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人物 5 E, Z2 q" p# p$ l
我是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学者,知晓一点崔姓的情况。我的论文和报道见《文物》1995年11期、《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11月3 日7版、《中国文物报》1999年12月31日三版《泉州日报。海外版》2002年1月5日、《京华时报》2002年1月4日5版、《典藏。古美术》(台湾)2002年2期等。唐“鸿胪井刻石”是713年唐册封“渤海”的使臣“崔訢”在旅顺黄金山留下的珍贵文物,29字刻文记载着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崔訢应当是中国历史上和崔氏先人中一位为祖国的统一作出过贡献的历史名人。可是媒体和崔氏族谱都缺乏对他的介绍。您所询问的“崔质”应当是崔訢的17世祖先。“崔质”属博陵大房崔氏,史书记载为:骃--实 --皓 --质 --赞 --洪 --廓 --;还有一种说法:“崔质”生于五代十国公元923年,这是据个人的“谱书”而言的,比前一个“崔质”出生晚了许多。是不是后代人起名时重复了古人的名字?这类现象现在还有。广东的“谱书”追述祖先时,多自“崔质”始,我看过2种,有的还晚,究竟是那个“崔质”?需要研究。古代的“崔质”和五代的“崔质”都有可能。族谱难续,后一种可能也许会更大些。如果没有非常清楚的比较晚近的记载,看成古代的“崔质”也合理。因为族谱就是为了纪念先人,创造未来。崔姓是中国延续非常悠久的大姓望族,名人辈出光耀史册,美国学者著有专著;唐宋文学名著多有崔姓,众口感叹《西厢》;鸿胪井刻石字字千金,堪称惊世国宝;本贵支荣,后代子孙创业五洲。中国第6个华裔诺贝尔是崔氏后人。可惜“崔訢” 留给我们的唐鸿胪井刻石1908年被日本海军侵掠,今天还在日本皇宫里以泪洗面。应当把它迎接回来,放在尊贵的崔氏宗祠,作为普天下崔氏后人纪念祖先的圣地。
Z/ b9 [+ ^0 {) ~+ k" `, s 《永乐大典》上有崔从的资料,是唐代人,760--832,大文学家崔融之曾孙。
! D: c+ k9 k* p5 `# Q2 T2 Z; ]1 v中央台广播有崔氏消息 7 I& K, `# }# n k
内容: 2003年9月12日12:12《午间一小时》节目。谈到公元714年唐鸿胪卿崔姓遗留的国宝“唐鸿胪井刻石”,1908年被日本海军抢掠到东京,藏入日本皇宫。让我们共同能力,早日把唐鸿胪井刻石迎接回祖国,安放在尊贵的崔氏宗祠,做为全球崔氏后人和中华儿女纪念祖先的圣地。
* {9 [8 T! O( O& `9 a" [* _% x4 l
我省一教授欲赴日讨国宝
8 {: K# s, I" S w0 G. h9 P" o' J. ?0 i* Y
“唐鸿胪井刻石”被日寇掠走近百年
+ y( ~. ^, F5 l( n: R# k 我省一教授欲赴日讨国宝 " X+ h o8 e$ C3 o+ S$ m
“唐鸿胪井刻石”原立于旅顺黄金山,是一块记载祖国统一进程的历史物证,至今约有1300年历史。但在1908年前后,该刻石被日本海军掠走,近百年来一直藏于日本皇宫之内。7 u, U( ]0 i+ U) Q" i, l
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各种原因,当今中国流失于海外的文物数以百万计。为此,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北大教授俞伟超曾沉痛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物的流失无异于国土的沦丧。”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原吉林省白城师专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王仁富教授,准备近期赴日讨还被日寇掠走近百年的“唐鸿胪井刻石”,就是想告诉日本,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宝,不管难度有多大,有人正在为它的回归而四处奔走。 6 q9 F( I8 {; D$ E+ o* ` D0 r/ ^
王仁富教授今年已61岁,20世纪六十年代末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1979年起,开始东北地区碑刻的研究,很快在家乡的金代开国记功碑“大金得胜陀颂碑”?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的汉字碑文考证中获得突出成果。7年前,他把研究的目光转移到旅顺黄金山唐鸿胪井刻石上,和刻石的缘份由此产生。本来可以尽享清闲的晚年生活也因此而改变。3月18日,是王仁富教授老伴2周年祭日,上午他去祭奠了老伴,下午3点便从白城市风尘仆仆地来到长春,继续与友人们策划讨还国宝一事。那天王教授的心情不太好,他不无感叹地告诉记者,老伴临终前的情境这几日一直萦绕于他的脑海,他清晰地记得老伴一边流泪,一边嚅嗫着同他说话,实际上她已发不出声音,庆幸的是老伴并不知道这一点,王教授只能从表情上去猜测老伴讲了些什么,就这样陪伴她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六天。老伴生前一直支持他的研究,所以下一步赴日讨还国宝,不管结果如何,都算对老伴亡灵的告慰。记者在王教授装满资料的行囊里发现了两个塑料壶,略显疲惫的王教授看到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一个是喝水用的,一个是想方便时却又找不到地方时用的,为刻石而奔走的这几年,身边总带着它们,人上岁数了,想干点事身体却不争气,也不知道余生还能不能实现讨回国宝这个心愿。
7 N( U& d& L( Q4 b1 o: H) M$ j 刻石的由来 R# k4 }% E* s, l" G
谈起这块刻石的由来,王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唐朝时,东北地区有一个比较大的地方政权—震国?包括辽、吉、黑三省大部分地区 在开元盛世的感召下,归顺唐朝,被册封为“渤海”。唐鸿胪井刻石就是这一事件的重要历史物证。震国是在7世纪末,由靺鞨首领大祚荣统一各部建立的地方政权,后大祚荣归唐,被册封为渤海郡王,从此震国也以渤海为号。这段历史在《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中有明确记载:“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 ,遣郎将崔?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这就是千余年前,唐鸿胪卿崔?出使渤海纪事。“鸿胪”是我国古代掌管外交和民政的机构,鸿胪卿崔?相当于当时唐朝的中央代表团团长。当时崔?一行人马持节从唐都长安出发,跋山涉水,渡渤海,抵旅顺,溯鸭绿江北上。水陆兼程到达靺鞨都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 ,圆满完成册封使命。翌年?714年 春,返京复命的崔?,再次来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想起脚下的辽东热土已经归入唐朝版图,千里出使,不辱使命,欣喜又留恋。遂在黄金山下,凿井两口,作为纪念。意犹未尽,又在井边高处一块褐色驼形巨石上刻下:“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三行文字,进一步把出使活动记于贞石,作为永久的见证,这就是珍贵的旅顺黄金山唐鸿胪井刻石。刻文为楷体,用笔朴实无华,流畅中略显拙朴。布局自然,刀法流畅。这二十九字的刻文,点石成金,使这块普通岩石有幸成为渤海与唐朝关系史的物证,具有了珍贵无比的历史文物价值。举凡谈及渤海的建立和唐对辽东经略的中外文著,无不引用《旧唐书》的这段记载和此刻石的刻文。目前中外学术界已有20余种文著记述此刻石和刻文,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中外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学者。# ?; O9 F1 I0 c
强盗行径令人瞠目 / {$ o) m0 ?# T0 j* @# ^( E0 {- m
时事变迁。清代光绪年间,当年的鸿胪井已湮没,唯刻石仅存,这就更显出当年刻石者独到的用心,刻石也因此受到了后人更多地重视和保护。光绪乙未年?公元1895年 冬当地守备官员刘含芳修建碑亭加以保护。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旅顺又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势力范围,在甲午海战中丧失了全部北洋水师的清政府,已无力保护这块当年存于水师军港的刻石,被日本侵占旅顺的海军司令富冈定恭掠运到东京,藏入皇宫。据日本著名鸿胪井刻石研究学者渡边谅先生推断,“碑石早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 就已在东京,可能是富冈中将任职期间就亲手将碑石运到东京”。尤其令人气愤的是富冈定恭在抢走石刻后,竟然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 的十一月,自己在鸿胪井石刻的遗址处立起了一块记载他强盗行径的石碑,碑文为“唐开元二年,鸿胪卿崔忻奉朝命使北靺鞨,过途旅顺,凿井两口,以为记验。唐开元二年距今实一千三百年有余,余莅任于此地,亲考查崔公事迹,恐湮灭其遗迹,树石刻字,以传后世尔云。”富冈定恭在强掠了中国的文物后,惟恐别人不知,竟然树碑立传,而且声称“恐湮灭其遗迹”,这种为自己强盗逻辑张目的做法想必世间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块石碑至今依然存在,它不仅激起许多后世国人的愤怒,而且也成为王教授准备赴日讨还国宝的重要历史物证。8 h2 \+ }9 l5 Z
学界的尴尬
+ y$ i7 |, n- |* h 据王教授考证,数十年来仅有日本学者渡边谅一人于1967年5月12日进入皇宫“唐碑亭”,有幸得见旅顺黄金山唐鸿胪井刻石真颜。事后著有《鸿胪井考》一文记载此事。他非常看重唐鸿胪井刻石,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他本人分别于昭和四年?1929 五月的一天和昭和四十二年?1967 五月十二日对旅顺的鸿胪井遗迹及掠至东京的刻石进行了仔细考察,他不无得意地说,这是很少有人做到的。渡边谅所言诚非虚语。由于近百年来看不到唐鸿胪井刻石,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在对它的研究上产生过谬误。王教授讲“瞎子摸象”至少态度是严谨的,结果仍不免被批判。可就刻石而言,中国学者们却是连“象”也摸不到的“学术盲人”,尴尬的处境留下学术的遗憾,不能不说与刻石的被掠有直接关系。而在旅顺博物馆里,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先生所仿制的一块刻石,在所能看到的刻石拓片中,多数是日本的拓片,中国的拓片只有罗振玉的这块仿制刻石的拓片,拓片虽然是真的,但刻石是假的,拓片价值大打折扣。
0 n5 f# o/ X! R- K# ^4 B 为刻石正名
/ S4 _) O: j( g2 J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对此石刻的学术研究方面,迄今为止王教授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破解了唐鸿胪卿崔公的名字之谜。富冈定恭先是把唐鸿胪井刻石掠走,继而又把唐鸿胪卿“崔?”的名字篡改为“崔忻”。致使中外学者们学术失察,长期以来,一律把唐鸿胪卿“崔?”的名字,错误地记作“崔忻”,堂而皇之地写进文章、专著、教材。沿误至今,成为学术界的遗憾。这个错误产生在对29字刻文的“断句”上。如果把刻文中的“忻”字上断,与“崔”相连,“忻”字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使臣的名字。掠夺刻石的富冈定恭中将正是如此武断。而王教授的见解是:刻文中的“忻”字不是使臣的名字。应下断为“忻井两口”,与下文“永为记验”相对。为没有标点的汉文进行“断句”,也叫“句读”,是一件很见修养和功力的事情。相同的文字,如果断句不同,会产生歧义。“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等都是众所周知的例子。“崔忻”的错误就是这样产生的。
9 ^1 V/ U) a# } H+ u2 J 谈到“忻”字上断,失之武断一事。王教授首先认为,“忻”字是动词。《说文解字》中明确记载“忻”,开也,“打开”之意。正合凿井两口之事。只不过“忻井两口”比“凿井两口”,在用词上显得文雅一些。这反映出鸿胪卿崔?作为出使大臣应有的文化修养,但也因此容易把后人搞糊涂了。为此王教授曾多次在《文物》?1995.11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11.3 等报刊上著文,为崔?正名,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王教授的这个考证已经获得学术界的肯定和引用,著名渤海史学者魏国忱先生在他的《谜中王国探秘》?1999 一书中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他的观点。
7 h9 p3 Q2 z+ Y8 w G 期盼国宝归 4 d9 f" L; D, h& g; E+ a G
据记者了解,王教授曾多次到旅顺进行考察,2001年10月20日,他60岁的生日就是在魂牵梦萦的刻石遗址处度过的。王教授说,自己虽然从事石刻的研究已经很多年,可还从未见过原物,这对学者的学术研究来讲是极大的遗憾和隐痛。刻石被掠,已是百年的事实。在历史考古界早为人知,但目前在社会上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回事。因此他觉得让更多的国人知晓此事,实现鸿胪井刻石回归,是中国鸿胪井刻石研究学者应尽的责任和使命。当今世界已不是强权者的世界,当今的中国也不是富冈定恭“余莅任于此地”的中国。为此,几年来他基本放弃了撰写专著《旅顺黄金山唐鸿胪井刻石研究》的计划,而投入了寻求刻石回归活动,虽然中国丢了刻石,但不能忘记刻石。中国总得有人记得中国的刻石,总得有中国人说刻石是中国的。为了石刻的回归,几年来他只身一人北到黑龙江,南至深圳,一路寻访一路宣传,广州《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北京的《京华时报》等全国十几家媒体都曾报道过王教授的事迹,这使石刻回归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北京、大连、广州、深圳的许多民间人士纷纷与王教授联系,表示愿意为国宝的回归出力,尤其是家乡吉林省,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安达先生在获知此事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全部工作,不遗余力地帮助王教授策划讨还国宝的活动,有了这些爱国民间人士的帮助,王教授对刻石回归充满希望。 ) m2 D" c* r+ {: q% N0 r# k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法律“对于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文化遗产,由于殖民或外国占领而被非法占用或失去的,成员国有权请求返还或归还。”另外,着眼于中日两国现实和未来的关系,飘零在日本皇宫里的唐鸿胪井刻石,是日方一份无法回避的、必须做出答案的答卷,它可以增加或者影响中日友好的心态和感情。目前王教授已经物色了律师和翻译人员,准备赴日去完成他多年的梦想——讨还国宝。 - F5 \# U. {' ?& a9 o& d
在此我们祝愿王教授能像古代的蔺相如一样,完璧归赵。
, v% ~2 N ?9 }& Q) b5 D6 C1 k8 T: Y
来源:新文化报. ]+ V7 e, _% C/ i6 a7 F1 m0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