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与诺贝尔奖
0 d1 [" p9 f. n- S5 |; d# Q0 J) D# x: M4 D+ @8 b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6 T4 w: D% e8 I5 b
: a4 |; O x5 h+ h& o& |/ G
9 V: c) V+ g# a& W4 @" \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 O/ U, x: e% ]3 }3 j s: T
4 g5 X: H2 X* b" \0 M5 }
' \, T; V: o! O/ n5 n8 e" Z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 b) Q6 O/ R4 W. L( f8 e* _; h( ^; a5 K$ p8 ~$ I: u# H
- i9 \; ?8 S& C `5 l( h' f& K. A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现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 A" |$ a- b5 q+ P
! k9 T0 i7 ~) l5 \& T
* l. q% L$ |. y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 R9 Z" Q) T7 d& I% E3 t/ p# J8 H* u. E9 _: s2 Q5 x% r
7 t) n; k* W( E4 J5 f3 f( u6 b ,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
/ D# k5 W% d$ Y2 v* G# R- N" N) p4 _6 O$ U% _, s
/ S( H$ h! b/ t9 I 达赖十四世: 1935年生于西藏,(应该是中国的青海省)中国国籍,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4岁,但中国政府拒绝承认; / N! ]+ a+ I0 w9 m2 E
. P; y/ Z0 s. ~7 b/ B
. v1 w Y u; ^/ [# n1 y3 p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52岁。
3 r5 i8 W" p" u' F/ {+ W
0 v$ V3 x& I2 o8 ^/ s- [( G/ m" G# b/ e) P& n6 A+ v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美国华裔化学家,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2008年10月8日钱永健与马丁·沙尔菲、下村修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 ]3 d* h5 |1 ^
4 h2 R: ]& B2 j" `' J) v& C3 j3 @ P* C- s6 q% K4 e, F# ~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英籍华人,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博伊尔和史密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 V. ]) H3 _+ a7 C, \% f 一.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0 @# c5 `7 ~2 w$ V i人物简介 / N9 {/ W R6 I! l5 R
崔琦 (Daniel Chee Tsui) 汉族,河南宝丰县城北7.5公里范庄人。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贫困,乡中连一间校舍也没有,崔琦只有接受私塾中的四书、五经教育.,他于1951年在北京读书,次年到香港培正中学就读。不久,他便随大姐来到香港直接进入六年级学习.在香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关,一是学说广东话,二是学好英文.后来,他进入培正中学就读,这使他的英文进步很快,因为这是一所双语并用的学校,课本用中文,授课用英语或是名词中英对照,这种教学方式使崔琦受益匪浅.他后来回忆认为:华人研读科学应该中英文交错使用,才可兼容并蓄,收到真正学习之效.他说,只懂得中文会令科学家无法追读最新的科研报告,而完全放弃中文却是舍本逐末.1957年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19岁的崔琦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 那时全校只有他一名华裔学生.由于青少年的崔琦在从河南辗转到香港,又从香港到美国的历程中,克服了种种挫折和困难,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他勤奋学习,努力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从学院毕业,为了进一步深造,1967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史达克教授,在这里,史达克教授风趣的物理教学、及物理学广博的奥妙,使崔琦对物理学产生了特别的喜好,并开始对物理学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跟随罗威尔教授学习研究,这里的物理实验更使他趣味盎然,并决心投身于物理学的研究与探索。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
3 @8 c+ K6 @; d) W6 G0 V/ ]* `! T) F, B! A
崔琦一方面治学严谨、专心致志,对自己钟爱的物理学研究事业非常投入,他喜爱做物理实验,需要时常常是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有时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他可不惜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找个强力磁场以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并且工作时很少理会身旁其它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有效率.在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后两年,他便于1984年和另外两位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赢得“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头衔及巴克利物理大奖.而另一方面,崔琦又是一个很具幽默感、很随和的人,他常视物理实验如玩游戏,他说,能随心所欲设计新模型,能制造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做实验又有何难?“做研究报告才烦人呢!”.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他也会说:“外面天气很好,到外面玩玩再回来,不要压着自己钻进牛角尖,松弛一下,将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次他与另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崔琦却微笑说:“我还没有资格去提如何应用这个新理论.但它是客观存在的,量子物理的电子有其新的特性.” 2 N( [: Q4 s; t- m* @1 g
, t$ m/ p+ Y1 f; p- ^# D6 }% i 此外,崔琦还是一个兴趣广泛、全面发展的人.他对很多事物均感兴趣.当年,他不仅物理、生物、化学、中英文等学科成绩都特别好,而且他还喜爱打篮球和唱歌.大学毕业时,有同学对崔琦如下评价: “六尺身材堪谓高,天赋英聪功课好,兼长国、英、数,日常小事却糊涂,五毫当一毫.写字时笔墨飞舞,笔迹字体犹如乱草,指挥音乐,南拳北腿如比武,歌声动人,姿势美妙够风度……”.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周末数小时的阅报,从不间断,无论是政治、科技,还是经济、艺术、体育,他都不放过.崔琦因此还幽默地说:自己什么新闻都爱看,但不是所有的都看得懂.也正是他广泛的兴趣和宽阔的知识面,使他思维活跃,脑中经常涌现新想法,新念头像是永无止境.
2 `8 e }. m5 | u7 S9 y: l
3 o6 [* Y: p0 x 1998年10月13日,华裔美籍科学家崔琦因发现逊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互相作用,能形成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许多电化学过程发生在固体-电解液界面,腐蚀则常发生于固体-气体和固体-液体界面,因此界面物理和表面物理一样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他是继去年朱棣文之后登上诺贝尔殿堂的第六位华人。
- P) t8 B5 h6 u" Y! r- H$ t" w. u v1 @1 V* u* Q5 G
有一个故事,杨澜去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2 r q) {& e5 B! U, B
1 r+ _/ G2 P& @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 P- v* |" M+ ~9 s5 S5 a* o; i l; O" F3 s3 ]* G/ l* B
可是错了! 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 t4 |9 ^' a3 y% f
* n6 |" \/ C( O6 t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 在全世界,'妈妈'这两个字是相通的。”
% k/ K; T8 l, t5 Z% J0 J t" O. W8 }6 u, |# `
一边是世界名人,一边是情爱;一边是无上的荣誉,一边是母子深情。崔琦选择了后者。这就是龙的传人交给亿万观众的答卷! 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 f( r @$ E& X* g2 a
@$ f3 t' b! r9 k; M" U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崔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1 S( p4 u: ^- u
) m' b$ ]: }+ u( S% X& q5 C' ?; s 2000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
( X5 Z" j) J) E. @ M/ l+ z1 \4 `; b2 R/ _
崔琦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n) n0 ~) [; S0 c3 ^
, P) e4 \7 ]2 G7 @# Q3 D* |
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2 V' s- l& L$ R% Y, W1 [9 E* z9 L. X# k2 t3 n4 c
人物事迹
( m+ @- D6 c {/ j5 {- V& E: h8 y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学的毕业生。
9 z$ i7 D0 m: S" d* Y3 B, i" C- Q6 P( M5 A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t1 f+ B9 N. d; U3 Q% _2 `
d. J: T! w. ]. Y; h: h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 G \7 J- \" A' A8 t) b3 G8 V/ V
/ w- t. {7 }2 e8 D5 B' \4 `; P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 N$ v" s- k" j+ t# i& Y8 Y
) G1 [1 G9 q" e4 k. f( v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 e, o: `9 O3 f+ k8 U s2 _6 g: R5 s% y' t" P0 d
二.书法家
: W2 _' w( e, c+ r* O 字时之.1948年生于北京.自幼酷爱曲艺;师承"快板大王"高凤山 评书艺术家马连登等.几十年锲而不舍,研习相声 快板 单弦 评书,集曲艺 表演 伴奏 理论研究及节目主持人于一身,享有"曲坛杂家"的誉称. 0 V' z) B% y- m" Q' G N
2 p5 t. ?& O; Q! d* R% x, u( ~
崔琦喜书法,师承书法大师启功.2004年5月在北京荣宝斋举办了<<马季崔琦书法展>>,出版了书法集<<崔琦书艺>>.
; `6 d9 w- ?) }5 G* e7 V$ I7 s1 c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