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8-17 10:15 |
---|
|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西厢记》作者为元代王实甫,其素材取自唐朝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这场震撼古今的才子佳人戏发生在普救寺内。那么,普救寺是艺术虚构还是实有其地,其原址到底在哪里呢?) l/ ~1 M- T% Z6 D$ `
普救寺的原址,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蒲城(今山西省永济市境内),一说是辉县褚邱。蒲城说的主要依据是《莺莺传》内有:“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 a5 N4 L: B0 W/ @% N6 e2 c. N- x* ]0 A) ^5 k5 |4 @; C2 C
△西厢记连环画
, e0 ]7 ?. D( m( Q. A$ u; S- x9 x这种说法有很明显的疑问,蒲地的普救寺,是五代时后汉大将郭威平定河东节度使乱军,拯救了当地百姓,才改名普救寺的。这距离唐代贞元年间(785年~805年)至少已经140多年,元稹怎么可能预先知道此名而写进了作品中?
) E" S/ R' r8 B# k: z3 d褚邱普救寺,文名扬禅林1 ^5 r: g" e3 |
一直以来,中原大地就有“文普救,武少林”的说法,又说“太行山下文普救,黄河南岸武少林。”0 p4 D& W+ t3 \
. Q3 a6 v( \* R3 b0 i& o" p △普救寺
! X7 S, ?: @! X5 O. d2 a% x4 U7 V中原普救寺,位于辉县市境内,在白鹿山下的褚邱村。《褚邱公社志》(1983年版)云:“相传唐代,褚邱村就是一个大寺院,名曰普救寺,方圆1公里左右,有僧数百人、钟声、诵经声不断,十分繁荣。寺院东临洪洲,南望河山,上坊下院,周围还有上百亩田地。”今人复建后,有大雄宝殿、地藏菩萨殿、观音阁、念佛堂、藏经楼、居士楼等。
+ S( u6 ?+ u' U7 A a, t$ d普救寺始建年代不详,据明万历年间碑刻记载,曾于嘉靖年间进行过大规模修缮。现存有明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道光各期古碑10余通。
6 t: B0 |1 P# K普救寺为什么独擅文名呢?因为这里历代僧众都有抄写佛经之传承,历史上甚至有僧尼针刺血管写经文的,故有书经楼。寺里的藏经十分丰富,有关普救寺的佛墨雅闻比比皆是。
_& D- ^- y9 ]9 r; _' u
+ ], ?/ l& A* }# Y& A 中州文宿郑柏桥在《西厢野史》里题联曰:“中原名刹,文普救,武少林,砺戈嵩岳,泼墨太行,应明月还记。十三棍僧救唐王,忆腥风,诉悲壮。苍甸古禅,汇大法,合道场,白马东殿,红娥西厢,勘断碣犹铭。一对鸳鸯拜佛堂,祈情愫,话断肠。”
/ |: [) [" a( V3 t! a i: ]古词《黄河亭台咏》内有:“文访普救禅,武会少林僧。”
; j: F) C- [: Z& L% ~0 k清代以前,太行山前的褚邱镇是太行第三陉——白陉出口处的重镇,扼豫晋交通要道,商家云集,店铺连绵,经济十分繁荣,活跃在两省间的骡马队往来不断。20世纪50年代初,褚邱村的中心大街还存有两座古老的青砖阁楼,上书“普丘”二字。褚邱村正是因寺而得名的。乾隆皇帝游白云寺时的御道,就从村旁穿过。3 C7 ~+ j9 T) Y% d- U7 j1 n$ k% W
+ ]+ o9 b0 c' y7 D; t5 _
△祖辛卣
& ^! i5 \. p1 B2 O7 N据考古发现,褚邱村有早期人类住址和墓葬群,当地曾出土的一组7件皆铸有“聑斐妇桌”铭文的商代青铜器,极为珍贵。1965年,褚邱出土了商代青铜器祖辛卣,它是商朝第15代王祖辛的彝器,通体花纹,制作精美,为国内仅见。当地群众还在附近河道里,发现过许多古代玉器。- e* Q0 p* K' ?* {) J
崔家世代居褚邱
- m& U D8 L4 G4 ~ q《莺莺传》名为莺莺记传,实为元稹自传,关于女主角崔莺莺的家世,宋代王铚率先提出崔莺莺是崔元榆之女,而且和元稹是中表之亲。这一点,元稹的《陆氏姊志》、白居易的《微之母郑夫人志》、唐《崔氏谱》中都有记载。3 h! Z% g: C7 g, g+ [$ L7 W
历史上,辉县白鹿山是隐居者之山,最著名的当然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后,这里历代都不乏隐居的文士名流,北朝时的皇甫亮、北齐时张子信、隋朝的章仇大翼,及唐代邓世隆、崔元翰等人都隐于白鹿山。
" e4 X y! @6 N4 t) R6 p
- [& O+ w9 p; c: p: ~ △白陉古道: v' p# j g+ ~2 c
崔莺莺家族与褚邱普救寺有着很深的渊源,这种关系从她祖父崔良佐时就开始了。9 k; M; A, g- Z6 J: G$ t2 b
崔良佐是崔元翰的父亲,是唐代著名的易学大师,他曾经当过汲县(今卫辉市)尉。汲县与辉县毗邻,他对褚邱普救寺进行捐助是十分合理的,何况他本人后来又隐居白鹿山之阳。这一点可以从文献记载和剧本中找到依据,如《西厢记》开篇,崔老夫人道白曰:“这寺是先夫相国修造的,是则天娘娘香火院,况兼法本长老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因此俺就这西厢下一座宅子安下。”( z7 ]' J' o! Z0 P3 v. G3 Q
这段话,明明白白地交代了崔家与普救寺的渊源。剧中的法本和尚也说,此寺则是天皇后盖造的,后来崩损,又是崔相国重修的,现今崔老夫人领着家眷回博陵。
% _) P6 c3 t& q \崔元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曾连续两任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后因母丧而隐居教书治学,多有著述。据《新唐书·崔元翰传》记述,他隐居在共(今辉县)北白鹿山之阳,研究学问,他的门人尊称他为“贞文孝父”。
$ \( m' O) x& ?1 j. ?1 ~; M4 i崔良佐捐助,崔元翰隐居,崔老夫人停柩都集中在一个地方——白鹿山之阳的普救寺。
5 u2 J: b3 y0 n( o8 b6 n3 Q0 }+ y; u! [3 K7 S7 Q
△普救寺规划图! x; P2 s7 D, L5 y) [4 f
自古以来,从长安、洛阳到河北的大道就是从洛阳一带渡河,经过白鹿山脚下北上的。特别是魏晋以后,从洛阳到邺郡的官道更加发达。唐代崔老夫人带着幼子弱女,从长安扶灵柩回博陵,走这条路是最好的选择。放着宽广的大路不走,专拣山西省的高山上行走,经过蒲地,好像不太合情理。/ F& i! O. t2 s. V3 H
而此时,张生在中原游学,到了大比年,他去长安赶考,路过普救寺,与崔莺莺邂逅,一见钟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爱情。
* w2 k9 G: o" E2 u5 F* x8 I那么,元稹为什么要把故事发生地写成蒲地呢?
# Y1 j, q0 P7 E. o& p作为文学作品,元稹把自己写成了张生,把地名进行移换也是完全可能的,况且他们的爱情并非圆满结局,而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薄幸故事,作者无论如何为自己辩解,都难以掩饰心中的愧疚。所以,元稹在作品中隐藏真实地点也是完全可能的。
& ~ n |6 h' \2 B% D; t6 T7 Y6 e/ I/ i3 u7 i" e9 i" [! a* X
△《西厢记》戏剧
8 t p; Z) [9 V: J唐代以后,褚邱崔家一直是当地望族,绵延了1000多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创建东岳行宫之记》显示,本庙为地主崔嵩、崔岭捐地修建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重修各庙碑记》,由邑庠生崔琦撰文。
f( B8 I" z- R* ~据《辉县戏曲志》记载,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褚邱村请来戏班,在演出《西厢记》时,本村崔家族长崔岩珠泪滚滚,悲痛不已,离开戏台,村人便令戏班立即停演。从此,褚邱不演《西厢记》,一直延续到今天。- _0 j" B9 }' I. B& V& V. n! p8 ~
地名、传说证西厢
% K- b0 s( I7 A$ z( ^7 h蒲城说是以文学作品中的地名为直接证据的。而在褚邱,普救寺方圆几十里范围内,有大量的地名、传说为《西厢记》佐证,其中有寺院,有古寨,有雄关,有坟,有桥,有故事,构成了一个大“西厢”。
- s0 e: E- G/ A9 ^3 M6 E0 d0 @其一为将军庙。褚邱村西有座高岗,人称疙瘩爷坡。其上原有白马将军庙,周围林木茂盛。至今留有庙基及碑刻一通,因年代久远,文字模糊不辨。现存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褚邱镇创建三清殿宇》碑中,有“蓝氏之先曾口修将军庙一所”的记载,说明至少在此前,当地已有将军庙,而捐资人姓名中有“鸭子口巡检刘”字样,说明鸭子口的官兵们与褚邱有着很深的关系,就像剧本中普救寺与蒲关的关系。
/ t$ E2 y% _0 R, m. x4 h! H- n, ~+ g( N- a- u$ ~! D& c
△紫霞关( |( |$ O5 X' K$ }6 T$ L
褚邱西北五六公里的山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鸭子口,也叫紫霞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初年设鸭子口巡检司。《西厢记》中的白马将军杜确,极有可能是驻扎在紫霞关的守军将领。他接到张生的求救信后,调集大军,解救了普救寺之围。后来,当地百姓慕其忠义,就在村西北修建了将军庙。
& U) L0 Q' \! Y8 a其二为李虎寨、炮台岭、棺材窑等。大约位于褚邱西北六七公里处。据说《西厢记》中的匪首孙飞虎,原型是太行山匪首李虎,老巢位于今李虎寨一带,至今,那里还残留有李虎栈道。白马将军剿匪时安放大炮的地方,后人称炮台岭。在剿匪中战死的士兵尸体,被安放在两个天然窑洞里,后人称为棺材窑。$ y6 h& q8 t, h+ Y
/ d% F4 x' g9 y5 A! l2 u
△莹莹坟2 W- @: ]0 j4 Q" v, N
其三为莺莺坟、莺莺桥。褚邱村东3公里的上官庄村,传说是莺莺的姥姥家,她和张生的私情被发现后,家人认为她有辱门风,就把她送到了姥姥家。张生负情后,莺莺久思成疾而病逝。崔员外不准莺莺埋人祖坟。无奈之下,由姥姥家做主,把莺莺埋在了上官庄村东地。直到现在,那块地还叫“莺莺坟”上官庄村西有座莺莺桥,至今仍存。$ p0 D$ _1 @, l" ?7 b7 E# w& \
综上所述,《西厢记》发生在褚邱应该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