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374|回复: 0

桀骜不羁的晚清诗人崔宜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8-12-16 14: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桀骜不羁的晚清诗人崔宜枚 在霸州的崔氏家族中,从诗歌成就方面说,除了崔仑之外,就得说崔宜枚了。他们都属于崔氏第三门,但不是一支。他们年龄差不多,崔宜枚稍长,却小 崔仑一辈,为崔氏第十五世子孙。 崔宜枚也是霸州的一代名人。这个“名”倒不是全出在“以诗文倾世”上,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的“矛盾人生”成为传奇, 同样引人瞩目。有诗为证: 家有书香达政声,少年头角自峥嵘。 桂花不许他花发,诗海豪吟万古情。 家有书香达政声 崔宜枚,字咏斋,生卒年不详。他以“髫龀颖慧,过目不忘”而惊世,接 着,在童试中又以“力拔头筹,昂然入泮”而擅场;可是,在之后的科举路上, 他却猝然止步,几乎是白衣终生。这就构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矛盾”。 崔宜枚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和官宦家庭,他的爷爷就是以学者著称的蔚岩 先生,他的父亲就是在家族里可堪光宗耀祖的崔偲。 蔚岩是崔承宗的号。崔承宗是个岁贡生,以品学著闻,却因“沉酣典籍而 不得志于屋场”。不过,这倒不影响他成为霸州的一域名人。他博学广闻,被赞 誉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洽经史,通达古今”,受到当时读书人宗师般的 景仰。 崔偲是崔承宗的次子,字怡庭,号茶农。清嘉庆九年(1804)考中甲子科 举人,十三年(1808)又高中戊辰科进士,历任山西赵城、潞城、永和、临晋及 湖南祁阳、攸县等知县。据崔偲的姻亲边葆诚为他写的传记介绍,崔偲是一个标 准的循吏,他的为政很有特色,就是“以文章饰吏治”,在振兴学校、培养人文 的基础上,兴利除弊,施惠于民,因此“极有声誉”。他在山西潞城调离时,当 地士民纷纷赴省请愿恳留,致使“大宪无弗动容惊叹”。在永和任上,他以至情 解决治民纠纷,诚挚感人,以致“邻邑民乃越境来诉”,一年之内就清理积案二 千余件,又疏浚河道,解决了当地几十年的洪涝困扰,在他去任时,“白叟黄童 讴思弗辍”,为他写的的“去思吟”诗文就汇编多达两册,并绘制了《攀辕卧辙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January1943, Japanese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Japanese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springqiaotu farm2 图》相赠,更建生祠以为纪念。至湖南祁阳,又因妥善解决了安置流民、消除匪 患等积弊多年的难题而受到朝廷的表彰。最后改任攸县,依然是兢兢业业视事, 而不到两个月却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攸人哭涕若丧其私亲”。崔偲的一生堪称 是辉煌的,尽管他为官不过县令,但却以嘉善的政声不仅令崔氏家族引为骄傲, 而且也成为霸州人的自豪。 自然,最直接享受荣耀并受到影响的还是他的孩子们。崔偲的人生是成功 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科举路上登上了顶峰,并最终实现了“出人头地、光耀 门庭”的理想,这也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每一个平民百姓的梦想。正是这个榜 样作用,加之传统的严格家教,崔偲的几个儿子都很出息,长子崔宜栻以庠生封 修职郎;次子崔宜樾以举人授南皮县训导,加光禄寺署衔;四子崔宜枋以廪膳生 议叙训导,赏戴蓝翎,加五品衔,任清苑县训导。只有三子崔宜枚青衿皓首,一 无建树。 崔宜枚在当时众人的眼里成为一个谜。是呀,这个聪明早慧、才学出众的 青年,当初不仅受到祖父母与父母的双重宠爱,更得到他的历任老师的特别青睐 和嘉许,没有任何人怀疑他将有一个不可限量的锦绣前程,且都以毫无悬念的心 情拭目以待。可是,何以得来的竟是如此结果呢? 少年头角自峥嵘 崔宜枚之所以令时人赞叹,是因为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显露出两方面超人 的能力。一个是汪洋恣肆、傲睨千古的文学才能;另一个就是从他幼年就开始展 现出来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这也正是人们对他寄以厚望的原因。 崔家世代诗书相传,家庭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在崔宜枚两三岁的时候,他 母亲便教他诵读唐诗,没想到他念一两遍就能熟背下来,而且“能解其大意”。 不到半年时间,他就把《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里的五七言绝句都能负手吟 诵了。于是,崔宜枚就有了“神童”的美称。年龄稍长,他这方面的能力更达到 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神异程度,据说,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他仅四日 既能成诵,儒家经典之一的《周礼》用了十几天时间,而难度大一些的另一部儒 家经典《仪礼》也只用了二十多天即“皆背诵如流”。在他十余岁时,开始涉猎 《文选》,祖国历代文学大家飞扬的辞采和张扬的性灵,立刻深深打动并感染了 这个少年的天性,从此,他便情不自禁,每有所感,即挥毫摛采,“汪洋浩瀚,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January1943, Japanese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Japanese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springqiaotu farm3 如江河之不可御”。此时,他虽然囿于年龄在思想、艺术等方面还难于作高深的 讲求,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文学之路就是从此开始起步的。可就在这个时候, 他却离开家乡,开始了一段对他将来人生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随宦生活。 古人在异乡做官,一般都把家属带上,这就叫做“随宦”。崔偲在山西临晋 任上遇丁忧,服阕三年后改任湖南祁阳知县。崔宜枚就是这时随父亲去湖南的。 祁阳县在湖南永州的东北部、湘江中游,以地处祁山之南而得名,境内有 浯溪、文昌塔、潇湘楼、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 但在崔偲上任时,这里却正赶上湖北数万灾民如潮涌入,江华瑶族起义军又强势 迫境,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不过,正是这危难的时局,才成就了崔偲“治事能吏” 的政绩;而同时,也正是在这里历时半年之久的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才严重伤 损了他的身体,以致不久便鞠躬尽瘁了。 年少的崔宜枚对此虽然也深有感受,而其更多的成分恐怕要归于乍见江南 异土风情的新鲜范畴。况且,此时他正陶醉在浩如烟海的汉赋、唐诗、宋文里。 在初到祁阳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是以诗书为伴,以读写为乐,直到 繁忙公务的父亲稍有余暇关心他的时候给他安排了学校。他该准备童生试了。 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 资格的入学考试,也是漫长的科举之路的第一关。为适应众多童生备考的需要, 当时社会上办有公私兼营的各类“专业学校”。崔偲为儿子选择的是一所义塾。 这所义塾不仅硬件条件好,生员规模大,而且执教的童业师更是远近闻名。他就 是名满大江南北的巴陵大儒方适堂老先生。 锥处囊中,其芒自现。方老先生很快便发现他的这位新弟子非同凡响。他 首先看到的是崔宜枚的几首藻辞华美、气势雄迈的近体诗,令他忍不住击节叹赏; 接着,又看了他的几篇文思缜密、锋芒逼人的文论,更让他啧啧称奇。于是,他 和几位好友专门把崔宜枚叫到跟前进行测试和考对,发现他不仅胸藏五车、出口 成章,而且才思敏捷、见识新颖。方老先生大为动容。他起身缓缓踱步,频频颔 首,激动地赞叹道:“罢了!罢了!潇湘云梦间无此才也!”他认为崔宜枚是一条 蛟龙,这里的浅池不足与遨游。不久,为使崔宜枚有一个更为宽阔的成长空间, 他亲自到县衙找到崔偲,建议把崔宜枚送到岳麓书院去学习,他有几个同年在那 里执教,转学的事由他办理。崔偲自然是感激不尽地欣然同意了。要知道,岳麓 书院的大门可不是等闲之辈所能轻易步入的。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January1943, Japanese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Japanese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springqiaotu farm4 岳麓书院原址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于北宋开宝九年(976)由潭州太守朱 涧创建,因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赐名赐书而一举成名,列为宋初四大书院 之一。后来,南宋的张栻、朱熹先后讲学于此,等于将儒学的教坛搬到了这里, 更使声名达到了至隆。其后虽有替废,不久即修复。历代皇帝多次赐匾赐书,名 儒讲学肄业不断,所以,称其为全国书院之首并不为过。毫无疑问,这里是知识 的深渊大薮,是专供长鲸巨龙来翻腾跳踯的。 崔宜枚果然是蛟龙入海了。可令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个“海”对他来说, 不久就变成了科举之路的歧途! 桂花不许他花发 崔宜枚所在的岳麓书院“童生班”,是专门为备考童生试而设的。由于方适 堂先生的推荐,他一开始就受到特别的重视和加意的培养。在最初的半年里,崔 宜枚如鱼得水,进步神速。很快,他就成为书院内外知名的人物。这个“名”却 是“诗名”。 原来,这段时间他特别痴醉于近体诗,这种痴醉的原体,正是来到岳麓书 院后开始发酵的。 崔宜枚的近体诗本来写的就很出色,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奇”、“响” 三字。推陈才能出“新”,扫凡才能见“奇”,鸣时才能闻“响”。这在律成格套 的近体诗来说尤为难能可贵。来到书院后,他因此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作品就 如有脚春风,被广泛传抄播扬。他一下子成了大众关注的“明星”,不免就飘飘 然起来;同时,这种关注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要写出更能炫人眼目、赢得喝 彩的作品来。于是,他就这样沉醉在“诗海”里了。不久,他的作品流传到社会 上,这就惊动了许多知名之士。 自古以来,湖南就是文化昌盛之地,岳麓书院周围更是才人荟萃,其中自 不乏吟诗属对的风雅者流。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人最是痴迷痴情 之辈,当听说有这么个英奇少年,倾慕之情、结交之意顿生,他们不约而同地纷 至沓来,到书院找到崔宜枚,自然是意气相投,相见恨晚。于是又相递引荐,很 快就形成了一个几十人的“兴趣”团体。这其中最有名的是李次青、许荔裳、许 雪门等诗文大家。李次青就是李元度,后来他从担任曾国藩的幕僚开始起步,历 任高职,干出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同时又著作等身,既是朝臣,也是学者。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January1943, Japanese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Japanese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springqiaotu farm5 许雪门是许瑶光的字,官至嘉兴府知府,政声卓著,被当时舆论誉为近世少有的 贤太守,他的诗后来也成了“家”,有《雪门诗草》传世。他们的年龄都比崔宜 枚大,有的要大上几十岁。但学问无长幼,他们都十分敬佩崔宜枚的奇人奇才, 其恭维赞誉就不属于礼节性客套了。而崔宜枚虽然嘴上“岂敢,岂敢”,心头的 愉悦却也禁不住溢于言表。这段时间是他一生最舒心惬意的快乐时光,而他那不 可一世的诗文风格的形成,应该也就是在这里奠基的。 无酒不成诗,无景不成吟。这些诗人们除了平时个别的交流、酬唱外,还 定期聚会,或曲水流觞,分题限韵;或登高寄远,吊古怀今;或论说时局,慷慨 激昂。这也是作为风雅之好的最基本的活动和最淋漓的体现了,可却没人注意到, 这种偏科癖好对崔宜枚的举子业来说却是大相径庭的。 不过,他这种放迹山水、纵情吟咏的日子却很快就结束了。不久,他的父亲 病逝。于是,他匆匆结束了这段短暂却多彩的异乡生活,告别了令他终生难忘的 岳麓书院,悲伤地扶柩回乡了。 安葬了父亲之后,崔宜枚的生活逐渐又回到科举的轨道上。他拜见了族祖 丹樵先生,受到老人家的特别嘉许和殷切鼓励。这个丹樵先生是当时霸州德高望 重者之一,也就是那个二十八岁联捷进士,先崔仑而任大名府学教授的崔廷诏。 崔宜枚果然没有辜负众人的预测和期待,在童生试中,他以州第一名的成 童试的轻松过关让他更有理由与资本充满自信和骄傲。下边,他就开始准备应举了。 但是,他却把这个自信和骄傲更多地用在了诗词方面。霸州自明朝以来因 为地处京畿,人文昌盛繁荣,虽然已至腐朽没落的清末,但文运不衰。当时,举 业应考的,解官归里的,几乎个个都是诗人。崔宜枚便激情投入,与他们相互酬 唱,携手吟游,续演着他那在众人喝彩声里的陶醉。同时,因受到感染,他又增 添了一个新的嗜好,就是阅读小说。 小说是当今最盛行的文学样式,但却是在清朝才真正开始发生和发展的, 到了晚清,已经形成了初步繁荣,当时除了流行的四大名著和各类侠义、公案外, 一些着眼现实,揭露腐朽和黑暗的作品也开始出现。诗人多是至情至性的,在那 个精神食粮贫乏的时代,崔宜枚便轻易地被吸引过去,并同样沉醉其中。这样, 他往往是白天课举子业或参与闲吟雅聚,晚上则是如饥似渴地阅读汉史、魏晋唐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January1943, Japanese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Japanese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springqiaotu farm6 宋诗文和小说,以致“所寝帐顶灯熏如墨”。 就是在这样的备考中,他迎来了他的第一次“秋闱”,他“意外”地失败了。 以后他又意外了多次,直到成为“意内”,能够去平静地接受失败的结果。 期间,有不少亲近之人或知心之友劝他“稍易故步,以合时趋势”,然而, 他却“夷然不屑也”!从这个角度看,桀骜不羁的性格在人生的发展中多是反作 用力的。 科举是一套复杂而系统的知识构成,特别是某些方面的格套化要求的特需 性,更容不得应试者情有旁骛,稍存懈怠。例如诗也是考试内容之一,但却是五 言八句的“试帖诗”,从用词、用情、用意各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即使是一个成 名的诗人,若不经专项研究从而作出相应调整,也是很难达到合格的。最具束缚 性要求的自然要属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八股文了。八股文主要的测试内容是经 义,从《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中选择一些文句作为作文 的题目。写作格式也是格式化的,要求必须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 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由于八股文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命 运,所以当时有谚语称:“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只有八股文才能 敲开科考的大门,又有谁敢不把全部心思扑在上面呢? 崔宜枚何以折翅青云、止步仕途?这就是谜底。 昔日,当崔宜枚的父亲两试皆第、金榜题名之后,人们庆贺之余又不无感叹: 蔚岩先生满腹经纶而无缘功名,如今儿子龙门高跃,这该是命运对他的报偿吧! 岂料,几十年后,崔宜枚却又毕趋毕肖地循了爷爷的老路。如果当时感叹之人有 年,对此又将作何感言呢? 总之,性格决定命运也好,命运驱使性格也罢,最终命运留给崔宜枚人生的是分量不轻的“诗名”。光绪七年,他集古近体为一卷付梓,这就是他的《小 的确,崔宜枚的“诗名”是实实在在“副实”的,他有两首绝句就入选了由徐世昌主编的《晚晴簃诗汇》,这充分证明了他的艺术实力。在当时,入编某 个集子尤其是全国性的作品集,绝不像现在这么简单轻易,水平才是唯一的入选 标准。据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在他之前的霸州诗人中,只有两个人的作品被选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January1943, Japanese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Japanese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springqiaotu farm7 录入集,成为历史的流传。他们一个是杜瑛,《元诗选》收录了他11 首;一个是 王乐善,《明诗选》收录了他2 我们就先欣赏他被收录的这两首绝句。野望 淡月明空林,寒云隐危堞。 墟落寂无人,萧萧下黄叶。 从风格看,这该是他“归于平澹”的晚年作品。全诗以清淡的笔墨,为读 者描绘出一幅空寂萧瑟的乡村深秋图,其特色就是把每一个词句都落在“秋”字 上,形成浓郁的意境格调,却不掺杂作者丝毫的感情色彩,耐人品味,耐人遐想; 另外,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古朴的句法,又以蕴藉的入声押韵,兼之拈轻御重的整 体设计,使这首诗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美学层面。 另一首也是入选无愧的佳作: 红楼一簇柳千条,隔岸谁家弄玉箫。好是晓风残月里,送人帆影过苏桥。 全诗明快清丽,动静有致,把景、情、人(事)巧妙地美化构设,浑然天 成,盎然兴象,先摄人眼目,继诱人情怀,是标准而出色的七言绝句章法。 前面说过,崔宜枚的诗有三个特色,这更鲜明地表现在他的早期作品里, 而且更在这个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桀骜不羁、傲然不可一世的艺术风骨。可惜 的是,他的诗集毁于战火,流传下来的极少,除了上面的两首,《霸州新志》另 收录了五首,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早期作品风格的也只有一首,余者,我们只 能通过同样少的可怜的有关资料的评价去发挥想象了。我们就看看他的这首早期 作品: 登北门城楼 十年漂泊长为客,今日重登故郡楼。 醉后青山频入梦;眼前俗物那堪俦。 便欲凌风向沧海,逍遥更作白云游。从第一联看,这应该是他随宦异乡归来后的感慨之作。第二联一虚一实, 这个“实”就是“眼前俗物那堪俦”。“俗物”为何,竟让他不屑与之为伍呢?从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January1943, Japanese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Japanese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springqiaotu farm8 他的经历和志趣看,简单之“俗”还不至于入他青眼的,这个“俗”应该和他的 人生志向有关,例如见利忘义之人,趋炎附势之事;而抬眼社会,这种“俗”又 何其多哉。但不管如何,这句从诗的角度,的确够“傲”的了。接下来第三联用 典,似乎缩小了我们的猜测范围,而同时也是他“傲”的继续展现:第五句用的 是那个曾击鼓骂曹、堪称“傲者之宗”的祢衡的典故,《后汉书�6�1祢衡传》:“(祢 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即孔融),小儿杨德祖(即 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第六句用的是著名隐逸高士韩康的故事,汉赵 安市中,口不二价者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买药于康,怒康守价,乃曰:‘公是韩伯休邪,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欲避名,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 为?’遂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徵不至。”这两个典故的用意很明显,就是 “自况”:他既有祢衡的昂然自视和诸多不屑,也该像韩伯休那样洁身自好而远 尘避俗。这一点,他就在尾联鲜明地表白了:他要“凌风向沧海”,去“逍遥更 作白云游”;这“白云”也就是世外。可见他眼中的那个“俗物”,原来就是他所 处的整个社会! 这首诗章法严谨,以景生情,以情御气,的确让我们可以窥见他那“傲然 不可一世”的豹之一斑。 与他的族叔崔仑比较,他们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屑作平常语”, 而从风格上又存在着迥然不同,崔仑的诗精巧隽永、深俊刻露,善于化平淡为神 奇,点石成金;崔宜枚则是锋芒毕露、大开大合,长于御风雷于晴空,石破天惊。 再者,从创作题材方面也存在着极大不同,崔宜枚以反映社会为主,揭露讽刺为 多;崔仑则以抒发自我为主,稍有怨愤的几乎没有一首。另外,崔仑的诗歌风格 一生基本没有变化,而崔宜枚前后不仅变化了,而且形成强烈的反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科举的接连失败,更由于民族危亡的惨痛刺激,崔 宜枚的后期作品从风格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整体上由激越趋于稳健,由孤 傲趋于雍容,由自我侧重社会。这个被称为他人生又一“矛盾”的风格变化,在 评价他的文章里就先让我们看到了一点端倪。有一位姓唐的老先生曾劝戒他说: “绚烂归于平澹,乃学者晚年进境,收敛过早恐非吉征也。”这当然是从备考科 举的角度说的,但也充分说明崔宜枚诗文风格的确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在他晚 年达到了极致,这个极致却是源自他的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当时,外辱内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January1943, Japanese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Japanese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springqiaotu farm9 乱,所闻所见几乎都与丧权辱国的事情有关,这让每一个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 心潮难静,义愤填膺,更何况崔宜枚的诗人情怀呢!他关心国家的命运,天天都 阅看邸报,每当见到殉节死义的忠臣良将的悲壮事迹,他便“长歌凭吊,悲壮苍 凉,以抒其忠愤不平之气,每一篇成,拍案朗诵,或继之以泣。”老年的他空负 一生豪气,一襟诗情,面对着民族耻辱,也只能这样无奈地挥洒纵横的老泪。可 惜,他这时期的作品我们连一首都难见到了。 《霸州新志》收录的另外四首是酬和之作,不足以体情窥意,更难展现他 真正的艺术风格。不过他所酬和之人却是霸州人应该了解和记住的,这人就是曾 两度出任霸州父母官的赵瀚。 赵瀚,字岱霖,云南昆明举人,咸丰五年(1855)任霸州知州。他清慎儒 雅,兴文造士,曾捐出俸禄,购置考试桌凳数百具。还有一件事说明他的清廉恤 民,就是他到任四年后,所居住的房屋因大梁朽折而坍塌,一家人被活埋其中, 其九岁的女儿不幸遇难。这样的好官自然受到人们的爱戴,当他去任的时候,数 百人依依不舍,长郊送别。赵瀚自己也很感动,即兴写了四首七律。崔宜枚的这 四首诗,就是当时步其原韵酬和的。因为也是即兴发挥,所写也没能超脱“酬赠 体”的窠臼,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体会一下他风格“平淡” 之后的一些痕迹。 这里不妨欣赏两首: 其一 其二阳春有脚雨随车,偶遇偏灾叹警予。 本以儒生作廉吏;何妨官舍似闲居。 一军令肃山难撼;五夜心清水共虚。 数载勤劳应自慰,编氓敢忘受恩初。 尽管难免诗词格体的局限和人情礼义的需求而充满了揄扬之辞,但我们透过 这些表象,毕竟还能捕捉到了他那纵然改变了的自我。特别是第二首,像“本以 儒生作廉吏;何妨官舍似闲居”这样的句子,恐怕就不是简单的应酬之语了吧。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January1943, Japanese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Japanese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springqiaotu farm10 除了诗之外,崔宜枚还擅长文赋。在《霸州新志》里只记载了一篇赋,就 是崔宜枚的《霸台怀古赋》。在这篇华章里,崔宜枚充分发挥了自己胸藏锦绣的 特长,采用汉赋的笔法,藻采铺陈,奇崛古朴,却又张扬着一股英风傲气,读来 真令人含英咀华,荡气回肠。我们节选两段感受一下: 缅夫经始霸台,谁司版筑。元戎则天上河魁,将军则禁中颇牧。击刁斗而令 人色服。故能收奇功于遐迩,若风雷之迅速。感往事之悠悠,剩高台之矗矗。咸选胜而登临,共骋怀而娱目。 崔宜枚不过是霸州历史天空瞬间飘过的一朵流云,尽管绚丽多彩,却也终因未能凝落成哪怕一掬甘霖而值得后人纪念。但我们应该知道他,了解他。他是那 个社会普普通通的一员,因天赋而一度非凡,又因性格而终归平淡。他以过目不 忘的本领震撼一时,以卓立不群的艺术风格光彩一生。应该说,这对于他的平凡 人生可堪足矣。历朝历代,芸芸众生。我们大多数人不就是“也不过如此”吗?, a+ g; g+ ~! O& i$ U9 H9 C" W

    1 s4 u. x. U4 p5 u( t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11-28 12:20 , Processed in 0.056194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