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1063|回复: 6

孝与戒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0-7-28 17: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力推荐)孝与戒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钟茂森博士敬述)2   z. L8 C+ T* w0 X
    * P4 j8 S& S9 G0 W, v

    ' X) e3 K- I- J+ _, U. p( b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至圣先师孔子阐述对孝的实行是层层深入,节节提升的。总归三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 |8 [. q3 I8 P/ m* F2 y: e0 D& t
    6 m. S3 J0 D; M8 ?       1.孝养父母之身
    . M4 c# x- K5 E7 p! L0 ^& T( z$ g7 |( X+ \! x, @+ D6 f
           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很多这种例子。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出身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但是为了让父母能吃到饭,他不辞辛苦,走到百里之外买米,背回家,奉养双亲。后来双亲去世了,他周游列国,在楚国做了大官,家中的米堆积如山,随从的车辆数以百计,吃饭时,山珍海味摆满桌子,可是子路却很伤感双亲已去,再不能承欢膝下,虽想报父母之恩也不能了啊!
    . P3 k, j6 m' O) \
    % e) c; B" r# V. q7 J       各位朋友们,假如你的双亲还在,你要及时行孝啊!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3 S8 G2 Q4 K
    , v) g9 s2 \  K: c       2.孝养父母之心
    7 v3 ]. l) R3 O, i" _
      d+ `% d& ~6 t) j  {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有这样的一个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姓莱的人,年纪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的父母还在,都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老莱子很孝顺,每天给父母提供的饭菜,都是柔软可口,便于老人食用的。老莱子很体贴老人的心,从不说自己老,怕父母伤感自己的老迈。为了娱乐双亲,他常常穿起色彩鲜艳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边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开心。有时让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G9 o' k2 \2 q) Y

    9 o' n1 Y4 t+ F" r- |       各位朋友们,现代人,能以自己的收入供养父母,已经很难得了,还注意让父母活得开心,这就更难得。广州市评出的十大孝子里,看到一个例子。一九九三年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徐育彩,在金盘护老中心工作,不久就被提升为该中心的主任。她存心让所有的老人快乐开心,每月拿出自己的工资为护老中心的孤寡老人过生日,买礼物送给他们,买生活用品提供给他们,让这些孤寡老人感受亲人的关怀。八年来,她为这些老人已支付了人民币十万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护老中心的主任心量很大,想方设法让所有的老人都开心,这种孝心多么感人!8 s$ U* W+ m- [  n2 D
    0 j2 Y& Z+ B+ B0 n4 Z, S. l
           3.孝养父母之志
    , b& j: P) R. _% {: C- L! q$ k, C7 g) F" g  q* a: |
           我们听说过孟子母亲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不辞辛苦,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迁到市场附近,再搬迁到学校(私塾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受读书人的影响,热爱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断机杼教子’,把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孟母以此告诫儿子,你中断学习,就如我剪断这未织完的布匹一样,是一事无成的。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学,而成为亚圣(孔子是至圣)。孟母有志培养儿子成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负母亲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是养父母之志。现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种发愤精神,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以养父母之志。
    / `- Q& B  ?' p, ]1 i$ e; d& _+ y! f+ h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记载历史的名著,有《史记》和《汉书》等。《史记》是由司马迁写的,由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朝。《汉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开始至王莽篡位的这一段两百二十九年的历史。《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但实际上《汉书》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两代三个人完成的。班固的父亲叫班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读了《史记》很赞叹太史公司马迁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使中国的历史得以流传。可惜《史记》只记到汉武帝时期,于是班彪下决心要把历史继续写下去。他开始收集有关资料,经过相当的努力,终于开始写作了。可惜他的寿命不长,只活到五十二岁,还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儿子班固,从小受父亲熏陶,学识也很渊博,父亲去世后,他整理父亲的遗物,发心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汉书》写完,完成父亲的事业。班固虽经历种种挫折,仍不放弃这个志愿,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诬陷,而被判坐牢。在监狱里,他还坚持整理写书,以后被皇帝释放回家,继续写作。后来班固去世了,《汉书》还有少部分未写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女子,又继续哥哥的事业,最后完成《汉书》。这不是孔子所说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吗!
    , r8 o4 E# L( k* P$ Q3 ?# c7 v" {) R9 {7 h8 U3 W7 A  k+ ]% M
          实际上,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三者是融合一体的。为印光大师所推荐的书《感应篇汇编》中有一个例子。古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崔沔(音免),他母亲双目失明,他到处为母亲求医治疗,不惜倾家荡产。他事奉母亲三十年,总是那么恭敬真诚。晚上,不脱帽子和外衣,以便听到母亲召唤就马上提供服务。每当过年过节,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时,崔沔一定扶著母亲赴宴,让母亲开心,和大家有说有笑,让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母亲过世了,崔沔非常伤心,祭祀母亲,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丰厚,慷慨地帮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说:‘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悬挂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这几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成为贤明的宰相。, {9 Y8 {8 f( I9 c% ^
    5 h% r9 Y  ]2 b+ x
          崔沔,真是孝子啊!他的孝心里已兼有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9 h! k0 j2 d9 L+ D
    , N1 h6 }; H! L      孝子要圆满地实行孝道,必须自己不断地学习圣贤教诲,不仅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还要帮助父母提高心志和智慧,才能使父母获得圆满的幸福。比如,孔子说老年之人戒之在得(贪),因为年老了,容易对财产家业儿女贪恋执著,而导致内心不能开朗欢喜,这时孝子应该用古圣先贤的教诲开解父母:‘家财万贯,还不是一日三餐;宅舍无数,还不是夜眠六尺,应该把自己的积蓄财物分出来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比如赈灾、济贫、助印善书、捐助医药及道德教育事业等等。’使父母从做慈善事业中滋养乐善好德之心。父母退休以后一般都比较清闲,甚至感到寂寞或空虚,做儿女的应该积极引导父母学习圣贤教诲,或接受仁慈博爱的宗教教育,使精神有所寄托,获得圣贤智慧的法乐。更进一步,让父母明了生死轮回的真相,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生起对来生归宿的希望憧憬。在佛教里,佛教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宗教也有对来生归宿的具体说明。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孝子做好临终关怀,守候在父母身边,给父母安慰,用念佛、诵经,帮助他们往生极乐世界,则孝子的行为便圆满了。
    - A  u2 Y) ]# ^! v2 {! h" B- R& t7 C/ ?
          杭州东天目山上有一个‘弥陀村’养老院,住著几十个老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欢喜的法乐之中,每天凌晨便起床念佛听经,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心中充满著对未来憧憬的老人,身上便有年轻人的活力。有一次我到东天目山去,山上有一位九十二岁的孟老太太,精神矍铄,头脑灵敏,口齿清晰,我们上山参访和她聊天,她出口成章,吟出‘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她还帮助‘弥陀村’的负责人策划工作,是一个好参谋。她对生死没有恐惧,喜欢做善事,每天欢欢喜喜地生活,是一个很有理想情操的老人。我们孝养父母,除了完成父母的志向以外,更应在提高父母的心志上孝养。
    1 X- P# Y* {/ D7 F' L9 {" i: F' Y# T6 Q3 t+ B7 L" ]3 D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的栋梁,来自于孝子。弘扬孝道,是利国利世利民的事。
      ~: q, m9 `9 E$ s* Y! i; }# t8 R; y* G( i2 a
           去年,我有幸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三日)在澳洲阿德莱德大学召开的国际会议。这个会议是研讨汇集多元文化信仰的共同价值观,以教育来化解世界冲突。在这个大会上,净宗学院院长净空教授在大会上做了一个精彩的演讲,讲题是‘如何消弭冲突与落实仁爱和平的教育’。在演讲中,净空教授介绍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他指出‘中国圣人总结出道德的十二种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伦理道德的教育要以这十二种德目为宗旨,如果人人都认真学习做到,自然是天下和平安定了。’净空教授还提出落实这些教育的具体建议,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二○○五年元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道德教育亚太地区驻澳洲主席德丽欧女士,专门飞来澳洲图文巴市净宗学院,会见净空教授,面谈落实这些建议的具体办法。好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行动起来了!
    2 G! L: [! y* I3 ?9 r: ?6 E& ^1 H! [# d# I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二○○三年十二月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时,发表过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著名演讲。他在演讲中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二○○○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中华民族其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温总理指出,‘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要‘回溯源头,传承命脉......。’, j4 p+ U, d( s! j+ [
      Y; D( |0 Y! r: }
          各位朋友们,孝,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传一代的命脉吗?孝,不正是一切道德的源头吗?孝,这个字,是会意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个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说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体的,就是孝。2 }4 m: g- d" i2 U
    # Z' @0 J' W- P- o( h
          温家宝总理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U: h6 L9 J* J( v
    # W$ X/ V* @; j0 X9 [! S6 ~% z      各位朋友们,通过学习儒、释、道三家对孝道的阐述,我们才知道,唯有孝,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e# B/ F) r+ l+ G4 A
    & u0 [* P3 m, |0 S      各位朋友们,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孝子!! l6 [4 X8 H0 R+ v# M
    3 f+ v( P( J; J- l
          各位朋友们,今天我们来探讨第二个大问题:2 x9 w# c" N% o4 x3 M) u

    9 j0 e. b8 b$ ~5 N" c) l; Q* ^/ N$ H( O' {
                                                 二、戒淫—守身之要0 a; l( {2 V! Q! S, H2 |* x
    & t7 V9 ?: h+ b, [6 \$ V! q
    孟子说:(《孟子·离娄章句》)‘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个孝亲,一个守身,这两件是大事。守身当中以戒淫为重要。0 |$ L7 ?+ r/ _& v$ Q5 |- B( h

    9 K: `9 ?8 L5 C* j* M5 E       (一)人伦道德是幸福的基石
    ( T3 m( t& K: l- S
    5 ^4 d$ Q4 I: C" Z' L( T8 `       中国人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根据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悟出人类应该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而生存,于是总结出人伦大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正确处理这五种关系的方法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温顺合作),兄良弟悌,朋友有信。我们静心想一想,一个人的一生,扮演多种角色,如果真能做到当父亲的慈爱,作儿子的孝顺;当领导的仁厚,作部下的忠诚;当丈夫的能做到三义:道义(承担起家庭的主要责任)、情义(对妻子感情始终如一)、恩义(上敬老人、下爱子孙),作太太的温顺合作,做到四德:妇德(始终热爱自己的丈夫、子女)、妇言(言语柔和得体)、妇容(仪态端庄大方)、妇功(善于操持家务及带好孩子);兄弟之间团结友爱;朋友之间有信用,来往合乎礼度。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这将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啊!0 I; {# I- L% b: X( H& K, p5 X
    . w5 A' h# k% S9 }- }
          在这五伦关系之中,是以夫妇关系为中心的。然后才产生了其他四种关系。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儒学的主要经典之一《诗经》,有 300多篇名作,是孔子根据三千多首中国古诗选录的,选取的原则是‘思无邪’,诗经是用活泼的形式来教化民俗礼仪的。其中第一首《周南·关雎》开头说:
    1 D' O7 E# `( {- ~0 t
    ' y* I+ ?+ s7 a5 F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8 F: W6 r; h2 E. W4 N! a& K3 E3 J6 r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7 F- D3 s' G9 U1 o- L

    3 U& H1 A& q9 z0 L* |        这首诗是以物来衬托人。雎鸠是一种鸟,这种鸟从不乱交配,一个雄鸟只跟著一个雌鸟,所以民间称这种鸟是义鸟,知礼仪的鸟。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景色:在河水中的沙洲上,有雎鸠的雄鸟和雌鸟在和谐地歌唱。衬托著君子追求的是淑女。窈窕,表示美好之意,指的是女子的品德美好。这首古诗,用雎鸠这种义鸟来比喻,说明男女之间的婚配是很庄严的事。正如孟子所说的:‘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章句上》)男女结婚,是人类最重要的人伦关系。
    - f: _. U0 z1 x. |( o* ^( P. N/ w% P$ f3 G6 w6 m0 \1 I5 n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明朝时候,又一位学者叫刘理顺。他在未成名之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年。他曾经受聘在一家富有的人家做家教。他做家庭教师很认真负责,住在主人家中。主人很器重他,就特别从家中众多的丫环当中,挑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侍候刘理顺。并让这个丫环搬到刘理顺的房间住。主人的意思是把这个侍女送给刘理顺了,让女孩子终身服侍他。经过三年之后,刘理顺准备辞去家教工作,上京赶考。在临行前,他向主人道谢,表示在此住了三年,又感谢主人专门派丫环照顾他。他请那家主人领回这个女孩子,另外替她选择婚配。主人很奇怪,说:‘这个丫环已经服侍您刘先生三年了,感情应该很深厚了,就请你带她回去做为侍妾吧。怎么说还让我另外为她婚配呢?’刘理顺对主人的美意很感谢,但他没有接受。他说:‘难道你真以为我是好色之徒吗?您的这个婢女确实很美丽,而且照顾我的生活三年,和我住在一起,可是我对这个女孩只有感谢的心,却从来没有侵犯侮辱过她。我是读圣贤书的人,怎么可以违背礼教,未娶正室而先有侍妾呢?这事万万不可!’主人听罢,半信半疑,认为哪有美色当前,而能不乱的呢?后来请人单独询问那个女孩并给她验身,证实这女孩确是清白的。主人对刘理顺先生非常敬佩,赞扬他是一个冰清玉洁有操守的人。刘理顺读书明理,有希圣希贤的心志。在生活中,恪守儒家的伦理道德。后来他上京赶考,高中状元,贵显一时,成为当代受人敬重的理学大师。刘理顺的品德学问,堪称君子。他在求学期间,以及事业上还没有成就时,决不轻率地卷入男女之情中,这种严肃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今天年青人学习的榜样吗?!
    8 T' G4 q, A0 x+ ~& \. o( C- E& Q
    6 i& a$ J8 p% s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东汉时代,皇室中有一位湖阳公主,她看中了皇帝(光武帝)的一个大臣叫宋宏,这位元公主就让皇帝去给她提亲。然而,宋宏是有妻室的人了。一天,皇帝就试探著问大臣宋巨集,宋巨集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听了这话以后对湖阳公主说:‘你想嫁给宋宏,是没指望了。’宋宏忠实于自己的家庭,决不喜新厌旧,嫌贫爱富,他对皇帝说出自己的态度:决不会忘记在贫困时交的朋友,决不会遗弃曾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如果是唯利是图的人,看到皇帝来做媒提亲,会马上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了。宋宏有做丈夫的道义、恩义和情义。他的人品不仅为当时的人所称赞,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0 H+ K% G4 p* ]3 E% W
    3 U# f2 P! q" ~
             (二)淫欲氾滥的危害) h8 [/ H- @" p/ ~: A! u
    ; R/ x5 X, h. N0 a( U: _. w, `
            看看今天的社会,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家庭本来是社会的基石,但是现代离婚率惊人地增长。据美国国家健康统计局的统计,2002年美国离婚人数是80万人。中国台湾离婚率高居亚洲第一,据2001年的统计是每结婚 3.5对就有一对离婚。中国2003年的统计数字是全年有133万对夫妻离婚。大多数国家的离婚率是有增无减。据统计,85%生理缺陷的儿童来自离婚后的单亲家庭。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离家出走、辍学、吸毒、强奸、性病、坐牢等方面都超过正常家庭的孩子9至32倍。
    9 w5 @9 }( o' U# o
    3 i4 M7 p& R/ ^- M! L       据中国人口网的资讯,全世界处于15岁至24岁之间的青少年有10亿,其中中国有2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产堕胎的人中有50%是青少年,平均每分钟由10名少女进行不安全流产。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每分钟有10名堕胎者,意味著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名女子打胎,每六秒钟就有一个胎儿被屠杀!台湾每年有30至50万人堕胎,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生命伦理研究中心发行的《残蚀的理性》纪录片提供的数位是:美国外科每年进行 150万次的堕胎手术。这是多少妇女的血泪创伤!这是多少小生命惨遭屠杀啊!美国亚特兰大的一位私人诊所的男医生说:‘我每天要做50至60个人的堕胎手术。有一天我上班,看到那些排队候诊等待做人工流产的妇女,我的心突然颤抖了,我再也做不下去了,我想自杀。我这不是为妇女服务,而是屠杀生命!我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再做一次堕胎手术了。’
    5 h3 T* b4 _; e- @, |) W$ |! J* Z4 n! @. d8 a6 Z9 ~
           据中国海南特区报的报导,在这些堕胎中20岁左右的青年人居多,有的甚至还小。据一家私人诊所的医生介绍,有一个16岁的女孩,已经是第三次堕胎了。她们通常都是隐瞒自己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医生们很担忧:因为这极不利于妇女健康。
    ) N3 y0 K. w; f1 V* E) ~0 {9 E( }
           我们在《残蚀的理性》这个记录片中,真实地看到,许多美国妇女因人工流产而带来严重身心创伤,影响了她们这一生幸福。其中一位妇女堕胎以后,大出血,子宫穿孔,如果再怀孕,将会有生命的危险。而且更糟的是她每天必须要挂著一个人工的肛门排泄袋,她很怕在人群中逗留,怕别人听到她无法控制的排泄声。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痛苦地说:‘如果我早知这样,我一定不会做这种事了,可是当初没有人告诉我啊!’+ @' D% z* G- i, Z- d0 g

    ' `3 X5 ?2 s* b# P, G       另一位堕胎妇女说:‘我杀了我的孩子!手术后我看到桶里被捣碎的小生命的尸体,我看到那是他的头,那是他的手指,那是他的小腿,我的整个精神都崩溃了!回到家里,我痛苦了几天,我一生中没有这样哭泣过。而且这种悲痛的哭泣越来越频繁。我想跳楼。’这是多么痛苦和不幸啊!这种痛苦和不幸,是由于不节制淫欲、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引起的。
    3 b' ]# _( |3 }. h$ x: u, \/ F2 X9 f7 w! ?: y* s! R# V; U- b
          据美国《医疗消息》杂志的统计,美国每年染上性病的有 300万人。未成年男女过早谈恋爱,婚前性行为,以及堕胎、卖淫活动氾滥。
    + S/ R. E! g2 S
    % e5 ^  C1 j' b* q8 c* s7 M      据今年(2005年)元月份的报导,美国鉴于这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布希总统不得不提倡节欲运动。目前许多中学都开设了节欲教育课,呼吁青少年结婚前不要发生性关系。布希总统批准2.7亿美金支援全国的节欲运动。
    9 s! c( I# S/ H: }- A# F
    7 c) O) x; m1 o2 ^% G      由于男女之间轻率的行为,给个人身心健康、名节事业、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后代成长,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T) `- j9 B7 b2 ?' i! V. Y4 n. B- c3 C
    * K# O" M& @' }" K7 E+ f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4年11月 1日,北京的《新京报》公布了一则轰动的新闻: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因嫖娼被公安部门当场抓获。因其嫖娼行为性质恶劣,严重影响复旦大学的形象,因此对其进行了严肃的处理:陆德明不再担任经济学院院长,不能再从事教学活动,取消其教授资格 3年……校方表示:‘复旦大学内部对陆德明事件十分痛心。’学校对陆德明做出了开除党籍、开除行政职务、留校察看等处分。这以后,媒体纷纷报导这一事件。
    3 `% p; ~) k( N. ^: D" i" i# i
    ' S7 c: Y( P1 P1 E' g      不仅复旦大学对陆德明事件十分痛心,所有的学生和老师以及大众对这件事都十分痛心!由于在戒淫的问题上,陆德明放纵了自己,以至身败名裂。这位47岁的教授,是经济学院的博士导师,是上海市政府的决策咨询专家,他享受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被称为是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家。然而如今名誉扫地!不仅令学校师生痛心,更令家庭妻子儿女痛心,倘若双亲还在,更令父母伤心落泪。且陆德明是在复旦大学读完学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国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此事件发生,他岂不是深深辜负祖国的培养?+ \( o+ Z: t7 }5 ?( I- X/ H6 N

      d8 u8 K6 C4 E5 @      民国年间苏州灵岩山的高僧印光大师曾倡印劝戒淫戒杀等善书 300万册。他亲自撰文普劝民众,他说:‘不淫获福,犯淫致祸。’他说:‘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俄顷之欢娱也。哀哉!’ 印光大师这段话是对陆德明最恰当的评论了。9 `1 C/ v9 `2 R2 Q# J7 m
    ' Z! s1 n  u( i9 A% O3 w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民国年间的诗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恋爱史和婚变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于世。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家大富人家,留学英国,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能相夫教子。徐志摩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又非常高兴有了孙子。所以父母在经济上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的。婚后,徐志摩出国留学。, V' Z0 ^# u4 I# `" g

    - E# y7 b# V( r: C( t# G" Q# O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音,他一见钟情,忘记了自己是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了。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钱,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虽然和他交往频繁,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
    1 a5 p1 s' s/ Q1 S3 |1 O8 n
    1 l0 O. s% w8 }' p% K       徐志摩回到家里,开始对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开的嫌弃,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我要离婚!’。张幼仪还是默默地为丈夫洗衣服、做饭伺候丈夫。当时张幼仪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的。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21岁的张幼仪已经又怀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说:‘你去打胎。’张说:‘打胎很危险啊,有人会因打胎而死掉的。’徐志摩却冷漠地说:‘做火车肇事还会死人的,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吗?’
    2 X( W0 F3 j) L" s0 x* |; i/ P& M3 b# _( n! w4 {; f" j! |* i
            更有甚者,几天之后,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可怜的年轻孕妇,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杀,但是后来想起了《孝经》上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打断了自杀的念头,是孔老夫子的话救了她的命。她重新思考人生。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后,开始求救于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兄弟们都向张幼仪伸出了援助的手,劝她千万不要打胎,生出了孩子,兄弟愿收养。得到手足的帮助鼓励,张幼仪在德国生了第二个儿子。后来徐志摩又来逼她离婚。他们在一个朋友家里见面,张幼仪说:‘你要离婚,等禀告父母批准才办。’徐志摩用狠硬的态度说‘不行!我没时间等!你一定要现在签字!’张幼仪见他如此无情,对第二个儿子的出生也毫不理会,知道无法挽回,被迫签字离婚。& ]) R  X1 ]6 ~; d! K' O+ p

    3 G3 G' d' x! S& t" Q' u8 Y7 e       因为徐志摩的喜新厌旧和见异思迁,1922年,一个美好的家庭就这样破裂了。徐志摩离婚后,心花怒放,马上去找林徽音。可是林徽音却悄然回国了,不久与他人正式结婚了。徐志摩的追求变成了泡沫。有人评述,时值芳年的林徽音为什么没有嫁给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呢?因为林徽音凭直观的感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不足以信赖。
    4 ?/ z; H( @) N, r3 z5 b& E# ^
    0 g. H: a9 E! a$ q4 F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是一个漂亮的才女,爱好艺术,擅长诗、书、琴、画。不久王赓调往哈尔滨工作,陆小曼留恋北京,没有与丈夫同去。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与陆小曼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徐志摩开始追求陆小曼了。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对这两位才子才女原本是有很多赞誉的,但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交往已超越了礼度的范围,徐志摩是在迷恋一个有丈夫的女子,所以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就多起来了。本来这时悬崖勒马还来得及,但是色迷心窍,徐志摩没有回头,最后的结局就是陆小曼离婚了,另一个家庭破裂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这件事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新闻。陆小曼的父母不高兴,徐志摩的父母更生气,他们中止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给,并且根本不见这个新媳妇。正如《弟子规》所说的:‘德有伤,贻亲羞’。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在他与陆小曼结婚时,训斥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V4 }  v: b9 }' ]& M% F

    ; _) V! q* [& M5 [7 ^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住在上海,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压力,经济拮据。陆小曼生活散漫奢侈,不做事情,家中顾佣人。公公婆婆坚持不见她,她的自尊心受压抑,生了病,而徐志摩呢,要东奔西跑去兼课赚钱,来往于上海北京之间。徐志摩在北京大学上课,希望陆小曼从上海搬到北京来。可是陆小曼迷恋上海的生活,不肯去,喜欢打牌、跳舞、看戏特别是吃上鸦片膏和戏子们打的火热。徐志摩对此非常不满,夫妻经常吵架。1931年11月,徐志摩听说他过去追求过的林徽音将于19日在北京举行演讲会。他兴奋地搭机赶往北京去捧场,结果这次飞机失事,这位才子结束了五年的新婚生活,死时才35岁。
    ; ~8 U' N$ Z: F- \% s# @2 |
    / T4 l) [. T9 T7 y6 n       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糟粕部分,随著自己的感觉走,不顾道德。虽然他做到了‘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但是他并没有幸福。后人著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作者张邦梅)曾评论:‘徐志摩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抛诸脑后,对待共同生活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也没有;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竟然与友人之妻陆小曼谈恋爱,一手摧毁自己的家庭,又造成另一个家庭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
    ! r' C' g9 \  z1 V
    8 V9 k: K8 s1 J+ @0 [5 I1 ]- D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徐志摩不正是这种人吗?徐志摩虽然会写诗作文,但对爱情婚姻轻率的行为,违背了人伦道德,可以说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并且他身为人师带坏风气,所以他的结局是不幸的。
    - i) Z) p5 V5 k9 o. C  {
    - a6 E& V7 \8 ?  `) ]8 s与之相反,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被丈夫遗弃以后,重新生活,入德国学校学习,专攻幼稚教育,五年后学成回国。上海一家女子银行聘她做总裁,并且她还经营了一间服装公司,均大获成功。她在百忙中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给自己讲解孔孟之道,每天一小时从不间断。她有留学的新学识,又摄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不忘中国传统的美德,离婚后自己抚育儿子长大成人,仍然孝敬徐家二老,做为干女儿照顾二老,为他们送终。徐志摩罹难后,张幼仪每月还寄钱帮助陆小曼。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辑的。她享年89岁。我们看到张幼仪敬老爱幼,她宽恕了徐志摩,还出版了他的文集,接济他的遗孀,而且经济富厚,事业兴隆,儿孙孝顺。她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她是幸福的。
    ! p- O  F' k) {4 \4 W! v, K5 @# x' T) {  m1 S5 o
          以上我们从上海陆德明和民国诗人徐志摩的例子,看到活生生的事实,男女之间违犯道德的行为,给人生带来不幸的后果,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这种事件的发生呢?& X3 ]$ ]; R1 U8 e2 p

    ' F+ v) r* I0 _! e; V+ i3 L2 W      这就是我们在下面要谈的问题:) K' I5 t+ d6 ], z

    9 k$ k5 k! t8 e& t+ Z. ]5 C% X      (三)如何戒淫
    5 L" |9 V6 N' c9 r9 n$ g7 n* q& j0 C
    淫 欲,它是从心里萌发的念头,要根本上解决,还要在心地上著手,而同时又要在事上禁止。下面我们提供四条谨供参考。* r/ g0 k6 ?9 W" z+ R5 a1 O
    ! h1 b+ I& x1 F
           1.学习圣贤、提高志趣- R; M2 H" o7 t  Z& w  L7 t3 b

    . o% o& z2 p% B6 f8 y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宋朝有一位贤能的宰相,叫司马光,人们尊称司马温公。当时,他没有儿子,他的夫人很著急,觉得自己没有生儿子,就作主替丈夫买了一个女子做妾。而且这个女子长得非常美丽。夫人就把这个女子送到司马光的书房。司马光正在专心看书,他没有注意这件事,也没有抬起眼看这个妾。这个妾为了讨好司马光,就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什么书啊?’司马光很严肃地说‘这是《尚书》’。之后他又去专心读书了。这个美丽的妾,在房间里站了一会,又各处看了一下。司马光没有再和她说话了,她就只好自己退出了。
    " j. {, J2 ?1 x* D1 M7 S
    ' U3 Q' c' I' O& V" B2 {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人,对于女色置若罔闻,心中全是伦理道德、圣贤教导,志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是美色当前,心无欲念,岿然不动。. A: m4 y  Q8 h% C6 _2 ?/ k8 ^
    / H# T$ Z1 z# L  p# U7 I
          司马光和刘理顺(上面提到的例子)都是以圣贤的教诲作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内涵,居高临下,那么戒 淫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q$ o# r& E; o; Q; u9 L, K* l) u4 J' v4 [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礼运篇》教导我们恪守人伦道德,尽人的十种义务:‘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温顺合作)、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又指出我们不能跟著人的情欲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圣人之所以治七情,修十义’。在日常生活,我们遵循圣贤教导,控制自己七种情欲,不让它氾滥,尽自己应尽的十种道义。我们就不会犯错误了。
    0 V+ {0 p# q6 r" L1 m' N& k
    . L  }% E  }+ Y$ H0 {! Z! h* j     儒家的经典《四书·大学》篇中教导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何修身?首先,从‘格物致知’开始。格物,有多种解释,取印光大师的解释,格物者,革除物欲,致知者,开启智慧。所以《大学》篇中有著名的教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立志无论大小,或希望自己好、家庭好,或希望国家好、世界好,都要先从格物开始,在革除物欲上下功夫。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告诫我们,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为人欲望不多,即使善良的心性有所丧失,也丧失不多;为人欲望很多,即使善良心性有所保存,也保存极少。要把自己的志趣从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中提升出来。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的规律是: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没有受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故‘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这段话就是儒家的五伦。孟子还指出:‘仁也者,人也;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章句下》。注:有的版本没有说的那么全,据朱熹《孟子集注》说:‘如此则理极分明’)孟子这段话就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就是讲究爱人;义,就是做事合理;礼,就是履行规定;智,就是具有智慧,知识;信,就是讲究诚实,合起来,便叫做道。% D/ E( X  L/ l" ]& Z' _
    : F! r/ v* @" I* m+ {
           这五伦五常,就是古圣先贤教我们的道德。愿各位朋友,都能记住它,理解它,实践它。
    ' E: W- {9 P: d- A8 T
    9 U, Z5 h/ R) y, T+ B1 A现在全国各地儿童读经活动逐渐开展起来,青年人也要抽空补课。在这里介绍一些众口皆碑和行之有效的圣贤经典,供参考:《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礼记》、《易经》、《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老子·道德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佛说十善业道经》等。7 G: p  t' Z9 A( }! n+ n: P2 \: g/ O2 D8 F3 `

      l- s! A8 k* Q      其中《弟子规》是我们做人的基础,应从这里落实。净空教授在2005年新年献礼致辞中特别指出:‘愿我同伦特重十善业道及弟子规的认知与学习,务必百分之百的圆满落实,此乃化解一切灾难之根本修行大法!’2 ^8 Y# A3 y1 R9 ^4 O

    6 l. I$ Z# G; \, A# n" P: s        2.非礼勿视,非礼勿动: O" K' v5 x, O2 `$ h9 _0 d
    $ O( \, n1 d8 Y1 _3 D6 c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回向老师请教关于克己复礼(抑制自己履行礼规)的实行问题。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回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实行这些话。)《论语·颜渊第十二》! O3 K/ Q9 f# v) ~& F3 t! w

    9 z0 p4 R. a" D3 I      各位朋友,我们应该说,今天虽然诱惑很多,我们更要实行这四句话。《弟子规》教导我们:‘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1 \( O, N/ x( O& Q6 X4 Y
    + _  m+ D2 f% W, d$ [( B8 o1 G1 U      现在媒体传送资讯的管道实在是太多了。青少年的犯罪率为什么增加?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的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网路中的有害资讯以及一些电影、电视、书刊的色情描写严重污染青少年的心灵,诱导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数年前,网路刚兴起时,据台湾的一份资料显示,每天点击观看seqing网站的人数约80万人。可想而知全世界每天有多少人受到色情的毒害!中国有 3亿多的青少年,每天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污染。因此今天,回忆先师孔子的教导更有意义了。决定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9 @: ^7 I/ s: Y' a6 k8 h
    + N. x3 D& Z4 A/ U1 A

    7 g3 ^* c. @0 f- O, i' p0 @       3.白骨观、不净观与观空3 C1 G% U7 i0 l. l5 s

    + q# u5 m9 r* v! g/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唐朝,山西太原有位书生叫狄仁杰,他生得风度翩翩,丰神俊朗,是一个文雅清秀的读书人。他上京参加考试,途中寄宿在一家旅舍。晚上,夜深了,他还在读书,突然有一个美丽的少妇,悄悄进来会见他。一问之下,才知道她是这间客栈主人的媳妇,因丈夫刚死不久,是一个新寡。她白天见到狄仁杰年轻英俊就动了心,晚上来找狄仁杰相会。狄仁杰看到这个少妇确实是年轻貌美,而且千娇百媚地挑逗自己。可是他突然想起了一位老和尚的话,就严肃而和蔼地对这个少妇说:‘我以前曾借住在一间寺院中读书,曾经有一位老和尚为我看相,说我的相主贵,将来必能荣显。但是一生要特别谨慎,不要因贪爱美色而犯淫戒。我请教老和尚,美色当前,是极难控制的。不知用什么方法能熄灭淫念呢?老和尚慈悲地对我说:我教你一个好方法。男女之间因贪爱美色而起欲念,这时你就观想对方忽然生了一场大病,骨瘦如材,头发蓬散,眼睛深陷,像鬼一般可怕,再观想她死的时候那种抽搐难看的样子,以及死后身体发臭,那么你炽热的欲火就一下子冷却了。’狄仁杰说:‘我非常敬佩和感谢这位老和尚的教导,不敢遗忘。所以我也把你当病重、病死想。你也可以用老和尚的方法观想我,那么我也是一堆白骨,一堆臭肉,没有什么可爱的。这样你也就可以为你的丈夫守节了。’那少妇听完狄仁杰这一席话觉得十分惭愧和感动,她流泪跪下,拜谢说:‘感谢您的大恩大德,不但保全了我的名节,还指示我熄灭淫欲的方法,我今后一定会洁身自守。’后来这位少妇果然坚守妇节,受到朝廷的表彰。而狄仁杰上京赶考及第,成为唐朝安邦定国的重臣,官做到宰相。后来又被追封为梁国公,极为显贵。狄仁杰为政期间,焚烧淫书,奖励百姓崇尚道德礼规,是一代名臣。5 f1 a! H$ U2 Q& B5 |

    ; ?8 q' B; d9 t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狄仁杰没有犯错误是得力于一位元老和尚教他白骨观、不净观。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达摩大师曾做一首皮囊歌:‘尿屎渠,脓血聚,算来有甚风流趣。’唐朝道家大德吕洞宾说‘休夸少年趁风流,强走轮回贩骨头。不信试看明镜里,面皮底下是骷髅。’
    2 ~  j4 X0 Y, A( Q* \5 \; \, i% e1 k/ M3 T. A4 U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好色青年,很想改掉自己的恶习,常常为此很烦恼。就去请教一位大德王龙溪先生。王先生说:‘假如有人告诉你,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名妓在房间里等著你,你一定会兴冲冲地去,可是打开房门一看,原来是你的姐姐,或者原来是你的女儿,你此时的淫念是否会立刻熄灭呢?’这位青年回答:‘当然是没有了。’王先生说:‘所以淫念本来就是空的,只是你误把它认作是真的了。’6 e* f3 h2 M' B, v

    + g# Q' D2 Y- h% L8 ]" w1 }2 u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生就是一场梦,过去的风流,而今安在?刚刚的念头,现在也没有了。所以古人说:‘静心一返观,男女真儿戏。’如果一个人常常能提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事如幻,那么他对美色就不会贪著了。9 W; }2 g" x7 R3 [4 a

    + V6 Z5 w8 [& {      总之白骨观也好,不净观也好,观空也好,都是用智慧来化解,让我们把情欲放下,不要让它作祟,不要让它牵著鼻子走。% |! T9 b; G0 N% ?

    0 `! Z" W, f! {       4.深信因果、戒淫得福' ?0 v% X" o3 o! _$ }* F

    4 L5 [. g& M) h1 P! e& Z8 _1 d如果一个人他对于以上所说的道理方法都不懂,但是他能深信因果,不做违礼违法的事,他就得福了。2 P" }8 l. e& N6 q2 ~1 P$ T: s

    / T+ K) f* n9 _! d% F- j% 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果。以戒淫为因,果报是什么呢?果报首先是得功名如意,眷属如意,能得贵子(好后代)。能健康长寿(夫妻之间能节欲,均得健康长寿)。戒淫能令人身心安乐,最后得善终。中国人所推崇的五福:富贵、康宁、好德、长寿、善终,都可以得到。+ ]& H' z( z: J* ~4 S! A% {$ N# \

      L/ C7 S9 b. M: ~, t2 P8 l1 X) H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人叫何澄,他是一个有名的中医。有一天,有一个姓孙的病人请何医生到家中看病。这个病人已经生病卧床很久了,他家中的财钱都用尽,能典卖的东西都卖了治病。可是病还是不好。所以请何医生来诊治。病人的妻子小声对医生说:‘家中没有酬金给您,我只有陪您睡觉来报答您。’何医生听了之后,很严肃地拒绝她说:‘你怎么说出这种话?我不收钱,也一定会为你丈夫认真看病治疗。你不要说这种话来侮辱我的人格,况且你也是自己侮辱自己啊!’病人的妻子听了,很惭愧地退了出去。晚上,这个何医生作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天神告诉他说‘你行医有功,而且不会乘人之危急乱人妇女,坏人伦常。所以天赐你伍万钱。’这个医生梦醒后,也没有在意此事。可是过了不久,皇宫太子生病,有人推荐何医生去看,服药一剂就痊愈了,即赏钱伍万。与何澄梦里天神说的一样。
    * ~: Y! l& d3 F) p& i+ @  p
    ! ?  @( r% q0 l4 g3 k$ ]+ O7 W     戒淫得福,邪淫致祸。凡是不为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伦理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属邪淫范畴。邪淫致祸。我们不要忘记上海复旦大学陆德明和民国诗人徐志摩给我们的教训。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没有不弃邪归正的。倘若以前做过错事,现在明白了,改过自新,天不惩忏悔改过之人。古德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做过错事的人,更要谨慎自己,学习圣道,恪守礼规,以防失足。《弟子规》明确教导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6 n8 w7 y) T9 K9 Y$ J
    8 H( V5 c5 u1 r7 L! \$ B$ ~
    1 j" _4 @$ M+ b0 n
                                              结束语4 d9 U, q& ^, W
    # d* r* g1 k& b+ B+ m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相聚,也就是研讨了这两个问题:孝与戒淫。孝是立身之本,戒淫是守身之要。人在天地之间,是需要有这样的德行才能站得住,一生才能吉祥如意。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最后,让我们用《弟子规》——这被称为做人子女和学生的第一规范的嘉句来结束今天的讨论,那就是‘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0 \0 h8 }9 J7 q( n9 c+ O- M$ g4 b
                                                                                          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8 17: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8 17: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8 21: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楼主| 发表于 2010-7-29 0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良言!良文!良师!良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楼主| 发表于 2010-7-29 01: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之根本!成才之正道!望崔氏之后人!切行孝戒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9 07: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8-12 03:16 , Processed in 0.056402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