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1398|回复: 7

[书画界] 【当代画家——崔护】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17: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崔护[1924--2008] 苏州著名书画家、诗人。与费新我、张辛稼等人友善,出版有《崔护诗词集》。
: |) U; w3 h. x! B( D% b( ?% p4 m% n9 t, H% n& Y
* e0 w' H& N6 [1 V$ S, B
) N  J$ C) `6 a% ^( j
4 V- T( b$ r2 x

- i. }6 p. g1 @【转帖】 (资料来源:http://www.laoxihl.com/Display.asp?id=116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资料来源:http://www.arts999.com/html/html.php?id=10244.html
' e  x$ @9 T0 A$ q$ d* X, d$ v' w3 h4 z8 v
        崔护  男,汉族,江苏省太仓人,1924年1月生。寓居苏州。自幼喜书画,私淑吴湖帆,擅行草,亦擅山水,为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书作娟秀典雅,凝练古拙,骨力健劲,多次入选  于国内外重大书展,1986年参加苏州市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进行书画艺术交流。出版《纪游诗草》《丹青吟》《稗珠集》《唐伯虎年谱》2001年获日本国际书道28届书展总载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考古学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苏州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寒山艺术会社副社长,鹤园书画院副院长,高级工艺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7: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资料来源:http://www.ieshu.com/Artcle/deit ... a459517fdb40e3.html
! n5 T# @1 V. w( g. j) j$ g
9 ~- o3 N% w% |* E: X( [4 F崔护和他的书画艺术 & ~! g7 f) q# ^! p+ F3 j; V
2007-01-31 中华美术网(www.ieshu.com)
) T: s& ~& x; G6 f# h5 L5 ]
/ K/ x8 c. F/ k; b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然而,初见崔护,我却很难把他那谦和的笑脸和他那如钢筋浇铸的瘦金体字融合在一起,这使我在与崔老的谈话中自然也多了一份探索的心情……。
* A+ M% p4 ^9 ~. N, B$ \: }    1924年崔护出生于苏州太仓的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崔光祖,因喜爱唐代诗人崔护诗,作文常用“重来崔护”之笔名,后干脆改名崔护。崔护祖父写诗画画颇有些功底,受其影响,崔护自小热爱书法,少年时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小书法家,乡里有什么红白事,也常常找他去写它几个字,至于过年来请他写对联的人就更多了。说来他如今擅长的瘦金体与他姑父的传授是分不开的。他姑父是个前清秀才,擅长瘦金体,崔护一有空就跑到他那里学,没多久,他就写得一手酷似姑父的瘦金体了。姑父对这个聪颖的后生很是欣赏,常常请他为人代笔。姑父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见到灵堂里那幅“敬辞拜跪”,大为惊骇:“真是怪事!人不是死了吗?怎么还能写字?”原来灵堂里这几个字是崔护姑母请他写的,因其太象姑父的字以致来人错认了。 + ?/ d1 ~* T" j2 x. f: H2 b7 q- C" Y
    除了写字,崔护还喜画画,17岁那年,他与三位同学在太仓办了一次画展,算是少年有成了。20岁时考入上海武陵书局,做了一名美术编辑,业余从事连环画的创作。上海是文人会萃之地,由于工作的关系,崔护在这里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书画家,平时就好学的崔护哪里会放过这个学习机会,他广泛拜师并成为著名画家吴湖帆的私淑弟子,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去吴湖帆家里请教的一幕幕往事,他的字画受到吴湖帆的影响很大。名家的指教再加上自身的勤奋,崔护在书画技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 z" |# A: v6 ?! \' u$ r
   1952年武陵书局连环画编辑由上海迁至苏州,崔护也因此从上海来到苏州。此时的崔护在全国书画界也是小有名气了,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画展。曾精心为国家复制了几幅名画,用于博物馆的收藏和展览,足见其画功之深厚。其瘦金体书法更是惹人喜爱,请其写字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不曾想文革爆发后,有人提出瘦金体是封建皇帝的字体,当属废弃之列。崔护的瘦金体也因此遭到封杀,无奈之下,崔护遂改写小篆,因小篆是法家李斯所创,与当时批儒扬法的形势相符合。
4 W9 ~/ V( i2 b& j( [' x; g文革结束后,瘦金体重见天日,崔护因此重新写起瘦金体,书法技艺也大有提高,成为书法爱好者及收藏家们争相收藏的目标之一。尤其是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崔护的书画也随之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之一。1979年邓小平出访日本时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礼品签条就是由崔护题写的,此后崔护的字随着苏州市政府代表团出访日本的日益增多而越来越为日本人民所知晓所喜爱。他的一幅瘦金体作品《东过琵琶湖》还荣获了日本书展最高奖“总裁奖”。他还多次应邀参加日本书画展及水墨画展,其作品被日本国家级、县、市礼品馆所收藏。
+ \0 o3 K1 v* `8 N    崔护的瘦金体书法令人喜爱,他的画也毫不逊色。他的作品清新隽逸,栩栩如生。他曾多次应邀赴台参加海峡两岸名人书画展,并常常应约赴京作画,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有一年国庆大阅兵时,他还被请上了天安门观礼台。九十年代初,崔护创作了一幅三尺浅绛山水画,这幅作品颇得吴湖帆之山水意境。画面上重峦迭嶂,明河清波,美人吹笛于小舟,竹树簇拥于岸边,意境深幽 。著名学者冯其庸看到这幅画后大为赞叹,欣然题诗曰:“湘江一曲晚风凉,酒罢犹闻玉笛长,吹到梅花三落处,高山流水忆钟郎。” , ~( h- V+ j3 V
    或许在乡下长大的缘故,崔护对大自然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喜作山水、花鸟,尤擅画竹,那竹配以诗文,清新雅致,别具风味,在书画界有“崔竹”之美誉。他说竹子很能体一种风格,自已画竹作诗,相得益彰,实乃人生之一大享受。在众多的创作对象中,竹算是比较难画的一种,不似山水画,疵处可由其它物体加R遮掩,而画竹则往往是一笔定胜负,且墨分五色,浅墨中墨深墨用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崔护画竹之成功也是他长期以来孜孜不倦努力的结果。 8 L* L: k' n9 h8 r
除了书画之外,崔老还擅长写诗,著有《湖山风月楼纪游诗草》《丹青呤》《苏州百咏》《崔护诗词集》《砚边谈砚》,所著楹联匾额遒秀婉约,深受人们喜爱。对印章也很有研究,所作印章作品曾收入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印人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崔老对唐伯虎还很有研究,著有《唐伯虎年谱》等。 ' l' |- x. {$ i7 q+ v0 K
    如今已是83岁高龄的崔护依然耕耘于自已的这方艺术天地,他的如竹般的豁达和谦虚,他的勤奋好学,对于当今那些流于浮躁的青年人不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吗?                     ( P: i6 V9 j$ Z- R' O; L% p
    本文作者袁成亮:世界华人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美术》《美术报》《亚洲书画》《名人传记》《前进论坛》《世纪窗》《苏州杂志》等众多刊物发表数十万字美术人物介绍及美术评论。著有《画家凌虚传》《苏州当代绘画欣赏》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0-3-13 19: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氏杰出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0-3-13 19: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崔护!当代画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20: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画家——崔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0-3-13 23: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门之家!才子济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6-29 19:17
  • 发表于 2010-3-14 08: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护和他的书画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8-12 07:14 , Processed in 0.051892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