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1126|回复: 0

“崔旗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9-4-2 20: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户部山上最高等级的大院之一崔焘故居在民间又称“崔旗杆”。2001年,崔家大院修复改造工程中,发现清嘉庆十三年(1808)一方《永远示禁》碑:“郡城古迹,凡有关风水者,俱不准附近居民擅自拆毁。户部山旧存玉铃、右节、左丽、金雉四门,历经重修,更应仍存旧制保护。特出示禁止,以使附近居民及乡保人等知悉”。此碑告诉人们诸多旧事。
    " |8 q* |6 w; P- K" g    崔氏家世
    # a2 I; I; N5 b7 v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分为上下两院,俗称翰林府。我因居住在户部山西,崔家大院修复前后,多次出入,目睹了翰林府的变迁。
    + h6 a4 C0 I7 A2 j4 f& N1 `0 u    关于崔家大院的迁徐历史,现在又多人进行研究。刘玉芝先生说,根据徐州崔氏族谱记载,崔氏祖籍山东濮州(今鄄城),明嘉靖年三十六年(1557)先祖翰林崔海因不满朝政,率族人迁居铜山县吕梁城头村(今铜山县张集城头村)。“七世祖岫公,贡生出身,乾隆二十年授宿州判官,清乾隆年间徙居徐州户部山”(崔氏族谱)。; |' {8 i; Z+ j3 a7 D% c' f3 R
        据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考察,河南温县崔氏有崔海外出为官。温县崔氏与河南巩义孝义镇白沙村崔氏是一支,始祖崔思义明朝洪武四年从山西长子县兴宁村迁来。白沙村祠堂大殿为“同治甲戌(1874)三月彭城崔廷桂恭建”,书写的 “念兹厥初” 木匾依然高悬。(崔氏网)此谓崔氏从山西迁来。
    ( f: T0 Y% ^8 ^% L/ W  e; A6 Q1 F    吕梁城头村,在徐州东南,昔日是个荒野,人烟稀少,权可避乱栖身。如今却是个优美山村。杨春茹先生曾跟随崔家大院人,寻访了城头村。看到这个五六百户人家的村庄,村貌清新,民风淳朴。不但一半以上是崔姓,旧居门前还有旗杆石。而且在峰山山坡居然还有崔氏的祠堂、牌坊的遗址,当年松柏蔽日,泉涌清流。1938年徐州沦陷后,遭到日寇野蛮砍伐。现在的树木,则是近年来崔氏后人栽植的。这里的崔姓人说崔赞是他们的始祖,并有崔赞的墓碑。可以认定,吕梁城头村,是崔氏的肇基之地。
    # h. {+ ^% c' ^    崔家门前双旗杆
    0 p+ x% u2 l% B1 T' p+ x6 k    崔家大院修复后,门前立起两个高高的旗杆。这旗杆可不是随意可立的,也不是有钱就可立的,在中国,家门前立起旗杆,是功名的象征,因此旗杆也被称为功名旗杆。某人在科举中功名后,在宗祠前竖立旗杆,一是说明该户考取了一定功名,旗杆是一种标志、一种荣耀,一种社会地位,受人景仰。徐州周围县区,有不少“旗杆村”,即村里某户门前立了旗杆,成为村子的光荣。
    - I% t% P+ S1 s+ x3 ^    徐州崔氏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有2位翰林,5位进士,为官者达13人之多。一般人家贡生即可立旗杆,崔家旗杆是翰林旗杆,双翰林双旗杆,规格甚高。这双翰林,一是明代嘉靖崔海,一是清代道光崔焘。
    * g' {) L) L4 @. a  s# n) G7 z; r    迁徙徐州后,崔家以道光年间的崔炘、崔焘兄弟两人最为有名。崔炘以增生任广东高州通判,升广州同知,后以老父病重为由还乡。次子崔焘为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历任河南通许知县、裕州知州、郑州知州、怀庆知府等职,为政宽简,放赈救灾,深受百姓爱戴,咸丰四年(1854)卒于任上。
    2 \( N; p( w3 E: I: W$ f) w, e    徐州市文化局夏凯晨、刘玉芝先生告诉我,立起崔家大院前的旗杆,并非容易,一是树种木质要好,坚挺经久,二是要达到高度,20米。旗杆立起,旗杆顶端为银制的旗杆帽,俗谓上面有斗,寓意不一。有资料说若是进士出身的旗杆上半部将做两个斗,举人做一个斗,贡生没有斗。徐州崔家旗杆就是两个斗。斗里存放何物?要放着五谷,以祈求五谷丰登,家族兴旺。悬挂的三戟旗帜,上端悬挂着“崔”字旗幡,背面是皇帝表彰崔氏家族的诏书。当年立旗杆,是一件盛大的喜事,举办很大的排场,要披红挂彩,燃放炮竹,请唢呐班吹奏,宴请当地官员、恩师、耆老、亲友等等。# H) A) n, y, ?8 I! b7 ~
        崔焘与恩师# t, U: @, D  D- D: J; s
        崔焘的恩师是徐州窑湾的王廷珍,王廷珍即今新沂市窑湾镇土楼村人,生于乾隆年间,得寿90余岁而终。崔焘是王廷珍的得意门生。在崔焘给恩师撰写的碑文里,说:
    + {5 y8 f) x1 k( M% L' k% d    玉山先生王五公,讳廷珍,岁贡生,名士也。工诗,尤长七言,所著……诗数百首,焘任河南太守时已刊刻行世。……早岁行教西方(指徐州),焘年十七即从先生游。所得讲授,幸擢巍科,皆赖先生之力为多。迨晚年,三次掌教堰镇崇德学社,至今东方之学者皆曰:若人品之高、学问之纯正,无论贤否皆知。# D) M# {( T9 h, H$ l; C) f7 D6 s
        挽恩师王廷珍联:十载亲承侍函丈如侍庭帏非比寻常称弟子;一朝永诀思德音兼思道貌更从何处哭先生。) `6 [+ S/ F3 f' p" g( \
        徐州学者徐建国分析说,《碑文》记录了崔焘的数则信息:崔焘17岁师从王廷珍。在王廷珍的弟子中,只有崔焘“幸擢巍科”,故曰“非比寻常”。
    $ Z0 e. a/ J! u; f0 _    徐建国说,王廷珍的诗文集在崔焘任职河南时,已经由崔焘“刊刻行世”,为尊师。王廷珍“早岁”执教徐州,崔焘师从王廷珍时17岁,蒙王廷珍“十载亲承侍”,故崔焘中进士时为27岁,时为道光九年(1829)。其实,还有一则信息,即,崔焘《庚寅闰夏入都,谢同学招饮》中有句:“鸿轩凤举想翩翩,卅载追随接胜缘。泮水曾欣芹共采,云山好记砚同研”。“鸿轩”“泮水”“云山”,即可推知王廷珍执教徐州,应该是在云龙书院。3 B5 G# G7 O( }5 y0 W
        以上这些资料,均来自陆保伦先生的《徐州明清教育》、《我与学校七十年》,此两册书陆保伦先生均有见赠。我曾请教他关于云龙书院资料,谈及崔焘,陆保伦曾有此推测,并告诉我说,崔焘是好学模范,尊师模范,是清官模范,如此才会成就崔焘。
    2 M# L1 B" [1 m+ [    每块砖刻都要保护; U4 Q. r: X( m8 K5 a
        十多年前,在崔家大院还没有修复,我在同事崔项英陪同下,走进崔家大院,走访了崔氏后裔崔相木先生。那时,院内诸多残垣断壁,屋脊塌陷,梁椽裸露,斗拱脱落,亟待修复。唯有崔家居住的院落,瓜棚遮阴,绿树簇簇。崔相木先生介绍了崔家翰林府鼎盛时期的平面图,展示了自己珍藏的雕龙插屏等崔家旧物。崔相木讲了许多故事,流露了对祖居命运担忧,对先人的怀念,讲了为如何保护、保留崔家大院每间屋、每个大院,甚至每件物品所付出的努力。; w% x6 d! ^% ]; f
        在过道、廊檐下,有一堆堆建筑构件,包括青砖、筒瓦、础石,还有一些屋山上的砖雕、残缺的石雕。我说这些东西将来家院修复时还可以用吗?崔先生说,有的能够用上,有的可以作为复制的实例,看看原物是什么材料、什么工艺,有参考价值。他说,他有空就在院子里转,发现什么旧物,都一一捡拾起来,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啊,都是前人的血汗,都是文物,一点都不能扔掉。; b' m- j( ^* l7 z
        崔相木他们难忘,在1999年拆迁的日子里,尤其是深夜,几次与盗窃者的对话与劝告。那时,几个盗窃者手持电筒,拿着铁锤、撬棍,在旧房子里敲打、别撬一些木雕艺术品。崔相木他们对盗贼喊话:“不能砸,别撬了,那是文物。”喊了又喊,劝了又劝,盗贼不听,反而威吓说:“不要喊,再喊砸死你们。”面对威吓,甚至凶器,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大义凛然地,冒着生命危险,斥退了盗贼,尽量多地保护了经历数百年的崔家大院文物的孓遗,这是户部山其他大院里未曾有过的遭遇。这是崔姓人对祖宗荣耀的守护,更是对国家级文物保护的贡献。- c# m, d* `+ s- [! Y4 D- m' {
    ' P- t' `* D" v/ X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7-31 19:59 , Processed in 0.049361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