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位于祖国的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省区界线东起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汇合处。西至大兴安岭北部的大林河源头,东西最长相距930公里;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南至东宁县南端,南北最长距离为1120公里。地域辽阔,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北部的夏至前后可以看见北极光,东部的乌苏里镇是祖国最早升起太阳的地方;西部约有2000多公里省界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在南部约有1300多公里省界与吉林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7.2万平方公里(包括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地区的1.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9%,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四川,居全国第六位。( M) u, ]- ]2 U
( r8 ^) W/ `, x& e0 D9 J黑龙江省系由省内最大河流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古称黑水,满语为“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是“黑”的意思,“乌拉”是“江”的意思,清朝建国初期定名为黑龙江。黑龙江省版图状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形象地反映了她富饶美丽的风貌。! L. _( E. X1 |$ U9 X: }
" V9 n! T a7 o9 I+ U. S( K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几乎等于朝鲜和罗马尼亚领土之和。在地质历史时期,多次大地构造运动使黑龙江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态经历了反复的塑造,到新生代的燕山运动时期才基本奠定了今天的地貌基础。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和漫长地质时期内外自然力的综合作用,形成了黑龙江省今天基本相对稳定而又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 ' D0 ^3 J' `' R* t8 g! U) ]3 |, `
黑龙江省冬季受蒙古高压带的影响,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热带的影响,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全省气候呈观明 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这种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又受地理纬度、地形地貌、距海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日照、气温、降水、温度、风等气候要素上,表现出具有明显差异的区域分布规律。 ; l1 z. k: N$ [; y! k! J! X, t7 g' I- D8 f2 W6 H
黑龙江省属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西北端没有夏天。全年平均气温零下6—4摄氏度,一月零下32—零下17摄氏度,七月16—23摄氏度,西北部气温最低。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日照充分,无霜期三—五个月,年降水量四百—七百毫米。全年无霜期多在九十—一百二十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二五十—七百毫米之间,以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迎风坡最多。全年降水的百分之六十集中在六—八月份,一九五七年七月一五日克山降水一七七.九毫米,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春旱、夏涝、秋霜冻为主要自然灾害。5 I" I0 \# m3 \% G9 d7 ?
% o6 p; H2 [& D3 k: x1 b
黑龙江省区内的植物按世界植物区系的划分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系的欧亚森林植物亚区、欧亚草原亚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植物。根据目前的调查,共有183种、737属、2200种(其中有1763种为种子植物)。在全部种子植物中,被子植物就有107科、636属、1746种;裸子植物3科、6属、17种。这些种植物又属于长白植物区系(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南部、东部山地、三江平原)、大兴安岭植物区系(分布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北部)、蒙古植物区系(分布在松嫩平原),这些植物类型的地貌景观主要表现是森林植被、森林草原植被、草原草甸植被,这是黑龙江省的自然植被基础。2 v$ _0 ]$ F! i! {$ H: h
6 Z8 X3 \) |3 x4 x, }4 O动物资源也是一项较重要的生物资源,黑龙江省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动物群及种类也多种多样。在动物区系上基本属于古北界东北亚界。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平原地区为草原动物群,还有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动物群,地理分布上分成大兴安岭亚区、长白亚区、松嫩平原亚区。全省共有陆栖脊椎动物498种,其中两栖类11种,爬行类14种,鸟类374种,哺乳类97种,这些野生动物有32种列为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占全国145种保护动物的22·8%,其中一类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16种,三类保护动物10种。黑龙江省的野生动 物具有大型种类多,季节性、耐寒性强,经济价值大三个特点。/ R: G! K c0 [$ N
4 V+ e$ O7 z o+ K( c
矿产资源在全国可算是名列前茅。在世界已知的160种矿产中,有150种,已找到111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铁、铜、锌、铅、钨等45种矿产中,储量列居全国前三名的有8种,列居前十名的有28种。在石油、石墨、砂金、矽线石、铸石、玄武岩和钾长石等18种优势矿产中,此六项储量都居全国之首。2 n' p8 N; a- w/ y# M% n2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