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5-6-29 19:17 |
---|
|
姓氏与宗庙祠堂1 |7 x1 s! ? J2 D4 d8 |
/ y, G' a6 d8 u7 ~$ t6 L0 g
( j3 ~9 h/ E4 R
1 、华夏姓氏的由来
4 Z8 o2 m# J$ p. Y, p4 z - Z5 p/ q3 g1 ~3 B+ D
在谈之前,我们先谈谈‘名’,‘名’这个东西,是一个事物的‘代号’。人类对世间万物的区分和认识,都是从赋予它‘名’开始,故《德道经》开头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 @' A& C+ c4 [- m+ \
8 z0 r0 b6 ~" l) v( f- K ‘名’分为‘类,族,个体’。
* W; N Q2 t' C3 D8 @% b
( [7 Z N b6 ^ M0 K ‘类’和‘族’都是指区别于其它群体的该群体‘代号’。‘类’群体内部的各成员特征不同,‘族’群体内部成员特征一样。, \- L$ m+ o9 u/ i. C
/ R, E r9 r7 w; q$ G7 \0 L5 | 关于‘类’,如‘人,动物,植物等’。‘人’是名,是区别于动物植物等类的‘代号’。但人类,内部又有不同种群,比如汉人和犹太人等等之分。动物类内部还分为‘牛、马、狗......’。 7 h9 @/ k) c7 o3 @. z1 M2 ]
. Q5 a) w6 H( E7 y8 y% X
关于‘族’,‘族’来自于地上堆的一堆弓箭‘蔟’,箭都肯定特征都一样。比如族群之分,其内部特征是一样的,比如我们是华夏子孙,从血脉一致,其文化习俗等相同。群体内部成员特征不一样,是不能称呼为‘族’的。象我们汉人如果族群再细分,还有氏族或家族之分。5 G( L$ R( U) U" }" Q. G+ [
/ f% s1 x8 W1 {" d# `) N% l) R 关于‘个体’,个体之名不是群体,内部已经不能再分了。比如‘姚明’的名‘明’等等。 + |% o8 W" A6 e: g/ L+ Z6 O* w
- ~) O, C& v2 o- f4 a: D9 P1 W( m* d k1 u( t
因为‘名’是代号,所以,一个事物可以有几个名,但本质还是指它一个,“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德道经》)。所以,我们的华夏的姓氏制度中,代表个体符号的不仅有‘名’,还‘字’,甚至‘号’。比如,苏轼,大名‘轼’,字‘子瞻’,小名‘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你别看有这么多符号,其实都是指一个人。‘字’其实也是一种‘名’,只是‘字’是尊称,如果别人称呼你的‘字’,那代表别人很尊重你。‘号’也是一种宣扬出去的别称,象岳飞身后谥号‘武穆王’。而“苏东坡”这个称呼,就是他称了,是别人后世给他取的称呼。‘小名’,对人来说,一般是指‘乳名’,象小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亲戚都会特意给小孩取‘乳名’,表示对小孩的爱,我们的华夏很早的时候就有这个习俗。同样道理,我们这个民族,大名就是‘华夏人’,小名叫‘汉人’,就好象人一样,正式场合要穿‘礼服’,非正式场合穿穿休闲服或一般日常服饰。( ~0 V2 w7 s1 e$ o [1 j" \
L' p2 m- N, y; _ 上面谈了‘名’,现在来谈谈‘姓’。‘姓’不是代表个体符号或代号,他代表了一个‘根源’,自己从哪里来,祖先在哪里,都可以追远。汉典《白虎通》“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也...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左传》:“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关于‘姓’的符号,根据是如何‘生’的来取,所以叫‘因生以赐姓’。《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秦世本》“...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 p9 s( ^# k4 h- I" K6 u: P3 p
‘胙之土而命之氏’就是指赐姓后,再封土命氏。《国语周语》“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氏族’就是现在所说的‘宗族’的意思,‘氏’是其宗族的‘号’,就象前面看到‘名’是指个体的代号,‘氏’是指宗族的代号。‘氏’名的选取比较杂,但也讲究,主要以封地食邑国号为氏,也有一些以官职为氏,以字为氏等。
! N) d4 n! i6 m0 \
. `$ [9 N6 W3 e( a% e9 [8 Q! ~: h 这样,自炎黄以后,‘姓’就逐渐变多,到秦代的时候,大概有40个左右的‘姓’,常见记载的‘姓’20多个。这些姓,是先秦(指秦代以前的时期)时期的古姓。当时也称呼为‘百姓’。百姓,就是指的华夏诸古姓。百姓又叫‘百生’,銀雀山漢墓竹簡《六韜》“(紂)外失天下,內失百生”。用‘百’并不是确切的数字,而是我们的祖先常常用“百、千、万、兆”言多,如百官、百姓、百里驹、千里马、千家、万官、万户、万民、万邦、万国、兆民。《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德道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里的‘百姓’是先秦‘百姓’。
8 s* W. C. w+ ~: V. P7 k8 p
+ _/ @ i, }$ d) ^: Z3 `: S/ N& o 夷、蛮、狄、戎是没有这种姓氏体系的。% _3 w+ V" S7 q
% ]( d' W# Y$ g3 F8 C+ j& U' \
我们今天看到的《百家姓》一书,是宋代江南一学者写编撰的,里面记载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其实收录的是‘氏族’的氏名,象这本书严格说应该叫‘百家氏’。本来过去‘姓’是姓,‘氏’是氏,只是先秦以后,将‘姓和氏’弄混了。今天,我们要分清楚。《庄子 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说的是一个打渔的隐者,问孔子是什么家族的,孔子弟子子路就说‘孔氏家族’,按照现在的理解就是‘孔姓人家’,因为先秦后姓和氏不分,在先秦是分的很开的,孔子是‘子姓孔氏’。1 O. ^. G* f3 u. o# d& I
% ^7 W t% m+ R
) z" i/ {- O- L* O$ v p
“华夏古姓”的起源是以下几种情况:6 |3 F0 E. i/ p* S8 y$ e3 A
(1)黄帝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 k: @( p' ` d: y+ U1 C1 _8 L
《国语晋语》“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0 @ Q' |* ?1 ]1 j) ~, B
+ \7 k2 p" L' \7 z% `2 [/ }4 ]6 z5 M& g9 w; Q2 @
(2)祝融八姓“秃、彭、妘、曹、董、己、斟、羋”
0 o/ u4 _( G! m, k# F 《国语 郑》“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 J! Q8 V7 U$ {. r Z 《国语 楚》“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 f5 X) x' ^0 I# B% v 可见,‘黎’高辛氏火正是颛顼的臣,地官。‘官’即‘管’,就是负责一块,我们的祖先在管理的设置上,参悟了天、地、人,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日月星辰,山林水泽,春夏秋冬自然之道,故有‘水官’、‘火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等,各司其职(见甘肃博物馆收藏的‘六壬式盘’)。0 [$ ^) ]6 t& ^5 G- Y- z+ l; @
5 j& x+ w& T' g. C8 r 《国语 郑》“...祝融...其后八姓...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乌阝、会阝、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羋姓乎?羋姓越不足命也。蛮羋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8 n, v4 b4 V( p: }+ i/ W8 Q
7 R! D4 ?% X) f: h# @ 这个是在讨论什么呢?这个是郑桓公问史伯如果周王室衰,哪些姓将兴的可能。史伯在说到祝融八姓的时候,说祝融功劳很大,其八姓后裔中的昆吾在夏的时候为伯爵,大彭、豕韦在商的时候也为伯爵,但在周王室时期还没有侯伯爵分封,后裔中的己姓氏族‘昆吾、苏、顾、温、董’,董姓氏族‘鬷夷、豢龙’的封土在夏的时候被灭了;彭姓氏族的‘彭祖、豕韦、诸稽’的封土在商的时候被灭了;秃姓氏族‘舟人’的封土在周的时候被灭了;妘姓氏族‘乌阝、会阝、路、偪阳’,曹姓氏族的‘邹、莒’,在周都做的是负责采卫的诸侯(此类诸侯的爵位为‘子’),或在王室,或在夷、狄之地,还有很多不知道的说不清。而今又无其它听闻,必不兴。斟姓绝子孙无后。羋姓呢?羋姓的夔越国不足命也,因为他的风气很蛮,与中国相背。只有羋姓荆楚有昭德,如果周衰,其必兴矣。& p! n( O. \$ @1 X, h
. E/ `$ O& `) Z {" L* P. t! K- {' o
(3)姒姓,始于大禹,可追至黄帝。
" Y1 N! y8 ]& o7 \; I; |: E# q$ i 《国语周语》“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4 o, A1 z+ q! B4 k7 D9 h3 u
《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大禹‘姒姓’后裔在夏代的时候的分出的氏族分支。
+ B- f/ [( S3 @9 l9 D4 v 《国语周语》“有夏虽衰,杞、郐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衰,就是没落或为庶人。祖上为贵族,后世为庶人的情况太普遍了。《史记》“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 f4 u3 F* O& k* w% u1 Y4 {
/ D% i3 f& [7 T! y6 y/ F" ]8 G! F (4)姜姓,四岳续炎帝,大禹赐四岳。! W1 m. j" r* F. ^( r& R
《左传哀公》“...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 ?/ c! v/ x( j$ P" w: C- i 《左传哀公》“...姜,大岳之后也...” 。; y' E; [, z2 }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指‘姜姓之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故曰吕尚。”
8 E: q7 \% g3 F$ y7 D" I 大岳,就是四岳,《尚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史记五帝本纪》“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Y" h8 u; a* S, M- h, e
(5)赢姓,大禹赐大费之姓,可追至黄帝。
$ \7 M7 B0 g3 B ]) S; f% E' m4 A 赢姓,这个大宗的宗祖是谁呢?就是“柏(伯)翳”。《史记秦世本》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驯鸟兽,其实主要就是在今天的甘肃青海那一带放马,圈养动物,驯服野兽这些工作,中国需要的马,各诸侯国需要的马,很有部分都出自那里。赢姓宗祖之后,分成了两支氏族,《史记秦世本》载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这个两支氏族再分,就分出了“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秦始皇以其先造父被周缪王封赵城,为赵氏。赵国宗室和秦始皇都出自赵氏,《史记赵世家》说的很清楚“赵氏之先,与秦共祖。” 嬴姓诸多后裔,在殷商时候就有成为守边诸侯,《史记秦世本》说 “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西戎大致意思就汉代的西域那个方向,只是西汉施行的是都护守边制,过去是内卫诸侯和外设重镇守边制,历代诸侯有绝(就是让戎给灭了)有封,所以,上古西垂史料很少。
, R" Q" [+ d+ ^& @2 s- u' g诸侯本来就是用来守边的,分为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同姓诸侯就是与王室同姓,诸侯大多都是被分封到中国东南西北之外。4 B# Y" c# a; s; p
(6)漆姓 b1 E4 G. C* M6 w
《国语》:“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虞、夏、商为守边诸侯。封、嵎之山,在吴楚之间。
7 {- w, o6 ]1 t! _& ]0 f (7)隗姓9 c3 B2 |7 i k2 u: `* `
(8)好姓2 M* Z2 X: z4 \9 m
好姓,实际上就是‘子姓’,殷王室的宗姓。甲骨文:“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 妇好,即姓好,妇表示已婚嫁。过去之女子称姓,并且要把姓放在后面,比如“齐姜”,姜是姓,齐是来自齐国。出嫁后可叫“姜氏”《左传昭公》“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嬖人婤姶生孟絷”。还有如,仲任,伯姞,叔妘,郑姬,陈妫,楚曼,季姬,荆妫。, C% b& T% v5 X. a( z8 Z. a& M& H
+ w4 k5 Y- w) p3 {- h6 k0 b* u7 X' i
(9)子姓# \6 C; E( k- J0 H5 P
《史记五帝本纪》“契为商,姓子氏”。
& k. B9 f( F$ @: A: b0 d6 a( V" y: ^+ |8 x0 l8 \$ w7 x ^
(10)销姓+ K0 O" P" d# S$ l
《山海经 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1 v5 B( Y! t& u! l( k' x
% l9 k, M8 R+ a& e% m (11)姚姓& S; {9 {5 ?, `) m
《山海经 大荒南经》“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f/ f1 z6 Y, g% ^; s& H
(12)於姓
; f/ `- d; @/ i, u5 [2 j 《山海经 大荒南经》“有盈民之国,於姓,黍食。又有人方食木叶”。
3 U6 O1 K0 a# y% P, u! W: A (13)阿姓8 C- Z( m$ i4 f* @* C
《山海经 大荒南经》“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F, W' e+ t# p3 ~
% d4 L. p& Q2 ^% c. e$ Q4 ~ (14)盼姓
3 q- H4 I" K; q+ O 《山海经 大荒南经》“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 \+ J5 d' z5 d9 ?' W/ k 《山海经 大荒北经》“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
- `1 J3 W+ w+ Y0 e1 _6 ]/ S, p( @
u$ n; p9 {6 e; T9 K ~ (15)桑姓& P% Q7 {) I, K- A; R, Z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7 ?% ~6 z' {6 T. @" p1 Y5 F8 [2 B' p. o' B& f' I
(16)几姓
% g. C) g8 P, v* L7 x$ d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 S8 @0 I6 `! B
: f( v2 t4 t/ A( k" W& ` (17)鼬姓
c" a$ M; S% |8 @- }- s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鼬姓之国”。
* w/ Y" b3 k- ~* {) m% k" `- p; D6 v7 P" p* W# r _- a/ h6 R8 c+ E
(18)烈姓
2 m6 m7 @& z$ B6 a; [" t 《山海经 大荒北经》“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 z* y! c" U7 O- f9 K5 D
1 b! a8 s/ K+ y2 Y& j" L! q) ~8 z
(19)釐姓
% J8 y" Q6 ~! C# c# H$ Z9 M/ B9 d 《山海经 大荒北经》“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釐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7 M" k+ A( i) P
《山海经 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 c+ \3 N3 L- `+ j
( H1 w1 T8 `" n. m, m; c, w/ c
(20)威姓5 F0 B* r. i4 O7 R1 i4 q
《山海经 大荒北经》“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6 k( ?* W( c- t- Y3 x
; T4 N4 [9 }! y( r7 ~$ T (21)乞姓; M) Q* Y, ]# B; q+ W: o' b& z! T5 |
《山海经 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1 e/ I: O& R5 q
(22)风姓
8 ?) h9 l$ v& t 《春秋左传 僖公》:“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Z( T3 `! @$ j) I
; C/ | e2 O& \
先秦后,姓氏不分,把氏当作姓。当然,也可能有以古姓为氏。所以,我们常说先秦所说的‘百姓’和先秦后所说的‘百姓’并不一样,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华夏古姓,后者是‘百家氏’。' F2 G D+ p' b& A6 w: \6 _- `
% \ W5 @; Z, [
这些是古姓代表了上古华夏的的大宗,大宗下面分出很多小宗,这个就是氏,这个氏还可以往下分,分出更多的“分氏”,“分氏”还可以继续分,这个就是“分分氏”...但这个姓,是永久不变的。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小宗服大宗,叫“收族”,就好象一颗谷种,长成一株谷穗,将谷穗上的谷子又撒播出去,这些谷子在各地生根发芽,每个上又长出更多的谷子...当这些各支小宗后代要追祖溯远,就要追溯到最开始那颗谷种那里,那就是大宗。% e- w; N* z, a3 u
8 w ]! ` j" _$ y
对同姓氏族的统称,可以这样称呼“姬氏,诸姬,姜氏,姓姜氏”,这些称呼的意思就是“姬姓氏族,姜姓氏族”,“姓姜氏”就是指“姜姓之氏族”。《国语周语》“我姬氏出自天鼋...”。《国语鲁语》“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闚焉”。《国语晋语》“先君叔振(曹国的曹叔振,今天的曹姓人家是出自古姬姓曹氏,不是祝融八姓之古曹姓),出自文王,晋祖唐叔,出自武王,文、武之功,实建诸姬。”《左传隐公》“...不敢与诸任(各任姓的氏族)齿... ”。
o4 s) v' A$ O$ Q+ D. t0 i2 Y: [
8 n6 W5 j3 h1 L, G; P 过去‘氏’之多,从‘华夏诸侯国’就能看出来,最多时候,足以上万,黄帝时,下有万国,《晋书 志四》:“自孔甲之后,以至于桀,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余国,方于涂山,十损其七矣......凡一千八百国,布列于五千里内。而太昊、黄帝之后,唐虞侯伯犹存。......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百三十九知其所居,鲁、邾、郑、宋、纪、卫、西<豸虎>、莒、齐、陈、杞、蔡、邢、郕、晋、薛、许、邓、秦、曹、楚、随、黄、梁、虞、郧、小邾、徐、燕、鄀、麋、舒、庸、郯、莱、吴、越、有穷、三苗、瓜州、有虞、东<豸虎>、共、宿、申、夷、向、南燕、滕、凡、戴、息、郜、芮、魏、淳于、谷、巴、州、蓼、罗、赖、牟、葛、谭、萧、遂、滑、权、鄣、霍、耿、江、冀、弦、道、柏、微、鄫、厉、项、密、任、须句、颛臾、顿、管、雍、毕、丰、邘、应、蒋、茅、胙、夔、介、焦、沈、六、巢、根牟、唐、黎、郇瑕、寒、有鬲、斟灌、斟寻、过、有过、戈、偪阳、邿、铸、豕韦、唐杜、杨、豳、郐、观、扈、邳、胡、黎、大庭、骀、岐、邶、锺吾、浦姑、昆吾、房、密须、甲父、鄅、桐、亳、韩、赵。三十一国尽亡其处,祭、极、荀、贾、贰、轸、绞、于余丘、阳、箕、英氏、毛、聃、莘、偪、封父、仍、有仍、崇、鄟、庸、姺、奄、商奄、褒姒、蓐、有缗、阙巩、飂、鬷、穷桑。蛮夷戎狄不在其间。五伯迭兴,总其盟会。陵夷至于战国,遂有七王,韩、魏、赵、燕、齐、秦、楚。又有宋、卫、中山,不断如线......”。# C9 B, t A4 |1 a8 g8 a+ t
$ S$ y; M" w, g! i/ q$ x1 b: v
2、宗庙祠堂- f: b8 R- K8 u& v
5 d1 ]6 L1 o+ S% O% v/ A
《左传 襄公》说“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8 Y7 W' L4 A/ Q2 X" _: O1 b
% c; l: L9 s" h
说的就是同姓的庙叫‘宗庙’,如“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秃、彭、妘、曹、董、己、斟、羋等等”,均同姓,都有一个宗庙。所以,鲁就姓‘姬’,他就去周庙去,因为‘姬’姓的宗庙,只要姓‘姬’,就到周庙去祭祀。
- ~0 T) M3 e; Q0 u6 W, z
7 M( o/ D7 D* h( d: Y 同‘宗’的庙叫祖庙,这里同宗就是小宗了。周公旦也是姓姬,亦称叔旦,周文王之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所以,他从祖地迁到那里,就开了个小宗,在岐山北那地方,传下来了他的后裔,就是‘邢氏、凡氏、蒋氏、茅氏、胙氏、祭氏’等等。我们华夏民族有个习惯,就是迁居到另一个地方就算开个小宗,比如祖地在中原,某族人从中原祖地那个大家族里迁出到福建去,在福建那里居住下来并在繁衍,他的后裔子孙,就以他为‘宗’,以中原那里为‘祖’。) G3 N7 `2 p7 B! e6 O5 U
) N: z9 V2 E) ?) }6 W4 B' n
同氏族的庙叫‘祢庙’。比如‘邢氏、凡氏、蒋氏、茅氏、胙氏、祭氏’各家族要祭祀他们的祢庙,也就是‘氏族庙’。我们今天的百家姓,应该叫‘百家氏’,比如我们今天全球所有姓‘蒋’的人家,都应该有一个‘蒋氏祢庙’,而各地区的也可以设一个地区性的‘蒋氏祢庙’,这个叫‘氏’里面的小宗了,有的每个地方的小‘家族’,比如某村那一大片姓‘蒋’的人家,也有一个‘祢庙’,那就是‘氏’里面最小最基本的‘祢庙’了,广西贵港城区以南约5公里的新塘乡乌桕村,有一个名字就叫“李氏祢庙”的建筑,就是这个情况了。
6 l8 P8 s7 y. @" M. `& j) F
' D) C4 p* W6 x9 @/ |1 Q 氏族之庙又可称呼为‘祠堂’,‘氏族’大宗的祠堂叫大祠堂,各地小宗的祠堂叫小祠堂。比如‘清远’的崔氏祠堂,那是今天所有姓‘崔’的人家的氏族总祠堂之一,算是祖地,而全国各地的‘地方崔氏家族’,有的又有地方家族的‘崔氏’小祠堂。除此外,行业祭祖的场所也叫‘祠堂’,因为行业也有行业的祖先,比如木匠行业的祖先为鲁班,儒家这个行业的祖先为孔子,不过这些都不是血亲祖先,前者都是技艺传人或文化传人的身份,血亲关系那代表子孙后代的身份。家族祠堂除了“祭祖”外,大的家族事可作为活动场所之用,另外,族亲们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在此聚会,和那个清真寺和教堂意义差不多。& f" f6 ]7 W5 f3 i4 X3 @
. s( g' v' A/ ~; S& y
当一个氏族,他有一个祠堂或祢庙,世世代代都祭祀的时候,我们称呼这个‘家族’为‘世家’。比如,清远的崔氏,陇西李氏,这些都是世族大家。象《史记》记载了一些闻名的世家‘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越王句践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楚元王世家”等等。
& N& C; _2 o& x# Z/ b. R8 h+ q7 `4 [9 D% J, K' ?
看了这么世家,这里具体以晋世家为例谈谈,晋本是‘唐氏’,就是今天‘唐姓人家’的祖先,他的前身就是唐国,其后裔在‘唐氏’基础上,又分出十个氏族,连同‘唐氏’在一起,就是当时晋的十一公族。《晏子春秋》:“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维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羊舌肸是晋国大夫,其家族羊舌氏,是晋国王室公族之一,晋公族衰落了,仅仅剩羊舌氏还兴盛着。晋出自周王室,都是姬姓。
/ A. D' c5 {" r) L! W9 Y/ Q, U5 ]$ ?# L# L 6 L$ W, b7 s9 {" ^
Z1 v% O9 C+ P6 \ e4 F
同一个地方,可能历来住了不同的氏族。比如《春秋左传 襄公》“ 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匄’是地名,最早住的是陶唐氏,在夏的时候就住的是御龙氏,在商的时候住的是豕韦氏,在周的时候,住的是周为唐杜氏,后来晋为诸夏盟主(即‘霸诸侯’,意思是‘尊王攘夷’,齐国在管仲的号召下也做过),住的是范氏。
5 G2 C9 T" \* V$ ]" j, x" r+ n" E/ _! a) D' D2 z
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春秋左传 昭公》“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说的是陶唐氏之后裔氏族分支中,有刘氏,刘氏家族中有个人叫刘累,他跟着豢龙氏学‘龙’(当时的一种虫的名字,可能是蛇等类,烹食,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龙’),豢龙氏之所叫‘豢龙’,就是因为会畜龙。所以,刘累就被封为‘御龙氏’,就从‘刘氏家族’中分出去另开新枝‘御龙氏家族’,很会养‘龙’,就封在那个‘豕韦氏’曾经居住的地方,所以,叫‘更豕韦之后’。后来出了点问题,御龙氏家族就迁居到鲁县,即今天的山东曲阜那一带,后来,其后裔‘范氏’又从‘鲁县’迁回来‘匄’。这个‘匄’可能在山西临汾一带,即陶唐氏故地。2 o# e7 C$ }5 K$ \7 J) `5 n
) p8 `) v! }. U7 x. l 先秦以氏族封地为祖地祢庙,先秦后,以某郡县为地望祠堂或祢庙,前者就是氏族发源地,后者就是本氏族人丁最兴旺的居住地。比如清远的崔氏,陇西的李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