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Z3 H. @3 B8 I8 L( I 穿过崔岙桥,崔氏宗祠便映入眼帘。门前屋檐下,几个高悬的大红灯笼仿佛还在诉说着新春佳节的热闹场景。推开油漆有些脱落的红色木门,穿过天井,古色古香的戏台吸引眼球。飞檐雕花、藻井雀替,透出古典的美。“小时候,逢年过节戏班子在台上做戏,村民在台下观看,好不热闹。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在舞台上次第亮相,演不尽世态百相,看不尽人间冷暖。还有村民在这里举行结婚庆典,拜天地、拜高堂,好不喜庆。”陪同的村民郑利波告诉笔者,这里承载着崔岙人很多美好的记忆,可谓是崔岙人的精神家园。' p2 {( X' e* l# a7 R- k
- ?% w$ q) m" ]# Y1 y 告别崔岙宗祠,踏着长着青苔的青石小径,穿梭在古巷里弄间。木质古宅已不多见,不时有青砖黛瓦的屋檐从高墙中探出头来。在里弄的一角,目前居住着4户居民的“奠厥居”颇为醒目。大门横梁之上,一块长约2米、宽约0.8米的石板嵌入其中,“奠厥居”三个字遒劲洒脱,字里行间透着崔岙村祖辈的豪迈与飘逸。 ( L3 x; f6 G# \9 O/ D% G* k5 q$ o' p9 o
0 j( c- k5 N/ J; L3 e* e% Y5 F
+ F. R% g. p* X" e- q4 K. V/ u+ o) }0 ^ N4 u9 I. W8 z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很多木质古宅已被钢筋水泥房取代,让人遗憾。”郑利波介绍,村里的大田里本来是典型的江南木质老宅,居住着20多户居民,现在仅剩几间老房子。& G* x- H. H; }5 m5 W& l
, Y- E% |: c9 ^% M8 a: R& _- ] 红色文化辉映 3 ^& y. f2 M( V6 c3 ]0 s 继续沿着里弄深入行进,一座上下各有4间屋子的两层青砖楼房赫然出现,楼房外墙、窗楣上红色的装饰线条,让这幢中西结合的建筑体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走进正门,门顶正中雕刻着一个圆形的标志。( l t/ C" E+ c8 L
5 N1 C% t- O7 y- O! z; M “这是鲁迅的好友、革命烈士崔真吾1929年创建的启明小学。这个圆形标志为校徽,校徽下为奔流的樟溪,中为巍巍四明山,上为红色五角星,象征红星启明大地山河。建筑正中书写着‘鄞县启明小学’5个篆体,寓意‘启迪民智,明识礼仪’。”郑利波介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启明小学是革命联络点,“浙东刘胡兰”李敏等烈士曾在此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崔真吾、崔绍立、崔金康、崔绍绚等烈士也是土生土长的崔岙人。+ s5 H! j' d1 O( g6 K
8 I3 \& T# C A+ v. ~' @8 K: x
据悉,新中国成立后,启明小学改名为崔岙小学。1999年,崔岙小学被合并到章水镇中心小学,启明小学旧址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如今,作为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启明小学得到修缮保护,与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连成一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 g* n: X; z' V* o7 w5 }" b0 g3 q2 L$ R% N: q, u9 X
为了留住浓浓的乡愁,2015年,崔岙村制订了《崔岙古村保护情况、目标和保护要求》,为保护和管理好古村的历史文化遗存、传统风貌等划出了红线。 E+ ` |7 b3 N$ B: I$ @ {5 w; O
' \3 x; c1 j x- h2 V0 D 今年,随着章水镇小城镇综合整治行动的启动,崔岙村迎来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保护的新阶段。“今年会对崔岙村沿樟溪河两岸的建筑改造恢复为统一的传统浙东民居风格,启明小学旧址则改造成为村文化礼堂。此外,投资3000万元的崔岙村四明山居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今年也将开工,预计两年后竣工。”章水镇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崔岙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范。# q- B9 e' p! [- h4 V
* j" _1 K6 r(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