9 s2003,事件的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语法研究与探索》(12),商务印书馆。; ~7 d1 o# I/ B- A+ t; L
2003,日韩学生汉语介词结构的中介语分析,《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4 d6 \- Q7 |8 B+ S* J2 L8 ?
2005,欧美学生汉语介词习得的特点及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6 X' q* t0 N) c: P7 h/ z5 K5 Y. y3 S
2005,介词“由”标引的事件角色兼及与“从”的比较,《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