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694|回复: 3

“养儿防老”传统模式遭受挑战 农村老人谁来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0-6-28 00: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朱  隽 - J* r& e! O9 w( m: U* T2 t
    : ~6 W2 n$ H# O$ t8 H! ^
    4 t( E; ?  O% r  t8 L- H3 d
    % q4 c, J# F$ |$ {7 t- x
    2010年06月24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T. B9 X1 i% F7 ]: c- O3 g1 M$ D" c7 p
      
    9 I+ r" L2 Z& K; T3 k8 B. }( x
    ! ]5 H7 O: ~4 {5 n* C- U3 N. A ( `& Z0 D- I# V+ ^# n# k) C5 J
      毕传国绘
    & f! L7 ]1 z/ D- a0 V6 x 7 h: D) Q5 M) B1 L- p
    4 `$ H( T! F, p! j% g3 p$ H6 k
      “养儿防老”模式遭受挑战8 j" U( t8 X4 c+ D
    , {$ o6 M4 S% o, T# y/ L" E
      子女在外打工无力照顾,乡镇养老院不敢奢望
    " r/ s; h3 Q6 Q6 u5 M) F) M! Z- R: Y. Z+ d2 C/ u) X
      一个老旧的小院,七八位老人在晒太阳,还有些老人在房里聊天,陪伴他们的是属于自己的一张床、一个床头柜和一个小衣柜。这是很多乡村敬老院里的典型场景。老人们依靠子女每月交的“托老费”在这里养老,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多,只能看电视、聊天、打牌。虽然没有亲情,但让老人们知足的是,吃穿不愁,生病时还能有人照顾。
    3 N8 H3 t0 ?+ I" H* s' f; b  C* W0 q# O& W) y( W, t
      据民政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去年底已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其中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农村养老需求强烈而迫切。
    ( D# M/ h0 r0 `) G8 g
    ; e0 M! ^* @7 F  B; f8 C) C1 f6 M  家庭养老和集体养老,是我国农村现行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两种养老模式都受到了挑战。 6 j3 s; F# y: w
    5 P) e$ }% X3 _" q8 t
      养儿防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子女是否具备供养能力等等。若是子女无心赡养或无力赡养,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晚景凄凉。近年来,农村家庭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这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难题之外,还要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等问题。
    1 |5 Q: A+ S5 Z" V3 q) R+ w
    ; \9 |' X: V% l( ?! ?% w! J( \# b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五保供养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集中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但目前分散供养对象供养经费主要由县、乡、村承担,保障标准低、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兜底难等仍是比较普遍的问题。而且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只有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人,才能享受五保供养,这使得那些子女不愿尽赡养义务、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处境愈发困窘。
    ! b" K5 q$ n( ]+ b- m. i5 `& J1 J* m+ W0 [2 Q5 R7 ^
      乡镇敬老院正日益成为部分农村老人向往的最后归宿。但是,据民政部统计,全国有养老床位2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1.5%。相当于中国每1000名老人才有15个养老床位。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设施较差等原因,会让部分农村老人入住敬老院的向往也成为“奢望”。    9 a9 d4 Q6 S4 p
    & ^( Q( \9 V, N! l. P2 F; Z
      “新农保” 普惠广大乡村
    ; M3 x, L5 X8 K8 q; U3 ]
    & ^3 `! c1 g# O1 b6 q4 m  X) X+ [. g  1633万名农村老年人已按月领取养老金
    4 `: a$ l# X6 D: i) ?& R2 A& D; M2 v0 Z- w. a
      家住北京郊区的张大妈今年63岁,近来她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前每天早上她都要自己起来生火做饭,既麻烦又受累,现在她总是叫上老姊妹到村口的早点摊上去吃,一碗豆浆一个油饼,一碗馄饨几个包子,两块钱一份。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老姊妹们都很开心,如今的早点摊上大部分顾客都成了老年人。 " H# q9 _& o: l( o. H
    0 \8 {( f( _6 _6 z) s* D. v) J
      张大妈说,以前每月生活就靠儿女给个三五十元,不舍得出来吃,现在月月能领200多元的养老保险金,村里走得动的老人都来吃早点,既方便又能聊天打发时间。8 A& a+ E5 ?* p! s+ {/ E
    - K$ Z9 ?' ]/ @: `- X
      这是农村养老机制变革后带来的变化。国家养老正走进农村老年人的生活。 " a! n# r7 @/ r7 J: u, \
    $ Y, N! w  @5 I! K  Q1 W7 n5 g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民政部就制订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后来被称为“老农保”。但是,由于“老农保”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缴费,集体补助的比例很低,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储蓄,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很低。 * E4 S& M  C( H- I% a$ N  ~
    1 S" f8 H4 d+ N4 u: }- W2 |5 `/ n
      如何以普惠方式让所有农村老人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成为各方关注热点。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5 p: r% i; |! m5 r

    * k  V9 W' j6 o; z  H  Q  2009年8月,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开始。按照新农保时间表,2009年,新农保在全国10%左右的县(市、区)开展试点,2010年覆盖全国23%的县(市、区),到2020年将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6 c6 q- ]  t* f
    4 N5 b+ _2 F% O, W- m4 W4 Y
      “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在支付结构上,新农保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前者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这意味着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目前是每人每月55元。我国农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居民已超过1亿,按现在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即每人每月55元,如果2020年实现全国覆盖,国家财政每年将支付近700亿元资金。
    " q' \6 {5 G& M0 Z
    9 c% g0 j; R6 t: d  数字显示,到2009年底,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覆盖农村居民约1.3亿人。截至今年5月初,参加试点地区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地区已有5199万人参保,占试点地区16周岁以上农村人口总数的78%,1633万名经确认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居民已按月领取养老金。/ J5 s- r/ {* J: r$ P

    6 e0 u7 T; j- R) \! f% L  保障水平还是太低了# f$ A, Z9 j6 X' _2 o
    ( I) W1 V& w: m* n+ S
      公共财政应增加投入,消除农村老人后顾之忧
    * J7 ~/ }$ W% _- ^) s/ L/ [3 q
    , d" f7 `& b' {! B8 G$ B  农村养老是亿万农民自身面临的现实需求,已成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也是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尚没有一种单一的养老方式能全部解决包括物质提供、精神慰藉、日常护理等内容的养老需求。加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这也决定了家庭居家养老仍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因此,专家认为,养老制度设计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应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以实现农村养老的全面覆盖、标准多层次、模式多元化为目标,建立起人性化、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体系。 & H: H; m, I& x9 @! ~" A. _; Q

    2 R! V$ h+ _9 p. j  专家建议,在养老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都应真正重视起来,释放更多的人情温暖。公共财政应增加对农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把符合条件的老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要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整个社会要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农村社区要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子女也要切实尽到赡养义务。   
    7 a) n/ n% _+ i6 y
    + Q' d9 a- C/ f' }0 m& j( W. w" E  事实上,实现“老有所养”还有很重要的配套内容,就是“病有所医”。农民老了最怕得病。要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还必须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专家提出,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加大大病统筹的比例、提高专门针对大病的统筹补贴、加大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等举措,让农村的老年人能看得起病,真正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1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老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12: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有所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28 15: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8-12 03:16 , Processed in 0.059924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