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彩图文

查看: 1104|回复: 1

鸡蛋9个养生谬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7 10:15
  • 发表于 2011-11-26 10: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鸡蛋的9个养生谬传你未必都知道(组图)
    2011年11月25日 09:27:13
    来源: 浙江在线
       

    ! J1 e& k/ Y7 B4 }) b  G& d2 h4 e% M& f9 O) p  U

    ! d4 N6 ^8 s; C, S, d3 T1 y" O' k9 B4 b3 B. G* Z7 n% G

    5 C/ _! {# t1 V! U! i/ R: @" ~& J& L% k
        1.红壳鸡蛋比白壳鸡蛋有营养

    $ B: s9 R" w( Y4 n5 ?- Y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红壳蛋更有营养,红壳蛋市场价格比白壳的贵约0.2元/斤。实际上,检测表明,蛋壳的颜色与营养无关。鸡蛋的营养与饲料有关。不过,近来我发现市场上红壳蛋和白壳蛋价格一样了。
        2.农家鸡蛋(土鸡蛋)更有营养
    - d4 f+ ~, s& r4 D7 f6 K
        真正的农家蛋(假冒的不算)可能会更好吃一些,但检测表明,在营养素含量方面,农家蛋并不比洋鸡蛋(蛋鸡场的鸡蛋)更多。
    3.“初生蛋”更有营养
    % C; Z, E$ [0 {' `6 ]" ~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初生蛋”(母鸡下的头几个或若干个蛋)比后来的蛋更有营养。是典型的炒作概念。
        4.蛋黄颜色越黄营养越好
    * o$ V3 g! r8 C, O7 K8 |
        蛋黄颜色与其含有各种色素有关,其中一些色素如胡萝卜素等的确具有营养价值。不过,现有的“技术”很容易让蛋黄颜色加深,而与营养无关。相信“红心鸭蛋”的案例大家还没有忘记吧。
    5.“毛蛋”是滋补品
    & k! X& ]' D# l! v    毛蛋即“死胎蛋”,是鸡蛋孵化至半途的胚胎,在很多地方(至少辽宁的很多城市)作为滋补品食用(常是烧烤)。实际上,毛蛋营养价值并不高。而且,常含有很多细菌,非常不卫生。
        6.生吃鸡蛋更有营养
    " M7 u) Z+ W' y3 q! K8 W6 m3 s
        生吃鸡蛋会干扰生物素(一种B族维生素)的吸收,虽然偶尔的、不是经常的生吃鸡蛋并不会导致生物素缺乏,但生吃鸡蛋总是不太卫生。要知道,母鸡生蛋和排便是同一套管道,很容易污染的。1 v" X6 H0 |% n3 j0 q- a
    7.产妇要多吃鸡蛋
    5 F4 }7 O9 y3 K: O. k$ c    产妇大量吃鸡蛋的古老习俗,在食物极大丰富的今天,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谬误。产妇应该吃各种各样(包括肉蛋奶豆类粮食蔬菜和水果)的食物(鸡蛋每天一二个足矣),以达到膳食平衡。那种“小米粥+鸡蛋”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8.“功能鸡蛋”比普通鸡蛋好

    8 X6 r( E  |+ q8 e% O    所谓“功能鸡蛋”是指通过饲料技术使鸡蛋富含锌、碘、硒、钙等营养素。这听起来是很好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没有标准也没有检测,很容易假冒的。
    - \$ B! ]/ P9 J" m! @- T; @9.鸡蛋不要和豆浆一起吃3 Q3 ^; g0 A1 e4 x! B' J
        主张“鸡蛋不要和豆浆一起吃”的人说:“生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能抑制人体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比如鸡蛋中)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问题是,没有人喝生豆浆,我们都喝熟的,豆浆加热之后,胰蛋白酶抑制物就被破坏,不起作用了。所以鸡蛋和豆浆一起吃没有任何问题。不过需注意的是,有人习惯在生豆浆中加入鸡蛋一起煮,这个就要避开啦,最好把豆浆煮开后才添加鸡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26 11: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帖子很精彩!希望很快能再分享您的下一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意见反馈| 中华崔氏网

    QQ|Archiver|手机版| 中华崔氏网 ( 苏ICP备15036060号 ) |网站地图

    声明: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均属于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

    GMT+8, 2025-8-12 03:16 , Processed in 0.050014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技术支持:中华崔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