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1244|回复: 0

兰州崔家崖崔氏家谱序(简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8-12-10 1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崔氏家谱序(简体)—兰州崔家崖' i" f: S( {6 k
    2018-06-29 11:20 崔氏文化) I) }+ {8 q8 Q( l/ X( Q% f

    1 t  ~* R4 a, t6 G4 n崔氏家谱序1(简体)' \" U0 r2 q5 V0 t. c! s

    2 _. `- e2 E. ]8 ?兰西二十里许有巨镇曰崔家崖,始盖荒陬2旷漠区也,而襟山带河3蔚然胜地,崖以崔名。乃自宋神宗元丰初4崔氏始来自晋之洪洞者,槐发5公实卜居于斯,于今八百余年矣。其云礽6不可谓不远,世泽不可谓不长。中经元明清三代而一姓绵延,视历朝之存废兴亡,忽焉如坠者不可同日语也。崖之下川平如掌,元至元7间崔氏报垦为耕地。河流中大小草滩十数,有曰马滩8者崔氏所献明肃王牧马处,故以名焉。崔诚望族哉,惟年湮代远谱牒久佚9,世系遂不详。今其裔前甘肃陆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团长积福君重作家谱,将以振遗绪而绍来叶10,甚盛事也。远者不可悉,惟有清嘉庆间崔氏叙事碑犹可考见概略,斯碑即崔氏数典毋忘之资也,可不宝诸11!按碑所记,其族有迁至河北红柳台12及洮沙13与凉14之黄羊川者,以谱缺莫能详稽,同宗每引以为憾。夫家乘之所贵,上以追远慎终16,述祖功宗德于无替,下以垂谟17示范,励子孝孙贤于方来18。非徒以考统系19,而统系固其大端也。吾国以家族制20为奠国之基,严血统而亦定民族,所係岂浅鲜哉!予重积福君之请为叙其畧如此,并以考之世系,列诸简端,即此断代为史之例。俾21崔氏子若孙世世守之,木本水源,支分派别永矢弗谖22,不亦善乎!9 W" U% N7 K9 P/ Y' S  o- @) J- Y
    5 f9 a6 I  w' U0 B6 _7 Z  n
    清赐进士度支部23主事前甘肃政务厅厅长
    2 G5 a* \& n" f. a( [. b7 o3 L9 x5 \
    王烜24谨识25(印章26)! x) {( Y' ^2 w3 |
    . m! s! l. D% j
    崔氏始祖名槐发,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人也,至兰卜居西郊崔家崖,生三子,老庄只留一房,而两房有移居本县红柳台27及姑臧黄羊川者,迄今列祖之名讳失考于万历28年,而可考者曰天民、天进、天福、天友,迄今阅世已十世29矣,又相传谓有居兰之北山及洮沙县30者,因家谱失传皆无可考。
    0 r6 i) L6 |$ m; E7 M" k6 X! s6 E2 |
    第一世 天
    , N. Z+ Y$ c0 v2 }2 Q4 W+ I, g/ E( z  M8 {/ E, _2 ~  R
    第二世 仁、进、泉、清、浩、汉
    6 D) t; S& m4 L1 r  x6 K0 |! B# C5 [
    3 J# o. u4 W# r3 m: h+ e第三世 国% l( H1 Q' ^6 L# W

    6 c7 B( C& _: U& F8 ]+ W* K( n第四世 文$ x5 D/ g/ q' l2 t+ i
    $ i- k4 F* s( L/ V
    第五世 蕴(yun)
    $ L# [: |& i! E  w% |, [6 G4 E( A
    ! M1 Y4 @7 W: y. _5 ?: r6 R第六世 学+ O. N( G) P6 a1 ~1 Y

    - i. U) C8 S$ B$ `% s, z1 C第七世 廷、有、尔6 O+ F4 M% p* \8 S+ b. m; u: d
    2 |% o6 ~6 h: j# \) K1 Z
    第八世 生、建
    - V( ~6 G  _4 a# R- y( n9 T- n# F( W) S7 S7 K; s$ z+ X; W7 P
    第九世 春
    5 ]' \$ S' E4 c6 [* z+ _; I& x
    ; i1 U" F2 Z' c0 V第十世 集
    ) R+ q. C$ Y) {1 ]" b0 E! v% o4 R; v! k0 t1 p; U' b
    第十一世 林
    ; [5 G  l" [1 o9 F" G! j2 p! C
    ( V' ~+ b  I4 s, ?8 N" ?( W第十二世 延
    : }1 l/ S$ q3 E0 W2 R( ~8 l1 [' O8 G/ i
    附:派字摘千字文十六句,共六十四世,于延字下接续:: l( h! R, G" g

    $ P+ `' K  M0 g: l5 E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崑岗, t- D+ L8 x( a) W. F9 c5 z

      `+ P. u1 ~2 u1 x' n' s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行端表正
    8 |4 h" z& A8 B( y9 I
    / E1 `( x9 t4 a+ a/ D6 S; j1 p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T$ d8 |7 K! g* J) m
    & z7 d# l; Z6 x! I1 B: ~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 p' a; K0 w) q0 F0 u, i  u) h* D( O7 o' V1 w5 E
    1注:保留前三篇原繁体文书以示原貌,为阅读方便用简体重示,并对冷僻字注音及必要的词语作以注释。《崔氏家谱序》在家祠中树有碑一通,祠拆碑毁。此三篇文以崔集德家藏《金城崔氏家谱》为蓝本,参考别本订正。( S6 x2 t# [, X, S7 v4 z6 g4 E
    % l- |6 ?5 d; W5 @9 V
    2陬(zou):山脚;角落;水滨。* [  g' @8 v4 [" K& b: Q2 l$ C/ m
    # A. o2 W6 R7 e# @
    3襟山带河:山如衣襟,河像衣带。山不移,河未干,崔氏据此近千年。4 y- U3 a7 b* |1 w
    / i" b+ p+ I1 l
    4宋神宗元丰初:元丰二年(1079年)来兰。宋神宗在位18年,有两个年号:① 熙宁 共十年;②元丰 共八年。故称‘宋神宗元丰初’。若称‘神宗初年来到兰’则不对了。
    # M1 e9 {0 D6 x/ l  s& h$ M( l* b  n  w
    5槐发:首见槐发公名讳,当为王烜所名。《遗嘱》无记载,《崔氏叙事碑记》载‘迄今列祖名殁(mo)于万历年’,王烜《崔氏家谱序》承之称‘迄今列祖之名讳失考于万历年’。金城崔氏始迁祖不能没有名字,所取‘槐发’公名,族众认可。( k5 j; g' ~0 V( K
    1 \1 a+ T, `2 B8 J7 U6 H2 G
    6云礽(reng):概言子孙绵延。《尔雅》:晜(kun)孙之子为礽孙,礽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 V- R% t: Z9 Z1 ?- E9 z; \4 I
    # E& T- I2 ]0 t4 x; @" y$ `
    7至元:①元世祖忽必烈年号(1264~1294年)。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入主中原。②元惠宗妥懽贴睦儿年号(1335~1340年)。' ^$ P0 e# @2 y) ~4 J
    " a# O/ v  h! {" w' b
    元至元三年报垦之地,据崔公《遗嘱》所述,此时报垦耕地仅指高崖根下‘上川平滩各地’,非‘崖之下川平如掌’之家门口等地也。它地何时开垦如何流转,已不可考。3 e* s' N  k4 ~! O# N

    + v& @, |& U8 D* {2 e8注:河流中十数草滩,惟此滩最大,名曰‘大草滩’。后为明肃王牧马处,改称‘马滩’。此大草滩为城西‘大草滩’,城东也有一‘大草滩’。% r8 S# Z2 q- y7 M3 r6 E" Y5 j! G' e
    & R* M) \! U& ?5 }0 g1 D
    9惟年湮代远谱牒久佚:湮(yan):沉没,埋没;谱牒:家谱:佚(yi):散失。
    & e; h: l$ w8 n8 N( e5 `2 R+ }' M
    ) t/ t# W& B% B$ H# C10振遗绪而绍来叶:理顺世系头绪并传承给后代子孙。振:振作;发扬光大。遗:遗留;传续;剩下。绪:头绪;世系;事业。 绍:介绍;继承;接续。叶:代、时代、时期;所谓‘根深者叶茂’,借指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 [8 \2 l/ o; g9 z' ~
    3 j2 U- Y* ?& Z  a! z5 T1 V11诸:用语句末,相当于‘之乎’。8 E8 N, C& _& u: O! o

    4 O6 ^  o- z/ l0 t: p12注:红柳台在黄河南岸,今属永靖县。
    & U3 s6 y2 ~2 F0 ?8 l- I
    ( E: ~( i& k" A+ h; V3 \+ X9 a13洮沙:1957年8月《兰州市阿干区媒山乡营门前崔氏联宗修谱记》:‘只我洮沙一支,散居媒山营门前等处并建修家祠一座。’此一支由洮沙县甘崔家庄于同治花门之变迁来营门前。洮沙县已并入临洮县。0 N" n8 g) D+ h& r: b9 [

    6 u8 e, O) J1 g7 ?" I14凉:凉州,今武威。5 ^9 H3 j+ ]! |0 {4 p  L' ?1 M

    % G% @7 t) y4 w( f0 K* _7 U* \% I15家乘:家史,指家谱。7 g4 z5 b9 s, U( _. o7 x% J

    - V" u& L2 L( \3 e16慎终追远:言丧礼祭礼,宜尽其诚也。慎终者,当呼号擗踊之时,殡殓之衣裳棺椁,不可忽略。追远者,设陈俎豆之际,先人之笑貌音容,必欲兴怀。
    . X2 ]7 L. m/ f7 O% f+ b6 ~3 P  F! F3 B* R4 s2 f
    17垂谟:垂,传下去。谟:计谋;策略。 <尚书>文体名。记载君臣谋事内容。
    % h1 x$ c7 }3 e8 @) K1 m7 K6 ^. x3 }  }0 i- Z
    18方来:正直的未来。方:正直,公正。来:未来,将来。! H1 |. {5 B4 O) b! C: T7 h0 E

    + g. A# U* N  ?( j5 B# }7 e19统系:一脉相承的传统、系统。
    " m* h) W; [( l) L9 l$ D) A
    6 Y5 J' L2 d$ L20[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讲:‘祖先崇拜从最古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人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历来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国家或教堂。’1 E0 F) A$ ~, H- L" ]
    ; {, s, p3 o' A8 G  h( \
    21俾(bi):使。6 o' A5 d+ t5 d: S! h0 o
    0 ]. v) M0 ?7 j: {4 N: n
    22永矢弗谖(fu xuan):矢:誓;弗:不;谖:忘记。<诗经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l& U! a; ^' h0 ^. P

    , {) N- }9 x) M! ^: J3 i23度支部:隋代尚书省下设度支部,不久改称民部,唐初为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主事为其属官。清末又改为度支部。
    ; A6 e$ F% h( R+ y& @; v: p* r. |% q; }& c/ t' B
    24王烜:刘尔炘、王烜同为张国常的学生。邓明著《兰州史话》称其二人是淡泊名利,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才。
    3 h4 i, J0 l% {! Y" T
    * G4 m: [* T% Y25此文无记述时间落款,是着意免书,还是漏抄,不得而知。据悉时间为1948年。
    & }- e& q( O+ P! j1 j3 e
    5 W/ p" Q, u9 X  O26印章:盖王烜红印章者为正本(见上图),其它为副本。& ~! P4 b' ^; e* o' C' v/ ?6 S( S

    2 _% Q2 C+ g0 C2 J! }+ i27红柳台:今属永靖县。红柳台崔氏新建有宗祠一座,排行字辈有别(详见‘字辈千字文释义’注释59),但仍从‘云、腾’字开始接续。5 O: Q; @% m9 I. y
    1 B7 J' y# e7 f5 ^% N5 E
    28万历:明神宗年号,公元1573年~1620年。3 }# d# w4 \$ t1 G  |  r

    $ O$ \7 I) M$ e( \# a! _2 x29迄今阅世已十世:天明四兄弟隆慶二年(1568年)立《遗嘱》,至嘉庆九年(1804年)《崔氏叙事碑记》传世十世到“林”字辈,历时236年。到王烜1948年《崔氏家谱序》已历时380年,崔氏已传世至新派字“致”字辈,下传了十四世。
    6 P9 O3 `' U1 m% O; K4 H9 X2 n! u  p% ~+ \% @2 c
    30洮沙一支居甘崔家庄,花门之变,避乱四方,有迁至今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煤炭山)营门前者,屡次修谱。1949年修谱,老庄崔家崖崔境天、崔雪樵前往,六十四世派字同崔家崖;1957年修谱,将王烜六十四世派字用同音字改动,以方便起名;1990年重修家谱;2005年重建有崔氏宗祠一座,当年族众公议,认为红柳台五十字派字字义好,建议族众使用;最近一次2008年修谱,将红柳台五十字派字勒石立碑,老庄崔砚林、崔珍林、崔延玉、崔延财、崔明林、崔集瑗前往。
    ! Y+ r; C4 _$ U: A: J; Q, D" V% a6 C. P%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9-4 15:34 , Processed in 0.059027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