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8-17 10:15 |
---|
|
事件
+ e. D7 u# V, T
) [; D; I6 j0 w5 C) Z 5月20日,美国研究人员宣布创造了世界首例由人造基因控制的细胞。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表示,他们合成了全新的基因组,将其植入一个内部被掏空遗传物质的单细胞细菌(山羊支原体),使这个受体细菌“起死回生”,并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繁殖。% L- X3 J7 x8 j( L! Z+ g" h
% a' E4 M5 O' E M! @ 消息一出,有人喝彩,甚至称“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诞生”;也有人担忧,认为这无异于“打开潘多拉魔盒”,会引起生物伦理、生物安全等问题。
! A) y/ @8 o6 e, n z m
' s2 ?/ B) l& L/ q* c3 a 点评
( ~7 z1 [" O$ u6 f7 E& S
- z; S# h6 d0 @4 c$ q 高福(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 q5 A9 ]/ b6 C8 V6 n$ C1 Z) T$ L3 ^0 B) k5 e! O8 N( c
生命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首先需要“原料”,就是4个DNA碱基A, G, C 和T,通过不同的拼接,形成不同的基因组,最后“组装”成各种生物,从简单的病毒,到复杂的人类,还有其他动物。* R( C' D5 r' j& x, R2 {
$ t! j6 A3 V: ~9 H
它与克隆技术不一样。克隆技术是把基因从细胞里面挖出来复制,而这次形成的基因,是通过4种“原料”,一步一步合成而来。可以说,前者是“复制”生命,后者是“合成”生命。/ Q2 Q% \0 V% G2 `: E
+ ^! I$ t8 |5 d j
“人造细胞”技术如果成形了,从理论上来讲,我们也许能够建立微生物制造厂,制造出微生物药剂、微生物燃料、甚至能够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清洁工,等等。比如,以后我们开车可能不需要加油了,只要制造一个细菌生物,把它加进车子里,作为生物能源,驱动汽车行驶。& I* M) \, @! P4 a$ a
% O- e2 V& y# Z0 _7 _! ]: q6 a
但其实,此次科研成果只是理论上的突破,证明了体外合成基因组是可能的,我们离“人造生命”还非常遥远。5 K: M& ?* J0 ^' D
* {; ?) L8 g, |+ _$ u( y9 X
人工合成了一个基因组,但还需要合适的细胞,提供一个环境进行培育和生长。在这次的实验中,“山羊支原体”就是这个环境。但它并非由人类制造,它只是一个被掏空了遗传物质的细胞。“山羊支原体”细胞里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这就好比,我们“合成”了一条鱼,要把它放到水池中养起来。但现在,这个水池怎么制造,用什么样的水,我们还无法探知。对于“人造生命”来说,合成了基因组固然重要,但制造合适的细胞环境更为关键,也更难。9 U q6 I B+ T' Z- v0 \: n! ]
, f; V7 Z" c7 X+ h6 M/ R- C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造生命”遭遇的难题和克隆生物、试管婴儿等技术所遭遇的瓶颈是一样的。无论是从细胞里挖出来的基因,还是体外受孕的受精卵,都需要回到合适的生长环境,比如细胞或胎盘中。要制造适合“人造基因”生长的细胞环境,我们还差得很远,需要很长时间。0 ~9 l1 D( F0 s. H1 y. w
2 O# i# [( `8 J
当然,“人造生命”的研究工作在社会上确实引起了激烈争论。媒体称,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评估此研究在医学、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影响。不少科学界和伦理界的专家呼吁停止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因为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比如用作制造生物武器,或变种生物,违反自然规律。# w8 t: j8 r$ \0 G7 X
9 A3 X" e5 o$ Z$ J/ q( ~, C 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