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8-17 10:15 |
---|
|
倭患与城墙及抵御
. |" g7 T7 l" k0 {7 d {
8 S& z5 d. p% c7 V2 m8 [- \
" R$ b+ e1 i' P6 U/ b ' s/ s- O' k# z3 G3 l1 x9 Q: `* A* |
小时候住在乐清乐成西门外,到乐清中学读书,在金溪河畔来来回回朝去暮归。那时候的乐成环城西路是一条石头路,路面的石头打造得长长方方的,但大小不一,高高低低,不很平整,路基很高且紧贴着金溪河伸延。这条路原先是城墙,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侵略中国,飞机盘旋在乐清的天空,炸弹落下的时候,人们从城里四散开来,都涌向城门,狭窄的城门洞,造成人和人相互拥挤和践踏,不利于县城里的人逃生到周围的山上,于是国民党一纸号令将几百年前造的古城墙拆了。
# [# ^! t7 g8 i7 k2 e F5 Z 那个时候,也许古书看多了,放学回家,走在古城墙的墙基路上,身旁那条曾经的护城河——金溪,被夕阳照得金光四射,那眩目的光芒让我困惑不已。寂寞少年迷茫的目光期望穿透流水般的时光,走进古乐清,恍惚里我又看到了想像中的古城墙、城门洞,但那只是漂浮在金溪水面上的一个个梦而已:我是在惋惜那已经不复存在的古城。
( Q% a6 N+ e/ O5 p# ?# a' W 乐清的古城及有关城的一切如同一个谜一直搁在我的心里,直到现在。9 ?7 t; R$ q) F8 O1 {6 r/ D
) l2 E( g9 S# L3 z9 N! N
一2 {4 n9 Z6 i% U, g5 C( L
. C+ Y: n$ T; h4 I
从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建县开始,一千年里,乐清没有一座城池。如果说有城,也只有一段城墙,一个城池的雏形而已。那是在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当时的县衙周围,即今天的市人民武装部一带,筑了一个“周仅一里,高一丈二尺,阔二丈四尺”的围城,这个围城主要用于保护县衙,到了元代的时候,也就废了。 - m+ j+ v2 T- w! O. [+ h+ Z1 F
乐清真正筑城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是在乐清建县九百九十九年之后。为什么在建县千年之后,乐清要筑一座城池呢?筑城就现在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劳民伤财工程,对于距今六百多年前的乐清人来说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
! I' L3 K/ a( J: T+ ^, D2 ^ 这是明朝初年。5 n* d0 u9 y0 ~' r# w$ t
日本一些在国内失意的土豪与浪人,在中国沿海地区,开始武装走私,抢掠商民。中国大地从辽东经山东、浙江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据《明史》记载,“岛寇倭夷,在在出没”,甚至登岸剽掠,这就是所谓的“倭寇”。乐清处于东南海隅,经过建县一千年来的发展,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乐清湾海岸线漫长,自然成了“倭寇”经常出没的地方。( t2 X0 A/ n3 H# X; I4 p; N
我翻读明以前的乐清历史,建县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先祖古乐清人,没有经历过较大的战乱,真是一种万幸。其实,地处浙南沿海的乐清,既没有春秋战国的烽火硝烟,也没有秦汉隋唐的刀枪剑影,苟且临安的南宋王朝,为逃避金兵的追杀,从宁波到温州逃亡的路途中,宋高宗的船只曾在乐清的光王头靠过岸。明以前,古乐清人蜗居海隅,遭受的大都是自然灾难,对于大规模的战乱他们还是比较陌生。现在,隔海相望日本岛国上的倭寇,迫使生存在这块相对宁静土地上的老百姓,倾尽财力“临渴挖井”,筑城以“备倭”,这对过惯了和平生活的古乐清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事实。但“倭寇”当前,不筑城又怎么能守得住呢?( E4 m4 U9 P/ |2 g* J
这城还是筑起来了,虽然简陋,但也还有点像城的样子:“东西两塔间为石城,至溪仍用木栅,濠周其外,水陆各有门。”当时有四个门,东为登瀛门,南为清远门,西有承流门,北有翔云门。
% |& A( r: S1 {" v 乐清县治筑城非常不易,首先是水流与城墙的矛盾。光绪前的《乐清县志》均认为“东城包河,是内濠也。东溪中贯,堪舆家亦为不利。且东溪最巨,或决溢则害于城”。金溪与银溪两条河流贯穿乐成,一下暴雨县城极易成灾。城一筑河水更难流畅,且银溪是城内河,水流又大,一发大水更使城内市民叫苦不迭。为了免除城内水灾之患,官府最后不得已在东城墙外挖了一条东河,从银溪河上流引水出城,一方面使城内水灾减轻,另一方面等于造了一条东护城河,使城更安全些。但这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内水溢不断的问题,为此又设置了专门浚通河流之役夫。
. |7 O+ C \* X) l其次,城与山的矛盾。乐成东、西、北三面被山环绕,虽然筑城,但山高城低,难以御敌。因为筑城,就撤拆民居引发了官府与老百姓的纠纷,最后官府只好“即山址堑其土为之”,就是说从山脚根辟土筑城。但山高城低,从上往下瞰看,城内如平地一目了然,倭寇来了,我们没有制高点。所以城还是没有多大的用处,反而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相当的麻烦。因此,这城只筑了十五年,到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沿海列置了卫所,乐清城又废而不用了。) o0 _7 Q4 U4 w# Z
! u8 E7 P5 _/ c( j
二1 n% R6 i9 M" r3 }
* @. z# r7 P) @/ L$ S/ V" j; |4 F 不过,修筑乐清县城之事还是在明朝倭患越来越严重的情
1 X5 z3 o1 {- Y! c7 ]8 p况下,继续抓紧进行着。
8 ] b$ l* B) f I4 K% n% F 明正德间(公元1506~1521年)开始设置六个门,让民壮守之。到了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吸取了倭寇大举入侵黄岩而黄岩没有城阻碍的惨痛教训,重新修筑。在原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在金银溪出水口,设置了水门,在城两翼安扎四个寨,乐清城终于有点规模了。
, ^% z& G. r/ s4 I2 W 尔后,从明到清,不断修筑,直到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城周八里有奇,城身外长一千四百丈,高二丈三尺;里长一千四百二丈,高一丈八尺,底宽一丈四尺,顶宽九尺”,墙体用石块砌筑而成,北贴山无濠,南附河,东西附溪为濠,置城楼,城门各六,东为忠节门,南为镇海门,西为迎恩门,北为拱辰门,东南为鸣阳门,西北为肃清门,还有东皋、文笔、箫台、仓桥等四个小城门,城上并筑有敌台十八座,城垛一千七百二十堵。' N6 d6 q2 X P4 ^
乐清城真正形成一座完整的城池了。/ B$ G( ?: P) C
明筑城的二百年里,也正是倭寇乱我东南沿海时期。据记载,倭寇多次进犯县城:
4 g+ Q+ H+ q: ]& v; R( b9 h3 b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倭寇攻磐石卫城,久攻不克,于是诈为疑兵,夜间在船上悬挂灯笼,麻痹守岸官兵,暗中登陆偷袭县城,此时城中无任何防备,老百姓惨遭屠杀,有五六百人往城北方向逃进一山坑的洞中,倭寇追至,不分男女老少,全数杀尽。传闻这个坑谷,每到下雨的夜里,有人经常听到鬼哭声,因此这个坑谷被人称为鬼洞坑。
" x8 g0 z2 J" l% n( v% { 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登陆石马,先攻后所,不久转攻县城,守城张参将督兵抵敌,自辰时战到申时,倭寇才退去。# M& ]$ w. o. O/ c) Q8 Y
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四月,倭寇自石马分两路袭击县城。一攻东门,一上西山,气势凌厉。倭寇在山上,凭高瞰城中,摇旗呐喊,城内的老百姓吓得连忙逃走,倭寇乘机要攻进城来。张参将握着剑高声叱责,并用身体挡住这些逃跑的人,一边朝天举起箭期望天能助之。张参将又令人登上城楼,铳炮潜发,一执旗的倭头领应声倒下,跌于岩下,倭寇惧怕,至夜溃散而去。8 d# C, v% R$ G. `) |( y' G
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年乐清开始筑城,到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古城初步形成。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在倭寇扰乱更烈的情况下,知县杨钥受命修城,分三期进行,直到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城池初具规模。明代修筑乐清县城池前前后后花费了一百八十六年,将近二百年的时间!二百年,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要连续九到十代人去担负这项沉重的徭役,还要不断承担筑城的赋税,真是一座二百年家国千秋血泪城!但,这还不算清后来二百多年的筑城历史。1 r/ A# }1 p8 Z2 a3 m) C
面对上述这几个数字,我无法言语我的心情。我曾在《海鸥为什么飞来?》一文里,写到了古乐清人为了生存,在乐清湾以一千多年的血汗,一层层向外海拓展了八到十公里,终于筑成了一条千里长堤,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创造了一望无际的平原沃野,耕耘出了乐清湾畔千万顷良田。可是,我绝对没有想到,在乐清县治的东西两塔之间,一目了然的地方,古乐清人为了一座城池,付出了几百年的血汗。
5 u& N" X% L+ C" m; b ^夜深人静,古乐清人之后的我,在翔云山下的一座寓所里,撰写着有关乐清的文字,疲惫不堪的我经常将额头顶着书桌,我似乎听到了不远处鬼洞坑冤魂的呼叫声,半个世纪前那湮没了的古城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知不觉里我的额头已刻画下一道道乐清历史的沧桑。而布满我周身的,是那种百年筑城的疼痛。
8 }. d+ @8 x" N3 r' w 偶然的一次机会里,我读到了清朝一位叫梁祉的人所写的诗,他曾登临乐清古城南城楼,看着已经颓废之状的城墙,感叹万千,写了一首《城边行》,翻译成白话,意思如下:" u% ~# k8 I$ i- z& u }
古城墙旁的野草一丛丛一丛丛,
$ o5 Y3 I! ?" ~0 S. S7 j! G1 Y/ a 草色浓浓
! X# c. Q* e5 E) T# i 草丛间狐狸和野兔在相互追逐% c8 F6 Q) p' s
老百姓依着城墙,开垦荒地& U. R& d1 z, b) @) r8 ^
挖泥翻土. u. F6 f+ J- Q( P9 O' W
他们拾起了许多早已烂锈了的箭镞# C v( b1 D$ A1 n
虽然是一寸寸锈断了的铁8 ?" D* ], d9 R/ A
但上面鲜血凝结的痕迹
3 v" z( B% R) I) o" v 历历在目) B+ @' C Y) X
我仿佛看到了在卯辰两年间' o; {3 J# k2 Z% @: I9 a
将士和敌人刀枪往来,箭镞交错( _8 z( U$ a" ]4 x, g% o+ m$ Y
相互杀戮,血腥遍地" U; }" t8 L% r+ \3 G5 @8 B1 s% p
粮尽弹绝,围困才解 G# I, _0 E* h \4 o' P2 Y
持久残酷的战斗才最终结束. Y2 a) m. F, A
战士的枯骨沾着闪闪的寒霜! Q$ v/ p7 T8 D1 W2 [
被埋入了山谷间
. F4 h& [7 l3 @6 C1 x 每当天色阴沉,雨雾浓重
7 Y8 b b2 C5 f4 o; w- }+ U 耳边又响起了交战时刀枪的声音( p* D6 @$ ]0 ?/ U
可怜那些无头的尸鬼
6 k% U/ p) o2 C9 @ 魂魄无依无靠,游荡在荒野# R8 e5 L& ]/ F
只能在清冷的夜里哭叫
; _( c8 Y; P1 L- y( V 到如今战壕依然深深, p2 P3 O) o; a+ D* X
壁垒高峻,人迹罕至,
, E* I( B4 I, m& x9 { 城墙内外被毁坏的房屋; F5 F% b u3 P
一片破败
4 I/ M: V4 U8 o 我来到此地,春天将要过去
4 s, a* _2 L# @2 ~ 鸟声啾啾,呼唤着归来归来
4 t; Q) y7 H; C* P! a, k+ T 催促着逃离的人们% A9 M; \5 Z$ ]
我在愁肠欲断里回首往事( }$ N7 G9 ^/ Y0 O, G$ Y% J) {; K
那一声声一声声鸟鸣
8 r; K: P/ u* U* c2 c* \ 更令我黯然神伤* A7 l. t4 t( l$ d
(城边野草丛丛绿,草深狐兔相驱逐。里人附郭垦荒田,掘地城下拾遗镞。寸铁未灰将士心,血痕凝碧犹在目。云是卯辰两年间,劲敌相持多杀戮。食尽围解兵始休,枯骨飞霜埋陵谷。天阴时间金戈声,魂魄无依清夜哭。堑深垒峻足迹稀,至今无复城边屋。我来此地值暮春,杜宇催归唤行人。正当回首愁欲绝,及听斯言倍数怆神……)" r0 D7 y4 ^, |# w, N+ f, H, ?
/ c- ]. S: s0 x# B2 ~5 J( |4 H' q ; g5 T' G! Q0 t( w' U# y/ o# C
三; p1 W4 t1 j# ]
( B! R! N# A5 N( n, S3 _0 ?' }( [6 ^ z 我不知道中国的城郭是什么时候开始筑的。翻读历史,城,确实在抵御外敌入侵时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古人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不胜。”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封建之始,也许是城之作用真正的开始。攻城及守城,已成为这个古老民族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手段。- q) G8 N1 x% d7 k, H
其实,关于城的作用,明清时候人们已有不同的见解。光绪《乐清县志》摘录了前志里的一段话,是关于乐清城与守城人关系的论述。他们认为,城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有用,主要是看用的人是如何用的。乐清城山崇于外,城附于下,无险可峙。当倭寇攻城时,赖张参将奋力拼杀,城足以为用。而近几年前当海寇攻陷磐石时,驻守乐清城的副将张勇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惊胆落,竟悄悄地逃走了,海寇过来,一把火就把城里的房子烧了,城都保不住,老百姓往哪里逃呢?有一座城,不被所用,亦是人的关系。一座城先是以人的缘由而存,现在也是因为人而亡,存亡之机取决于人,选择守将的人不可不慎重啊!. n2 _+ t. u H( b4 ?: l( d* e
古人的见解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一城一池,决不是仅靠守城将士能固守的。, e& c# }& _9 ^, U+ M
在东南沿海的瓯越之地,在乐清湾的山海之间,筑城抗倭,这段历史的确值得后人思考。城郭,凭土而筑,那是一种古老的封建内陆文明,在这个时候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明朝是一个善于筑城的朝代,“高筑墙”是它建国之本,立国后先是筑了南京都城,后筑北京城,并重修了古长城。当古乐清人在14世纪到16世纪,在官府与倭寇之间,花费了二百年的时间,以血汗和着土石筑城的时候,西方冒险家开始航行于海天之间的帆船,已揭开了世界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帷幕。海洋汹涌的波涛已滚滚而来,随着封建时代的没落,城,其能为城?% H9 f! F5 C& m3 V( f
不过,明朝先期抗倭主要还是依靠城堡山寨优势。乐清城在明洪武六年初筑不久,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派信国公汤和到东南沿海整顿海防。年已六旬的开国功臣汤和,为了更好地打击倭寇的侵犯,决心在温州沿海一带建立卫所城。他认为乐清城只是一个孤城,抵不住倭寇骚乱的,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他亲自监督下磐石寨城建立了,并设立了卫治。除了磐石卫外,汤和还建了温州卫和金乡卫。% G! {0 Y/ C6 W6 r- }: M
然而,建造卫所城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汤和在东南沿海征集了三万五千的民工投人兴建卫所城,而民工的粮食等供给均来自民间,有人劝他,老百姓有怨言了,要慎重考虑这件事,而汤和认为“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及细谨”。当时明朝的国防重点是在北方,但汤和在东南沿海以修筑北方长城的气概,艰难地坚持下去,从平阳、永嘉、乐清三县北至山东,汤和共建了五十九座卫所城,这些卫所城成为东南海疆抗倭的强大堡垒。
8 i" d* Z k. T0 b, _7 X9 T# Y 就温州来说,磐石卫的设立尤为重要,使进出温州的海上门户有了一定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扼住了倭寇袭击瓯江沿岸的来去路。当时倭寇中就流传着“不畏磐石城,只畏磐石兵”的说法,这说明官兵借助磐石城寨发挥了抗倭的作用。同时,汤和又重修了乐清的蒲岐寨城,设立了蒲岐所、后千户所等。随后不久,明又断断续续在乐清后所建立了新城,黄华等也设立了寨城,并驻派了所治。嘉靖年问,随着倭患的加深,乐清民众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在各地设立的民堡有鹗头堡、寿宁堡、永康堡等。9 l6 h/ `( K, T H- {
1 ~( Z Z J5 `
四
" v" R! J! O# ]7 D4 N
) r/ p- p; N1 {" Y% w0 d ' ~; y, m7 C- {+ {
明朝的倭寇之乱或者说抗倭战争,为什么在东南沿海持续了二百年之久?不得不让我深思。在有关乐清抗倭的历史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即在这二百年里,明朝陆上大小抗倭之战,有胜有败。但在乐清湾外海的海面上(除了戚继光来东南沿海抗倭之外),与倭寇的遭遇战,记录的都是乐清明朝将士慷慨就义的悲壮场面:
% F: P3 \8 J# a5 j; F 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蒲岐所千户崔兴、百户冯春,率战舰防倭。十月五日,舰船巡逻到霞堡海面上,遇到倭寇的大批船队。崔兴与冯春率兵鏖战,从清晨五点钟一直激战到傍晚时分,箭炮用尽,官兵全部遇害。 _# z. N: |% E0 ]' y' ?
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春三月,蒲岐所千户秦煌,与倭寇在黄华海上作战,这个时候倭寇的船突然蜂拥而来,一些舰船上的官军望风而逃,秦煌与应袭千户魏履谦只好孤舟奋战,连连发射强弩,使倭寇稍许退却了几步,最后倭寇数十只舰船围攻过来,秦煌他们力竭被擒,但他们骂贼不已,最后被杀。
/ n! p/ S0 @; P6 U2 o- p 应该说明朝初期,我国的造船与航海技术还是比较发达的, 从担负南粮北运的海上运输漕船来看,每次都有数千艘的船队 浩浩荡荡行进海上。郑和在永乐至宣德年间的八年里,率船队七 下西洋,都是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永乐死 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已不复存在,从郑和到戚继光抗倭的时 候,一百多年过去了,在明朝的封建统治下,恐怕再也造不出郑 和那时候的船只了,据说郑和的航海图,也被兵部尚书当做不祥 之物付之一炬。当时明封建统治者的专注力依然停留在内陆,海 上防御力量相对薄弱,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并没有更多地应 用于水兵,它的军事防御重点一如前几代封建王朝一样,仍然在 中国广袤的西北等地。
; H' v5 U, Z$ u2 B 难怪,明水军在东南沿海的海面上与倭寇遭遇,总是败多胜 少。就军事实力上看明水军不如倭寇,特别是手中的武器的确比 倭寇差多了。据我考证,这个时候的倭寇已装备了一种管形武器 叫鸟铳,亦称鸟嘴铳,与过去的火铳不同的地方是,侵彻力强,命 中精度好。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东南沿海平倭的战斗中,这种鸟铳曾被明朝缴获。其实这种鸟铳原是中国制造的,却经日本人改进,现在明朝又拿回来进行仿制。8 u0 A2 d: }0 a1 W. B
我翻阅抗倭的历史记载,常常为为国捐躯的勇士而扼腕长叹,为懦弱者而悲哀。掩卷细思,我又发现了抗倭战斗中的一个现象,就是戚继光招募“戚家军”之前,驻守东南沿海的明军,除了个别将士如蒲岐的崔兴等人外,敢于拚命,相当~批驻军及大部分民众害怕倭寇。这不是个别人的贪生怕死,而是面对倭患的一种普遍心理,对于这些来自海上的强敌,卫所驻军还没有交手心里就发抖,不是望风而逃,就是临阵脱逃,尽管有少数勇敢者,自然寡不敌众被战死。这种害怕,其实是中华民族这个内陆民族对海洋的一种恐惧心理的总体反映。2 i3 b2 e$ s& o; S X& d& V2 S
在东南沿海筑城,建寨,设堡,实行卫所防御,不仅是一种防守措施,同时也是一种陆地民族的心理依托。海禁,岛屿移民,坚壁清野等牺牲经济发展的方法更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退缩。这一切,都是内陆民族的固守心理在起作用。
2 h$ Q& X' u' \2 y 我认为,崔兴等明朝海上守军这个时期在东南沿海海面上,与倭寇的血战,其实是近代甲午中日战争的预演。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四百八十多年前发生,如果此时,这个创造了古老而灿烂陆地文明的民族,对蔚蓝色的海洋,消除些许疑惑及恐惧心理,并勇敢走向她,也许中国与日本近代海上等战争的胜败,绝不会是现在史书所记载的这个样子了。, O8 z1 w$ Y9 H# s4 f
而在这时,在浙江宁波一起日本贡使引发的纠纷,又导致了明王朝的进一步闭关锁国。明朝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日本的贡使贿赂宁波的市舶太监,致使市舶太监在海关货物进出事项中一碗水端不平,造成日本贡使打架,并使当地的明军伤亡。嘉靖皇帝闻讯大怒,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置之”。于是撤销了市舶司,海禁更加严厉。在海防废坏的情况下,海盗与倭寇活动到了嘉靖之时也就更加猖獗了。( G* A; O6 |- X- k7 n
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明初的倭寇只是一种侵扰骚乱,到了明嘉靖成为一种极为严重的“倭患”,而使倭寇的侵扰演变成为倭患如此漫长的主要原因,是封建明王朝自身的固守闭关政策所造成的。不过,此时在乐清及东南沿海出现了戚继光等抗倭英雄人物,他们让明的抗倭战争在最后蒙上了胜利的曙光。7 V" D' y, W. s9 l" R
0 K; m9 e* W" r( c8 x
# R' T3 h; g6 g 五. o5 F% X% j0 [7 G
: r! j f# U. P& H) f0 V 在倭患及抗倭之中,老百姓和明驻乐清官兵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壮烈的抗倭场面。虽然时光流逝已有六七百年,有关乐清的抗倭记载零零碎碎,(戚继光在乐清的抗倭我不想在此涉及。)但以下三件事已足足让我悲愤不已。
3 f7 }/ i* Y5 }3 }, E* L4 c" H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春三月,倭寇攻人黄华。清光绪《乐清县志》记载了勇士栝人抗倭的事迹。栝人,是从内地招募来的。《温州市志》上说,是处州勇士。处州,即现在丽水等地。勇士栝人有三十六人,骁勇异常,这些栝人都穿着厚纸做的盔甲,使用铁抓,只要与倭寇一相遇,就勇猛向前。当时正好雨下得很大,这些勇士们的纸甲尽被打湿了,人数也不多,不能胜倭寇。于是,稍微撤退了一下,想选择有利地势,但回头一看,桥已经断了。而倭寇数千人尾追栝人勇士,这些勇士行走自如,不慌不忙,倭寇追得紧了,他们就用铁抓反击之。倭寇退走他们追,倭寇追来他们反击,如此来来回回,倭寇最后不敢靠近这些勇士。这些勇士准备从埭坝上渡河而过时,恰好埭坝塌了,由于栝人不会游泳,都跌落水中,倭寇乘机射杀了他们。他们沉浮水面上,很久才死去。尔后这条河上,常常有人听到鬼哭之声。5 h3 f( o) l6 M3 H' E4 f5 W! c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从台州太平县(今温岭县)境地突人蒲岐,蒲岐所世袭副千户崔海当即时率其子崔廷举及官兵星夜追剿,至四都箬袅杀掉了两个倭寇。第二年的十月十三日,倭寇窜到芙蓉,崔海领兵追剿至芙蓉,敌众我寡,官兵心寒胆怯,崔海独自突人敌阵奋勇拼杀,最后阵亡于芙蓉港口。
5 m, V2 Z/ r* \$ } 崔海是第三位殉职于抗倭的蒲岐千户。在此我不禁想起了崔海的太祖崔兴。崔海死得英勇,他的太祖崔兴死时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崔兴十三岁就袭任蒲岐副千户,传说崔兴在上京参加武术比试的前一天,大雨中练武,雨中举剑起舞,舞罢,回到堂上看看自己身上,沾了一滴雨水,他一下子变了脸色,打消了参加比试的念头。他说,我的技艺还不够,在战场上,这一滴雨水便是一支利箭。" H; E8 b* n2 U4 ?& c7 u
崔兴抗倭惨烈牺牲的最后场景,蒲岐民间也有一个传说,至今历历在目:崔兴等人弹药打尽了,箭也用完了,便一齐跳上倭船血战。崔兴的头颈被砍了一刀,还是拚命厮杀。冯春也受了重伤,他倒下时发现了崔兴的头颅斜挂着,说,“千总,你的头快要掉下了,好好扶住快逃上岸!”崔兴一听,看看血淋淋的自身,扑通一声倒了下去。崔氏的第三代崔瑛也是在抗倭中阵亡的。蒲岐崔千户一家三代为抗倭捐躯,在东南沿海实属壮烈。 @) C% g a1 x0 t' B8 C
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四月十七日,倭寇登陆磐石,驻湖头,掳掠白石达七天之久。当时白石钱雁有一女儿,只有十八岁,和几个女同胞躲藏在东狮山米筛冈山洞中,被一倭寇发现。钱女对该倭寇说,我有首饰藏在别处,你随我去取再跟你走,她从容地引开了倭寇,使乡亲免遭于难。她自己则跃身千仞崖下,不屈而死。与此同时,白石钱泳之女和父母同时被倭寇俘获,钱泳之女对倭寇说,我愿意跟你去,但要先放我父母,倭寇听从了她的话,钱泳之女见双亲逃远了,与倭寇到了合湖,跃身水中,被倭寇戈刃而死。% Q7 n2 v( C! t% }0 }7 o# m9 j
从明初的洪武年间到明中期的嘉靖,近二百年的筑城及抗倭,是一场漫长的战事,就乐清来说,自然苦不堪言。倭患及抗倭之战是很复杂的,乐清濒临海湾,海岸线漫长,除个别偏远山区未遭倭患之外,其他地方深受倭患,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一些商人、当地的海盗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兼行劫掠,倭患的残酷性是乐清建县以来所罕见的。光绪《乐清县志》记载,仅“嘉靖数十年间,倭连岁人寇城,城虽侥幸全而人死者甚众。东西两乡,河上闻鬼哭,井中嗅人腥,有邑以来,未经之惨”。
7 ?7 f9 s+ H# I
) j: _& }( }& a/ A' `- A ( ~; j2 h9 E$ X1 \! U5 s8 f) N* e
六+ |6 o) a. y5 ?/ e
2 s9 m5 y. l B
在这篇文章快要结束的时候,公元2001年春天里的一天,我来到乐清蒲岐,似乎要寻找那一鳞半爪抗倭的遗痕。岐山的崖头嘴下正在涨潮,海浪漫过绵长的海涂滩,滚滚而来,在阳光下泛着一片片白晃晃的亮光,如抗倭古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看来,我一时还无法从倭寇带来的灾患阴影中走出来。 春天的和风里,我在岐山附近转游着,这里草木依然青葱,时光的潮水冲走了一切,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9 u) ?; l" E7 M+ S9 _2 F6 V4 F/ [# K" d 这个春天的午夜最后时分,我终于从蒲岐一间海鲜小酒馆里闪现出来,醉眼朦胧,脚步踉跄。不经意的抬头间,发现自己置身于蒲岐的西门外。月光下,只有一座黑黑的城门楼孤孤地与我相互伫立,门楼两边城墙
8 N1 x) i! b# N$ x( _' ^3 J+ j# [0 H6 Q早已被岁月烟尘所断,仿佛是一位没有手臂的古代勇士立定在海边。我打量着“定安门”这三个大字,感觉眼前一片血红。门洞幽深深黑黢黢,怎么也看不到头,好像是古乐清时间隧道的人口处。一阵海风吹来,我的酒也醒了大半,定安门其实并不高,这么矮的古城能抵得住当年从海上摸上来的倭寇?8 S2 `0 o. y1 [7 k
潮起潮落间,我好像又听到了古乐清沿海战斗的号角,看到了那海边山头上一个个古烟墩上的烽火。四五百年过去,乐清大地上的古城墙也几乎在山海之间消失殆尽,筑城的疼痛及倭患带来的创伤早已被现代人忘得一干二净。只有我这位时光的遗民,在历史的黑夜里行走,发一声长叹而已……) k% T, c: N8 p$ B W& r
8 u, \/ q, C( H2 o) t! R$ Z / x" A5 G: S/ s; L
1 o- M* V8 {/ ]% V% G8 r2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