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894|回复: 2

大病救助,能否四两拨千斤?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0-6-2 23: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话人:编辑 姜赟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希望工程创始人)
    * L( Z) S3 E# Z4 U
    + S6 h: D: m* H; S( {" Y( V# M3 H1 p# |% G
    $ `7 x9 ?! i- n" Q* F3 r8 ~
    2010年06月02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7 O) V* E7 }3 h0 D
    , H; c* y/ f' F) j

    3 _+ s, j# r$ I. H1 [! c! q  新闻背景" A9 ~( l% }- P8 H

    8 ~# A4 M9 F* M/ l8 m  云南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少女,配型成功却无钱动手术。为了寻求救助,少女的家长奔波4个月,求助过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及红十字基金会等慈善机构,均未能筹到资金,得到救助。(见本版6月1日头条《贫困病患,申请救助为何难》)& O1 c0 K) h$ d( t
    4 ~1 w* |# y7 W* O
      这个案例,折射出众多贫困大病患者求助道路上的艰辛;同时,也提出了一道待解的难题。
    3 }, u: e/ q- k7 \3 n/ Y( W! ~; I7 h# ]# _: ]: X, [
      当政府救助难以覆盖时,慈善机构怎样才能扮演好“及时雨”的角色?解决大病救助难,能否有可行的方案?; J+ O# h; X5 A; c/ Y4 i0 A" w
    3 n) K0 w2 p9 q( n1 W! \
      
    4 T9 X8 U4 r: q& q# U2 u+ d* @5 t. _, V
      一问:' D6 S+ Q( c; [! J+ _
    * m/ Y: Y+ c9 U* J$ \# M" E
      慈善基金,咋成不了“及时雨”?/ e4 \5 ^7 A+ U6 |7 C( m

    4 r- l+ f9 d" [# I8 N" O  编辑:在大病救助方面,目前政府救助覆盖面不广,救助门槛较高,能力也有限。因此,慈善基金会被人们寄予厚望。但是患者求助上门,很多人却失望而归。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8 p0 f  k  W1 {1 h2 }& p: h& t7 @  r& G* m! |% w- X+ g
      徐永光:我国逐渐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我国社会救助面临的状况是投入不足,能力建设相当薄弱,“没人办事、没钱办事”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这种局面给了以慈善为本的基金会发挥作用的空间。但是,需要正视的是,以大病救助为例,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而慈善救助则应起到补充作用。  Z3 d& s: H6 V9 \* `  _2 l

    * N- Z, b- [3 [  在大病救助方面,面对百姓广泛的需求来说,慈善救助只是杯水车薪。拿白血病来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05年推出“小天使基金”,筹集资金很难,截至2009年底,自筹2205万元,5年来也只救助了564名贫困家庭的白血病患儿,而慈善救助需求很大,因此挂名排队就很长。去年,红基会向财政部申请了5000万元注入“小天使基金”,分给1548名儿童白血病患者,每位只能分到3万元,相对于20万元的骨髓移植手术来讲,资助资金远远不够。慈善救助还远远难以满足当前患者需求。& x3 u+ f# b5 v7 [2 l7 \+ p6 m

    0 H* T  ^* R9 w" X  h  此外,大病方面的慈善募捐困难较大。国际研究表明,捐款人所捐款项对一个受益群体的作用面越大,捐款积极性越高,反之则不然。对于白血病来说,基金会募捐20万元,才能帮助一名儿童白血病患者,号召力不大,动员难度高。公众似乎也觉得,大病救助主要应该靠政府。这种认识也会使社会对大病的捐款积极性受到抑制。    0 N5 s; [9 o7 v- _  d

    8 y/ W" Q6 F0 x+ d  l  二问:
    * Z3 j8 H9 Z& d* E6 ^% W& _  U
    / _6 B1 B0 X; O+ C" V  求助慈善,为何百姓觉得难?
    - d" U* M$ p" w8 M. e8 x' p7 C% C5 b- k% x  C$ c, |8 g5 H* X
      编辑:有人反映,向基金会“要钱难”。申请救助条件多,周期长;另一方面,基金会在不同场合又称“花钱难”,不少人觉得挺困惑。这是怎么回事?基金会供给与百姓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z& E0 K# W' H9 U; J

    2 w6 a4 U; z1 h/ v; B  徐永光:这里需要厘清一些关于基金会“花钱找钱”的概念。基金会不是善款资金的“搬运工”,使用善款需要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并对善款使用效率和安全负责。因此,善款使用有其严格的规定,对发放的对象有严格的审查和监管。在现代慈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的条件下,也许,这让一些申请者感觉到向基金会“找钱难”、条件多。也正因为如此,基金会要把钱花好,花到位,也难。$ |8 p# Z- o/ t' ]* l
    & H" M$ H4 W. c! b5 y1 G
      基金会“花钱难”,在现实中,难在哪儿?通常来说,基金会工作人员少,完全靠基金会自己的能力使用好每一笔钱有困难。那么它有两个选择,一是将善款交给那些民间公益组织去落实,却发现目前这些机构数量少,能力弱;二是很多善款就交给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去花和落实,结果民间慈善捐款成了弥补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手段。目前,第二个选择成为多数公募基金会的选择。: u. ^4 Y! c2 H; n! J6 B' t
    7 r# h1 D9 e4 @
      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过去,公募基金会募到善款,几乎百分百与地方政府合作,而民间公益组织却存在登记难、获取本地资源难等困境,未能成长壮大。基金会与民间公益组织无法衔接,公益产业链是断裂的。所以很多民间公益组织只能向境外基金会申请资金,“喝洋奶”,难以喝到“母乳”,健康发展令人担忧。因此,在培育民间公益组织方面,中国慈善体制应该有所突破,从而改善公益产业布局,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格局。我认为,公益产业链应该是这样的:捐助人出钱,基金会管钱,公益服务组织花钱。基金会制定规范让公益服务组织通过公开平等的竞争获取资金,这样才能使更为优质的公益组织去使用善款,将善款花得更有效率。0 H/ {9 ?1 T3 }  S2 v

      r' f; X" ]7 o) [1 S3 U5 |+ x3 |) D  其实,在大病领域,这类基金会也存在找钱难、募捐难的问题。这与捐款人的倾向有关,企业捐款想留名,且重硬轻软。所以大都捐往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非软件建设。个人捐款资助教育积极性很高,因为投入产出比高;捐款用于大病救助则力不从心,热情不高。+ J# d4 }/ E8 m) s6 ~

    / H$ X% B3 j9 B) c  三问:
    # I4 @' o3 F* q2 [7 p" X# j& V/ v! Q5 R8 i, V+ u* Y5 T2 j5 V
      大病救助,有何妙方解困局?
    & k( S4 ^3 u9 B3 F. Y. h$ R6 X7 D$ _3 E5 |( e4 _
      编辑:解决大病救助,既然政府救助覆盖小,慈善救助又杯水车薪,那么怎么办呢?有没有“四两拨千斤”的方案?" R0 o# j- q' |3 f5 e/ S
    # b, K7 d  a0 s8 q( z: k
      徐永光:我总结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大病救助制度探索和公益机构的有益尝试,认为解决大病救助难,需要政府、市场、慈善组织形成合力,需要设计一个方案将政府救助、商业保险、慈善救助三者打通。
    0 a% U- `7 Q% ]" A1 G  o4 E$ S  C# j6 X$ L$ d# S
      该方案的模式是这样的:
    - \* a9 Z2 d0 x% `, V
    / e7 F7 D4 C: K- B0 A. N  一是设立政府大病救助基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匹配。受惠范围原则上覆盖全体公民,包括未成年人。6 F+ K0 d4 F* m0 c, W- w9 e2 D

    ( [" C3 f( g% K  二是商业保险,个人投保。保费可分两个档次,比如50元保费可报销10万元,100元保费可报销20万元。保险公司赔付与政府救助是配套的,因此不是个人与保险公司发生关系,而是政府统一规划,保费由单位、学校等机构代收,由社保机构或慈善机构代理对保险公司公开招标,集团购买。这种大病救助保险覆盖病种应更广。
    0 u* `# w+ e3 i1 b* y* W( L( z
    / O, k1 @. \0 P+ G% T( Z3 Z! W  三是慈善机构资助。若碰到困难家庭,无力购买大病救助保险的,可由社会慈善来兜底。同时,慈善机构对那些获得政府救助、保险赔付后还有困难的群体,可以进行适当资助。这样慈善基金会的善款使用也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5 n" D  t2 \+ q; |7 Z( B- |
    # L. x1 I1 \9 r( I  可以想象一下,1000万的善款可以资助10万困难群体购买一年的大病救助保险,若这10万人在这一年内患病即可得到及时救治,相比直接救助,善款的受益面要广得多。此外,该模式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动员募捐将变得容易。假定困难家庭为三口之家,捐300元,则可保证这一家子一年无大病之忧,而且普通捐助人也能承担得起。而对于企业来说,捐100万,则可使10000名困难群众受益。这样的受益面足以令捐助人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捐赠的积极性也必定被调动起来。
    , p3 e" R# {/ ^. v1 d0 J
    7 u$ N+ O' J) i7 E  鉴于目前许多地方正在探索医保引入商险,不乏运行良好的案例,我相信,该模式是可以实现和推广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3 08: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9: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8-11 13:27 , Processed in 0.050059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