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1261|回复: 6

风雨包公墓(细读一下与我们崔家有联系的记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6-29 19:17
  • 发表于 2010-6-25 09: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雨包公墓合肥是包公的故乡。合肥环城河东南角有一段较为开阔的水面,被当地人称作包河,明代以来河中的岛上建起了包公祠,从此香火鼎盛,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包公墓在这里重建,与原有的包公祠堂以及新建的清风阁等纪念建筑共同形成了包公文化景区,每年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人。
    % S- j# s$ s+ D  包公的名字叫包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官吏。历史记载,包拯在为官入仕的一生中,生性刚毅、处事严明,重视调查研究,坚持惩恶扶弱,深得下级官吏和百姓的好评。他策论国事能高瞻远瞩,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在他管辖过的地区,不断修改地方法制,一方面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另一方面加强市面管理、惩办贪官污吏,以增加国库收入。他重视调查研究,执法如山,自身清白廉洁,不谋私利,因而得到百姓的尊敬与赞扬。“包青天”的美名被载于史册,更流传在百姓的口碑中。 , O$ {4 w4 v( a. n2 k
      合肥包公墓,原址在距合肥以东七八公里的大兴集,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地面建筑被毁而近乎荒芜。一九七三年,由于附近一家大型企业的扩建,文物部门组织人力开始了对包公墓的抢救性发掘.包公墓志边长1.25米,厚15厘米,整块青石制作。墓志铭洋洋洒洒三千多字,为《宋史.包拯传》的三倍,是迄今为止记录包公最为详尽的史料。《宋史.包拯传》就是根据包公墓志铭编写的。解读包公墓志,第一句就说:“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始以孝闻于州闾”。包拯29岁时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建昌知县的官职。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行,包拯便依从了父母。不久朝廷将包拯改任和州监税官,双亲仍然不愿离开故土,包拯考虑为国尽忠之日尚长,而行孝之日苦短,于是再次放弃了做官的机会。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守孝三年后,他才在乡邻的劝勉下登上仕途。此时的包拯已经39岁。包公在家乡只做了两年庐州知府,却为乡人留下了不徇私情、依法打亲娘舅板子的事。这些在墓志中都有记载。称“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 这就是包公的由来,可见“包公”是包拯在世时人们对他的尊称。
    ; R- G" s- c* q! i7 @6 f

    ( A8 g" J8 a0 x7 ]  S7 X
      墓志铭中,也记载了包公以大义为重,不惧贪官豪强,并敢于上书皇帝查办枉法权贵的事迹。应该说包公一生在外为官多年,主要经历均不在合肥。其直言敢谏、公正严明、关心百姓、为官清廉的形象除少量见诸历史记载外,绝大多数为流传民间的故事,当中不乏引申发挥甚至移花接木、想象杜撰。因此,包公墓的发掘是将传说还原为历史,还是提供一些新发现,成为人们的期待。发掘过程中引人注目的是包公这块巨大的石质墓志铭已经破碎成五大块。中心的穿孔表明系外力重击所致。那么是谁毁坏了这块墓志铭?墓中发现了包公和夫人董氏两个人的墓志铭,但却只有一口棺材。棺中遗骨究竟是包公还是夫人董氏?或是兼而有之?董氏墓志盖为什么少了一只角?一系列疑问使得发掘工作扑朔迷离、疑案重重。
    ! w( H5 p" ]5 R+ U2 k  历时四个多月的发掘,整理出包公及子孙墓葬共12座,获墓志六方共一万多字,是这次考古发掘的最大收获。其中包公长媳崔氏墓志竟与包公的墓志同样规格,令人不免疑惑。崔氏墓志的记载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包公长子包意早年病死,其妻崔氏替丈夫供养公婆。包公去世时,幼子包绶只有五岁,由嫂崔氏抚养成人。包氏家谱记载了崔氏以节孝受到皇帝封赏的事。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描写包公幼年父母双亡,由长嫂抚养,以嫂为娘。实际上长嫂如母的故事发生在包绶身上。历史记载,包绶一生虽无大的建树,但为官清廉,合肥人也尊称其为包公。不料,包绶不惑之年却病死于赴任履新途中,令人为包公后代命途多舛而扼腕叹息。多年后,后代将包绶棺木迁回祖籍,安葬在包公墓旁。包绶墓出土文物仅简单的几件日常用品,可见包公一世清贫,无多余之物传给子孙。其中一方歙砚引人注目,证明包公在端州为官时不取当地一方砚台之事并不是虚传。所有陪葬墓整理完毕后,考古队又把眼光转移到包氏族谱记载的包公墓上,按照家谱记载,小土坡的顶端位置应是包公最初下葬的墓穴。但是不久前经过了一次严重破坏。为了慎重起见,考古队还是认真地进行了清理。经过清理,地宫的残迹显露出来,从其居高临下的位置看,说它是包公墓,人们不会提出异议。恰在此时,在墓门外发现了董氏墓盖上缺失的那只角,据此,考古队认定这是包公夫妇的合葬墓。就在人们认为全部工作已经完成,准备撤离之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又发生了。 0 C4 ~/ @6 ^* z) b0 r- L
      八十年代,合肥人怀着崇敬的心情,选择靠近市区景色秀美的包河边,重建了包公墓园。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包公终于可以入土为安了。
    / j* y" r. L4 F* Y% g) _  包训芝是包公三十六代孙,包公墓园重建完成后,她成了这里的守墓人。早先,包训芝家中珍藏着一幅祖传的包公像,是包公六十大寿之时由弟子画成并献给包公作为寿礼。画像上的包公乃是儒雅书生之相,决非戏曲舞台上的黑脸.引人注目的是在多种版本的画像中,包公头戴特殊的官帽——两翅超过双肩。据说这是皇帝专门为包公设计的。朝堂晋见皇帝之时,文武百官争相启奏,包公个头较矮,总被挤在后面。于是,宋仁宗规定,上朝时谁碰到此帽便立即问罪。(民间流传包公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是说包公不仅白天能审人间的冤案,夜晚还能判断地狱的不平。显然,在人们看来,对包公的崇拜已经上升到对法制与正义的崇拜。)包训芝作为包公嫡传后代,珍藏了多年的画像毁于文革的动乱之中。现在保存的是由见过包公真身像的包氏族人和朋友根据仅存的记忆请人绘制的。包公真身画像被毁,在包训芝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终生的憾事。从此也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关于包公长相的谜。 - Z7 v  J( i7 L9 j$ M

    * H2 ~2 P4 }0 j# p7 x; i/ O
      北宋嘉祐七年宋仁宗见包公年事已高,家中又无田产,曾下诏赏赐包公在庐州地界的巢湖。以解决包公退休还乡后的生计,包公坚辞不受,只要了庐州城郊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清理淤泥后,令家人在护城河中广植莲藕,并以打鱼等为生,从此这段护城河就被人们称为包河。据说包河所产之物颇有一些与众不同。河底所产莲藕断开无丝,池塘中的鱼背黑如墨,人们都说这分明暗合包公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性格。品尝一顿包公的家宴,人们发现,尽是包河中所出产。原料取材大众化,颇有些土气,但绝无奢华,体现了包公俭朴,平实的作风。无论是包氏宗谱还是包家墓地都能看到流传的一则家训。这是包公去世前留给后代的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公觉得,对子孙的要求仅仅留在纸上是不够的。还要刻在石碑上,不仅代代相传,而且将其公诸世人,共同监督包家后代。)事实上,包公之后,包家鲜有为官和经商者。今天距合肥四十公里的凤凰山下,守着包公祖居边的水井,依然生活着包氏后裔。过去因闭塞而清贫的光阴被现在渐渐殷实的日子所取代。也许是受包公耿直的影响,在这一带,务农为生的包村人以鲜明的个性而出名。 包村边上,在埋包公衣胞的田地上,人们建起了一座小庙。当地有个说法:衣胞埋在哪里,心就想在哪里。包村的人们希望包公能永远呵护自己。 5 A  l+ k* c" |5 S4 ?, s4 c
      包公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东南亚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的心目中,应该说是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形象可以说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品德又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25 10: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25 11: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25 19: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8 09:28
  • 发表于 2010-6-26 10: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8 09:28
  • 发表于 2010-6-26 10: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28 07: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8-12 11:11 , Processed in 0.050297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