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西各县由来,快看看你们县的由来吧 ( m [( K' m2 _5 U
/ w, \. v% f2 Z# n$ F
1 D2 N2 |( g/ A
% w- {& S( G( U# R1 m% h
2 A" A8 Q& k% ~7 U2 e5 L1.太原市
; U2 f' i, s* n5 M: t7 ?2 E- [/ Z
太原:
: j. ]3 o8 G4 g* s$ u |太原,即大平原(古“大”与“太”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出现于春秋以后。战国时,太原作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时期,“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狭义则专指在唐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原城。民国16年(1927年),设立太原市。辖六区一市三县。8 J; U' `! q: k8 T# A$ z0 S
# g9 a- A7 k9 s4 z, q; K5 Y+ @- B. o
小店区:因小店村而得名。村落形成于北宋初年,宋毁晋阳城后,该地成为新建的平晋现成向西通往晋阳故城之汾河渡口要的。初有小片客栈,后商贾汇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称小店。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达道也。”1954年,太原市第四区改成小店区,区政府驻小店村。1970年,太原市郊区划分为南、北郊区,南郊区政府驻小店镇。1997年太原市调整小区行政区划,将原南郊区改为小店区。
* T! f9 x, s/ G7 n
+ t2 P7 J9 T" ^$ O! R迎泽区:, k/ ?* v2 u% o5 y( f6 U2 l8 W
因迎泽门而名。明洪武年间,扩建太原城,迎泽门(又称大南门)为八大城门之一。太原解放后,在大南门外修建了迎泽大街、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迎泽”为名将原南城区改为迎泽区。
; E0 R# o4 Y3 L2 N' a9 B
2 c% S. n$ f5 F T* N杏花岭区:因明晋王府花园而名。明 洪武年间,这里是晋王府的花园,多植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名“杏花岭”。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杏花岭街,设有杏花岭办事处等。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杏花岭”为名将原北城区改为杏花岭区。4 n0 i6 w5 |/ X* f$ n) G/ u
* o1 [/ r# Z7 e尖草坪区:
9 d4 S8 W" h+ j- s* X5 M$ A# U很久以前,该地区大量生长着一种尖且带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桥,设有尖草坪办事处等。“尖草坪”一词也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范围,泛指以太钢为中心的周边地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尖草坪”为名将原北郊区改为尖草坪区。很久以前,该地区大量生长着一种尖且带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桥,设有尖草坪办事处等。“尖草坪”一词也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范围,泛指以太钢为中心的周边地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尖草坪”为名将原北郊区改为尖草坪区。
: T6 A) u" O$ x/ S- D' I# j" e) l; t& K4 Z/ V
万柏林区:因柏树林而名。太原解放前,当地居民在此大量种植柏树,因数量众多,故称“万柏林”。1954年,太原市第五区改称万柏林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万柏林”为名将原河西区改为万柏林区。5 M& q& I$ B: |& j/ p+ i" w
1 H* F' w1 p$ ?! P- I* \6 e$ \晋源区:+ C! c& F- @% |$ K( |$ ~! s
因晋水而名。地处晋水源头,故名晋源。古记“夑父迁晋水之旁”,而唐国改称晋,含唐晋始源之意。1947年,设晋源县。1954年,太原市第六区改称晋源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晋源”为名设晋源区。
( E2 z/ |# {$ E# |, l6 O3 @* k6 b2 t' {6 V* T2 f: L1 Q% X
古交市:原称交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此置交城县。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年),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此地遂称故交城,简称故交、故、古词义相同,渐演变为古交。清为古交镇,1958年,成立古交矿工区,1988年改称古交市。4 p6 [4 J3 w9 |. d
9 u/ s& R t" s' _( ~
清徐县:. F7 U) w' h- F6 E$ d O; c3 H
由清源县和徐沟县两县首字合并而名。清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清源水而名。民国5年(1916年)废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原县治改为清源镇,次年复制清源县。徐沟,因金水、嶑峪二河汇流徐徐而下,涨冲喂沟,其城以旧沟为限而筑,故名徐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徐沟县。1952年清源县与徐沟县个兵,取两县首字为清徐县,属榆次专区。1958年,清徐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5 w# b3 `; w g4 W2 t7 ^1 T8 U$ T6 v9 ~' [' A& K- q
阳曲县:汉置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二十五史补编 汉书地理志补志》载:“应劭曰: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名阳曲也”。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将阳曲县治所移至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隋开皇六年(586年),隋文帝杨坚恶阳曲之“曲”,改为阳直县。后又复称阳曲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阳曲县治所移于太原城西郭外。金天会年间移于太原府城内,阳曲县成为山西首县,史称“三晋首邑”。; p* [$ b1 N( u8 ^( t2 f' }
; l5 D2 ^8 \$ a5 Q
娄烦县:& w* R$ U) w; G
以古代楼烦部落得名。历史上曾有过娄烦国、娄烦郡、娄烦监、娄烦县等行政建置,但治所大都不在今境内。其作为今娄烦特定的地名称谓,当始于唐。唐龙纪元年(889年)置娄烦县。之后,时废时置。明初废县为镇,入静乐县。1971年,重置娄烦县,属吕梁地区。1972年,娄烦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W; n/ c$ H: X2 N; g& ^
; M7 q { X; d6 i
- L3 `9 y* G ^2 U4 J# ~( V+ [( U. J9 b: z$ I
2.大同市/ {* r4 l/ y9 u h( n, n1 j1 e$ ?
" h2 R, x5 {+ x/ S
大同:隋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末,随沙陀人内徙 ,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7 b+ H3 p3 h% ^* x$ l( t& ?* \: S4 D
' m3 J; q" L* x( |; z' u
大同市城区:% q9 V6 _$ N5 `8 f5 ?
1949年5月2日,大同和平解放,改县为市,城区为市的一部分,称城内。初设四个区,1950年改为三个区,1952年城内只设两个区:一区辖东北隅、西北隅、北关;二区辖东南隅、西南隅、南关、东关;区公所改为区人民政府。1954年2月,城内一、二区合并,成立大同市市区,同年4月改为大同市城区。% U+ C1 F9 L, V- h2 Z
$ A8 {! r5 ?2 u8 Y
大同市矿区:1950年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1951年4月改名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1955年口泉矿区改称为口泉区。1966年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郊区,口泉区转以城镇工作为中心。1970年10月,由口泉区划出,成立大同市矿区。
" R# z- P( z. o4 E3 o- O& e F% }' f" Q" g
南郊区:+ X+ @, z3 J; i% k9 @" ]
1950年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1951年4月改名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1955年口泉矿区改称为口泉区。1966年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郊区,1970年10月撤销郊区,正式成立南郊区。4 g4 B! X1 j* y# `
F! e1 {, N5 b. O7 K s# E
新荣区:建国初期,本区分属大同市和左云县,归属察哈尔省。1958年,除郭家窑、东胜庄、破鲁三个乡外,其余区域划归大同市郊区。1960年属古城区。1964年,复归大同县管辖。1970年,在今新荣村西成立大同市北郊区。1972年4月,因所在地村名改名为新荣区。, K9 V6 H" n" e- l
( ]- q( g5 r+ n1 P
大同县:+ A* w) y& |. ?" U2 {8 j: n
县名由来之意同“大同市”。1949年5月大同解放,东、西大同县合并,属察哈尔省雁北地区。1952年属山西省雁北地区。1954年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1958年归属大同市称大郊区,1960年原大同县划为古城区。1965年恢复大同县建制,归雁北专署。1993年7月1日,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归属大同市。大同县行政中心自古以来一直在市区,1971年迁到西坪镇。
! ^3 h. \# f" j8 V+ x# _% j
- ]2 b% T b, @! N阳高县:汉置高柳县,后为恒州高柳郡,领高柳、安阳二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阳和卫;三十一年(1398年)在今址筑城,因城在洋河之畔而谐名阳和城;宣德元年(1426年)移高山卫同治,又置阳和通判。清顺治三年(1646年),阳和、高山合为阳高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为县,为阳高县名之始。
) l" b5 |0 E& Z" f
- n9 ]: ^7 a% _0 A1 w天镇县:' _! @+ A2 L# C4 ~; N& M G
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唐置天城军,辽、金、元相继为天成县,明初(1368年)改立天成卫;洪熙元年(1425年)兼置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天成、镇虏二卫为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天镇县。
1 I7 n8 |5 }& H# @& c7 Y! n2 _* v8 i, A1 v5 h5 t
浑源县:西汉置崞县、平舒二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两县合并为崞县,属恒山郡。东汉建武年间,废崞县,置常山关(常山即恒山,因避文帝刘恒讳改名)。三国时,曹魏复置崞县。北魏置崞山县,隶司州,为京畿内地。唐初为云州属地,后析置浑源县,因地处浑河之源而得名。, ^3 h- I' c1 v( o
7 Q8 S( b0 \8 @& ?. u' q7 s) l: }灵丘县:
' O. \& i/ Q; W2 G灵丘之名,战国时就已出现,以赵武灵王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设置灵丘县,属幽州代郡。东汉属中山国,后废。北魏复置灵丘郡,属司州。- H1 A: I0 h% L4 C; L
; b1 Q; t# q6 M$ T! _
广灵县:战国时为平舒邑,属赵国。秦属代郡。西汉始置平舒县,隶属幽州代郡。辽统和十三年(995年)置广灵县,因县西15公里处有广灵泉而得名。 c* m/ _$ P! o9 Z2 Y
, T- y% H1 q5 x: o! ~左云县:. P. v! `# U) L/ D# @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镇朔卫。永乐七年(1409年)改名左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把长城外的云川卫并入,称左云川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撤卫设县,称左云县。
* e" }! s$ K" a% n7 z* j
/ p- k5 Y$ w* X: m' g2 ]
2 ?' E6 g7 v# ]' h O7 k& G; r
, m) R \1 G& f' m5 m( Y, B; S% e3.朔州市
9 ~/ d. f. u9 n6 G
" n5 v1 z3 M$ V# J6 K7 T/ {' B' n0 y2 `1 N6 c8 Q
朔州:“朔”作为地名,指地之北端,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北齐天保六年于马邑西南47公里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于马邑故城,即现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后历经几千年,朔州地名与置地相对固定。1989年设立朔州市。辖两区四县。
4 g: q' H9 [5 S N5 L, K
2 B! ~$ F8 Y& R' q朔城区:3 m: U; Q% i) R) X
“朔”意同“朔州”之“朔”。尧时为冀州之域,舜时属并州,夏归荤粥(薰鬻),商属土方,西周属北戎,春秋时为北狄所据,战国时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成马邑县。北齐设朔州延续到明清,民国初设朔县。朔州市1989年成立后,朔县更名为朔城区。" J8 u p' G" H* ]! F
5 t8 k$ J2 ~) Q7 c% e+ P6 n# }3 e# C平鲁区:明置平虏卫,清为平鲁县。1958年平鲁和朔县合并统称为朔县,1961年恢复平鲁县,1989年平鲁县撤销改设平鲁区。
) N8 X, J! ]. l \ r4 X, `" n! P9 K5 X
山阴县:
* O2 W; U$ o5 v9 `- P春秋为代国地。战国属赵。秦属雁门郡。隋为神武县地,属马邑郡。唐为马邑县地,属朔州。辽置河阴县,金大定七年(1167年)更名为山阴县,因位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的阴坡而得名。
* U' t+ {; E* z0 K) }9 T ^2 w* G; J3 k. ]1 N
怀仁县:春秋属代。战国属赵。秦汉属雁门郡。隋为云内县地。唐为云中县地。辽置怀仁县,因后唐武皇李克用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会盟云州之东城,有“怀想仁人”之义,取其意而得名。 }& s: J3 ^( S5 o
2 E6 Q: W2 m! s应县:
7 v9 W; J" R( T唐为马邑县地,唐末置应州,民国元年改为应县,因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而得名。
6 U2 }1 B f- n. L2 {* t, M7 f7 y( v6 x0 t, n: X
右玉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定边卫;永乐七年(1409年)复设大同右卫;正统年间又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称右玉林卫。清初为右玉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右玉县。
) U& q' ^' u0 c5 T1 Y4 n. Z7 U, M1 i3 q2 W1 W
# S5 ~7 T+ \% A' M& F1 t' h, A
6 R/ j! [1 }3 U; t8 g' ^ H
2 D1 [3 A8 a5 h& I( W4 U! V
; H1 _, b9 K$ j, J1 [4.忻州市
. a$ }+ {; r- t* Q6 V! U
8 Q, ?" ^+ g& l' Q' }4 i忻州:古称秀容,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以勾注山为界,北属雁门郡,南属太原郡,东汉末年置新兴郡,西晋改新兴郡为金昌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设州,始称忻州,“以有忻口而名”。另有一说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逃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1949年境内为忻县地区专署。1983年改为忻州地区行署。2001年改称忻州市。辖一区一市十二县。6 O7 ]( k: e- a; [. g
8 o" a% _% N6 ~忻府区:2 i7 H0 A7 N* h6 {3 T
“忻”意同“忻州”。民国初改忻县。1983年改忻州市。2001年,改称忻府区。- p1 G' g8 h. m( H0 J' y) V
9 [8 d! w! V- b: |4 c定襄县: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德,襄”。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把和林格尔一带命名为定襄,表示这个新建制的地区安定了。后汉末由内蒙古迁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县。" O9 | B- A9 R6 [# w1 V
2 I0 Q, N: ]" P8 F6 q; y: j: D; h五台县:' W9 L$ R. g- F- G4 Y& n8 z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置驴夷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因境内有五台山而改名五台县。金贞祐四年(1216年)升台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五台县。
( t* {2 j( t4 K0 s! r7 [$ ?" E1 n8 E2 E- }# P
原平市:因地形为原而得名。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原平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崞县。唐神龙元年(705年)改称唐林县。1958年改名为原平县。1993年撤县建市。( E, j" c9 V/ F) V4 N- X
% a* F( s5 V4 ~7 M" a3 h6 B* X+ s
代县:' F/ U6 n2 S* J) F; x7 x$ z( z
代县之“代”,源于代国、代郡之地名。古代国,战国属赵,赵武灵王置代郡,为秦朝36郡之一,治所在今天的代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把云中、雁门、代郡中的53县合并为代国。汉代以后,代国和代地之名还被经常使用,但区域范围不断变化。现在的代县,是一个古老地名的重要见证。
- U0 g( O9 N3 a) `& ~1 k5 [7 }: `: U, e2 r6 d& I
繁峙县:春秋属晋,为霍人邑。战国归赵,秦灭六国,始置繁畤县,因其环列皆山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为县,改繁畤为繁峙。
/ {; J( @$ [* v; K8 }
: s, D5 @! ?, O: l; I0 O6 A7 I静乐县:
. A2 o# W) B8 G' d西汉初年置汾阳县。隋大业四年(608年)改为静乐县,取“静和颐乐”之意。唐武德六年(623年),汾阳、六度二县并入静乐县。宋咸平五年(1002年)将宪州治从娄烦移来静乐,废静乐县,始筑城;熙宁三年(1070年)复置宪州,领静乐县。金代设静乐郡,天德三年(1151年)改为管州。元承金制,仍为管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改为静乐县。6 I4 x5 i9 }9 O9 @
% {6 K* [0 c0 Q3 u宁武县: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宁武屯,以“咸宁偃武”故名。明成化四年(1468年)置宁武关。雍正三年(1725年)设宁武县,县以关名而成。
" A( I4 o. n6 ^3 g5 d2 a4 q
1 x3 ]* l! j% c j神池县:
, {! B' ^3 ]. ?9 }* V! h& P' Z神池由来,缘于北距黄花岭,皆重峦叠嶂,迂岭而下,约三十里,地少平,有水一泓,来无源,去无迹,旱不涸,涝不溢,名曰神池。又一说,相传古时有一女子,无婚而生双龙,龙子腾空而去,龙母亦不见,但见其羊水渐涨,遂成西海子,亦即神池由来。, P( z# i+ f* w% h/ i
9 R1 m4 Z; ~: ~! D4 f; R/ l
五寨县: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城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堡寨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五寨县。
: s5 C5 ?( ?" W& g3 I& ^5 P7 B0 K
; s( q* H# b7 h. ]- }0 h. ^岢岚县:) e) \: \; R$ J! N+ F
北魏为秀容郡地,因境内有岢岚山而得名岚州。隋大业三年(607年)置岢岚镇。唐永淳二年(683年)改为岢岚州;长安三年(703年)置岚谷县,属岚州;五代因袭前制,仍名岚谷县。宋于岚谷县置岢岚军。金废军,升岚谷县为岢岚州。元废。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岢岚县后复岢岚州。民国元年复称岢岚县。5 W7 v4 A1 z% P2 w0 F% R( o
* V9 u( J# H- R% l( V$ ?" Y
河曲县:因地处黄河曲折之处取“黄河千里一曲”之义而得名。战国属赵。汉为西河郡宣武县地。西晋属羌胡。唐为宜芳县地。五代北汉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火山军,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属代州。金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置河曲县,隶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隶保德州。8 J9 m( S; S% G8 K. d7 {
# c# u$ r- K5 W保德县:
% a3 L/ N) b. y宋淳化四年置定羌军。景德元年改为保德军,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之义。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置保德县。
5 d, e) d0 p0 L4 f6 N% Z: U9 ]5 U k& I; ]( ^7 k
偏关县:五代北汉天会元年于韩光岭始筑寨,其地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头寨。元大德三年(1299年)升寨为关。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偏关县。 x4 t7 \. e! H& B2 T( v
4 O: _ v2 k& N4 M, w
. P: A; Y/ ]8 P& B! Z* ]; y @6 a6 K& H& I: m5 O
* w+ u; ^1 X7 z( ^; n, _4 z! c
3 I! k! L% p# v1 N$ r+ I3 }
5.阳泉市; Y0 |5 o1 C! F ~7 A
7 @& g( P Z0 w
阳泉:阳泉地名的形成与此地特有的“漾泉”自然现象及其自然环境有关,起先为村名,后用作火车站名、镇名,1947年5月成为市名。清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云。阳泉村立村不晚于北宋,随着村民人口逐步增多,一村变成了“大阳泉”、“小阳泉”两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太铁路通至小阳泉村域并设车站,取名“阳泉站”,渐渐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工商、军事重镇“阳泉镇”。1947年5月,阳泉市正式建立,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第一座人民城市。辖三区两县。3 i! l) s7 i) B! c8 Z: E" u
& j0 u6 D" o1 e: b" J( o阳泉市城区:. g, C) I$ o0 p4 w9 }% a
4 u: k6 A ~+ W1 C( T' D
1952年置第一区,1956年改站上区,因阳泉市火车站得名,1957年与荫营区合并为郊区,1958年改置站上公社,1963年复改站上区,1969年更名为城区。
) z* l/ N6 L- W, L- C6 P
; ^5 W3 K2 q) p阳泉市矿区:! N, j' M) a9 P/ b
1980年,由过去阳泉矿务局政企合一建置改为行政建置,成为矿区。5 D" j1 L: n# s- N6 M- q
$ m A- e* J( b) J0 \
阳泉市郊区:1952年置第二区,1956年改荫营区,1957年与站上区合并为郊区,1958年平定县、郊区合并仍称阳泉市郊区,1961年,撤销阳泉市郊区,设市直人民公社,1963年恢复荫营区,1969年改称阳泉市郊区。- }7 A1 K/ y8 w' C8 T# L- d
7 q: t) Z- N) k+ o平定县:
/ x3 F( T0 i3 _* J西汉置上艾县,北魏曾改称石艾县,唐天宝元年(724年)更名广阳县。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于此建平定军;四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清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宋太祖征河东首下之,置平定军,属镇州。”以“平定”名之,寓有“四方既平,王国庶定”(见《诗经·大雅·江汉》)之意。
; _6 n$ u# R) R& s, e; M u/ b& W
* U! |% Z' k+ i# Y0 j1 D盂县:春秋时期白狄人建立仇犹国,战国初期被晋国智伯(荀瑶)所灭,并于其址置原仇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更名为盂县,因县城四周高、中间低,其状如盂,故名。明代山西提学沈钟在《题盂城》诗中,曾用“三里孤城四面山”描写盂城地貌。6 S: m1 z$ R/ r+ J( ]& |$ q
7 h) i I) w3 \ r2 T
' l/ C# s4 ~0 l% ?9 S" _
* S( i* L1 W: r/ R/ {1 P* a6.晋中市6 S8 @" y4 P8 L) M: J1 K" A3 H% Z& V- _
, u- |) j. q. }. `% E- U
晋中:
% H. U" ?/ z5 t% a* r0 \1949年8月设置榆次专区,因为于山西中部,1958年11月改称晋中专区,1968年9月起称晋中地区,1999年9月改设地级晋中市,辖一区一市九县。/ M6 R7 @6 T) P" H& r0 w( _8 j
; _" c9 K6 Z- O1 e6 H8 P5 P1 x$ E
榆次区:春秋时期在炎帝八世榆罔的领地建立榆州国,后世为了纪念炎帝榆罔,将原来榆州国的中心地带叫榆社,即榆罔帝的社稷,边缘地带叫榆次。北魏、北齐曾两度易名为中都县。公园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毁晋阳称,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1958年,设县级榆次市。1999年,改成榆次区。
: d8 o$ W5 [' {& r9 w$ ?$ V# `, S8 E9 b
太谷县: S$ V, d7 s% d1 l+ t
春秋时属晋,周襄王时,晋侯以此地赐大夫阳处父为食邑,时有阳邑之称。西汉时设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地处太行山谷,该县名为太谷。
0 a0 z, g+ y4 y$ `/ C7 S) K% x/ j; I! U+ S0 S4 l3 ]% d
祁县:祁县因古有“昭余祁泽薮”得名。春秋时属晋,晋平公二年将祁地赐给代夫祁奚作食邑。战国时祁地属赵。西汉设置祁县。新莽时,祁县一度改称示县。东汉复祁县名。北齐天宝七年废祁县。隋开皇十年重置祁县,属并州。唐武德三年于太谷县置太州,祁县属太州。六年废太州,仍属并州,宋属太原府。金改称祈县,属并州。元仍名祁县,属太原路。
4 A" O' o: Z6 `, P
% c$ Q, G: C- Y) s+ O/ p4 y. s7 L平遥县:
6 a) t& _! t Z( m# {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汉时平遥为京陵、中都二县及邬县地。西汉时,置平陶县。北魏太武帝时,中都县迁往榆次,平陶县来治,治所迁京陵村,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为平遥,京陵县亦同时废入平遥县。从此。平遥县名一直沿用。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清世县,大业初年废,历代平遥县基本属汾州管辖。( }, [9 K+ m5 d& z4 ?1 @% o
: _5 \ c4 G# c! R, _3 B( Q% `7 D介休市: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历史上先后东部设置邬县,西部设置平周邑,秦始皇设郡县,城区设置界休,以后改为界美、介休、平昌。北周时期,曾设置介休郡。隋、唐时期一度设介休郡、介州。
9 z+ A( ?& B" W7 V8 ?( w) {9 Z1 b: E5 J7 B
灵石县:
" { k8 S( y K隋开皇十年,文帝杨坚北巡挖汾河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昌县西南地置为灵石县。
/ w4 Z' Y) @ Z1 _
4 T, \# j4 C8 Y6 X; x榆社县:春秋时期在炎帝八世榆罔的领地建立榆州国,后世为了纪念炎帝榆罔,将原来榆州国的中心地带叫榆社,即榆罔帝的社稷,边缘地带叫榆次。南朝时为箕子的子爵国,国名“箕”。周朝属并州。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汉置涅氏县。晋析涅氏县分置武乡县,榆社属之,隋开皇十六年析武乡县分置榆社县。" n$ j9 e4 k/ o K4 x5 w! S
9 s2 K' L6 p v左权县:- f+ s, O/ y, q2 v8 x
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西汉属涅氏县。东汉末年,因由轑河水(清漳河西源)流过,始置轑(lao)河县,属上党郡。西晋改轑阳县,属乐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并入县乡,孝昌二年(526年)复置县并改名辽阳。北齐并入梁榆县(今和顺县)。隋开皇十年(590年)以县西北辽山为名,改为辽山县。1942年9月18日,为纪念在辽县麻田壮烈牺牲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将辽县更名为左权县。! r% {% y8 Z+ b; E& L1 @
- F# M b4 r2 _. o, P5 H
和顺县:北齐置梁榆县,因境内有梁榆河而得名。隋开皇十年(590年)更名为和顺县,以县东北有和顺故城而得名。“和顺”之意来自于石勒与李阳争沤麻池后又和解的离石故事:石勒称帝后很注意笼络民心,礼贤下士,特意把家乡的亲朋故旧召到襄国去作客,当发现过去和他争夺沤麻池多次争斗的李阳没来时,就说:“李阳,壮士也,何以不来?沤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天下,宁仇匹夫乎?”李阳听说后赶忙前往请罪,石勒笑道:“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后又特赐李阳住宅一所,并拜为参军都尉。“和顺”一名是对石勒治国方略的积极评价。2 j+ W. F5 `4 S) ?5 f' n
- r2 j* C2 d6 S5 A7 G昔阳县:0 I% K3 N/ n; K6 t: r
春秋属晋,西汉置沾县。金大定二年(1162年)设平定州。1914年改称昔阳县。《元和郡县志》中“昔阳故城,一名夕阳城”。援引《尔雅》:“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的解释,“昔阳”乃因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0 F: ^5 y& ]" w3 g* A U4 U4 i% x1 q2 b. k; i
寿阳县:西晋太康年间置寿阳,因地处寿水之阳而得名,属乐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寿阳迁大陵城(今文水县),并改名受县。隋开皇十年(590年)于寿阳故城再置受阳县,属并州。唐武德六年(623年)置受州于县城,受阳县属之。贞观八年(634年)废受州后,仍属并州。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受阳为寿阳。! S$ c6 _1 Y5 d
2 Y! R: {3 o1 Y2 ?' n( W
+ h+ \% G1 J) W( y5 p( y0 w
7 ?$ T1 W5 P! Y6 p8 y7.吕梁市
/ T4 |: h* k* h9 d8 z
5 V7 U5 M8 h! O( e3 N% n& x, h A吕梁:
9 R; {, r8 v' y' L0 o& Y: w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市区境内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据万历《汾州府志》记载:“吕梁山,一名骨脊山,……以太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穹窿居中,为天地之骨脊……”。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辖一区两市十县。
% [% V- p( _$ z2 x- Y* X2 R
6 o; \3 f! }7 \0 v3 Z, Q交城县:西周属北唐,为狐氏戎地。春秋属晋,西北山区为狐氏食邑,东南平川为祁氏之田,晋倾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置平陵县于境内大陵村一带,地属平陵。战国属赵,西部地为大陵县,东部 地属晋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文水之地置交城县,因居汾、孔二河交汇之地而得名。唐武后天寿二年(691年),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3 i5 k" ]) y6 T- }3 `5 w) g
( K# G$ T, U0 x" n9 s3 d9 e文水县:
, v! m' F4 F1 ]4 i春秋时属晋国祁氏之田。战国属赵,为大陵邑。西汉王莽时改名为大宁县。东汉复为大陵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改为受阳县(又称西寿阳)。隋开皇十年(590年),因境内文谷水多纹,始更名为文水县。唐武则天称帝时,将其故里文水县改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5年)复为文水县。2 \5 u- L( G9 {! s' M
/ b3 q" m# e. ^1 c! |
汾阳市:春秋属晋,为瓜衍县地。战国属赵,为兹氏地。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兹氏县属西河郡所辖,郡治设于兹氏故城。西晋改西河郡为西河国,改兹氏县为隰城县。北魏太和十二年(448年)置汾州,辖隰城县。唐上元元年(760年)改隰城县为西河县。经唐末、五代、宋、金、元、明初未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置汾阳县。汾阳县因县境濒临汾河之阳(西),且宋、金两代皆于西河县驻过汾阳军而得名。1996年8月改为汾阳市。+ f/ V: x( P5 k" e
0 }. e. O$ X: _8 U9 i* P& J
孝义市:
( [ x& {- I) [战国属魏,秦属太原郡,为兹氏县地。三国魏初元年移置中阳县,属并州西河郡。西晋永嘉元年改属并州西河郡隰河县。北魏改置永安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因县人郑兴“割股奉母”孝行名闻朝野,唐太宗敕赐改永安县为孝义县。1992年2月改为孝义市。
3 |& y' w6 M5 M+ O, x9 ~ p; o+ V8 A4 h6 o/ j0 D
交口县:交口县筹建于1971年4月,由隰县划出的交口、石口、川口、康城,灵石县划出的回龙、双池,孝义县划出的大麦郊、坛素、温泉等9个公社组成,因县址驻交口镇而得名,取吕梁山南北交通隘口之意。1 Z* i) f7 B x7 ? h
4 M4 V: }' L& m* p F石楼县:# j7 {4 T( q- L" D0 ~: N- S
殷商为沚国。春秋属屈地。西汉置土军县,属西河郡。东汉初废土军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峪西县,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土京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石楼县,因县东有通天山(现石楼山)“石叠如楼”而得名。
2 |4 v4 i. J) L8 R% f3 L3 j# [5 P' |) a- e, E: D5 W
柳林县:1971年7月从离石县西部、中阳县西部各划出部分公社组建柳林县,以县城驻柳林镇而得名,取柳树成林之意。
- N3 o G& x# \+ c1 ~6 N
/ m$ f7 _/ i% W中阳县:
2 U7 D5 u+ A9 n! e% I战国始称中阳邑,属赵。西汉置中阳县,取“中午的太阳,如日中天”之意。东汉未并入离石县。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析置宁乡、平夷两县,属离石郡。隋合并为平夷县,属离石郡。唐属石州。宋属太原郡。金泰和年间改宁乡县。1914年改称中阳县。5 m$ A* ^1 P1 G ]7 A+ g$ P% G+ O
8 T0 e+ w: \2 D, t- y1 g离石区:相传古代有陨石落于县境,故名离石。另一说,县东北有离石水,因而取名。战国为赵离石邑。稀罕设置离石县。1996年5月改为离石市,2004年6年改为离石区。
, {, K3 @% A/ M: _) Z7 _+ c
% u( J5 [; G- w- M& ?方山县:3 \ Y [* A5 V1 G
西汉置皋狼县。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徙治方山镇,改名方山县,因城在方山之下而得名。
' V: f; C, V% z1 z8 N
! {' Y% `0 K6 f5 N/ a/ B8 F岚县:因境内岢岚山得名。北魏初为秀容地,末年高欢灭秀容,以其地置岚州。隋置岚城县,属楼烦郡。唐代改名宜芳县,属岚州。五代、宋、金、元沿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岚州为岚县。
s* _" c C4 j! d/ O9 I+ `, K" e; t$ [
临县:
; J" D4 S7 I3 ^4 b& P2 Q夏属冀州。周隶赵地。西汉置临水县,因境内湫水河(旧称陵水)得名。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乌突郡与乌突县。隋开皇元年(581年)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开皇三年郡废。唐武德三年(620年),太和县改为临泉县。金天会元年(1123年),临泉改为临水。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设临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临州废,改为临县。9 I5 q$ b. u5 c# [% @3 x
7 L3 U3 m& e# i% C j兴县:北齐天保元年(550年)置蔚汾县,后历次更名为临泉县、临津县、合河县,金兴定二年(1218年),晋阳公郭文振“以此方频河,地重民繁,该合河县为兴州”,取“兴旺”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兴州为兴县。5 V) ?( J) Z2 v* ^6 D
' t2 p' p4 a' W8 Y5 [& z1 P+ i" C) S$ a1 l* O. b, R1 Z( p
% F# ~, j! W' M: Y. e
8.长治市2 n" ^& K5 Z: I& v1 h, h( x
" \( E6 y; y" i" `, o
长治:
/ w$ q# Y$ o8 o" a8 a: o古称上党,据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战国时韩首置上党郡,南北朝改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辖两区一市十县。1 @* L5 q/ h$ j/ M9 t2 [
) C3 a, {6 f, P长治市城区:1946年建长治市,1950改为工矿区,1952年复改为长治市,1975年长治市复为省辖市,同时成立城、郊两区,1976年,城区正式建为县级区。
1 T$ o* a/ B- O% U6 r; m+ g; s4 \
* D$ M0 {9 B! n, `( J3 X) q: Y7 A长治市郊区:
- Z3 U$ t% J: V) C! U1946年建长治市,1950改为工矿区,1952年复改为长治市,1975年长治市复为省辖市,同时成立城、郊两区,1976年,郊区正式建为县级区。
0 q8 ]: k/ N: ?! F% A, @# |& X* B$ Q6 D
长治县:春秋为赤狄潞氏地,属晋。战国时为韩国别都,属上党郡,汉为壶关之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壶关置上党县。明嘉靖八年(1529年)潞州升为潞安府,置附郭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 N% I, n2 `1 M
1 |0 U# l" F$ b* X潞城市:% S5 N( [% q/ K# n8 E6 W2 u, [8 m
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潞城市一带,建立了潞国。商代武丁以后,商王朝与西北部的鬼方、土方等邦国的战争时有发生,这些邦国都分布在山西南部,其中鬼方的一支西落鬼戎,就活动在今潞城市一带。先秦史专家认为“落”即“潞”,此为潞国之潞意由来。商属微子封地,称微子国。西周称潞。春秋时为潞子婴儿国。汉置潞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潞城县。唐天佑二年(905年)改为璐子县。五代复称潞城县。1994年撤县建市。) |% w- _* g8 f' d, A
" A( n! B7 j( L屯留县:起于周朝,屯留东部谓之留吁,西部是徐吾氏地。春秋时,留吁、徐吾均并入晋国,留吁又称为纯留。战国时纯留改称屯留,徐吾改为余吾,均属韩国,汉置屯留、余吾两县,东汉余吾并入屯留。2 I; i& Y& o/ n( R, c# r
* d2 c& M2 Y' Q" w: Q: K
长子县:
9 j8 `7 T+ C5 @ A% ]# k相传是上古尧帝长子丹朱的封邑,因此而得名。秦汉两代置长子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曾易名为寄氏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复为长子县。: s1 h: D6 q( n' O5 B
5 m; S" y$ F( j* p- A壶关县:因县城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为关,因而得名“壶关”。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置壶关县。5 _: j s6 x3 \$ D- P2 E! J6 [
& y0 k3 f. N, [/ p7 K3 O) ?# \
平顺县:
* }! K% ?; P- U [6 l明称青羊里,属潞城县,嘉靖三年(1524年)爆发了陈卿农民起义,起义平息后,为加强对青羊里农民的统治,嘉靖八年(1529年)割黎城、潞城、壶关地“三十一里”,在陈卿起义的腹地青羊里设立县治,因取“平息贼寇,顺乎人意”之意命名“平顺县”。
9 a# P! \( ] C% I7 [8 ~% ]9 A
3 M. h( [5 @) _2 j) ~3 b7 Y黎城县:春秋时为黎侯国。汉、三国、两晋为潞县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废潞城县,置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黎城县。1 q4 y& [3 B9 x0 d7 H J4 `% _
! w: A: }' `3 b7 J2 ]% }- A. z( l6 N襄垣县:
3 e" ~5 n1 f4 I1 z因战国时赵襄子筑城于此而得名。西汉置襄垣县。北魏为襄垣郡。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襄垣郡为韩州,因而又有“古韩”之称。" E7 K& c6 f4 J* V% D
; ~0 x% b7 k1 n7 r
武乡县:因境内有武山和武乡水而得名。西汉置涅氏县,东汉改为涅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涅县分为武乡、轑阳、涅三县。此为武乡县名之始。
; Y" S. u H, f& B! o, X/ v2 p0 B
沁县:
( [* `& H7 ]" b1 A" n; W/ f" |春秋县境为赤狄所居,汉始称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沁州,因沁河在沁州境内而得名,明洪武年间沁州领武乡、沁源两县,清沿明制仍称沁州。1911年废州改县,始称沁县,县因州名。
. f# P4 u, ^6 O) D# L9 G) x R. K' n, l( B" o
沁源县:西汉始设县治,名谷远县,属上党郡。新莽时改为谷近县,东汉复名谷远县。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年),因沁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部的二郎神沟,定名沁源县。" f) }0 k Y4 y# D8 y/ y' l
+ m1 e4 t$ ^! @1 n: u
# g( ]) q" q9 O! ^$ u/ q$ X/ A
; X; s, ~9 S1 Y( o. A; M, F- d9.晋城市
" o1 _* j5 e8 w6 N: v o; F$ F g1 v4 k3 O( k$ m
晋城:
6 J4 C8 \. E7 T! N& Q古称泽州。周代为晋国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于端氏,奉祀于高都,晋城因晋君奉祀于此而得名。1983年晋城县改设晋城市(县级)。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辖一区一市四县。
1 E+ b4 t6 y; b* Z1 ~+ X9 e* h, ]5 }
' v- C8 y* S* H1 D/ H8 F+ Y3 M4 Y$ d晋城市城区:1985年,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辖分置城区、郊区(今泽州县),为城市建置之始。; t9 V0 C- i% Q/ J9 s2 d4 T1 c
) l4 }# B- c2 m( e, s' S# j/ V泽州县:
3 H" ^5 A# S& N# `" l% W$ D* z秦汉时置高都县、阳阿县、高都郡。北魏时属建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因建州在获泽河旁,改为泽州。唐武德三年(620年)始称晋城县,后数易其名,或称晋城、丹州。1985年,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辖分置城区、郊区,1996年撤销郊区改设泽州县。4 h% U7 t+ M! T; j8 a1 ]
/ `2 V( o4 T. |3 H: t: \2 s8 |. [# c
高平市: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置高平县,因境内周围环山、中部为平地而得名。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复为高平县,1994年撤县建市。
6 I3 a3 O& T9 m, D/ l e2 m# k
# ^8 X5 ^! ~# y1 k0 d, u阳城县:
+ Z! y7 F8 u8 A% ]! p. |4 g古称濩泽,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因县城所在地阳陵驿为阳阿故城而得名。阳阿故城南临壑山,地势高峻,如《尔雅·释地》所云:“大陵日阿”,阳泉水且此流经,故称为阳河,又称阳陵。+ [5 i# G. T! @3 R+ f
) c5 H! w1 Z5 f- b
陵川县:周属晋国,秦属上党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割高平地置陵川县,县因山川名。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并入晋城县,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复置陵川县。0 q; v+ |9 `5 p, b' ]
6 r" W; P) C- S/ c9 m6 F
沁水县:
( T; T, l, c- E$ t, K7 Y( |秦汉时置端氏县。北齐时,改为永宁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沁水县,因境内沁河纵贯而得名。: v) D9 e k% M! v5 d
' _; V4 P: Z& {& g+ O9 g
2 _6 I/ O# H" F
! u, P. Q+ Y, H+ a& c+ x0 y
10.临汾市
0 a1 T) ? F: w% Y
* F' Q, W/ l% t2 V6 G; ]/ ^临汾:北魏时在今临汾市区建“白马城”,移平阳县于此。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嫌“平阳”与“平杨”谐音,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取“滨临汾河”之意。1971年在此设临汾市,2001年设地级临汾市。辖一区两市十四县。8 e, h% ]& }( U+ L$ Q( ?/ g
7 n* x8 |( k. ^! F) {" m8 _ c尧都区:$ p9 [9 I4 F( x! @; X
尧都区相传为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帝尧陶唐氏诞生、建都之地。春秋时期晋国置平阳县,历秦、汉、魏、晋不改。2001年设地级临汾市时,改县级临汾市为尧都区,以纪念“尧都平阳”之历史。
; a$ F% ]" h7 X0 h- z7 u g6 w4 p9 C0 T5 S7 t
侯马市:古称“新田”,春秋时为晋国都城。秦、汉置绛县,刘邦封周勃为绛侯于此。东汉、魏、两晋置绛邑县。明洪武八年(1375年)绛州金台驿迁“下马里”为驿站时,因忌讳“下马”二字,而“下”在当时地方言中读如“侯”,故将驿站登记为“侯马驿”,侯马从此成为正式地名。1958年,曲沃、新绛、汾城合并建侯马市。1962年去市复设曲沃县。1971年,复置侯马市。' q, T& ^# d0 m1 v4 e8 ~/ B
; ]$ `& L" C( P2 h; q/ s# p) N
霍州市:/ v% u. s5 m1 R$ G! h$ p* s! x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霍邑县,金贞祐三年(1215年)置霍州,因境内有霍太山得名。1912年绛州为县,始称霍县。1990年撤县建市,名为霍州市。! P/ C9 J7 Q/ v3 G
# n( U( c$ X! C H曲沃县:曲沃之名,始于西周初期,原出自“沃泉”(即今景明瀑布),九曲而北入于浍,萦回盘旋,西流入汾,得名曲沃。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成师(桓叔)于此,号“沃国”。西汉置绛县,东汉改称绛邑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废绛邑县置曲沃县。
/ T; Y/ _: D5 c5 x& s4 O0 H! _! A' }0 S+ t; Q N1 A' p
翼城县:% s3 r ?! Z! |5 }( ^3 O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以古翼城为名。古翼城在今南梁翔翱山之下故城村,因山形如鸟舒翼,故名。
5 T1 q7 z8 s) e" P1 u# f
) Q/ Q: W4 B3 f0 Z6 Q3 S& s浮山县: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浮山县,相传尧舜时,洪水横流,其山随水高低,其形若浮,因名“浮山”。
! e" ]* Q, |+ F! i$ |& I9 |
# [/ p3 o: ?; [ A; }7 z% U2 P襄汾县:' V5 T3 q1 ~6 t" J, l
由襄陵、汾城两县于1954年9月合并而成襄汾县。原襄陵县因境内有晋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因作为汾河岸边的城邑得名。; R7 S) d3 h2 O. ]- s
; Z/ Q" g% c* [# Y洪洞县:原为春秋时期晋国所置杨氏县,后改为杨县。隋义宁元年(617年)李渊掌握隋朝大权后,因恶隋帝“杨“姓,遂改杨县为洪洞县。县志记载,因城南有上古传说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
+ v4 ^2 f3 v8 ~' k) g% t5 E; j, T
安泽县:, {8 P* f$ Z, V3 f+ k% G
西汉名陭(yi)氏县,东汉改猗氏。北魏建义元年(528年)改猗氏为冀氏,于西部(今古县境)置安泽县,因当时县址位于安吉、泽泉之间,取两地之首字而得名。: P8 Y! F1 q/ [" J& n+ V
4 {1 B, t2 U5 @; H) `古县:古县即古之岳阳。原为北魏建义元年(526年)所置的安泽县。隋大业二年改成岳阳县,1914年改岳阳县为安泽县。1971年,割安泽县境西部7公社和浮山县北部3公社建县,因不能复“岳阳”县名(湖南已有岳阳市)遂名古县。; o1 H1 _5 {! J! V* W1 i$ s5 Y Y- C# t
9 A6 b; I0 L/ b8 N3 _2 [6 M" T; D* l汾西县:
, g7 Q. ?4 I7 H* `) q) p北齐在此置汾西郡及临汾县,不久废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以在汾河之西而得名。
3 g' r x4 b* a5 X5 p n; [' Z8 w; G" i; y( K6 _+ r
蒲县:古称蒲子国,因唐帝尧的太师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得名。殷商称“基方侯国”,春秋属晋国蒲邑。汉为蒲子县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置定阳县。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定阳县为石城县,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复称蒲子县。隋大业元年(605年)改为蒲县。
; `; a0 L% q) f! K+ o3 l q0 d4 D! D
: L. Q# p2 r" c; H, E2 }8 D6 H乡宁县:/ g! C: Y y1 @: A
北魏设昌宁县、平昌县、唐时并平昌入昌宁。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因避讳唐庄宗李存勖祖父李国昌,改昌宁县为乡宁县。
0 Q0 s, }9 f- b+ I5 {+ y3 a; @
9 x% |: H& y% O8 ]' k6 }吉县:春秋时为晋国之屈邑,又称北屈。秦置北居县。北魏在此置定阳县为定阳郡。隋朝杨坚恶“定阳”与定杨“谐音,遂改定阳郡为文城郡,定阳县为吉昌县。金改吉昌县为吉州。1912年,废州置吉县。1 _; C9 ]0 c! q! |
: \7 j9 G+ H& }( {大宁县:3 Q/ ]3 C' I7 c4 m# S2 v+ t
古称涑水县。当地府尹为避免与归化县(今永和县)因地界之争而发生械斗,望两县永远安宁和好,改涑水县为大宁县。( \8 y! x1 t0 }6 i
% l. d) c1 M0 E隰县:隋开皇五年(585年)称隰州,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尔雅·释地》曰:‘下湿为隰’。以州带泉泊下湿,故以隰为名”1912年降隰州为隰县。- F2 a9 S9 H. \# a. f0 F
& o9 n% I' l# M7 A' M* z2 l永和县:5 J8 E0 v& I) ^
古称归化县。当地府尹为避免与涑水县(今大宁县)因地界之争而发生械斗,望两县永远安宁和好,改归化县为永和县。5 q6 y0 x" n' d. {! Y6 L3 R4 v
4 ~/ j& m! m& b# b6 ~: e# R' P+ F% S( j" f
5 S# j1 ^7 p" X4 k0 U- E0 B2 S, U
11.运城市1 M+ U2 }! Z7 e3 M* a; {* x7 {
$ |+ l% w; i" \8 U) U' g
运城: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春秋时属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之后一直惯称河东。1949年,成立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销重设运城地区。2000年改为地级运城市。辖区一区两市十县。) j) i0 q1 @, p1 B$ i3 m% A$ _3 W4 H
4 A9 j. y2 p/ B/ V7 b$ W, J, ~
盐湖区:) @8 e) Q5 s8 B
1950年,运城专区治运城。1954年,撤运城专区归晋南专区。1954年7月,解县和虞乡合并为解虞县。1955年7月,运城镇并入安邑县。1958年11月,安邑、解虞、永济、临猗合并为运城县。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分别析出临猗、永济县,原解县、安邑仍称运城县。1983年改运城县为运城市,2000年运城市改为盐湖区,因境内的盐池亦称“盐湖”而得名。
& v ?9 _0 c5 T$ z
# _- p) g% P/ P- Q0 l$ x永济市:永济古称蒲坂。秦置蒲坂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蒲州为府,附郭置永济县,县名源于境内有明代水利工程永济渠。' r3 V( H+ N* T' T/ D( o
; M5 G! b6 k' C( j" R% o+ S& @
河津市:
" A& ]. e/ z* A0 D6 P战国为魏皮氏邑,秦始置皮氏县。王莽天凤元年(14年)改名延平县。东汉复称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为龙门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禹门渡口而得名。1944年撤县建市。$ a' r8 i8 u7 b0 ~9 n5 {
1 t. K% C b, A" F. s" [1 e临猗县:临猗县组建于1954年,系临氏、猗氏两县合并各取首字而得名。“临晋”一名的由来,一种解释为:春秋时期,秦国在黄河西岸筑城堡“以临晋国”,故名临晋;另一种解释为:此地春秋古称晋阳,唐代称晋城,故名临晋。“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路史》云:“夏有猗国”汉代置猗氏县。
( J z- ]" U. |% h7 V, k2 k5 p. a% n) S2 r& ~) f
万荣县:
/ x7 u8 t* R' _7 K: w! ?, i万荣县系万泉、融合两县合并各取首字而得名。万泉以“城临山涧、地多涌泉”得名,唐武德三年(620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地置万泉县。荣河西周为耿地,开元十年(722年)修后土祠得古鼎,改称宝鼎县。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荣河溢河,人称祥瑞,改称荣河县。1954年万泉、荣河两县合并。
! L$ X$ U5 r; f! F- ]
( d. D5 y; O6 v- o+ d0 A稷山县:商周称稷。春秋属晋,称清源。战国属魏,后属赵。秦属河东郡。西汉以汾河为界,汾南为左邑县(今闻喜),汾北部分属长修县(今新绛)。东汉汾北并入皮氏(今河津),汾南部分并入闻喜县,设稷山亭。北魏初属龙门郡,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高凉郡,设高凉县。隋开皇二年(582年)绛州移正平,于汾北筑县城,因境内有稷王山而得名稷山县,沿用至今。
6 d, g ^1 {( h+ B: n# C) v6 `& w" Z( {. k
0 ~" l) h' o1 s: |# C新绛县:1 t' u2 ]3 i: ?/ N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称太平县;隋开皇三年(538年)设正平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绛州,领正平、翼城、曲沃、稷山、龙门、垣曲、太平、绛县等8县。1912年废州改称新绛县,取“咸与维新”之意,又与绛县相区别,新称绛县,此为新绛县名之始。8 b; h6 h: @2 Q( ~
9 U( O* z$ }6 v, r& P绛县:因境内有绛山而得名。春秋建“车厢城”。周惠王八年(公元前669年),晋献公派大夫建都城聚,将群公子全部杀光,将车厢城首次命名为绛,从此即定都于绛。韩、赵、魏三国分晋,绛属魏。秦属河东郡。西汉时,绛地扩大,合曲沃、翼城为绛县。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以绛山为界,置南绛县,西魏大统五年(539年),南绛县改称绛县。
$ o1 t, a+ Q" h. x# o& l1 e( Z0 \2 z& A# {
垣曲县:3 n) R3 f* @2 G4 f3 s9 f
因境内群山如垣,而又地处于九曲黄河之畔得名。在商、周时为“亘方”,侯国地。春秋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属河东郡。汉置垣县。南北朝曾一度改称白水县、毫城县等。隋复称垣县。宋代改为垣曲县,以后县名未改。% C8 J; p; v+ d) C* Q. e! C6 ]$ p
$ x& O4 Z* L1 A' ~; H9 i2 m
闻喜县:秦称左邑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刘彻去河南缑氏巡幸,途经左邑之桐乡,闻南越(南越国,今广东、广西一带)被攻破之喜讯,遂改桐乡为闻喜县。2 i6 L& h3 I' O9 ~
+ \( M; s2 y- r& X! Q夏县:
+ |+ S2 N$ y' x- |) c# z' Z2 ]古为安邑地,因夏禹古都而得名。4500年前大禹在此建都,大禹因治水有功取得帝位,封国号为夏。夏属翼州,为侯国地。周属晋国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夏县。
6 O8 O8 Z0 C2 \, B6 [: @
5 i+ U& o: Q" T0 @7 {6 y: p平陆县:夏称虞,周初武王封仲雍之后于此,国号仍为虞。春秋属晋,为大阳邑。汉始置大阳县,又名太阳县。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称河北县;唐天宝元年(724年)陕郡太守李齐物三门漕道得古刃,刃有篆文曰“平陆”,以为祥瑞,以命县名。1 p" z" `: i7 q( J
$ w7 c8 R8 R5 T" Z- L- \芮城县:
0 e# V- S6 b. G7 V, p4 x' @, p+ n D* S/ T西周初,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称魏国。晋献公灭魏,封大夫芮毕万于此,因名芮城,亦名魏城。汉置河北县。西魏于今县东境置安戎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县。唐武德二年(619年)设芮州,辖芮城、永乐县。明、清仍为芮城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