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979|回复: 7

八榮八恥  明道德 知榮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0-7-30 20: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榮八恥 明道德 知榮辱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集)   中國山西大同  
    ( w0 a% C, x3 h8 n0 h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我們今天上午討論了「八榮八恥」需要從孝道來入手、來落實。我們看到古聖先賢為我們闡述,孝道確實是能夠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世界,確實是一種「至德要道」。' v, @7 l; x( x% m3 w' v- P9 n; J  d
        那麼這個孝這麼重要,那如何來行孝?我們上午剛開了個頭,就說孝子在家裡行孝,要做到五個方面。所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那麼我們今天談到「居則致其敬」,孝順父母最關鍵的是能夠對父母有一顆恭敬之心。下來我們再談「養則致其樂」,這裡說孝養父母關鍵的就是讓父母生歡喜心、讓父母快樂。
    , G, J% t1 f; P" ]3 Q    在唐朝時候就有一位這樣的孝子,他叫崔沔。崔沔做官做到了中書侍郎,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部長,比部長可能還要高,可能是副總理這麼一級的人物。崔沔他就是一位大孝子,他的母親在中年以後就患了眼病,眼睛就不太看得到東西。結果崔沔想盡方法,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來幫助他母親去治療眼病。可是後來還是他的母親雙目失明,崔沔就每天來照顧母親,而且千方百計的讓他母親歡樂。譬如說,如果是天氣好的時候,他就帶著他母親,抬著他母親去野外,去那裡觀光,呼吸新鮮空氣。那他的母親看不到東西,怎麼觀光?結果崔沔把母親帶到野外之後,就跟她講說,這裡有什麼樣的風景,什麼樣的花草,一點點的講給他的母親聽。讓她的母親,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是也能夠領受大自然美好的風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大家都聚在一起,崔沔讓大家都團聚在他母親的膝下,讓他母親感覺到家庭歡聚的那種喜悅。那後來他母親病逝了,崔沔非常的難過。就為他的母親發願終生吃素,來紀念他的母親。所以他後來由於他這樣的一種孝德,他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儉樸。孝廉這兩種德,使到當時有人推薦,就是舉孝廉,就把崔沔推任去做官。後來他的官一直做到了很高,中書侍郎的位置。
    3 F/ j; Y3 A! w    雖然做了官,但是生活還是保持艱苦樸素,多餘的收入就拿來接濟生活比較清苦的那些親戚朋友。因為他自己說,母親在世的時候,一天到晚關心的就是家裡的這些親戚朋友,還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他能夠在母親走了以後,依然的保持對這些親戚朋友的照顧,他說這樣子也能夠讓母親在天之靈得到安慰。所以我們看到,崔沔真正是懂得讓自己的母親安樂。這種孝道,確實是有這樣的道德根基,他才有成功的事業,才能夠做到這麼高的官,而做到這麼高的官,仍然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史書上記載,他是儉約自守、勤政愛民。
    % I0 a  R' v* M: j9 [8 _# V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的好官,必須首先要在家裡做一個孝子,懂得養親、敬親。我記得自己在美國留學的時候,當時就心裡想著,因為我是家裡的獨生子,父母工作收入都不高,就想著儘快地把學業完成。能夠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收入,能夠孝養父母。那個心也是挺迫切,就是自己不願意拿父母的錢。當時不僅不願拿父母的錢,而且自己如果有獎學金的收入,還有自己打工的時候掙的一點收入,都會拿來孝養自己的父母。
    # m3 }- `/ _/ ^  u. o. s! M) }    我記得剛去美國第一年的時候,暑假裡剛好有空餘的時間,那我就想打打工,就到了美國北部明尼蘇達州,在那裡的一個遊樂園去打工。當時是做遊樂園裡面一個服務行業,賣棉花糖的,棉花糖大家不知曉不曉得怎麼做的?你看他那個機器,一個大圓盤子,中間有一個轉子,把白糖倒入機器裡頭,機器把它轉出來,絞成絲,這就是棉花糖。當時美國的小孩子都很喜歡棉花糖,因為做得很大、很蓬鬆、很可愛。遊樂園裡就設了這麼一個賣點,於是我們就去了。幾個留學生一起去打工,我記得當時每小時的工資是美金六塊三毛五,當時工作是從早上九點一直幹到晚上十一點,都是站著的。因為製造棉花糖的機器噪音很大,遊樂園擔心會影響顧客,所以就在密閉的一個工作間裡面進行。當時也是夏天,很熱,沒有空調,噪音又很大,就在裡面站著十二小時,十幾個小時,當時也是挺辛苦,因為我很少這樣子去做體力活。那麼這三個月,我們幾位留學生,一起去工作,在遊樂園旁邊租了個房子,在那裡住了三個月,打工。房子裡什麼傢具都沒有,我當時記得我們買了個席子就躺在地板上過夜,就這樣子三個月下來,記得當時我掙了三千美元,我就給家裡寄了一千美元,剩下的錢自己拿來幫補一些學費。( k3 [5 v# N' G( c; @8 Q  w! _
        當時我母親收到從太平洋彼岸寄回來的兒子的供養,心裡就非常高興。從跟她打電話的時候,就覺得她在電話線的那一方都非常的激動。感動的不是錢的多少,而感動的是我們在海外學習的學子,沒有忘記父母。所以我媽媽收到這筆錢,就主動的給自己所有的親友買些禮物,讓大家都能夠分享自己的兒子從美國寄回來的這分供養,這種喜悅的心情。當時我母親還把這些錢,拿了不少出來寄到希望工程、佛教去捐獻,讓更多的人也能夠分享到母親的這種喜悅。所以「養則致其樂」,我們想真正如何讓自己的父母能夠快樂、能夠得到安慰,這是我們為人子要非常注重的一個方面。
    # M' I; H7 I. @# Z0 O$ I下來,「病則致其憂」。當父母雙親有病的時候,當然一個孝子、孝女,心裡一定是充滿了憂慮,總是想著如何能夠幫助自己的父母,解除疾病的困擾。在二00四年,我們中國評選了十大孝子的活動,這裡面有一位叫戴永勝的。他是一位二十七歲的青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是初中畢業的程度,是在山東省棗莊的一個煤礦工人。他的母親患了卵巢癌,癌症的晚期,結果醫生檢驗之後,說他母親壽命不會超過六個月,就說讓他趕緊把他母親接回家好好的去奉養,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7 ^: C1 w5 m/ g
    結果戴永勝知道這個事情,心裡就非常的憂慮,非常難過。看到自己的母親受到病魔的折磨,一天到晚嘔吐、發燒,躺在床上不能起來,心裡很難過。所以他就自己暗自發誓,一定要為他母親治好這個病。發了這個孝心,馬上智慧就來了。他首先跟醫生商量好,讓醫生們告訴他母親,別說她是癌症的晚期,而是說她這病能夠好好調理一下是能好的。讓他母親生起對生存的希望和信心,然後戴永勝就到處去尋找民間的這些醫生,還有治癌症的這些良方,到處找。他曾經為了他母親尋醫找藥,跑了九個省兩個市,都是徒步走,甚至有時候徒步長途跋涉三天三夜,因為家裡經濟生活也比較緊張,車費都不夠了。
    - l2 L2 e$ k1 _/ p4 i" Q7 F所以戴永勝為他母親這樣子去找醫生,求醫求藥,自己蒐集了有一百五十多種治癌的良方,每天就是給他母親熬藥、煎藥。後來六個月過去,他的母親病況好轉,後來到醫院去檢查,一檢查就發現他母親的癌症,癌細胞已經萎縮了百分之七十,好得差不多了。原來躺在床上不能起來,現在都能下地幹活了。所以醫生們都說,這是醫學史上的奇蹟!
    ; q+ s. [! O5 O" O- U# p6 ?! E這個奇蹟從哪裡來的?《孝經》上講得好,「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真正孝心達到了純真的境界,确實我們說神了,創造奇蹟,這是真正感應!所以《孝經》上說,這是「無所不通」,能夠感動所有的人,也能夠給他幫忙。感動天地,所以我們中國有一個城市叫孝感,這個孝可以感動天地。0 a5 \' m6 s6 K8 T" b
    最近,新聞媒體裡面報導了一個孝子的事例。這是一位在杭州地區居住的一個孩子,叫做劉霆,劉霆他是個農村家裡的孩子。他母親也是患了尿毒症,也是需要換腎,這個孩子也是毅然決定,要給他母親捐出一個腎。但是這個孩子,大概從小長大,經濟生活也不是非常富裕,可能有點營養不良,身體比較弱。所以醫院的醫生就擔心他如果捐一個腎,可能他受不了。當時這個孩子根本沒有想到自己,非要決定要獻一個腎。而且他當時只是高中畢業,十九歲的孩子,考上了浙江林學院。他因為父親不在,所以他就每天背著他的媽媽去上學,白天去聽課,晚上回來照顧自己的母親。除了自己的學業,工作以外,全副的精神來照顧自己的母親,非常難能可貴。
    0 {9 |- {# H! w/ U9 v$ i當時他這個事例,報紙對他有過報導,完了很多人都得知這個情況,都紛紛伸出援手。一下子就很多人解囊相助,而且在上海一家醫院,還特別為劉霆他母親來免費給她移植一個腎。所以你看劉霆這個孩子,雖然他的家裡情況不好,自己母親又得了重病,但是能夠憑著他的孝心,真的是感動了多少人!多少的人看見他這樣的孝行,都能夠解囊相助,真的是無所不通。後來他的母親,手術也很成功,也出院了。而且大家給他的捐助非常多,劉霆自己決定,這個錢他不能用,大家的錢不能夠亂用。所以他成立了一個基金,專門來幫助像他那樣子有困難的一些青少年。# W; ?, s  H: k7 O4 Q8 w
    所以你看這個案例當中,我們看到劉霆就憑著他這種孝心,可以說是「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是「病則致其憂」,一個典型的例子,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去學習的。) A( {3 O- ?8 C% A$ _  @/ G
    下來,「喪則致其哀」。父母畢竟都會有去世那一天,父母走的時候,孝子、孝女一定是非常的哀痛。因為想到人從小到大,都是受著父母的恩德。而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想要報答自己父母的這種養育之恩,可是父母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古人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自己如果雙親還在的時候,真的要抓緊這個機會,好好的去孝順自己的父母。當父母走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表達自己最後的哀思。《弟子規》上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這是古人的禮節。對於父母去世以後,在家裡守喪三年。在這三年當中,常常緬懷自己的父母養育之恩。想著如何好好的去做人,能夠報答自己父母的恩德,常悲咽。9 K8 R) @4 x5 U8 J6 r
    「居處變,酒肉絕」,這是講古人去守墓,不住在家裡,酒肉吃起來都沒有味道。所以古人有孝子為他母親(像剛才講的崔沔)終身吃素的,當然吃素對身體健康也是大有好處的。我自己也是吃素,從哪裡開始?從我的外婆去世以後。當時我母親也是非常孝順的,我看到母親很孝順外婆,自己也都潛移默化,也都有一些孝心。當時我記得我外婆走的時候,我們都給她守夜,另外給她做臨終的關懷。走了以後,我母親就帶著我,像崔沔那樣發願吃素,所以吃到現在,我還是吃素。對於父母走了以後,還要常常的祭祀父母。「事死者,如事生」,就是像父母還在的時候一樣。雖然父母不在了,但是我們的孝心不會改變。因為孝是天地之德,他本來就有的天性,父母在和不在,我們人的天性也不會去泯滅的。所以為什麼說要「事死者,如事生」?就是說保存我們這種孝德,保存我們的天良。
    5 Y# i. ]6 T, H4 @* n& ?8 E8 O) Q. Z所以最後一條講的「祭則致其嚴」,這是講父母走了之後,每到祭祀的日子都要去紀念自己的父母、紀念自己的祖先。如果沒有父母,沒有祖先,哪能有我們?所以曾子曾經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就是「喪者致其哀」。對於父母臨終的時候要謹慎的處理,給予臨終關懷,臨終關懷一定是讓自己父母走得很安詳,而不是在那裡大哭大鬧。很多人就是最後,一直到父母彌留之際,還是趴在父母身上大哭大鬧,讓父母不得安寧,這樣也不好。「追遠」就是祭祀先人,追懷祖先之德。能夠「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人民道德就能夠淳厚、民風就能夠淳樸,我們說社會就能夠和諧。5 u. {: h/ B: z% {! ^) S& U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這裡面講到,「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要知道祭祀不是搞迷信,這祭祀就有點像我們現在說的,紀念我們的烈士。你看我們到烈士陵園掃墓,這是紀念的意義。祭祖也是這個意思,紀念祖先,因為沒有祖先哪有我們今天?不僅是要紀念,而且通過祭祀,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祖先、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有沒有去實現?這樣的祭祀就有意義了,這是孝道的活動。我們說每逢清明、冬至,這都是祭祀的節日,用來紀念自己的父母祖先,這是很好的。這裡我還有一個夢想,我今天已經說了三個夢想了,第一個夢想是希望全國上下,能夠舉辦孝子評選的活動。第二個夢想,希望我們中國能為孝道立法。那我這第三個夢想,就是清明節,你看清明節很多人都去掃墓、祭祀。很多在職的工作人員他都請假回家去掃墓,那與其讓他請假,不如把這個日子定為國家法定的假日。在這個假日裡面,提倡祭祖,提倡紀念先人,提倡孝道!那麼能夠在這個日子裡,由國家正確的引導,避免迷信的色彩,而提倡孝道的真實的意義。國家領導人應該出來祭祀中華民族萬姓先祖。
    4 I4 u, B# O) H.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有一位袁教授,他真的是專門考究中華民族的姓氏。他發現中華民族這幾千年來,所出現過的姓氏有二萬二千多個,真的是萬姓,以前說是百姓,現在說是萬姓。這些萬姓的祖先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我們都是他們的後代。所以國家領導人帶頭紀念中華民族的萬姓先祖,讓我們能夠深刻的懂得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中華兒女,確實對於幫助我們中華民族的團結,乃至團結世界所有的華人。這個華人裡面分布得很廣,你看馬來西亞、新加坡,東南亞,這些都是華人,很多華人,乃至每個洲,只要有人的地方,你可能都能找到中國人,找到華人。祭祀祖先,有利於華人的大團結,這就不會出現那些好像兩岸風波的問題,不會出現那些,為什麼?本是同根生。我們都是同一條根出來的,為什麼不團結?為什麼要鬧彆扭、鬧分裂?所以祭祀先祖,確實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可以幫助和諧社會、和諧世界!2 N: g# t7 H) ~4 T' R9 j
    我本人跟我母親,也是每逢清明、冬至祭祀的日子,也是在家裡祭祖。我們祭祖通常就是給自己的祖先獻上一杯水、一點水果,表達一點心意。然後在祖先的靈前、牌位之前,朗誦一段《孝經》、朗誦一段《弟子規》,這些聖賢的經典、傳統的文化,來警示自己要好好的做人,要「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要光耀門楣。所以祭祖確實讓我們能夠提升我們的品德。" A0 L. w5 N! Q
    古聖先賢為我們講到很多關於行孝的道理,這個說法、這些開導非常豐富。翻開一部《論語》,你看問孝的有多少?所以這裡的時間關係,不能夠非常詳盡的來報告。總結歸納一下,這些聖賢的教誨,可以說如何行孝有三個層次:第一是孝養父母之身,第二是孝養父母之心,第三是孝養父母之志。孝養父母之身,就是能夠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的需要,能夠讓父母衣食無憂,這是孝養父母之身。夠不夠?其實不夠。不要以為說我拿點錢給父母就是孝了,就做到盡孝了。如果是打分數,一百分只能打三十分。為什麼?這三個層次你只能做到第一層,孝養父母之身,那只能打三十分。
    3 B2 {2 R+ a; z4 L0 s$ D第二個層次,孝養父母之心。不僅是贍養父母的身體,讓父母能夠老有所養,而且要讓父母心能夠歡喜,能夠快樂。然後再提升一個層次,孝養父母之志,就是志向。每一個父母對於兒女都有一個志向,這個志向往往從我們自己的名字上,可以領略一點。你看中國人起名,父母給兒女起名,都是表達父母對兒女的志向。譬如說我叫鍾茂森,茂盛的茂,森林的森。就是父母對我有什麼希望?就是希望我能夠成為茂盛的森林、棟梁之才,為祖國、為人民能夠做出貢獻,這是父母之志!所以常常想到父母對我的這個期望,才能夠進取、才能夠努力的工作。所以別人叫我鍾茂森、茂森,這時候首先就要提醒注意了,有沒有忘記父母的志向。在四書《中庸》裡面,孔子就說過,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就是父母有志向的話,這個志向是好的事情,能夠為國為民的志向。那麼做兒女的應該幫助父母實現這個志向,實現他的事業!在歷史上一個很典型的「善繼人之志」的例子,就是在漢朝,《漢書》的作者。
    # p, q) F+ `" l% X《漢書》我們知道是一部斷代史,是記述漢朝歷史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的作者是班固。實際上是三個人共同完成的,是班固的父親班彪,還有班固,還有班固的妹妹班昭共同完成的。當時班彪,做父親的班彪讀到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就覺得很感動。覺得這麼好的歷史書籍應該繼續寫下去,所以他當時就決定繼續來寫漢朝的歷史,就是《漢書》。當時因為班彪他可能是積勞成疾,很早英年早逝,這書沒寫完就去世了。結果他的兒子班固為了繼承他父親的這個志向,就繼續寫這個《漢書》。後來班固也是遭到朝廷小人的迫害,就被關到了監獄裡面。雖然關到了監獄,他寫書仍然不停。後來班固也是很可惜,沒有把書寫完也去世了。結果班固的妹妹班昭,也是從小因為父親的教導,所以也是知書達禮,於是也是決定繼續父兄的志向,所以把這個《漢書》完成了。所以《漢書》的作者是班家父子三人,這是非常典型的「善繼人之志」。+ y9 w; t( e. f  q
    那我們作為中華兒女,作為炎黃子孫。有沒有經常思考,有沒有「善繼先人之志」?我們的老祖宗對我們這一代有沒有志向?有!我們的祖先都希望把這麼好的文化、這麼好的道統,能夠一直傳下去,讓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得以長盛不衰!那麼我們年輕人能不能夠扛起這個使命,能不能夠深入中華的文化。以中華的文化、中華的倫理道德來指導自己的生活?這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命脈,這叫做「善繼先人之志」!
    : V6 }% f$ f; c5 [在一九七零年代,英國一位歷史學家叫湯恩比教授。他曾經說過,(這位歷史學家可以說是被西方人奉為聖賢,因為他是對古今中外東西方的歷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乃至對中國的歷史都非常的了解。他寫了一部歷史研究的一部巨著,分析整個人類的歷史。)他就指出,他說,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夠長盛不衰,雖然有多少的歷代的朝代的更替,而中華民族依然有這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有中華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包括儒釋道三家的傳統文化,那是維繫中華民族的一條命脈。
    ; A, X6 G/ z7 S* |* F" [9 a5 E所以他就說,(那是一九七0年代就指出了),他說現在世界上的這些問題,到處都是衝突,到處都打仗,一直打到現在都沒停。最近你看巴以又有衝突,中東又有戰爭。這個時代真的就像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這個時代那麼亂,各國在那衝突紛爭,而最後在漢朝把儒家文化推為一個代表文化,而能夠使得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確定下來,所以才能使到中華民族能夠長盛不衰。所以他說,要解決未來二十一世紀的,這個世紀的這個問題,這些衝突,這些問題,只有靠中國的孔孟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你看,一個英國人他都能夠懂得這個道理。那我們作為中國人,假如不能夠好好的去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這怎麼能叫善繼人之志?這怎麼能夠對得起自己的先祖?也沒有辦法對這個世界負責任,因為世界需要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不僅僅是我們中國人的,它是屬於人類!7 \% ^6 ]" `7 G# w4 m: @
    談到「善繼人之志」,現代也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華人首富李嘉誠。李嘉誠他也是個孝子,他出身也是非常平凡的家庭,是潮汕人,廣東潮州汕頭這個地區的人。結果他後來全家搬到了香港,他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因病而死,所以他十四歲就扛起了負擔家庭的重擔。後來一直努力的工作,最後成為了華人首富。他對他的母親就很孝順,他母親也是個佛教徒。因為在文革當中,潮州開元寺,這是潮州的一個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剎,在文革當中受到了嚴重的摧毀。所以李嘉誠的母親就有一個願望,希望能夠在潮州恢復修建開元寺。當時李嘉誠為了圓滿他母親的這個心願,於是就捐款重修開元寺。在他給開元寺的信函當中他是這樣寫到,他說:「本人此次提出對貴寺重建稍盡綿力,源於家慈信佛多年,體念親心,思有以略盡人子養志之責」。所以你看李嘉誠,他也是很懂得孝養父母之志,母親所希望的這個善舉,保護文物,能夠盡心盡力的能夠實現。所以我們看到李嘉誠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做到了華人的首富,確實這是因為他有道德的根基。' k  Q& M% e, o7 O3 U
    古德曾經講過,「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就是一條河總有個源頭,一棵樹總有根本,那什麼是源頭?什麼是根本?就是我們的父母!所以如果不孝父母的這種人,他怎麼會有很好的成功的事業?他都沒有源頭、沒有根本,他根基不牢怎麼能夠有成就。我們看看李嘉誠的成功之道,我們看李嘉誠的傳記,我歸納了李嘉誠的成功之道有四點:一個是講義,一個是誠,一個是信,一個是仁。
    , ^2 O0 w- q$ x& P6 k* W  ~/ D他的義表現在什麼?他對他的下屬就非常講道義,從來不會去主動要解雇一個人,所以很多人跟著他打天下,患難與共,跟著他幾十年,一直做到退休了。所以別人問他,就說他做這個事業這麼大,要很多得力的助手,問他,你統帥群雄最注重是哪一點?李嘉誠說就注重這個義字!假如對自己的下屬不講信義,那他怎麼會跟你拼命?另外一個是李嘉誠是很講誠,真誠待人,譬如說他對他的下屬就非常真誠。他所想到的不是說只是利用這些下屬,而是幫他打算,讓下屬覺得跟著他不僅有事業,而且將來有很好的發展前途。雖然有時候可能會遭受事業的坎坷,但是這些下屬都沒有離他而去,這是因為他以誠服人,所以感得有這樣忠心耿耿的下屬。他還講「信」,他說做生意最關鍵是要講信用,沒有信用的商家怎麼跟你做生意。你看義、誠、信,從哪裡產生的?從他的孝心產生的。李嘉誠十四歲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就要扛起贍養母親,還有自己的弟弟妹妹的這種義務。所以他自己有這種義,從孝心產生的,有孝才能有義,有孝才能有誠,有孝才能有信。
      }7 \1 d0 D4 D: U另外,很多人就會問李嘉誠說,你現在賺了這麼多錢,為什麼你還在拼命的工作?你圖什麼?李嘉誠就說,他現在確實,他工作其實是三個目的:第一個,因為自己十四歲就喪父。他的父親是因為家裡沒有錢買醫藥病逝的,所以他覺得很多人可能都像他父親那樣子,因為沒有醫藥費,因為沒有很好的醫療,而失去了生命。所以李嘉誠希望賺錢能夠扶持醫療的事業,幫助更多的人解除病苦。他說第二條,他自己十四歲父親走了,他就得扛起家庭的重擔,所以本來他很喜歡讀書,也不能夠繼續去讀了,失學了。所以他現在就為那些失學的,家裡經濟困難的青少年,設這些教育幫助他們。所以你看李嘉誠,他在汕頭成立了汕頭大學,推動教育的事業。第三個目的,李嘉誠說,他是希望多賺點錢,能夠幫助這些貧苦的人。所以你看,自己從困境當中走出來,就不願意讓其他人也都像他以前那樣子,受這種困境,這是仁。所謂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願意這個事情發生在人家身上,這是仁慈之心。這個仁從哪兒出生的?也是孝!在《論語》當中有一句話講,「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仁慈根本在哪裡?就是孝悌。! L. h; \" y- Z* T4 L
    我自己從小到大受到父母,受到師長的教誨。也在不斷的學習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尤其孝養父母之志,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是需要畢生的努力。記得當時,我母親在我上了大學以後,對我的第一個生日,寫了一個生日賀卡,在這賀卡當中,就表達了母親對我的志向。她是這樣寫到,這是一九九二年,十四年前,我當時才十九歲,寫的這個生日賀卡。她這樣寫到:
    1 B8 W5 L0 ?3 r+ L6 L4 n茂森兒,祝賀你十九歲青春的年華,這是你邁進大學的第一個生日。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只有失去時,才知道它的價值,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個智者,身置廬山之中,而知廬山之美。你已經成年了,今天和你談談我對你人生的總體策畫。假如環境沒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攻讀博士,獲博士學位。成家要晚,立業在先,遵循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養的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亂,增加自控能力,寧靜致遠,行中庸之道。三十歲前,學習、積累、打基礎;三十歲至五十五歲,成家、立業、幹一番事業。五十五歲後,收心、攝心、總結人生。這樣,當你回顧往事的時候,可以自慰的說,我活著的時候,很充實;離去的時候,很恬靜。永遠愛你的母親,一九九二年五月。: |% Y, w; W* d, [( R
    這是我在十九歲的時候,收到母親的這個賀卡。你看母親對我的志向,給我人生的總體的規畫,都已經寫下來了。這麼多年來,也一直按照母親的這種策畫,去走我的人生之路,走得也很順利,也比同齡人都更成功。你譬如說,母親希望我拿到學士、碩士、博士,這些都達到了,很多母親的志向,也都在完成。但是也有很多到現在還在努力的,你譬如說,我母親說,「成家要晚,立業在先」。這成家要晚,那確實我能做到,我現在三十三歲,還沒有成家,把事業放在首位。但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克服浮躁,一心不亂,寧靜致遠,行中庸之道」,這都是母親對我很高的要求。1 b' n( t7 [, q: r. [; L0 B, U
    什麼是中庸之道?中就是不偏,不偏不倚很中正,人生的方向很中正。庸就是長遠,長久的去堅持,這是庸。所以我們說君子「任重而道遠」,為什麼任重?「以仁為己任」,把仁愛,仁愛的根本是孝道,向全國,全世界去推廣,這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這是很重。「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一直堅持推廣,自己自修聖賢之道,八榮八恥,好好的自我落實,而能夠向世人推廣。一直到老死都不改變志向,不亦遠乎?真的是「任重而道遠」的事業,所以母親對我的志向,真的讓我能夠奉持一生。
    7 k) x9 D8 L3 k# R' O- f' W所以真的,要好好的孝養父母之身、心、志,我覺得我自己也是剛剛起步。那麼每個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將來都要扛起先人給我們留下的這個重擔,要懂得「任重而道遠」,要好好的落實孝道,落實榮辱觀的八榮八恥的道德,這樣子才能夠真正叫做孝養父母。
    3 v( k: }8 T& o! A2 `5 a7 B! W今天時間關係,我們先談到此地,謝謝大家!
    % c7 j3 j! [2 | 1 M+ A( U: N0 x' o8 C# ]% s
    * G) q6 o8 F3 r2 q# C8 }) _
                                                           百度
    / F; ?. c$ Y6 @- O
    " T& ?5 Q1 R, H0 d ) O/ x5 m  b1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30 22: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31 09: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31 09: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4-30 11:27
  • 发表于 2010-7-31 12: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4: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4: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4 1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8-12 03:17 , Processed in 0.057645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